印光思想、净土信仰与终极关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逐渐受到应有重视的净土宗和印光思想及其研究

跨过了2000年,进入了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在此时点的前后,国内有关净土宗与印光的出版物及学术研究,都有了较大乃至实质性的改观。

学术界在对净土宗信仰思想阐释和历史研究的方面,成果屡出,典型成果如《净土宗教程》魏磊:《净土宗教程》,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释大安:《净土宗教程》(修订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该书行世,还有庐山东林寺等多种版本。《中国净土宗通史》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清代净土宗著述研究》于海波:《清代净土宗著述研究》,巴蜀书社,2009。,等等。在对净土宗祖师及其思想的研究方面,继20世纪80年代可谓得风气之先的《慧远及其佛学》方立天:《慧远及其佛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之后,《善导法师传》陈扬炯:《善导法师传》,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道绰法师传》陈扬炯:《道绰法师传》,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和《昙鸾法师传》陈扬炯:《昙鸾法师传》,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等面世。

再看有关印光的出版物与学术研究著述。

第一,印光著作出版方面,在以苏州灵岩山寺、福建莆田广化寺等为代表的佛寺与佛教团体继续刊印《印光法师文钞》及其《续编》《三编》之外,各地各类出版社涉及印光文钞、印光嘉言录之类的各种书籍也不断出现,参见本书文后所列的“参考文献”。典型如丛书“印祖文库”,已经出版了《印光法师话家庭教育》《印光法师话慈善公益》《印光法师话素食护生》《印光法师话处世为人》《印光法师话修身养性》《印光法师话禅与净土》和《印光法师话儒学》“印祖文库”丛书由北京大方广华严书局选编,包括《印光法师话家庭教育》(弘涛注释)、《印光法师话慈善公益》(余池明注释)、《印光法师话处世为人》(朱延锋注释)、《印光法师话儒学》(余池明选注)、《印光法师话素食护生》《印光法师话修身养性》《印光法师话禅与净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等多本,一个佛教大师的文章能以“文库”的形式编选出版,在国内的相应年代,几乎是仅见的现象。而且就笔者所见,不论是在实体书店还是在网络上,这些出版物经常很快因售罄而脱销。

第二,进入网络时代之后,印光的作品在网站、博客、微博、微信上比比皆是,其文章与思想在网络上得到了更广泛、更迅捷的传播。

以上两方面,充分反映出印光思想在今天的民间社会有着巨大而持久的影响力,这与他的弥陀净土思想与修持普适上中下三根,尤其是垂注到有心向佛的“愚夫愚妇们”,可谓是密切相关。按此前所引的大醒法师所说,较之别的法师,印光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已经拥有最多的皈依徒众;即使到了今天,在民国四大师中,印光的思想与信仰影响力,还是位居第一的。最近的一次网络调查数据显示,佛教徒对于“近现代佛门十位大德高僧,你最想亲近哪位?”的问题,选择印光、虚云、弘一和太虚的比例,分别为20.97%、19.35%、9.68%和0.81%。参见于海波《佛教徒现状考查——以地藏缘论坛为例》,《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4期。

第三,对印光生平及其思想的学术研究,在广度与深度上也获得了新的拓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成果,第一部分是对印光的生平研究,代表作是《印光法师年谱》沈去疾编著《印光法师年谱》,天地出版社,1998。《印光大师年谱长编》夏金华:《印光大师年谱长编》,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1。和《印光法师》灵悟:《印光法师》,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第二部分是对印光的思想研究,在2004~2005年,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三篇从不同角度以印光思想为研究主题的博士学位论文,它们分别是《印光法师研究》周军:《印光法师研究》,四川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印光思想与终极关怀》黄家章:《印光思想与终极关怀》,中山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和《印光教育思想研究》杜钢:《印光教育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其后的2009年,出现了《印光“因果正信”居士观研究》李明:《印光“因果正信”居士观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另外,还有多篇以印光思想为研究主题的硕士学位论文。

因《印光法师研究》《印光思想与终极关怀》和《印光教育思想研究》这三篇博士学位论文迄今尚未正式出版,《印光思想与终极关怀》《印光法师研究》和《印光教育思想研究》的纸质文本,均见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博士论文”馆藏本。电子版本可在相关网址中查询,http://res4.nlc.gov.cn/home/index.trs? channelid=3。以下对它们略作简介。

《印光法师研究》对印光法师的生平与思想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指出印光作为近代佛教改革和复兴的灵魂人物,主张以六道轮回、善恶报应及了生脱死等因果事实来适时有效地宣扬佛教的核心义理,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的伦理内省方法来确立佛教的现实生活基础,以诸宗分界、净土为归的判教思想来指导佛教的弘传和发展,以拣择剃度、勤修定慧的制度规范来推动佛教丛林之复兴。对印光法师一生的弘法活动及其佛学思想进行总的概括,因果可以说是其贯彻始终的纲领。就对佛教因果思想的正面宣扬来看,与近代其他佛门代表人物相比,印光法师更加侧重因果事实的宣传及理论核心的说明,而非因果理论的系统诠释和推演,其重心主要是在轮回、伦常及净土等三个方面,三者虽深浅不同,却又互为依靠、不可分隔。立足于清末民初儒学衰绝及佛教脱离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况,印光法师明确提出了援儒入佛、以佛济儒的文化互补主张。

《印光思想与终极关怀》通过史论结合,对印光的佛学思想进行述评,并以此为基础,力图紧扣宗教作为终极关怀的主旨,揭示印光思想何以能作为佛学终极关怀的一种选择。该文引言部分着重说明解读印光思想的方法与径路。正文的有关章节主要涉及的内容有:简要考察净土信仰、净土宗和印光的生平与著述。阐明印光的弥陀净土思想,核心在面对生死时如何反省人生的价值。依据印光对佛教各宗派尤其是禅宗与净土宗的比较,说明他专一地弘扬弥陀净土的历史与理论依据。分析印光对儒佛道德伦理的比较与抉择,揭示他对佛法如何提升世俗人群知行的相应思考与举措。评述印光思想所蕴涵的终极关怀与世俗关怀意识,并有机地结合现代宗教学、生态学等相关学说,指明印光的终极关怀思想具有普适性。结语部分则概括总结了印光的思想品格及其历史地位。在该文的附论中,其一是通过阐述和分析印光与同时代佛教多位大师在净土观上的同异,确认其思想特点与价值;其二是就印光、史怀哲和章太炎对《太上感应篇》的误读,讨论了由此引申出的思想史的解释问题。

《印光教育思想研究》指出,中国传统教育的主体架构体系是由儒家(儒教)、道家(道教)与佛教教育所建构而成。净土宗是中国佛教的一大主流宗派,因而,净土宗教育在整个中国佛教教育领域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阿弥陀佛本愿是净土宗教育目的得以创建和流布的理论与实践根源所在,核心内容是往生,以“净业三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育内容,以“信、愿、行三资粮”为纲宗的修学方法等。印光的教育思想是在中国近现代佛教教育整体上处于枯朽衰败和日趋衰亡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他的教育思想理念继承了净土宗传统教育思想理论的精髓,并对之加以契理契机的发挥和阐扬,从而在近现代社会的中国佛教信众中产生了异常深广的影响,并对中国近现代佛教教育从濒临衰亡逐渐走向新生和复兴,并进而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轨,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印光的教育思想体系彰显着鲜明的“儒佛兼具,以佛摄儒”的特征。在教育目的上,他主张将儒家“入世成人式”的教育价值目的取向与佛教净土宗“往生成佛式”的教育价值目的取向有机结合起来。在教育内容上,他大力崇尚以儒家所推崇的道德伦常教育为基础性教育内容,并进而借助因果报应这一关键性教育内容所发挥的中介和枢纽作用,达成对净土法门的有效修学,从而为净土宗修行者最终成功往生阿弥陀佛净土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在具体施教过程中,他尤其注重对言传身教法、应机施教法与答疑解惑法等几种主要教育方法的合理运用,受到了众多佛教信众的感戴和欢迎,这也大大奠定了印光在中国近现代佛教教育史上所享有的崇高声望和所具有的显赫地位的坚实群众基础。在对印光教育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杜钢先生将研究的视域进行了拓展,并于2007年完成了题为《中国佛教净土宗教育研究》的博士后论文(华东师范大学)。

作为一种标志,这些著作和博士学位论文的出现,表明对净土宗和弥陀净土信仰、对印光尤其是印光思想的研究,在学术层面上正在逐渐被重视,而以印光思想为研究主题的多篇论文也得以面世。这一时期,周军、杜钢、孙勇才、王公伟和黄家章等作者研究印光和净土宗的学术论文题目,可参见本书文后的“参考文献”。这种情况,是对以往研究空白的一种填补,内中自有合理的历史与社会发展逻辑,它们不仅是中国佛教历史长河的一种延续,更建立在当下这样一种宏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即“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文化领域,一场规模空前的宗教文化复兴运动已经开始,与此同时,一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话语构建也势在必行规模空前”邱永辉:《中国宗教报告(2011)总报告》,载金泽、邱永辉主编《中国宗教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第2页。。信仰宗教者在不断增加,“对于二三十年来,我国信教人数不断增长的判断,几乎没有人持怀疑态度。”参见王作安《我国宗教状况的新变化》,《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是这场宗教文化复兴运动的人本活水源头,相应的统计数据也为此提供了佐证。2010年7月公布的一项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当今85%的中国人有某些宗教信仰或某些宗教信仰活动的实践;在中国已有2000年历史的佛教,在最近30年发展最为迅速,信仰者人数也最多;18%的国人自我认同为佛教信仰者,意味着国内有约1.85亿的佛教信仰者;在世界五大宗教中,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为广泛,正式皈依的信徒也最多。李向平、王莹:《中国基督徒有多少?美国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最多为3000万》,《中国民族报》2010年8月24日。

通观20世纪下半叶的前30年,因为信仰之错位而导致的信仰研究之错位,对净土信仰、净土宗和印光的研究,因被遗忘、被忽视、被压抑而难以展开。20世纪80年代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信仰逐渐回归正途,直接促进了对信仰的研究也逐渐回归正途,对净土信仰、净土宗和印光及其思想的研究,也逐渐被开发乃至被重视。“活”在中国社会中的净土信仰与净土宗,“活”在中国佛教中的印光,不仅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还必是未来的——这三者,尤其是后二者,构成了相关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当生活的发展逐渐需要它们时,死历史就会复活,过去史就会再变成现在的。”〔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傅任敢译,商务印书馆,1982,第12页。历史并不全是故纸堆,当下的背景与语境,决定着历史和历史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我们现在回顾与研究历史,不是为了去凭吊历史的精神坟茔,不是为了发怀古之幽情。重要的是,我们步向未来的指路牌,都是历史提供的。当下的一刻,马上在下一秒钟就成为历史,历史连接着未来,有历史才有文化与文明,才使我们避免尴尬地站在一个前无古人又后无来者的孤寂点位上。实物历史如此,信仰与思想观念的历史也如此,历史唯有进入我们当前的视域,才会被我们所了解,进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