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视野:宗教与文化战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卓新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我们中国宗教学术界亦以积极关注、参与中国文化建设的方式,与全国人民一道迎接这次重大会议的召开。为此,在2012年9月19日,各界朋友和社会有识之士接受我们的邀请来到渤海之滨、中国历史名城天津,参加了我们组织的2012年“中国宗教学五十人高层论坛”。大家以望海临风的开放、开阔、开拓姿态及视野来讨论“宗教与文化战略”问题,共同吟唱我们关注中华精神文化发展、探求宗教社会定位的海滨音诗。这次学术研讨座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哲学部、浙江大学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中国宗教学会联合主办,旨在集思广益、群言献策、呼唤良知、彰显真理,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文化重建中获得在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构设理想、有效之文化战略上的睿智和洞见。

一段时间以来,在学术界和理论界关于民族与宗教问题的讨论中,出现了一些颇为偏激的观点和引人担忧的主张,其中就包括根本贬低、否认中国当代社会中的宗教之论点。这实际上对中国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带来了潜在的伤害和隐藏的危险,是对广大信教群众采取“推出去”而不是“拉进来”的基本态度,这在1当前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可能会混淆视听,造成误导,甚至会增加我们和谐发展的难度,带来本可避免的麻烦。因此,为了对这种危机防患于未然,让我们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崛起和发展更顺利、畅快,少走弯路、少有曲折,我们深感有必要冷静、清醒、全面、智慧地思考和讨论“宗教与文化战略”问题,使我们的社会文化在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上有更明智、更有利的选择和取向。

在宗教对于中国社会文化战略的意义上,我们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宗教是其社会状况的反映这一基本原理,以及中华文化多元通和、社会一统的传统及现实,呼吁大家应该意识到,并且努力争取实现这一良性发展,即把宗教从社会存在、文化意义、精神影响和政治归属上全面纳入我们社会的整体建构和一统体系,防止宗教因被误解、冷落、忽视、排拒而出现在我们社会中及对我们社会本身的“异化”或“恶化”。在2012年年初,我曾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呼吁:对于我国的宗教,我们一定要“拉进来管”,避免“推出去乱”。所以,我们有必要构设、调整好我们关涉宗教的社会举措、政治策略和文化战略,力争在我国形成如下发展态势,即当宗教作为政治力量时应该成为我们自己政治力量的组成部分,当宗教作为社会系统时应该成为我们当今和谐社会的有机构建,当宗教作为文化传承时应该成为我们弘扬中华文化的积极因素,当宗教作为灵性信仰时应该成为我们重建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只有通过这种努力,我们才有可能防止宗教被“异化”“他化”“外化”和“敌化”。

我们对于我国当代宗教应该采取积极引导、正面肯定的基本态度,是基于如下一些方面的冷静思考。其一,今日中国宗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存在的宗教,不能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批判的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时代的宗教同日而语;我们理应看到这种时代及社会的差别,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2决定社会意识,宗教作为社会意识是对其存在社会的客观反映这一基本观点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其二,我们国家的宗教团体服从我们党和政府的管理,现在有一批党员干部在宗教团体中任职,把握着我国宗教发展的正确方向;其三,党和政府的机构在各个层面管理着宗教事务,宗教的主流呈现出适应和顺应社会主义的发展;其四,党和政府对我国各级宗教领袖有着思想及文化培训,这些中国宗教中的精英人士也积极参与着各级人大、政协等层面的“参政议政”工作,他们不仅“爱国”,而且也“爱党”,自觉服从并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思想精神、方针政策;其五,我党“三大法宝”之一的“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其历史经验及当今发展,都是要团结广大信教群众,以相互尊重、真诚合作的方式使他们成为我们的基本群众,我们社会基础的有机构成;其六,经典作家如列宁关于宗教与无产阶级政党、与社会主义关系的相关看法,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深刻思考;其七,从当今世界现存社会主义国家中政教关系的情况及对宗教的积极举措,以及从复杂国际环境中各种势力对宗教人群的争夺这一现实状况来看,我们也应该获得重要启迪,体现政治睿智。至于那些对我们持批评态度的人士,不妨也应认真考虑一下上述情况。我们对中国当代宗教的积极态度,一是出于实事求是地观察中国宗教现实,二是基于对此现状的客观、理性、科学的分析,三是旨在找寻宗教更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执政,有益于我们社会主义祖国长治久安、和谐发展的理想道路。

从复杂多元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来看,留给我们正确处理宗教问题的时间其实已不很多。不可否认,宗教出现嬗变、 “流俗”和“物化”的危险也在加大,社会的偏见还可能促发宗教的某种隳沉。一旦出现宗教在我们现实存在的“非精神化”或“非超然性”变迁,一旦宗教走向“离心”之路或“另类”选择,中国就有可能进入“多事之秋”,引起宗教及民族问题深层次危机的3爆发。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警世良言。所以,我们应该营造中国社会以平常、正常之态来看待和善待宗教的良好氛围,让宗教以其“神圣”“道德”“超越”之维来关心、支持并热情、主动地直接参与我们的社会及文化建设,成为我们社会基层群众安身立命、和谐生存的精神支柱之一,成为我们民族团结、社会和睦的催化剂和保护层。对于宗教在中国社会正常、健康而良性的发展,今后五到十年是非常关键的时期。为此,我们呼吁并感谢社会精英阶层、各界有影响的人士为中国社会及文化精神的积极、有利发展体现出“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展示大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气神。为了这一目标,我们这次研讨会重点讨论了“宗教、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战略”“宗教共同体与人类文明”“宗教、信仰复兴与中国社会转型”“宗教信仰在中国社会的认知与认同”等议题。此外,为了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中对宗教理解出现的嬗变,我们不仅组织在天津利顺德大饭店这样一个体现历史厚重及近现代变迁之地的学术讨论,还让大家到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之一,并且也是影响到中国现代宗教理解的关键人物之一的梁启超先生的故居——饮冰室去体悟、反思这一运动与宗教的关联,此后再组织大家到泊于滨海的基辅号航母上以洞观国际风云变幻的视域及境界来提出我们向中国社会的建言,发出“渤海倡议”。

在研讨会后,刘国鹏博士组织整理了大家发言的文字稿,形成了这里呈现给大家的学术研讨会文集——《渤海视野:宗教与文化战略》。对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积极参与,对于我所组会团队的精诚合作及辛苦劳动,以及对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及时编辑出版这一文集,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3年6月28日写于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