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社会中的政治观念:政治学理论前沿讲演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丛日云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著作,是一批青年学者在研究生课堂上的讲课纪录。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系为研究生开设“政治学理论前沿”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在致力于本领域本课题的学习与研究的同时,打开视野,洞悉政治学各个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同时,有机会领略政治学各领域名师的风采,与他们近距离地交流。以前我主持这门课时,主要是请本院各专业的博士生导师轮流讲授,这也是许多学校采取的模式。近几年,这门课改由政治学系主任庞金友教授主持,他采用了一种新的模式,即讲课教师大多是青年学者,且除他本人和本院青年教师讲授一部分内容外,还广泛邀请京城内外学有所成、小有名气的青年学者来到课堂上,为同学们展示他们本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思考。这种学者到其他同行的课堂上友情客串的合作方式,如今即使在同一个院系或同一个学校内,也不多见了。庞金友性格随和、为人宽厚、乐于奉献,是一个优秀的学术活动组织者。他利用在学界的广泛人脉,也借京城具有学术中心地位之便,将国内各领域的青年才俊汇聚到我们的课堂上,为同学们奉献了一道精心配制的、兼容各种风味的学术大餐。

然而,美味不可独享。庞金友又不辞劳苦,将各位学者的讲课内容记录下来,整理成文,编纂成书,意在使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实现价值最大化,通过将他们的最新思考广为传播,实现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系以此为学界同道略尽绵薄,特别是对全国各地政治学专业的莘莘学子聊表寸心。

在每年研究生新生入学的师生见面上,我在介绍了本专业的师资之后都会说:你们的老师不止这些。其他院系的老师都是你们的老师。特别是,你们来到北京,身居海淀的大学区内,在你们骑自行车半个小时路程的半径之内,集中了国内一批名校名师,只要你把他们当老师,他们就是你的老师。如今,庞金友将这些青年名师直接请到我们的课堂上,又通过这套保存着生动的口语风格的演讲录建起了一个无隔墙无边界的大课堂:把每位读者都请进课堂,让学者们直接走到读者身边。你不必哀叹校内院内名师不多,在你展读这套书时,众多名师已经属于你。

细读这套书,感到它展现了年青一代政治学人的风貌,令人欣慰。政治学的“前沿问题”就该由他们来讲,他们的确处在前沿。

粗略说来,1949年后中国的政治学人可分为三代。

第一代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政治学复建时期的一批元老。他们学养深厚,师德高尚,民国时代知识人的风范余韵犹存。但1949年后随着政治学学科被取消,他们大多数人的学业荒废了近三十年。他们传承了政治学的薪火,但数十年的思想改造在他们的头脑中也打下了难以消除的印记。从20世纪的80年代到90年代,在完成了政治学的恢复重建使命后,除个别例外,这一代已经陆续退出教学与研究的岗位。

第二代以恢复高考后最初几届学生为主体。他们大多是半路出家,本科经历非常多样:思政的、科社的、中共党史或共运史的、哲学的、历史的等等。他们在政治学学科复建之初的十余年中,主要从第一代那里接受了政治学的基本训练,但那时的政治学基本上还是简单化庸俗化了的国家学说,与科社、历史唯物主义没有明显的分化。所以,他们的学术起点很低。但他们有机会从封闭的时代走向相对开放的时代,以他们的独立思考、不断的自我反省,冲出禁锢其思想的樊篱,拓展了政治学的学术空间。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政治学初步具有了独立的学科形态。这一代人有着丰富的阅历,悲天悯人的社会情怀。他们上大学是百里挑一,但他们没有受到过系统的正规教育,只能以其天资和勤奋,部分地弥补其先天不足。结果,这一代人必然是思想强而学术弱。后人会发现,他们的研究还不够规范,许多发现和创新无非是一些简单的常识,但这些常识的发现在他们的时代却需要敏锐的头脑,说出这些常识也需要极大的勇气。正是这些常识的发现和普及,构成中国社会由歧路导入正途、回归正常社会的铺路石。这一代中的一些有成就者,成为社会大变革时代的思想者、启蒙者,引领着社会思想的潮流。

第三代政治学人是近十余年来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并在大学和研究机构从事政治学教学与研究的一代。他们少量是第一代的学生,多数是第二代的学生。他们受到正规的教育,但也深受极端的应试教育之戕害。这种教育在社会上营造了一种不健康的学术气氛:以功利的态度对待学术研究,缺少对现实的关怀和追求真理的激情,思考流于狭隘与肤浅。这一代学人如果有所成就,须以很大的努力抗拒这种社会风气的侵蚀。这一代学人经历简单,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不像上一代那样上山下乡、进厂入伍、干过各种职业,这使他们的内心世界比较单纯,但他们也经历了中国社会大转型的动荡与激烈的思想论争,生活在思想相对开放、信息流通相对自由的时代,这使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与前一代比,他们的学术起点较高,专业训练扎实,有一部分还具有海外学习的经历,掌握当代政治学最新的研究方法,但对现实关怀和融入的程度以及思考的深度却不是他们的长项。

如今,第一代政治学人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第二代政治学人大多也已功成名就。由于第一代学者人数很少、年龄偏大,第二代较早地登上政治学的领军地位。特别是一些人很早就手握院长、校长的权杖,头顶会长、理事的桂冠,身披一层层各种评委顾问的长袍,为无尽的俗务所累,也在一定程度上沉溺于优渥的生活,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学术研究,也不易做出大的创新和突破。

就在第二代政治学人纷纷自废武功、放缓了学术创新的脚步的时候,第三代学人开始走上了前台,在许多领域崭露头角。他们或有权力但不会太大,或有头衔尚较卑微,或已缠入杂务但尚属自由之身。他们大体上处于清贫度日、“裸身”为学(即“裸奔”)的状态。生活的压力或名利的诱惑,会使他们中的一些人急功近利、浮躁轻狂,但整体而言,社会对他们的腐蚀尚不是很深。他们大多仍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对学术事业的真诚,对新动向的敏锐,加上扎实的学术训练和充沛的精力,他们已经成为掌握新信息最多、处于各领域最前沿的群体。当你展开这本书时,这些青年学者就将你引到了政治学诸多领域的前沿。

如果说第一代政治学人的长处在于学养与品格,第二代的长处在阅历与思考,第三代的长处则在学术与热情。中国政治学研究的重心,正逐渐转移到他们身上。这一代在规模上比第二代要庞大得多,中国政治学必将由他们推向一个新的境界。中国的政治发展,在未来的几十年更加前途莫测,这使第三代政治学人的使命与责任非同一般。敝人忝列第二代政治学人之末眇乎小哉,蹉跎度日,无所作为,惟对新一代充满着期待:期待他们健康成长,学术事业一路坦途,更期待他们不负时代之重托,以他们精深的政治学研究推动中国社会完善民主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