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本书的创新点和主要观点
(一)本书的创新点
本书抓住最具关键性的“产业链创新”这一核心理论,开创性地提出自主创新模型和编制评价体系,这是针对以往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工业发展道路的重大转换,不论从企业竞争目标和产业发展方向,还是从中国发展战略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该研究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前瞻性。这不仅极大地推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自身研究,而且必将加速对创新型国家理论的探索。由此,本研究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1.提出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新模型,揭示产业发展的新本质和新趋势
本书从“产业链创新”角度,引入复杂性理论,综合多种学科交叉研究,在修正以往理论的相互割裂或者模糊等同的前提下,构建了产业链创新模型,阐述了产业链创新的复杂性、构成要素及其特质,涉及企业、政府、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中介组织、市场的“4主体+1机制”,深刻揭示了产业链创新的内在动因和形成机制,重新揭示自主创新新动态,指明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新本质,诠释市场经济游戏新规则,预示产业结构变革新趋势。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提出高新技术企业优化成长和产业战略发展路径,提出一系列新观点,如由生产、知识和行政组成的“三维”螺旋式产业链、产业结点、要素活度、外部响应度、政策临界条件、催化、涌现、生产开发整合创新、供应链整合创新和产业集成化,探讨了创新、能力与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了基于公司治理的企业创新行为以及国际贸易、FDI等与自主创新的关系,等等。这些研究不再局限于R&D活动和技术创新,而是从更广、更深、更高层次上探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与发展。它带来的是一种新文明和新发展观,一种比工业文明更高级、更深层次的物质生产力和物质生产方式。
2.编制“产业链创新绩效评价体系”,阐述经济增长新方式和工业发展新道路
基于当前世界经济秩序正在经历重大调整,孕育着经济增长新模式和产业发展新路径,本书围绕“制度引致—突破重点—支撑引领—跨越发展”的逻辑轴线,将复杂性系统理论转换为可评价、可比较和可操作的指标体系,全面考察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绩效,构建一套“产业链创新综合测评系统”,为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提供决策依据,为政策实施提供可行性方案和可操作性措施;同时,从模块化角度研究生产链创新,从产业知识链角度研究科技链创新,从科技管理角度研究行政链创新;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能力以及公司治理、风险投资、贸易保护主义等对自主创新的影响;根据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和发展趋势,梳理了重点高新技术产业若干子产业的产业体系、产业链条、产业结点和核心项目;最后,提出推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建议。
(二)本书的主要观点
1.我国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从根本上发展本国的高新技术产业
为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首当其冲的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而绝不是靠国外产业转移、技术转让等其他方式完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全球新的产业布局和分工体系正在形成,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越来越明显。这使得发达国家生产能力的转移不再是个别跨国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在国际生产的网络或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领导企业为核心,在全球范围内相互协调与合作的企业组织框架。在这一背景下的产业转移、技术转让、碳贸易等都成为发达国家牢牢控制高技术产业的高端环节,强化其全球垄断地位的手段,其他国家的所谓高新技术产业只能是这种垄断国际分工体系的“打工者”。如果其他地区想代替该地区成为新的经济中心,就必须打造出一条完整的高一级产业链。谁先创造出新产业,谁就有话语权。所以,我国和平崛起必然要求在经济方面培育出新的高一级产业,否则就有被再一次边缘化的趋势,而只有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才能完成这一历史任务。
2.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应该是也必须是整个产业链的创新
产业链创新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内在要求,且产业链创新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替代性。产业链中的核心和重心是产业结点,这就是本书的研究核心和重大理论创新点。其原因在于,当前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组织细胞的企业已失去了工业社会相对的独立性,而被全球市场、知识信息以及错综复杂的社会联系所包围。网络平台创新可以在更大的时空范围、更有效的程度上配置创新资源,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因而它必然是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战略选择,这种创新绝不是传统意义的企业创新,而是整个产业链条的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从产业层面上去改变国际分工旧体系,掌控新产业发展话语权。产业链创新包含产业转型能力、产业竞争力两个方面,是突破既定的已结构化的产业约束,培养核心竞争力和构建新产业的过程。
3.产业链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催化和涌现是其两种最主要的活动
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R&D等方面,而且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去探讨,即如何创新出高一级新产业,如何从产业链条(关键是从产业结点)上去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如何从单独的创新现象,通过制度安排催化出成千上万的创新活动,形成创新涌现。
催化是产业链创新的前端,是一个复杂的机理过程,是创新难度的集中体现。产业链内各种资源对创新行为的“要素活度”的相互作用产生“催化反应”,彼此形成一个密切关联的、动态的、集群的、开放的有机整体(系统),表现为自组织、自适应、自驱动和混沌现象出现,表现出非线性和涌现的复杂机理。本书特建构“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模型”来阐述这一复杂过程。催化表现为创新瓶颈突破、创新扩散、创新分工、一体化协作等主要路径。
涌现是产业链创新的结果和归宿,也是创新绩效的关键考察指标。它是产业链复杂系统自组织过程中出现的新的且协同的结构、模式和性质,出现在系统的宏观层次上,就是系统整体具有而部分不具有的、全新的现象。涌现行为是产业链创新中集体智慧的最充分体现。涌现有3种路径:生产开发整合创新、供应链整合创新、产业集成化。前两者集中在同一条产业链内部,而产业集成化则是跨行业、跨部门集成,对经济的影响也最为深刻。通过这3种路径可以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发生重大路径转变,改变在国际分工中的被动地位,努力掌握产业发展话语权。
产业链创新的目的是使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形成一个密切相关的、动态的、开放的有机整体(系统)。创新过程伴随自组织、自适应、自驱动和创新涌现的现象。
4.政府的创新目标是引致催化,创新重点是突破瓶颈
政府参与创新的目标是:考察创新催化的作用过程,突破临界条件,促使创新涌现出整体的、全新的创新活动现象,最终形成以产业链为核心的自组织、自适应、自驱动和开放式的创新行为。
创新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政策应起到突破产业链创新过程中的瓶颈,即“死亡之海”或“达尔文之海”;二是提高企业产业链创新的外部响应程度,引起企业发展范式变化;三是提高经济自由度,增加创新来源和选择性,促进企业的产业链创新。
中国要形成高一级的新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根本的不在于短期的刺激政策,而在于中国要能够直面深层次的体制改革和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政府必须用新思路、新体制和新机制,立即启动大转型、大体量的高新技术产业扩张建设。通过政府大笔投资来予以推动的方式(本质上是具有演化属性的历史进程),进行“知识上的冒险”(哈耶克),在以“产品内分工”为特点的当代经济全球化环境中,这是解脱我国经济困境深层根源及其未来演变逻辑的关键。
产业结点和围绕其形成的项目群是当前政府的主要“抓手”和着力点。产业链中的核心和重心是产业结点,围绕产业结点可以汇集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库、关键技术项目库。这些产业结点将为政府的科技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找到“抓手”和着力点,更好地提升政府政策绩效,提高我国经济整体的国际竞争力。
5. “产业链创新绩效评价体系”使理论模型转变为切实可行的实践操作
“产业链创新绩效评价体系”是基于“以产业链创新为核心的自主创新模型”,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可比性和目标导向性等原则,其指标设计、筛选、测算、评价紧紧围绕“制度引致催化创新—瓶颈突破(及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涌现创新—产业跨越发展”的研究思路,做到评价结果为科技管理政策设计提供决策依据,为政策实施提供可行性方案和可操作性措施,这套指标体系将具有重大政策价值和实践意义。
6.要重视高新技术企业微观层面和外部环境对自主创新的影响
企业成长是内生性的,存在于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知识等因素构成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
在新经济制度下,创新和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内生性成长的核心命题。
吸收能力是创新行为的前提,只有被企业发现、吸收并掌握的知识才能转为创新。
只有适当的治理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企业创新,否则,即便拥有雄厚资金,引进先进技术,没有适当的治理结构,同样无助于创新。
公司治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包括3个方面:对创新资源的影响、对创新动力的影响以及对创新战略的影响。
国际因素也是影响产业链创新的重要因素。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的溢出效应,越来越趋于减弱,政府应积极调整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合理引导外资促进我国自主创新;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抑制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却激发了自主创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