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西藏自治区位于N26°50′~36°53′, E78°25′~99°06′,地处中国西南边疆,是青藏高原的主体。西藏地势高峻,地理环境特殊,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这里不仅是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
西藏自治区面积约123万km2,常住人口3002166人 [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 2011],大体可分为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北部是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占全自治区面积的2/3;在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方,属藏南谷地;藏东是高山峡谷区,为一系列由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系著名的横断山脉的一部分。西藏自治区平均海拔4000m以上,与中国大部分地区相比,具有空气稀薄,日照充足,气温较低,降水较少的特点,尤其是空气中的O2浓度较低(各地区行署驻地O2体积比11.7% ~14.49%),仅相当于平原地区的55.98% ~69.33%。同时,随着当前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西藏脆弱的生态首当其冲,泥石流、山体滑坡、水土流失、雪灾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土地沙化正在威胁着西藏的生态环境。据全国第三次荒漠化监测(2005),西藏土地沙化面积2168×104hm2,约占全自治区面积的18%,居全国第三位,并且呈急剧扩展态势。西藏地域广阔,地质环境复杂,经济运行成本高,造林绿化难度很大。受高原特殊气候的影响,西藏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甚至不能恢复。
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旧西藏,长期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统治之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其低下,基本处于被动适应自然条件和对自然资源的单向索取状态,根本谈不上对西藏生态环境客观规律的认识,也谈不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西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起步于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并随着西藏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而得到发展。1990年,中央已经批准实施了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的“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中部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项目,努力改善农牧民生存的生态环境(《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白皮书,2003);此后,用于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也不断加大,其中:“十五”期间,中央和自治区用于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资达24亿元。2007年国务院批准的180个西藏“十一五”规划项目中,仅生态环保与建设的项目就占23个,投资达到64.2亿元。“十一五”期间,国家又投入100多亿元资金构筑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通过对西藏天然林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植树造林,西藏的森林覆盖率不断增加,从20世纪50年代不足1%,到2003年上升为5.93%, 2007年继续攀升到11.3%,对生态环境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据2003年有关部门的监测,由于人工植被增加,西藏的扬尘天气明显减少,如拉萨比30年前减少了32d;日喀则比30年前减少了34d;泽当比30年前减少了32d(中国绿化基金会就西藏生态建设项目答新华社记者问,2008)。同时,根据《西藏自治区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报告》(2010)报道:截至2009年底,西藏自治区土地沙化面积缩减为2161.86×104hm2,同第三次监测结果相比,5年内年均减少面积约1.31×104hm2,扩展速率为-0.06,土地沙化扩展的态势得到了初步遏制,原先一些受沙害影响严重的区域,经治理也得到了根本的改善。为进一步巩固造林绿化成果,西藏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中再次提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的目标,明确提出了“耕地保有量保持在3540km2,主要江河湖泊水质、城镇空气质量保持优良,天然林、原生植被得到有效保护,新增人工林地2600km2,重点地区土地、草场沙化退化和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明显遏制”的目标。
在荒山造林、荒漠化防治、矿山生态恢复、流域生态治理、湿地保护以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同时,西藏各地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并已经开始建设绿地系统,如拉萨市从2006年起,树立了建设、实现西藏首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并于2009年4月被授予自治区首个园林城市。截至2010年,拉萨市建成区绿地率提高了2.14%,达到32.41%,绿化覆盖率提高了4.64%,达到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82m2; “园林式单位”和“园林式居住(小)区”达到133个;城市常见园林植物新增43种,达到81种(含草本花卉);本地植物指数0.80,综合物种指数0.72;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完成造林69.7×104亩有余,每年完成封山造林20×104亩,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85%;大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为359d,优良率约98.4%。园林植物对提高城市生态的质量具有关键的作用。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历史条件,在西藏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要比内地城市克服更多的困难:一是自然条件恶劣,空气含氧量偏低,扬尘天气较多,日照时间长,水分蒸发量很高,不利于城市绿化的建设和管护;二是虽然市民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文明意识在不断加强,但是破坏城市绿化成果和公共设施的行为还时有发生,给城市管理和养护工作增加了许多人为的困难;三是特殊的社会环境滞后了一些创建工作,特别是2008年“3·14”事件后,很多单位和小区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给公园建设用地落实和“拆墙透绿”工作增加了更多困难;四是资金短缺,由于拉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财政收入很低,“创园”项目所需的很多资金都是通过银行贷款解决的。因此,要达到“十二五”规划的生态环境建设目标,就需要对园林植物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搞清所选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了解选用植物的生态效益,使园林绿化产生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园林植物是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植物材料,其生态效益不但关系到整个西藏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更直接关系到城市绿色生态环境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城市绿地的质量和水平,关键在于对园林植物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搞清园林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了解选用植物的生态环境效益,实现因地制宜地选择、配置园林植物,保证城市绿色生态环境质量,使城市绿地产生最佳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