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实践: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一个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的地方样本

李善峰李善峰,山东省社会学会会长、山东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青岛实践——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一书,是杨善民、史伟和他们的团队历时两年多完成的理论研究成果。作为本项研究的前期参与者,我得以先睹为快。本书不是摇椅上玄想的产品,它运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等社会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全面总结和概括了青岛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社会服务过程中的积极探索和成功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剖析了“青岛经验”的基本内涵、时代特征、价值意义和示范效应。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 Stiglitz)曾预言,21世纪能影响世界经济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的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印证。2011年我国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50%,城镇化的聚集效益不断突破预期,城市成为城乡居民主要的消费市场、生活空间和创新源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普遍认为,我国社会已经从工业化引领的经济起飞阶段进入城镇化引领的新成长阶段,城镇化成为继工业化之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这种变化并不只是单纯的城镇人口百分比的提高,它更意味着人们的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然而,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我国各地出现了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巨大的城乡差距,城镇化滞后于非农化和工业化,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市化,城市土地集约效益薄弱,“城市病”和“乡村病”同时显现,等等。实际上,城镇化的继续推进涉及户籍、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社会管理等社会体制的全面改革,城镇化引发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深入研究,找出破解之策。

近年来,青岛市“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对新型城镇化及创新社会管理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有益实践,本书对此进行了系统而详尽的分析和讨论。概括起来,主要有:实施全域城乡一体化战略,以城市发展带动农村发展;坚持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分类推进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城乡社区打造成社会管理的新载体;发展专业化的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注重防范新型社会风险;发展壮大社会组织,激发公众与社会的多元参与力量;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处理好维权与维稳的关系;完善社会管理的法律体系,强化社会管理中的依法治理;加强道德和诚信体系建设,提升社会管理的软实力。

青岛实践的效果是明显的。它健全了社会治理体系,创新了社会沟通与管理的载体,形成了良性运行的社会机制,提升了社区自我管理能力,建立了依法治市的新秩序,让城乡居民共享了改革发展的成果。“青岛经验”丰富了“中国模式”的内涵,实现了新时期的公平正义,破解了区域城乡发展的若干难题。在现阶段,青岛的探索,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普遍的借鉴意义。

我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改革过程中被实践证明的一项成功做法,就是注重总结地方经验。本项研究再次证明,通过系统总结地方经验并加以提炼,完善社会管理的顶层设计,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术研究为决策服务的路径。

在写作手法上,本书也有值得肯定的创新之处。作为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作者没有采用传统的学术著作所惯用的刻板的表达方式,一改僵硬和呆板,形散而神不散,用充满理性和情感的语言深描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变迁,回应了知识分子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的关注,展示出作者对日常生活的准确理解和宏观把握。本书或许能让有志于学术研究的读者看到中国社会中蕴藏的丰富理论资源,感受到社会生活对学术敏感、自信和创造力的巨大需求。当然,决策者也能从本书中得到启发。


2014年11月26日于山东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