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心城市的综合指标体系设计
当前,有关中心城市的指标研究,在方法及价值取向上尚未统一,而且在研究目的上也各异。我们认为,中心城市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既要与国际上有关城市评价的通行标准和发展趋势接轨,又要与某个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战略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发展趋势相承接。也就是说,要在遵循国际范围内中心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突出个性和特色化的发展道路。这一点在欠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正在崛起的背景下,更需着重考虑,以区别于传统的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的“一边倒”的局面,探索出符合各个区域范围内中心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一 指标设计总体思路
(一)指标设计应与中心城市发展的标志性特质相统一
指标体系设计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发展导向,因此指标体系设计要与中心城市发展的标志性特质相统一,以便在中心城市建设中起到科学的指引作用。科学的中心城市指标体系,应该既能反映中心城市的核心特征和判定标准,又能作为指导发展方向的标杆。中心城市发展指标体系中,总体实力、网络地位、支撑条件既是反映中心城市在国际国内的地位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的标志性特质。这些特质应在中心城市指标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因为提升总体实力是建设中心城市的基础工作,提高中心城市在城市网络体系中的地位是建设中心城市的着力点,完善支撑条件则是建设中心城市的重要保障。
(二)指标设计应与城市管理者主动干预发展战略相统一
指标体系构建要实现中心城市与城市管理者提出的城市发展战略相统一。广州市是我国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并在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其指标体系的构建就必须与新型城市化的要求相衔接。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新型城市化的重要目标,而新型城市化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路径,两者存在逻辑上的衔接和承继关系。在指标体系构建中,要将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战略导向贯彻到广州国家中心城市指标体系的设计中,体现低碳、智慧、幸福的城市发展新理念,体现强化人才、知识、创新等方面发展动力的导向,体现战略性发展平台、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的重要进展,体现优化发展“一个都会区”、创新发展“两个新城区”、扩容提质“三个副中心”的城市功能布局调整的最新成果和战略导向。
(三)指标设计要体现城市动态发展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指标体系的设计应符合这一发展趋势,包括城市功能演变、发展理念的变化、城市公民诉求的改变等。也就是说,既要反映当前城市发展的现状,也要预示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与着力点。比如,从区域性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再到世界城市的过程,反映了某个中心城市的目标路线图。那么,可以预见,中心城市国际化将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国际化浪潮的影响,而是开始考虑在区域一体化及全球一体化过程中如何扩大城市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由被动国际化向主动国际化转变。相应地,指标体系的设计就需要从单纯关心外向性(国际成分的增加),转变为更加关注集中性(国际性活动集中程度)和关联性。同时,指标体系不仅要重视内部经济与战略因素、禀赋比较优势等,更要重视中心城市成功发展中的外部因素,特别是与外部的“流”的连通性。这说明指标体系设计的动态性要求就显得很有必要,以体现指标体系在城市建设不同阶段的衔接性。
(四)指标设计要体现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中心城市的基本职能是对外服务。因此,在中心城市指标体系中,要设计能够反映中心城市对外辐射带动作用的指标,充分反映中心城市对其腹地的产业人才培养、高端要素集聚与扩散、资金融通支持、物流人流集散、产业发展服务、社会风尚影响以及文化政治影响等辐射带动和影响功能。另外,指标体系构建还要充分体现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功能的综合集成效应,这是中心城市区别于一般城市的重要特征。
二 指标选取原则
中心城市发展的目标是多元的,既有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目标,又有增长、结构优化目标,还有公平、效率目标。因此指标应该依据不同的目标而定,同时还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以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为支撑。指标的指向意义必须明确具体,测定方法标准,统计方法规范,具体指标能够反映中心城市的含义和目标及目标的实现程度,尽量全面、完善,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二)可比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求各项指标尽可能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名称、概念和计算方法,使之具备可比性;所建立的指标体系要能用于不同城市之间的横向比较和同一城市不同时段的纵向比较,以便找出不同城市之间的差距和同一城市各方面长期发展的情况。
(三)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选择要考虑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可靠性和成本,还要保证可以量化计算,保证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和简单实用。若指标体系不具有可行性,则设计就偏离了原有的主旨。
(四)层次性原则
城市发展指标体系应至少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等,各个子系统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指标群逐级分解,形成多级的有机组合。
(五)协调性原则
在突出创新的同时,也要适当考虑指标的一般性,同时,描述各个子系统的指标应相互适应、相互协调,指标选取应重点突出、比例适当。
三 指标体系构成
参照国际国内有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中心城市特征和指标设计原则,立足于中心城市发展集中体现的城市、产业、社会管理、环境等全方位的功能与地位,我们构建了中心城市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见表2-3)。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反映了中心城市五个方面的标志性特质。
表2-3 中心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注:1.信息化发展指数(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Index, IDI)主要从“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应用消费、知识支撑、发展效果”五个方面测量城市信息化的总体水平。2.全球化指数由多家机构编制,其中《外交政策》和著名国际咨询公司A. T. Kearney的评价指标体系比较流行。另外,安永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也推出了从贸易的开放程度、资本流动、科技和意念交流、劳动力流动和文化整合性等五个方面衡量全球化程度的指数。
(一)经济枢纽
经济总量规模及结构化优势是中心城市形成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基础。经济枢纽作用的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比重、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金融业增加值占GDP增加值比重、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比重等,这些指标从总量、均值、结构等方面分别反映了城市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内在基础。
(二)交通信息枢纽
无论是在经典的中心地理论和非均衡增长理论中,还是在中心—外围理论以及当前的各种关于城市发展的理论中,交通信息枢纽构筑了中心城市连接外围地区、交换流的基本通道。系统完善的枢纽型基础设施,连接区内区外、国际国内市场,使城市成为生产要素集聚与扩散之中心地。为反映中心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所带动的城市辐射功能的提升,我们选取了航空货物运输量占全国比重、机场旅客吞吐量占全国比重、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占全国比重、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比重四项指标,综合体现了中心城市的交通枢纽地位。另外,信息化发展指数(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Index, IDI)是国家主要从“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应用消费、知识支撑、发展效果”五个方面测量城市信息化总体水平的综合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城市信息公开度、及时度及信息获取的便捷度等综合的信息化状况。泰勒(Peter J. Taylor)提出以网络联系度衡量城市的中心地位,其方式是以该城市所有公司网络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公司网络与其他城市网络的联系来测定该城市融入世界城市网络的一体化程度,我们认为这个指标是考量网络时代城市的中心地位和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但本书暂以企业综合电子商务普及率的指标来反映该城市企业对网络与信息技术在经营领域运用的水平。
(三)对外交往中心
根据卡斯特尔斯等人的相关理论,在全球城市的网络中,世界城市的各种“流”的载体,不仅是全球经济发展载体,也是一个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主体。中心城市是世界城市的一般表现形式,在某个区域范围内,中心城市同样是“流”的重要载体,这一载体功能的发挥直接表现为通过城市网络通道,发挥对外交流交往的作用。中心城市就是代表某个广泛区域参与竞争的核心载体,要体现整个区域对外交往的集聚特性。为反映城市对外交往中心的职能,本研究选取跨国公司总部(含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数、实际利用外资存量、国际组织数、外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国际货物贸易额、服务贸易额、对外投资额、开辟国际航线数量、举办国际会议数量、举办国际展览场次、外国人入境旅游人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全球化指数等指标,综合反映中心城市经济全球化程度及跨国经营的能力和开放性、多元化氛围。
(四)科技文化中心
根据非均衡增长理论和现代世界城市理论,中心城市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其创新能力,通过创新优势,中心城市集聚了大量人才、科研机构,发挥科技引领、文化辐射的功能,带动资本、组织、人力、信息等其他要素的集聚,因而评价指标体系要体现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思想。我们选取了居民平均受教育程度、每万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每万名劳动力从事研发人员数、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发明专利授权数、技术合同成交额、国家创新平台数量(国家级工程中心、国家实验室的数量等)等指标,具体反映中心城市在科教文化引领和创新驱动方面的发展情况。
(五)低碳宜居和社会和谐的人类追求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又是文明发展的主体。中心城市作为城市体系的高端形态,代表了城市文明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诉求。因而,中心城市要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树立典范,在城市公平、区域经济协调、能源低耗、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因此,我们选取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环境质量指数、单位GDP能耗、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地区发展差异指数、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其中环境质量指数(Environmental Quality Index, EQI)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HJ 633-2012)(试行)》编制,是环境质量参数和环境质量标准的复合值,比较广泛地应用于污染物排放评价、污染源控制或治理效果评价、环境污染程度评价以及某些环境影响评价。上述指标,较好地反映了城市低碳宜居和社会和谐的状况,代表了中心城市在生态环保和社会建设上的时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