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我国粮食消费形势预测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粮食消费不断增长,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科学合理预测分析未来粮食消费水平以及结构变化,是充分利用发展粮食生产水平、合理规划粮食储备规模结构、有效保障未来粮食安全的重要前提。

一 我国粮食消费因素分析

影响粮食需求的因素很多,比如宏观经济增速、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增长、消费水平、饮食结构变化、行业发展状况、国际需求情况等。其中比较突出的因素有人口增长、收入水平变化、饮食结构变化、城镇化进程几个方面。

(一)人口增长

人口因素是影响中国口粮消费的首要因素。人口因素包括人口的总量因素和人口的结构因素。随着人口的增长,势必会促进口粮消费的增长。从图3-18来看,2005年我国人口总量突破13亿人,达到了130756万人。其次是人口结构因素,即城乡人口的比例。因为城乡人口粮食消费结构的不同,人均口粮消费量的差异,所以城乡的人口比例,也会对粮食需求造成重要影响。

图3-18 1981~2011年我国人口情况

我国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十分稀缺,庞大的人口数量给资源带来巨大压力,一直是我国粮食消费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1995年以来,我国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战略,采取多种措施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人口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超过3%的速度增长。人口增长对粮食的刚性需求的增加,城镇人口比重提高导致粮食需求结构变化对我国粮食消费产生较大影响。

(二)居民收入水平

居民收入水平对粮食需求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和饮食结构来实现的。在收入水平比较低时,人们倾向于选择谷物等一些比较廉价的食品,以满足生存的需要。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物消费结构趋于多样化,人们会更多地选择热量和营养含量高的食物,如肉类、蔬菜、禽蛋和奶制品等。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城市居民人口口粮量开始出现缓慢下降趋势,从9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居民的人均口粮消费量已不再增长而趋于稳定,但是,不管在农村还是城市,由居民收入增加而引起的消费食物的多样化、优质化趋势不断加强,动物蛋白食品的消费数量将越来越大。

(三)饮食结构

近十几年来,我国人均动物蛋白食品占有量也明显增加。2000年,全国肉类总产量仅为6013.9万吨,人均肉类占有量为47.45千克;全国奶类总产量仅为919.1万吨,人均占有量为7.25千克;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仅为3706.2万吨,人均占有量为29.24千克;全国禽蛋总产量仅为2182.0万吨,人均占有量为17.21千克。到2011年时,全国肉类总产量已经增长到7957.8万吨,比2000年增长32.32%;全国奶类总产量达到3810.7万吨,比2000年增长314.6%;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603.2万吨,比2000年增长51.2%;全国禽蛋总产量增长到2811.4万吨,比2006年增长28.85%。城乡居民营养状况明显改善,对肉禽蛋奶等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需求将显著增加,这将导致对饲料粮需求的持续增长。

(四)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对粮食需求的影响也较为明显。由于我国农民种粮具有较强的自给性特点,粮食特别是商品粮需求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城镇居民,因而城镇化及其提速将大幅度提高粮食的商品率,同时城镇人口增加所带来的消费结构变化将导致对食品的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这些都将影响我国未来粮食需求,从而对粮食安全产生较大影响。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居民,由于城市居民人口口粮消费大约只有农村居民口粮消费的39%,这将导致人均直接粮食消费量的下降。同时,城镇化进程推进也意味着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善,对粮食转化的需求增加。

二 粮食消费战略需求分析

我国关于粮食需求量缺乏统一、完整的统计资料,现有的统计资料很多统计口径不一,缺乏可比性和准确性,预测所采用的模型、方法也有很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关系变化剧烈的这一时期,很多参数的选择随意性较大,有关粮食需求预测的结论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现有研究多是从两个角度对粮食需求进行预测:一是根据各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及人口的统计数据,对粮食消费总量进行预测;二是从粮食消费结构角度,对口粮、饲料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损耗量分别进行预测,加总得到粮食的总需求量。在具体预测模型的应用中,往往都采用以时间为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

由于本部分粮食需求预测的主要目的在于把握未来粮食需求趋势,以及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方向,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对策研究提供基础,而并非精确预测未来粮食的消费量,因此,本书侧重根据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战略目标及粮食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对未来我国粮食需求总量进行分析,为构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对策研究提供方向,并非追求粮食需求量的精确数值。

(一)人均粮食消费量预测分析

关于我国未来人均粮食消费量,国内学者和机构的看法各不相同。根据国务院于2001年颁布并实施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我国到2015年和2030年,人均粮食需求量将达到420千克和440千克。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卢良恕院士(2004)指出,2020年我国全面小康人均占有粮食量应该为437千克,2030年向富裕阶段过渡时期食物安全目标人均占有量应为472千克。鲁奇(1999)指出,人均400千克的粮食消费水平仅为温饱水平上限和小康水平下限,400~600千克为小康消费水平。陈百明(2002)分析认为,2030年人均每日主要粮食营养供给量若要城乡全面达到小康水平的标准(即热量达到2650大卡,蛋白质达到77克,脂肪达到76克),则每年人均需要消耗粮食450千克。贺一梅和杨子生(2007)认为,我国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均粮食消费量需达到450~500千克,而2021~2030年这一向富裕过渡期,粮食消耗需要至少达到500千克左右。

本书选取我国1991~2011年人均粮食消费量数据,利用时间序列模型来对我国2015~2030年的人均粮食产量进行预测。

图3-19 1991~2011年我国粮食人均消费预测值和实际值比较

从图3-19可以看出,我国在1991~2011年,预测结果只有2001年、2004年和2005年的偏差有些大,其余年份预测值都较好地符合了粮食人均产量的真实值。经过计算,2001年的偏差为6.4%, 2004年偏差为5%, 2005年的偏差最大,为6.6%。但是,综合1991~2011年的情况来看,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平均误差仅为2%。综上所述,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实际情况。利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我国2015年、2020年和2030年的人均粮食消费量分别为426千克、434千克和450千克。

考虑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我国耕地、人口等实际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的背景之下,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标准不应定得过高。故而,根据人均粮食消费量预测结果,结合专家学者分析,本书针对我国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2030年向富裕小康社会过渡选取以下三个标准对我国粮食战略需求做情景分析(见表3-12)。

表3-12 我国粮食人均消费量情景分析

(二)粮食需求情景分析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陈卫、李萌等人基于历年人口普查数据,考虑相关因素的情况,运用灰色相关理论,预测我国2015年人口为139456万人,2020年人口数为142484万人,2030年人口145158万人。《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给出了我国2020年和2030年的人口数将分别达到13.99亿人和15亿人左右。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表示,“十二五”期末,中国人口总量预计将达到13.9亿左右。联合国经济及社会事务部人口司日前发表《2300年全球人口预测》中预测,中国人口预计在2030年达到峰值,届时人口总数将超过14.5亿。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预测的我国2020年、2030年人口将分别达到14.0亿人、14.5亿人。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对未来我国近40年的人口预测结果是:到2030年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峰值15亿人左右。综上权威部门和学者的观点,本书预测2015年、2020年和2030年人口数分别为13.9亿、14.1亿和14.7亿人。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2030年向富裕小康社会过渡时期需要的粮食总量如表3-13所示。

表3-13 我国2015年、2020年和2030年粮食战略需求量

三 粮食消费结构预测分析

从粮食消费结构角度,对口粮、饲料粮、工业用粮分别进行预测,对未来我国粮食消费结构进行分析。

(一)口粮消费趋势

从消费角度来看,人口是粮食需求量的最基本的因素,而人口规模、结构对未来粮食消费趋势变化有重要影响。我国口粮消费量从1991年的28879.4万吨下降到2010年的22563.7万吨,年平均减少1%。我国农村口粮人均消费为199.5千克,城镇口粮人均消费则为97千克,农村口粮的消费是城镇口粮消费的2~3倍。为了预测我国口粮未来的消耗,本书人口按照上文中人口的预测,我国城镇化年均增长率1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计算,城乡口粮则按平均减少率1%的趋势递减进行计算。按照上述的指标,预测我国2015年、2020年和2030年口粮的消费量如表3-14所示。

表3-14 我国口粮需求预测

(二)饲料用粮趋势

中国近年畜牧业生产迅速发展,饲料粮消耗成为中国除口粮外最重要的一个粮食消费领域。目前动物性食品主要包括猪牛羊肉、禽肉、禽蛋、水产品、奶类制品。动物性食品用粮需求是通过城乡居民消费的猪牛羊肉、禽肉、禽蛋、水产品以及奶类制品等的数量经过一定的粮食消耗系数换算而得来的,是居民间接消费的粮食。根据国际上通用的肉粮饲料转化率标准,并结合中国的喂养习惯,分别按照以下标准计算:猪肉1∶4、牛羊肉1∶2、禽1∶2、蛋1∶2.5、水产品1∶1和奶1∶0.6。由于猪肉产量在统计过程中水分较大,因此,猪肉产量按照80%比例进行折算(隆国强,1999)。同时,假定居民的消费结构基本保持不变,且消费量增长速度分别按照1990~2011年的平均增长率来计算。

根据表3-14中估算的未来我国城镇和农村人口数量,可以计算出我国2015年、2020年和2030年饲料粮食用量,如表3-15和表3-16所示。

表3-15 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饲料用粮

表3-16 我国饲料用粮预测

(三)工业用粮趋势

酿酒用粮是食品工业用粮的一大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酒类(主要包括白酒和啤酒)生产增长较快。啤酒产量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由1994年的1415万吨增长到2004年的2910.05万吨,2006年的3197.39万吨,2010年则达到了3624.12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7%;而白酒产量则呈现上下波动状态。考虑到国家政策和相关法律的调控,同时为了计算方便,选取1994~2011年啤酒的年均增长速率为7%,白酒的产量则选取2007~2011年的平均数750万吨为基数(中商情报网)。

1987年,我国的酒精产量超过100万吨,1995年产量达到237万吨,到2006年时,我国的酒精产量已经达到了581万吨,2011年,酒精产量更是突飞猛进,达到了674万吨。2004年全国味精产量为115万吨,到2010年底增长到256万吨,年均增长率达14.2%(中商情报网),但考虑到味精只是调味品,不可能持续增长下去。因此,为了方便研究,本书选取1995~2011年的酒精年平均增长率6.81%作为计算基准,味精产量取2010年的值256万吨计算。

根据以往的一些学者做的研究,本书采用下列标准来进行预测:酒精1∶3、白酒1∶2.3、啤酒1∶0.2、味精1∶24(肖国安,2002),据此推测我国酒类产量及消耗粮食情况(见表3-17所示)。

表3-17 酒类产量及消耗粮食预测

根据上述对口粮、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的预测分析,采用上文中情景二粮食战略需求总量预测,得到未来我国口粮、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的消费结构(见表3-18)。

表3-18 我国粮食消费结构预测

从表3-18可以看出,未来口粮的消费总量呈下降趋势。以情景二的战略需求为目标,到2030年,口粮的消费占粮食总消费的22.12%,确保1.4亿~1.7亿吨的口粮消费安全,是确保粮食安全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均呈现增长趋势,特别是饲料用粮增速明显,到2030年饲料粮的消费约占粮食总消费的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