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条件下的国有经济与成熟市场经济体制的融合
(一)国有经济改革的根本问题
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后,作为公有制代表的国有经济如何与市场经济体制融合,一直是国有经济改革需要破解的根本性问题。如何通过改革,解决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定位布局、实现形式等方面矛盾,使得国有经济能够适应市场机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效率、发展壮大,从而发挥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构成了中国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主线。
沿着这个改革主线,中国国有经济改革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黄群慧、余菁,2013)。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初到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放权让利”阶段,该阶段大体上用了15年的时间,贯穿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当时,改革的重心落在国有企业层面。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国营单位走出计划经济体制的旧观念与行为的束缚,使它们能够逐步适应商品化的经营环境,完成自身的企业化改造,解决了一个个国有企业进入市场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的“制度创新”阶段,大体上用了10年的时间。当时,改革的重心落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推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上。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国有企业确立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资本和产权的观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战略性调整,初步解决了整个国有经济部门适应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问题,改变了国有经济量大面广、经营质量良莠不齐和国家财政负担过重的局面。第三个阶段是党的十六大以后、以2003年国资委成立为标志的“国资发展”阶段,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时期。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由国资委负责监督管理国有企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解决了以往国有经济管理部门林立、机构臃肿、监管效率低下的问题,使国有资产利用市场机制发展壮大成为可能。
30多年的国有经济改革进程表明,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实现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融合,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一直是中国国有经济改革的根本问题。
(二)新时期国有经济改革的基本目标
经过30多年上述三个阶段的改革,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经济布局优化。国有资本逐步从一般生产加工行业退出,国有资本更多地集中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二是政企关系优化。初步建立起相对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变了过去“五龙治水”、普遍“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企业经营性国有资产得到了相对规范的管理。财政预算不再安排用于补充国有且有资本金性质的支出和经营性亏损,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出资人职能初步分离。三是经营机制优化,从数量上看大部分国有企业已经进行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结构逐步规范。四是经营绩效优化,国有企业发展质量和运行效率得到了提升,竞争力有了很大增强,国有经济已经摆脱困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显现。
应该说,国有经济从总体上已经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适应和融合。但是,中国国内外环境正发生巨大变化,从国际环境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国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面临国家使命提升与国际环境严峻的双重压力;从国内经济环境看,进入“十二五”以后,中国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陈佳贵、黄群慧等,2012),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国有经济所熟悉的要素驱动型的发展环境正在改变。这些新形势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要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种更加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有国有经济与这种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由于国有经济改革“不到位”而产生的不适应。一是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不到位,使得国有经济功能定位和布局不适应。国有经济的公共政策性功能和市场营利性功能还没有区分,许多国有企业在经营中还面临着“公益性使命”和“营利性使命”的冲突,处于赚钱和不赚钱两难的尴尬境界——不赚钱无法完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壮大国有经济的目标,赚了钱又被指责损害了市场公平和效率。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改革还不到位,还缺乏一条明确、可信又可行的改革路径。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追求行政垄断地位的行为,影响到构建公平有效的市场经济格局。二是国有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没有到位,使得国有经济的产权实现形式还存在不适应之处。为数众多的国有大企业,其母公司及二级以上公司层面的股权多元化改革大多停滞不前。三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一方面国有资本流动性仍然较差,还满足不了有进有退、合理流动和实现国有资本动态优化配置的要求,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还常常面临相关政府部门不当干涉的困扰。四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还不到位,国有企业的微观治理机制还不适应成熟市场经济的要求。国有企业治理结构还不规范,企业具有行政级别,国有企业经理人的市场选聘、监督约束机制改革还有待形成和完善,存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党政干部”和“企业家”双重角色的冲突,这既使企业市场化经营权利无法得到充分保障,又影响市场公平性。
这些改革不到位问题,从本质上说还是国有经济没有与成熟市场经济体制有机融合,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定位布局、实现形式等方面存在矛盾。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对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有经济一方面要提高企业活力和适应市场公平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提高服务国家战略目标、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新时期全面深化国有经济改革,就是要解决国有经济与成熟市场经济体制的这些矛盾,基本目标是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条件下国有经济与成熟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融合。
(三)新时期国有经济改革的重大任务
基于中国国有经济改革理论和实践探索,参考国外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中国国有经济与成熟市场经济体制的融合,需要回答以下四个方面重大问题,一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有经济应该有怎样的功能定位和布局?是否需要进行动态调整?二是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国有制相比,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是什么?尤其是国有企业主要以怎样的所有权结构形式存在?三是中国庞大的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应该建立怎样的国有经济管理体制?四是作为国有经济的主要微观主体的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保证自己的竞争力,应该具有怎样的治理结构和运营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在总结中国国有经济改革的历史经验、分析中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情况下,回答了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关于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和布局,在明确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提出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的功能,国有资本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关于国有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关于国有经济管理体制,提出完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关于国有经济微观制度基础,提出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协调运作、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实质上明确了新时期中国国有经济改革的重大任务。关于国有经济四项重大改革任务和具体措施的内容和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新时期全面深化国有经济改革的重大任务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本文认为,新时期国有经济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要实现国有经济与成熟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融合面临着一些矛盾,这要求完成与时俱进地根据国家使命调整国有经济功能和布局、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确立国有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建立分类分层的新国有经济管理体制、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奠定国有经济高效运行微观基础这四项重大任务,通过这四项改革重大任务和具体的改革措施的推进,最终形成以“新型国有企业”为主的国有经济,这些“新国企”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日益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条件下的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