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马注学术活动的时代背景
明末,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官场腐败、宦官专权、倭寇侵袭、边患频发、农民暴动、民变兵患,不断冲击着明统治者。各地的农民暴动最终汇集成农民大起义。
1644年初,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1606—1645年)在西安称帝,建大顺政权(年号永昌)。3月,李陷北京,明末代皇帝崇祯(1628—1644年在位)于煤山(景山)自缢,明亡。明宗室分布各地的诸王,在继续效忠王室的大臣支持下,先后在南方建立政权,史称南明政权。其中,存在时间较长的是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建立的永庆政权。
同年4月,镇守山海关的明总兵吴三桂降清。随之助清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1612—1650年)率八旗军入关。李自成不敌清军,退出北京;其残部向中南和西北各地转移,继续抗清斗争。多尔衮攻占北京后,扶其侄、年仅6岁的福临(皇太极第九子)为帝,年号“顺治”,为顺治元年(1644年)。
顺治帝(1644—1661年在位)利用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降清将领的武装力量,征伐农民起义军残部和南明政权。吴三桂因助清军入关、镇压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有功,受封平西王,经略四川、贵州、云南等地。顺治六年(永历三年,1649年),南明的“弘光”“隆武”“绍武”等地的政权已败,清封孔有德为定南王(后,孔逝,无子继其爵位)、尚可喜为平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分别经略广东、广西、福建;清初,吴、尚、耿三人史称“三藩”。他们受命与农民起义军残部奋战。
清“建三藩的目的本为‘辑宁疆圉,以宽朝廷南顾之忧’(《清世祖实录》卷一三七),然而三王分镇之后,手握重兵,雄踞一方,位尊权重,骄恣无忌,逐渐走上与中央集权政府对立的道路,成为分裂割据的军阀势力”。
顺治十四年(永历十一年,1657年),吴三桂奉命征伐已“建国滇中”的永历政权。十六年(永历十三年,1659年)2月,吴率军入滇,昆明陷,永历帝逃遁缅甸。十八年(永历十五年,1661年),吴三桂入缅并俘获永历帝,翌年5月于昆明处决永历帝。永历政权(1647—1661年)亡。可是,以福建厦门为根据地的郑成功(1624—1662年),仍以南明永历纪年。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进军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并以台湾为抗清基地。郑成功之子郑经(1642—1681年)的抗清势力一度抵达浙江沿海并控制南京。在清军的攻击下,该支抗清势力不得不节节败退,固守台湾。
1661年,顺治帝24岁时逝世,由其三子玄烨(1654年生)8岁继位。翌年,改元康熙。康熙帝(1661—1722年在位)登基后,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康熙帝延续前制,封吴三桂为云南王、尚可喜为广东王、耿仲明(及子耿继茂)为福建王,分别治理云南、广东、福建。康熙帝执政初期,西北有蒙古准噶尔部割据,东南有郑成功后代郑经据台湾自立,东北的黑龙江有沙俄的入侵势力。清统一中华大业,尚未完成。
康熙六年(1667年),辅政大臣索尼病故。康熙帝虽适时亲政(时年14岁),可是,鳌拜以功高望重而专横跋扈,杀害辅政大臣苏克萨哈,与遏必隆自授一等公。康熙帝亲政实际上有名无实。八年(1669年),康熙帝除鳌拜,削遏必隆辅政大臣、一等公爵位,始握大权。
清廷在全国范围的统治获得初步巩固后,远在南方的“三藩势力”的地方割据局面并未改观,除农民起义军流散各地外,各藩王的势力也同步扩展、坐大。在清廷眼中,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子之信)、靖南王耿仲明(其孙精忠)尽管在当时仍有其利用、依靠价值,有助于维护一方治理、扩大王朝统治;但“三藩势力”终究被视为异己,有可能随时随地威胁着王朝统治,不利于清廷的统一大业。
康熙帝为强化皇权,不满于南方的藩王势力,唯恐“三藩叛变”,危害清中央政权。他由设想“削藩”,变为切实可行的“削藩”政策有一个过程,但付诸实施则是早晚的事。康熙十二年(1673年)8月,康熙帝终于下令撤藩。
然而,善于察言观色并深谙政治经验的“三藩势力”,也早已觉察清廷的“削藩”意图。当年11月,控制云南、贵州的吴三桂首先起兵反清,势力扩及湖南、四川。随后,福建的耿精忠(耿仲明之孙、耿继茂长子,? —1682年)、广东的尚之信(尚可喜长子,? —1680年)继吴三桂叛清后,亦起兵反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自称周王。
清廷任命包括岳乐王在内的诸将领,率兵分路讨伐福建、陕西、广东、四川、云南的同时,采取分化、收买、劝降的政策,瓦解、离间反清势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效果。
在清军的讨伐下,1676年,福建耿精忠降清;1677年,吴不敌清军的讨伐,退至衡州;当年,尚之信降清。清陆续收复浙江、福建、广东、江西等地。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吴三桂称帝,年号“洪化”;八月,吴病逝于衡州。其孙吴世璠(? —1682年)继位称帝。
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军陆续收复湖南、广西;翌年,进军四川、贵州;1681年,吴世璠在清军的打击下,节节败退而至吴三桂起家的云南。1682年,在清军逼近并围困昆明时,吴世璠意识到大势已去,遂自戕而亡。云南政局随之稳定。“三藩”之乱,随着吴世璠自杀而终结。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平定“三藩”叛乱后,清军趁势进军台湾。一直拥戴并沿用南明永历纪年的郑经之子郑克塽(1670—1707年)降清,南明势力最终崩溃。清将台湾纳入版图。中原地区的社会生活陆续稳定,初现盛世景况。
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六年(1690—1697年),康熙帝三次亲征蒙古准噶尔部,积小胜为大胜,最终战胜其首领噶尔丹。清军在抗击入侵东北的沙俄后,继而与之订立《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黑龙江流域东段边界。
随着清廷军事征伐胜利,统一中国全境后,转而重视经济、文化的恢复、发展,从而得以稳步迈入“康乾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