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与地方凝视:区域生产视角下的佛山历史文化名城发展与重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研究述评及理论契合性分析

一 区域生产网络分析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网络、生产网络和区域生产网络

对网络概念的认知,不同学科对“网络”一词有不同的理解,Mailat等人从多维角度对网络概念进行了定义。[1]Hakansson则指出,网络应包括行为主体、活动的发生、资源等三个组成要素。[2]网络的形成是具有参与活动能力的行为主体,在主动或被动地参与活动过程中,借助资源的流动,所形成的彼此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总和。

就贸易、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区域化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发展中出现了新的信息密集型的技术组织模式,推动了全球化和区域开放化的进程,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带来需求、市场、生产生命周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领域的特征,因此在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下,提升竞争力必须考虑一些新的因素,如地方氛围的发展程度、网络的创新能力和商业个体的行为等。[3]为了满足更加复杂的生产过程和提升竞争力,需要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以应对新的世界经济形势,“生产网络范式”(production Networks Paradigm)便成为产业组织和经济发展的新范式。[4]

生产网络的概念不以个体之间的相互隔绝为理论前提。Rodigue、Comtois和Slack认为,生产表达了经济价值增加的事实,它在内容上包含商品和服务两个大类的创新、资源转化和成品生产等。网络是指实体和非实体(信息)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关系,包括链接和流动,表达了交易和分配的客观情形。[5]Kalantaridisz认为,生产网络概念的运用,是为了表达生产个体在没有明显法定关系的情况下,如何建立物质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连接形成。[6]Sturgeon认为,生产网络体系中的由于价值链的劳动分工和网络链接具有差异性,所以这种差异性就是区域生产网络研究的重要对象。[7]Henderson(2002)等认为,生产网络具有为商品和服务在生产、分配和消费中相互联系的功能和作用。[8]Yoguel、Novick、Marin定义的生产网络包含三个关键内容:其一,组成个体的地理临近性不是必要的;其二,建立在经济关系上的非价格机制存在的可能性;其三,生产网络内部建立起来的无形流动和非价格关系的重要性允许不同程度的发展。[9]

基于不同尺度的生产网络体系表现为以下类型[10]:(1)国家生产网络,体现为国家尺度的生产网络。(2)跨国生产网络,体现为大国异质性空间或国与国之间的跨区域和空间的生产网络。Ernst用大国的异质性(Heterogenicity)很好地说明了国际联系的重要性。[11](3)区域生产网络,指的是大区域内不同国家和地区通过相对优势的指导,安排生产部门的专业化生产和装配,形成覆盖整个区域的生产网络。(4)全球生产网络,是经济全球化的诠释工具。Sturgeon认为,生产网络的全球尺度至少应跨越两个国家或贸易组织。[12](5)地方生产网络,地方生产网络是一种以成员的地理接近和社会接近为特点的特别类型的网络,在大尺度生产网络的研究基础上,运用“地方生产网络”分析复杂的地方经济体是十分有效的。

(二)全球生产网络

Borrus等人认为,全球生产网络是指“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一种关系,通过这种关系,企业组织开展起整个系列的商业活动;从研发、产品定位和设计,到投入要素的供给、制造(或服务的提供)、分销和服务支持。”[13]

全球生产网络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全球生产网络的研究维度。Dicken、Herderson、Bathelt & Gluckler、Yeung、Hugh等学者从权力治理、地域性、网络和嵌入等多个维度研究全球生产网络,主要关注居于领导地位的跨国公司对一般供应商的权力控制。[14~18](2)全球生产网络的组织结构、治理模式。Dicken等认为,全球生产网络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并足以取代它的最有效产业组织形式。[19]生产网络的治理不同于企业层级之间的治理。“龙头企业”居于全球生产网络的核心地位,负责网络内的战略制定、组织领导、管理控制等,对网络中其他企业进行权力治理。(3)全球生产网络与新国际贸易体系的构建。Hess、Wrighley, et al、Wrighley & Currah、Coe & lee等研究者的工作,显示了基于地域和空间意义的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嵌入是跨国公司经济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20~23](4)生产网络内部的产业升级、产业集聚。Bair & Gereffi、Palapacuer & Parisotto、Liu, et al. 、Coe & Hess等以GPN为分析架构,探索思考价值创造和产业升级的多层级过程。[24~27]Schmitz、Gereffi研究了关于产业升级、机制建立、增殖和获得的过程。[28~29]Grote & Tube研究了印度金融服务业的升级问题。[30]李学迁、朱道立等探讨了全球生产网络下的产业集群网络演化问题。[31]郑准,王国顺(2012)分析了全球生产网络的俘获效应和集群企业转型升级问题。[32](5)全球生产网络在部分区域范围内的锁定,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等。Parthasarathy & Aoyama通过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业的案例研究,分析了跨国公司制度背景和地方企业家的观念等非正式GNP研究对增进我们对全球经济中的地方升级的认识颇有助益。[33] Depner & Bathelt以上海汽车集群的供应链为案例,分析了德国公司在异质文化背景和制度下的适应性和自我调适过程[34]。Liu & Dicken则研究了国外投资人在中国汽车行业投资过程中的行业“嵌入”问题。[35]而对于全球生产网络在部分区域范围的锁定和型构,最为典型的区域就是东亚区,近年来大量的文献围绕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展开了多种主题的研究探讨。

(三)东亚区域生产网络

自20世纪末开始,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世界各国对外贸易、产业分工和生产空间组织逐渐向区域性网络体系汇集,由此,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三个区域性的生产网络,即德国与东欧国家之间、美国与墨西哥之间及东亚各经济体之间,国外文献对这三个地区的生产网络都有涉猎,但东亚地区的生产网络吸引了更多关注。[36]近四十年来,东亚区域已经成为世界范围最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域生产网络[37]

目前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研究多集中于贸易层面:(1)生产过程分散化与东亚区域生产/分配网络。Ando和Kimura的系列论文都将“生产过程分散化”作为区域生产/分配网络的前提条件来进行研究,用日本企业的微观数据和各经济体的宏观数据做经验分析。[38~41]他们的研究成果指出,东亚区域生产网络构成了各个国家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区域生产网络使国家间的要素价格差异和比较优势被垂直生产链条充分利用。同时,日本企业网络向东亚地区的延伸,为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奠定了组织基础。但Macintyre和Naughton的研究则指出,在全球化时代,美国技术和中华圈生产网络相结合,已经取代日本企业在东亚地区的地位。[42](2)全球商品链与东亚区域生产网络。Kimura从东亚产业内贸易的类型、FDI服务贸易等多个维度论证了东亚生产网络。[43]张伯伟、彭志伟认为,东亚地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大多在区域内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工。[44]Willem Thorbecke分析汇率变动对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影响和作用。[45]张伯伟基于零部件贸易产业链发展,探讨了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动态演变。[46] Chan Siow Yue研究了全球价值链与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动态关系。[47](3)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发展演化模式及其促动机制。这一方面的研究由日本研究者主导[48~51],其主要论点是,东亚的经济起飞及其迁演路径遵循着“日本是领头雁—亚洲四小龙—东盟和中国内地”。各经济体之间形成了产业的“瀑布式转移”与“竹节式升级”,日本企业通过FDI的方式,向东亚地区复制其国内的系列生产体制,构筑了“日本怀抱中的区域生产联盟”。(4)美国、日本与中华圈的国际生产网络。Kim通过RCA指数比较分析了东亚和北美地区生产网络的差异性,认为东亚的生产网络主要是基于专业化驱动,北美则是基于产业内贸易。[52]Natasha Hamilton-Hart讨论了亚洲新兴的以政府参与和合作为特征的新区域主义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发展及其特征。[53]夏平讨论了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关系。[54]陈丰龙就区域生产网络和中韩FTA建立的可行性展开实证研究。[55]王德利等对中国跨区域产业分工和联动特征进行了讨论。[56]

(四)地方生产网络

地方生产网络(LPNs, Local Production Networks)是一种以成员的地理接近和社会接近为特点的特别类型网络。其从本意来理解是表达某地围绕生产某类产品形成的密切相互联系的一组企业。Hart和Simmie在探讨创新的空间性时,提出“地方生产范式”概念,将地方生产网络定义为:“地方企业与地方生产要素之间的合作关系和连接。”[57]此后,Dimitriadis和Koh认为,地方生产网络概念的构成主要是中心企业,其成员具有地理接近性和社会接近性等特征。[58]

地方生产网络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空间尺度、结构形态和组织方式等三个方面。地方生产网络嵌入地方环境的同时,也嵌入全球生产网络之中,Saxenian分析了来自硅谷的跨国企业家对台湾地区和印度的IT产业兴起的重要作用。[59]Dimitiadis等对希腊卡斯托里亚地区皮衣产业的分析,揭示了多种类型的参与组织运行于产业区外部。[60 ]冯利萍对跨国公司嵌入地方生产网络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61]

在地方生产网络形成和运行对当地资源和网络型构的依赖方面,Storper、Simmie and Hart、Grubert等都讨论了地方生产网络或价值链在运行中所依靠的当地资源与设施,包括人力资源培训机构、相关服务、资本装备和基础设施。[62~64]马海涛等详细讨论了地方生产网络理论运用于大尺度生产网络体系分析的情形[65]

(五)区域生产网络研究评述

就区域生产网络的研究现状特征和发展态势来看,其研究的发展走向呈现以下特征:(1)区域生产网络研究在强化和深入讨论生产网络概念、内容和框架体系的内涵、外延的同时,研究视角重点向区域生产网络的组织结构、治理模式等深度领域发展;并关注(全球)区域生产网络参与国际贸易新体系,以及其分工组织网络的构建和型构。在其内部发展演化和整合研究方面,更加注重网络组织内部的生产和产业发展演化规律、特征的总结,并加强对生产网络和特定区域内部特征及其资源、特色和经济结构等关联要素的锁定和形成机制的研究分析。(2)地方区域生产网络作为近年来颇受关注和研究的话题,在其当前研究和进一步拓展方面,体现为以下基本特征:第一,研究视点继续关注地方区域生产网络的研究内容、体系及科学内涵;第二,地方区域生产网络的网络特征、网络形态、演化特征等;第三,地方区域生产网络在全球网络生产体系和贸易发展体系中的嵌入,包括嵌入的形式、特征、模式、作用机制等;第四,地方生产网络对地方资源、产业、地方文化和地方特征等方面的依赖和型构,主要基于文化、社会、资源、产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讨论地方生产网络演化成型时,对地方各个要素及其系统的依赖机制和相互作用系统;第五,最新的研究视点开始更多地关注地方生产网络及全球生产网络在发展演化过程中的“权力在生产网络的全球和地方契合过程中的治理”及(全球)生产网络和地方产业集群的“去地方化”研究。(3)在(全球)区域生产网络的三大区域研究方面,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研究依然是研究的热点,其主要关注领域包含以下方面:第一,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分配体系及其网络发展特征;第二,全球商品链组织与演化发展下的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结构关系;第三,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发展演化机制、形态及其模式等;第四,以中国为讨论对象的(全球)区域(地方)生产网络发展、演变方面的成果呈快速增长态势,中国现象及其与周边东亚国家、东盟国家的产业协作,贸易互动下的生产网络编织和发展,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4)研究话题和关联研究手段,在区域生产网络研究中得到更多的运用和体现,表现为多种关联研究理论和技术手段被应用于区域生产网络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检验中,比如运用复杂网络理论讨论产业网络、将社会网络理论运用于集群企业创新机制的讨论,基于微观动力机制的企业竞合网络博弈建模及应用分析,将模块化理论与生产网络组织和产业集群发展集合,形成模块化生产网络。(5)在(全球)区域(地方)生产网络的进一步研究中,基于产业、经济发展和城市与区域的演化互动、相互作用机制及其表现等,将受到更多重视,尤其是产业和经济发展的网络结构,对城市及其网络演化的影响和作用等方面。新兴的技术、理论将会在(全球)区域(地方)生产网络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得到更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