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年到成年:社会转型、阶层分化与城市成年轨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生命历程范式

埃尔德在《大萧条的孩子们》一书中首创性地系统提出了生命历程的概念。生命历程关注个体生命中的生命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序列,“个体在一生中会不断扮演社会规定的角色和时间,这些角色或时间的顺序是按年龄基层排列的”(埃尔德,2002)。虽然生命历程是个个体层次的概念,但生命历程中的生命事件却不完全是个体行动的结果,而是由社会建构而成的。“年龄、成长和死亡这些生物意义在生命历程中是由社会建构的,年龄层次表达的也是一种社会期望。”(埃尔德,2002)总之,生命历程范式寻找一种个体与社会的结合点,将生命的个体意义与社会背景和社会变迁相联系(李强、邓建伟、晓筝,1999;包蕾萍,2005)。

Elder, Johnson和Crosnoe(2003)提出了生命历程范式的五个基本原则,系统地论述了个体的生命历程和社会背景的连接机制。第一,毕生发展的原则。个体发展不仅限于儿童,也不止于18岁,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的过程。第二,个人能动性原则。个人的生命历程虽受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但不代表社会环境决定个人的生命历程。个人可以通过个人的选择和行动来构建自己独特的生命历程。第三,时间和地点的原则。个人的生命历程不仅是个人的选择和决定,而且嵌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地点中。与此同时,个人的生命历程也塑造了特定的历史。第四,时间性原则。生命事件对个人生命历程的影响,会因这些事件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发生的时间的不同而不同。第五,相互联系的生活的原则。个人的生命历程和他的社会网络中他人的生命历程相关,处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中。社会-历史对个人生命历程的影响经由这一共享的关系网络表现出来。

Shanahan和MacMillan(2008)将生命历程研究大体分为宏观分析视角和微观分析视角。宏观分析视角将生命历程的结构看作制度构建的结果,关心生命历程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之间是如何变化的;强调每个生命事件发生的时间、次序及其特征是由社会构建的,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不同。Mayer(1986)认为,从一定程度来说,个人的生命历程都有一份基于社会环境的“合法简历”作为参考。尽管宏观分析视角承认主观能动性,但普遍强调社会环境为个人的各类生命事件限定边界(Mayer & Schoepflin, 1989)。简言之,宏观分析视角的研究重点就是社会和制度环境如何影响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个人的生命历程。

如果说生命历程的宏观分析视角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人生命历程的影响,那么生命历程的微观分析视角则重点关注个人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构建自己的生命历程。微观分析视角强调个人的过去生活经历会影响今后的生命历程,个人的身份认同受个体生命历程的事件所影响,也影响着未来生命历程的轨迹。简言之,微观分析视角的研究重点是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状态和变化,关注生命历程构建过程中的自我认同。

生命历程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将宏观分析视角和微观分析视角结合起来,探讨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个人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构建自己的生命历程。Shanahan和MacMillan(2008)总结了三类研究起点:以个体行动和生命历程为研究起点,再考虑宏观因素和心理因素;以社会变迁为研究起点,再考虑个体行动和生命历程;以个人的心理状态为起点,再考虑社会因素(最后一种在社会学研究中较少出现)。本书采用以社会变迁为研究起点,基于生命历程的制度分析视角,考虑制度变迁对个体构建生命历程产生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