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章节结构
本书共分为十章。第一章即导论,旨在说明本书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主要对成长轨迹的个人化的理论进行梳理。笔者从生命历程的制度分析视角中的生命历程的风险理论出发,认为成年轨迹的变化是国家政策、经济环境和个人及家庭资源三方面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和经济变化加剧了成年轨迹的风险化,增加了个人及其家庭调节生命历程风险的压力,进而造成成年轨迹的推迟和个人化。已有的社会结构对成年轨迹的影响增加,因此成年轨迹的个人化加剧了既定的社会不平等结构的再生产。
第三章从生命历程理论出发,探索成年轨迹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趋势。本章从时间、次序和差异性三个方面对成年轨迹进行结构性的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完成学业和就业的时间得到较大程度的推迟,而结婚和生育的时间的推迟幅度较小。成年轨迹的次序无显著变化,成长轨迹的差异性增强。结果和已有研究相符,成年轨迹的变化呈现个人化的趋势。
第四至第八章进一步探索成年轨迹的个人化在学业、工作、结婚和生育四个行为转变上的特征,从家庭教育背景、性别和个人受教育程度等几个方面分析成年轨迹的阶层分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个人和家庭资源对成年轨迹的影响增强,成年轨迹的阶层分化现象加剧。改革开放以来,成年轨迹的性别差异并不明显,但家庭教育背景对个人高等教育获得的影响增加,而在初职获得、缔结婚姻和生养子女方面,个人受教育程度影响的重要性不断增加。社会阶层再生产加剧。
第九章在第三章至第八章的基础上,探索这些成年轨迹的变化是否带来了青年价值观上的相应变化。研究结果发现,各世代之间在对财富和竞争的态度、对关系的态度及对社会流动的态度上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80后的青年对竞争较前几代略显悲观,但对社会流动持乐观态度。随世代变化,青年的家庭观念更为开放,女性对性别平等更加重视。但总体来说,价值观的变化并不剧烈。
第十章对本书的分析进行总结,并与西欧和美国青年的成年轨迹个人化趋势进行比较,探究其异同点背后的制度和文化因素。最后对成年轨迹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