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又被提前完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优先发展重工业带来的形势压力
如果说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决定向社会主义提前过渡的根本原因的话,那么,也正是这一选择从根本上促使这一过渡提前完成。
毛泽东最早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时,把基本完成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时间确定为10年到15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以后,他在1953年9月的全国政协常委会第49次扩大会上又说,“整个过渡时期不是三年五年,而是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同年底,他在审阅修改中宣部的学习宣传提纲时,又把过渡时间改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难看出,毛泽东之所以作这些改动,目的在于尽可能把时间设置得宽裕一些,做到留有余地。但由于缺乏经验,当时对什么叫基本完成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以及需要多少时间,很大程度上参考的都是苏联的标准。
那时,苏联对工业化的标准,规定的是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70%以上。从1926年开始工业化建设算起,它达到这一标准用了8年。对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标准,当时苏联规定的是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被完全消灭。从1924年开始社会主义改造算起,它做到这一点用了13年。中国参考苏联经验,在20世纪50年代也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标准,即在数量上,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0%左右;在质量上,要有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农业协调发展。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的数量要求,我国早在1957年工业产值就已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6.7%,已经十分接近了。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的质量要求,“一五”计划末期,我国也为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并且在1980年正式宣布中国已建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我国后来放弃了这个标准,而且直到今天仍然表示,要争取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然而,中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却是实实在在的,从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算起,只用了3年时间,即使加上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也不到7年。这不仅大大快于总路线规定的时间,也快于苏联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从主观上看,主要是缺乏经验和急躁情绪起了作用;从客观上看,根本原因仍然在于优先发展重工业所造成的形势压力。
前面讲到,国家为保证大规模工业化建设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需要由国家统一调配资金、物资、科技力量,势必与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发生矛盾。尤其是在“一五”计划实施后,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引发城市商品粮、食用油和轻纺工业的原料棉花等农产品供应的紧张,迫使国家不得不对粮、棉、油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销售(统购统销);同时,对于一些重要的工业原料,如钢材、生铁、煤炭、木材等,也开始实行计划供应。这样一来,私营商业,主要是批发商,就没有了货源;私营工业,主要是轻纺企业,获取原材料就发生了困难。于是,公私合营步伐的加快,成了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趋势。
另外,当时没有参与公私合营的私人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设备技术都很落后,国家分配任务给它,它无法承担;硬要塞给它,做出的东西也不合乎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对较大的私营企业进行个别合营,就会使中小企业更加困难;要解决中小企业的困难,就必须打破企业的私人所有制,以便在行业内部进行改组,该合并的合并,该淘汰的淘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实行企业的优化组合。于是,全行业公私合营应运而生,而这进一步加快了公私合营的速度。1955年,陈云在中央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会议上说: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并不是哪个人空想出来的,是经济发展的结果。现在既然按整个行业来安排生产、实行改组,那末,整个行业的公私合营也就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实行全行业的合营,就无法安排生产,也无法进行改组”。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在对不法资本家进行“五反”斗争后,许多私营工厂落入了“工人不服管,职员不敢管,资本家消极,原有的代理人纷纷辞职甚至逃走,继起无人,开支日增,浪费严重,生产潜力难以发挥”的窘境。这种情况也促使工人强烈要求尽快合营,以改善待遇;资本家希望尽快合营,以摆脱困境。
今天,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改造过快出现的弊病以及如何做才会避免这些弊病,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但无论怎样,都否认不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当年在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之所以提前完成,根本上是为了适应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而给农业和轻工业造成的巨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