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东北地区水灾与社会应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东北地区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地区,不仅农业历史悠久,而且农业历来是东北地区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早在两汉时期,中原地区的先进农业技术就传入东北地区,并广种“五谷”。唐代渤海国兴起后,东北地区农业迅速繁荣。明清时期,由于流民的垦辟,东北地区实现了粮食自给,并由自然经济逐渐向商品经济转化。清末以来,伴随着移民开发浪潮,东北地区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商品粮生产基地,商业性农业获得全面发展,农业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东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时至今日,东北地区农业经济仍在全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频繁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严重破坏了经济的发展,由于农业是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关系最为密切的物质生产部门,所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束缚和影响最严重,尤其是在以农立国的传统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一旦遇到天灾,就会造成农业生产歉收,严重影响农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甚至出现朝代的更迭。因此,研究东北地区的灾害史具有典型意义。

灾害史是经济史领域的研究内容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云特等学者研究的中国灾害史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进入90年代,中国灾害史的研究方兴未艾,高水平的成果层出不穷。但其研究大多从宏观角度或集中于关内各省及东南沿海地区,而东北地区的灾害史研究却极其薄弱,长期以来一直是东北史研究领域里的一项空白。这主要是由于历史上东北地区的开发晚于内地,因此东北地区的自然灾害相对较少。19世纪60年代,随着东北地区的开禁和开发,在经济与社会获得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逐渐遭到破坏,自然灾害也逐渐增多,但相对于关内各省依然是灾害稀少的地区。所以长期以来,东北灾害史并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除了相关资料的整理以外,研究性的成果寥寥无几。可以说,21世纪之前,东北灾害史的研究基本上处于荒漠状态,直到近几年,随着自然灾害的增多,我国对减灾、防灾工作的重视以及关内各省对灾害史研究兴趣的高涨,学界对东北地区自然灾害史的研究才提上日程。由于东北地区的灾害史研究还处于待开拓阶段,是中国灾害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在现代灾害学理论指导下进行东北灾害史研究,可以拓展自然灾害史研究的学术空间,能够起到一定的补白作用。同时,对东北地区进行个案研究,也很符合灾害史研究的基本理念,因为灾害史首先是区域史。因此,本书的研究对于拓展和深化中国区域灾害史以及东北农业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当前,就整个世界而言,自然灾害的发生呈越来越频繁的趋势,中国更是如此。先是2008年南方百年不遇的大雪灾和四川汶川大地震,接着是2010年西南地区大旱灾和玉树大地震,给中国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灾难。因此,如何防灾、抗灾和减灾,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随着“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我国的灾害史研究和减灾防灾工作受到了高度重视,许多从事历史学、经济学及社会学的专家学者开始致力于历史时期及当今灾害问题的研究和治理。而且,灾害史本身作为一个系统,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联系,反映了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因此,研究历史时期东北地区的灾害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择取清代东北地区的水灾作为研究内容,主要是基于清代以前,东北地区的灾害稀少,资料零散,而进入清代以后,尤其是晚清时期,随着东北地域的开发,生态环境逐渐遭到破坏,自然灾害增多,而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发生最频繁、危害最大的是水灾。此时,有关水灾的资料记载也趋于完备,有关水灾方面的研究有了资料支撑和专题研究价值。本书通过探讨清代东北地区水灾及其打击下的小农经济、灾民生活、社会冲突、政府与民间的救灾措施和应对机制,了解把握水灾与区域经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互动机制,从而对清代东北地区的水灾及其乡村农业、乡村社会和农民生活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因此,对清代东北地区水灾与社会应对机制进行专题研究,可以拓展自然灾害史研究的学术空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救灾工作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以史为鉴,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当今东北地区防灾、减灾及新农村建设将起到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