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戴礼记》与秦汉易学
摘要:《大戴礼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不仅为研究中国早期儒学提供了基本资料也为《周易》研究和秦汉易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视角。遍检《大戴礼记》一书,特别是《主言》《哀公问五义》《哀公问于孔子》《礼察》《曾子立孝》《曾子制言》《劝学》《子张问入官》《诰志》等篇目,摘其句,训其词,辨其义,可以发现,其中多有与《周易》经传相通之处,而《大戴礼记》与秦汉易学之关系亦昭然可见。
关键词:《大戴礼记》 秦汉 易学
一
《大戴礼记·主言》云:
曾子曰:敢问不费不劳可以为明乎?孔子愀然扬麋曰:参,女以明主为劳乎?
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政之不中,君之过也。政之既中,令之不行,职事者之罪也。明主奚为其劳也。
今按:“主言”犹圣人之言。马王堆帛书《易传·二三子问》云:“《易》曰:聒囊,无咎无誉。孔子曰:此言箴(缄)小人之口也。小人多言多过,多事多患,□□可以衍矣,而不可以言,箴之,其犹聒囊也,莫出莫入,故曰无咎无誉。二三子问曰:独无箴于圣人□□□? □□□:圣人之言也,德之首也。圣人之有□也,犹地之为川浴(谷)也,财用所由出也,犹出山林陵泽也,衣食庶物所由生也。圣人一言,万世用之,唯恐其不言也,有(又)何箴焉。”
宋本《颜氏家训·序》云:“号曰颜氏家训,虽非子史同波,抑是王言盖代。”王利器《颜氏家训解集》云:“卢文弨曰:此序宋本所有,不著撰人,比拟多失伦,行文亦无法,今依宋本校正,即不便弃之。有疑‘王言盖代’,未详所出者。案:《家语》有《王言解》,或用此矣。器案:《家语·王言解》系袭《大戴记·王言》篇,宋本《大戴记》‘王言’讹‘主言’。《管子》亦有《王言》篇,今佚”。今按:“主言”不讹。主言犹王言,《吕氏春秋·重己》云:“世之人主贵人。”高诱注:“人主谓王者诸侯也。”《吕氏春秋·重言》云:“人主之言不可不慎。高宗,天子也,即位谅暗,三年不言,卿大夫恐惧,患之,高宗乃言曰:以余一人正四方,余唯恐言之不类也,兹故不言。古之天子,其重言如此。”《尚书·无逸》云:“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王者不轻易而言,开口便为至理名言,《礼记·缁衣》云:“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王言如金玉良言,马王堆帛书《五行》云:“闻君子道则王言,王言□□□圣。”又云:“金声而玉振之,有德者也。金声,善也。王言,圣也。善,人道也;德,天道也,唯有德者然后能金声而玉振之。”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云:“故佚诸取人,劳于治事;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孟子·公孙丑下》云:“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鹖冠子·博选》云:“君也者,端神明者也。神明者,以人为本者也。人者,以贤圣为本者也。”《周易·大畜》云:“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彖》云:“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养贤也。”
《说文》云:“功,以劳定国也。”不劳则无功,《庄子·逍遥游》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功、无名故无为,《论语·卫灵公》云:“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孟子·尽心上》云:“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论语·为政》云:“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正、中同义,《周易·大有·彖》云:“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象》云:“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云:“中者,天下之所终也。”《周易·坤》用六云:“利永贞。”《象》云:“用六永贞,以大终也。”《文言》云:“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礼记·中庸》云:“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论语·尧曰》云:“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皇侃云:“中谓中正之道。”
《大戴礼记·主言》又云:
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顺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谅,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强果则下廉耻。民皆有别则贞,则正亦不劳矣,此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教定是正矣。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
王聘珍《解诂》云:“别,辨也。《释名》云:贞,定也。《易》曰: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今按:“强果”,《周易·乾·象》云:“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蒙·象》云:“君子以果行育德。”《国语·吴语》云:“莫如此志行不果。”韦昭注:“果,勇决也。”《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云:“营之以物而不虞,犯之以卒而不惧,置义而不可迁,临之以货色而不可营,曰絜廉而果敢者也。”
《老子》第二章云:“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河上公注:“以身师导之也。”《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云:“故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者,莫若先虚其内也;欲政之速行也者,莫若以身先之也;欲民之速服也者,莫若以道御之也。”
二
《大戴礼记·主言》云:
故曰:多信而寡貌,其礼可守,其信可复,其迹可履。其于信也,如四时春秋冬夏;其博有万民也,如饥而食,如渴而饮,下土之人信之夫!暑热冻寒远若迩,非道迩也,及其明德也。是以兵革不动而威,用利不施而亲,此之谓明主之守也。折冲乎千里之外,此之谓也。
王聘珍《解诂》云:“信,诚也。谓慢怛由于心,而德及于民。貌谓文貌,礼以节其行,故少文貌也。”
今按:《礼记·中庸》云:“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荀子·不苟》云:“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大戴礼记·虞戴德》云:“天事曰明。”
《周易·乾·文言》云:“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周易·晋·彖》云:“晋,进也。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柔进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也。”《象》云:“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昭、明,义同。《礼记·大学》云:“《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大戴礼记·虞戴德》云:“明法于天明,开施教于民,行此,以上明于天化也,物必起,是故民命而弗改也。”
三
《大戴礼记·主言》云:
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者也;所谓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选天下之至良者也。此三者咸通,然后可以征。
今按:《周易·杂卦》云:“同人,亲也。”《周易·同人·彖》云:“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周易·乾·文言》云:“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礼记·经解》云:“上下相亲谓之仁。”《庄子·在宥》云:“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庄子·庚桑楚》云:“故曰: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大爱无私,《礼记·礼运》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其齐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至和即太和,《周易·乾·彖》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文言》云:“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鹖冠子·泰鸿》云:“同和者,仁也。”《礼记·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至和即天下之故,《周易·系辞上》云:“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墨子·经上》云:“故,所得而后成也。”
马王堆帛书《经法·道法》云:“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静,至静者圣,无私者知。致知者为天下稽。”《论语·颜渊》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四
《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云:
孔子对曰:所谓君子者,躬行忠信,其心不买,仁义在己,而不害不志。闻志广博而色不伐,思虑明达而辞不争,君子犹然如将可及也,而不可及也,如此可谓君子矣。
王聘珍《解诂》云:“买义未详。害,忮也,谓忮人也。志,私意也。不志,谓不自私也。”
今按:《墨子·经上》云:“买,鬻易也。”所谓“可及”与“不可及”“及时”之义。时间运行,无止无息,故及犹不及。《周易·乾》九三云:“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文言》云:“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又云:“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淮南子·人间》云:“故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终日乾乾,以阳动也;夕惕若厉,以阴息也。因日以动,因夜以息,唯有道者能之。”《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云:“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辟,易者弗从,唯义所在,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殁其身,亦可谓守业矣。”
《周易·乾·象》云:“终日乾乾,反复道也。”天道反复,往来无穷,《周易·系辞上》云:“往来不穷谓之通。”《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云:“满而不满,实如虚,通之如不及。”《周易·系辞上》云:“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
五
《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云:
孔子对曰: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性情者也。大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舍者也。故其事大,配乎天地,参乎日月,杂于云蜺,总要万物,穆穆纯纯,其莫之能循,若天之司,莫之能职,百姓淡然不知其善若此,则可谓圣人矣。
今按:大人即圣人。《周易·乾·文言》云:“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又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大道”即天地之道。《周易·恒·彖》云:“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周易·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管子·内业》云:“道满天下,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荀子·哀公》云:“若天之嗣,其事不可识,百姓浅然不识其邻,若此则可谓大圣矣。”《诗经·皇矣》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云:“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不可道,不可名,故不识不知,《论语·泰伯》云:“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又云:“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至德为中庸之德,《礼记·中庸》云:“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又云:“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大戴礼记·礼察》云:“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持此之正,坚如金石,行此之信,顺如四时,处此之功,无私如天地,尔岂顾不用哉!然如曰礼云礼云,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敬于微眇,使民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此之谓也。”《孟子·尽心上》云:“孟子曰:霸者之民,欢虞如也;王者之民,皥皥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孟子·尽心下》云:“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周易·系辞上》云:“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又云:“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六
《大戴礼记·哀公问于孔子》云:
孔子遂言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身。”公曰:“敢问何谓成身?”孔子对曰:“不过乎物。”
今按:“《周易·系辞上》云:“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国语·周语·韦昭注》云:“博爱于人为仁。”《礼记·大学》云:“《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成身”犹言“成性”。《周易·系辞上》云:“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又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凡人之性,乐生恶死,与民同好恶,是为“成性”,《礼记·中庸》云:“天命之谓性。”《诗经·昊天有成命》云:“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礼记·大学》云:“《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又云:“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礼记·中庸》又云:“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仁者人也,马王堆帛书《易传·缪和》云:“夫内之不咎,外之不逆,漠漠然,能立志于天下,若此者,成人也。成人也者,世无一夫,岂可强及舆哉?”
七
《大戴礼记·哀公问于孔子》云:
公曰:敢问君何贵乎天道也?孔子对曰:贵其不已。如日月西东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也,是天道也。无为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今按:相同内容又见《礼记·哀公问》,郑玄注:“已犹止也。‘是天道也’者,言人君法之,当如是也。日月相从,君臣相朝会也。不闭其久,通其政教,不可以倦。无为而成,使民不可以烦也。已成而明,照察有功。”
《周易·系辞下》云:“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乎一者也。”又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周易·说卦》云:“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周易·离·彖》云:“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柔丽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象》云:“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说文》云:“闭,阖门也。”不闭则不息,《礼记·中庸》云:“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又云:“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八
《大戴礼记·曾子立孝》云:
是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谓也;未有长而顺下可知者,弟弟之谓也;未有治而能仕可知者,先修之谓也。故曰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长。君子一孝一弟,可谓知终矣。
王聘珍《解诂》云:“《孝经》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也。”今按《大戴礼记·保傅》云:“《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论语·学而》云:“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周易·乾·文言》云:“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大戴礼记·小辨》云:“毋患曰乐,乐义曰终。”《左传·襄公十一年》云:“抑臣愿君安其乐而思其终也。……夫乐以安德,义以处之。”《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云:“民之本教曰孝,其行之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殁,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也。”知终则知命,《大戴礼记·本命》云:“故命者,性之终也,则必有终矣。”王聘珍《解诂》云:“命禀于有生之前,性形于受命之始,命制其性之始,即已定其终,有始必有终也。《易》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论语·尧曰》云:“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九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云:
是故君子以仁为尊,天下之为富,何为富?则仁为富也。天下之为贵,何为贵?则仁为贵也。昔者,舜匹夫也,土地之厚,则得而有之,人徒之众,则得而使之,舜唯以得之也,是故君子将说富贵,必勉于仁也。
王聘珍《解诂》云:“尊,谓尊长。《易》曰: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天下为富,谓富有四海之为内也。天下为贵,谓贵为天子也。”
今按:“崇高”为尊,《论语·尧曰》云:“尊五美。”皇侃疏云:“尊,崇重也。”《白虎通·封禅》云:“天以高为尊。”《周易·系辞上》云:“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关于“崇高莫大乎富贵”,向无确解。虞翻注云:“谓乾正位五,五贵坤富,以乾通坤,故高大富贵也。”尚秉和《周易尚氏学》云:“艮山为崇为贵,巽为高为利市,故富。”马王堆帛书《易传·系辞》作:“荣莫大乎富贵。”《礼记·中庸》云:“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礼记·大学》云:“《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十
《大戴礼记·曾子疾病》云:
言不远身,言之主也;行不远身,行之本也。言有主,行有本,谓之有闻矣。君子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有所闻,则广大矣。高明广大,不在于他,在加之志而已矣。
卢辩注:“知身是言行之基,可谓闻矣。”王聘珍《解诂》云:“尊,崇也。《说文》云:闻,知闻也。高明以德言,广大以业言。志,意也。《易》曰:圣人崇德而广业也。崇效天,卑法地。”
今按:“《周易·系辞上》云:“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也,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言行来自身心,《礼记·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云:“故君子南面临官,所见迩,故明不可蔽也;所求迩,故不劳而得也;所以治者约,故不用众而誉至也。法象在内故不远,源泉不竭故天下积也。而木不寡短长,人得其量,故治而不乱。”
“闻”,指先王之道。《大戴礼记·劝学》云:“是故不升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道,不知学问之大也。”《论语·学而》云:“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君子之言行本于礼。《论语·颜渊》云:“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周易·大畜·象》云:“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礼记·中庸》云:“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十一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云:
子张问入官于孔子。孔子曰:安身取誉为难也。子张曰:安身取誉如何?孔子曰:有善勿专,教不能勿搢,已过勿发,失言勿踦,不善辞勿遂,行事勿留。君子入官,自行此六路者,则身安誉至而政从矣。
王聘珍《解诂》云:“官,犹仕也。安,定也。《易》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又曰:危以动则民不与也。誉,声美也。《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
今按:《周易·系辞上》云:“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易之序即礼之序,《礼记·礼运》云:“故圣人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周易·系辞下》云:“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释名·释言语》云:“安,晏也,晏晏然和喜无动惧也。”《尔雅·释诂》云:“安,止也。”又云:“安,定也。”《说文》云:“安,静也。”《礼记·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戴礼记·礼察》云:
为人主计者,莫如安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安危之萌应于外也。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然,不可不察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而人之所行,各在其取舍。
王聘珍《解诂》云:“积,聚也,习也。察,审也。《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又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
今按:《荀子·强国》云:“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敖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县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希,其县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周易·系辞上》云:“日新之谓盛德。”
十二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云:
故上者,民之仪也;有司执政,民之表也;迩臣便辟者,群臣仆之伦也。故仪不正则民失誓,表弊则百姓乱,迩臣便辟不正廉,而群臣服污矣,故不可不慎乎三伦矣。故君子修身,反道察说,而迩道之服存焉。
王聘珍《解诂》云:“反,复也。《易》曰:反复其道。服,事也。卢注云:修身当本于道,而省其说,则近道之事存。”
今按:《周易·乾·象》云: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文言》云:“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周易·系辞下》云:“复,德之本也。”《周易·复·彖》云:“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象》云:“不远之复,以修身也。”六四云:“中行独复。”《象》云:“中行独复,以从道也。”六五也:“敦复,无悔。”《象》云:“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云:
故君子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恭有本能图,修业居久而谭,情迩畅而及乎远,察一而关于多,一物治而万物不乱者,以身为本者也。
王聘珍《解诂》云:“《尔雅》曰:恭,敬也。图,谋也。卢注云:本为身也,谓能谋其身也。聘珍谓:业,事功也。居,安也。《广韵》云:谭,大也。业安于久而自大也。《易》曰: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畅,达也。关,通也。多,众也。”
今按:《大戴礼记·劝学》云:“《诗》云:‘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若结兮。’君子其结于一也。”马王堆帛书《五行》云:“尸(鸤)鸠在桑,其子七氏(兮)。叔(淑)人君子,其宜一氏(兮)。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君子慎其独也。”又云:“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能为一者,言能以多为一,以多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为一也。君子慎其独,慎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谓□□然后一。一也者,□夫五□为□心也,然后得之。一也,乃德也,德犹天也,天乃德也。”
《周易·蹇·象》云:“君子以反身修德。”《礼记·中庸》云:“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云:“君子身以主心。”《老子》第四十五章云:“反者,道之动。”河上公注:“反本也。本者,道所以动,动生万物,背之则亡。”
十三
《大戴礼记·四代》云:
公曰:所谓民与天地相参者,何谓也?子曰:天道以视,地道以履,人道以稽,废一曰失统,恐不长享国。
王聘珍《解诂》云:“《鹿鸣》诗笺云:视,故示字。《说文》云: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三垂,日月星也。《尔雅》曰:履,礼也。《乐记》曰:礼以地制。《广雅》云:稽,考也。《表记》曰:考道以为无失。郑注云:能取仁义之一成之,以不失于人。”
今按:《周易·系辞下》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大戴礼记·四代》又云:
子曰:有天德,有地德,有人德,此谓三德。三德率行,乃有阴阳,阳曰德,阴曰刑。
今按:《大戴礼记·主言》云:“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贾子·道德说》云:“德者,道之尊也。”《周易·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尚书·尧典》云:“平章百姓。”郑玄注:“章,明也。”《老子》第十六章云:“知常曰明。”故三才又称三常。《管子·君臣上》云:“天有常象,地有常形,人有常礼,一设而不更,此谓三常,兼而一之,人君之道也。”《大戴礼记·虞戴德》云:“天下之有道也,有天子存,国之有道也,君得其正,家之不乱也,有仁父存,是故圣人之教于民也,以其近而见者,稽其远而明者。”
《大戴礼记·虞戴德》又云:
天事曰明,地事曰昌,人事曰比,两以庆,违此三者,谓之愚民,愚民曰奸,奸必诛。
王聘珍《解诂》云:“明,谓悬象著明。《广雅》云:昌,光也。《易》曰: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比者,相比附也。两谓天地。《左氏》昭二十五年《传》曰: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
今按:《周易·系辞下》云:“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又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说文》云:“昌,美言也。”《周易·坤·文言》云:“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又云:“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周易·比·象》云:“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国语·楚语》云:“比尔兄弟亲戚。”韦昭注:“比,亲也。”
《大戴礼记·诰志》云:
天曰作明,曰与,惟天是戴。地曰作昌,曰与,惟地是事。人曰作乐,曰与,惟民是嬉。
王聘珍《解诂》云:“天地人皆曰与,古诂与曰生。《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左氏》成十三年《传》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
今按:《古微书》引《书考灵曜》云:“审地理者昌,……昌者,地之财也。”《周易·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又,“人曰作乐”同于“人事曰比,”《周易·杂卦》云:“比,乐。”《淮南子·本经》云:“地载以乐。”高诱注:“乐,生也。”《礼记·乐记》云:“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白虎通·礼乐》云:“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焉也。”
《大戴礼记·少闲》云:
时天之气,用地之财,以生杀于民。
王聘珍《解诂》云:“天有六气,阴阳风雨晦明;地有五材,水火木金土。”
今按:《周易·泰·象》云:“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周易·系辞下》云:“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大戴礼记·诰志》云:
天作仁,地作富,人作治,乐治不倦,财富时节,是故圣人嗣则治。
王聘珍《解诂》云:“《五帝德》曰:其仁如天。《白虎通》云:仁者好生。《说文》云:富,厚也。《易》曰:坤厚载物。作治者,《易》曰: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财,地财也。时谓天时。《郊特牲》曰:取财于地,取法于天。嗣,继也,言继天而王也。”
今按:“《礼记·中庸》云:“天命之谓性。”郑玄注:“木神则仁。”性、生古同,《白虎通·情性》云:“仁者好生。”又,《庄子·天地》云:“有万不同之谓富。”《说文》云:“富,备也。一曰厚也。”《周易·家人》六四云:“富家大吉。”疏云:“富谓禄位昌盛也。”又,《国语·齐语》云:“教不善,则政不治。”韦昭注:“治,理也。”《老子》第八章云:“正善治。”《礼记·礼运》云:“以治人情。”郑玄注:“治者,去瑕秽,养菁华也。”《大戴礼记·礼三本》云:“君师者,治之本也。”《大戴礼记·千乘》云:“上有义,则国家治。”王聘珍《解诂》云:“上犹尚也,贵也。义读曰仪,《左传》曰:有仪可象。《周礼》曰:以仪辨等,则民不越。”
《大戴礼记·虞戴德》云:
公曰:善哉,我则问政,子事教我。子曰:君问已参黄帝之制,制之大礼也。公曰:先圣之道斯为美乎?子曰:斯为美。虽有美者,必偏,属于斯,昭天之福,迎之以祥,作地之福,制之以昌,兴民之德,守之以长。
今按:《论语·学而》云:“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偏,读为遍。《周易·益》上九云:莫益之。”《象》云:“莫益之,偏辞也。”虞翻注:“偏,周帀也。”《礼记·中庸》云:“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诗经·大明》云:“昭事上帝。”《尔雅·释诂》云:“昭,见也。”《逸周书·武顺》云:“天道曰祥。”《说苑·君道》云:“祥者,福之先见者也。”《周易·系辞下》云:“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
《尔雅·释言》云:“作,为也。”《尚书·洪范》云:“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荀子·解蔽》云:“王也者,尽制者也。”《说文》云:“制,裁也。”《周易·系辞上》云:“化而裁之谓之变。”《管子·心术下》云:“凡物载名而来,圣人因而财之,而天下治。”尹知章注:“财同裁字训。”
《大戴礼记·四代》云:“兴民之阳德,以教民事。”王聘珍《解诂》云:“兴,作也。《周礼》曰:以地产作阳德。先郑云:一说,地产谓土地之性各异,若齐性舒缓,楚性急悍,此皆露见于外,故谓之阳德。教民事者,修其教,移其习也。”今按:《荀子·儒效》云:“以从俗为善,以货财为宝,以养生为己至道,是民德也。”民德即民性,以生为本,《周易·系辞下》云:“天地之大德曰生。”《论语·学而》云:“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大戴礼记·盛德》云:“善御马者,正衔勒,齐辔策,均马力,和马心,故口无声,手不摇,策不用,而马为行也。善御民者,正其德法,饬其官,而均民力,和民心,故听言不出于口,刑不用而民治,是以民德美之。夫民善其德,必称其人,故今之人称五帝三王者,依然若犹存者,其法诚德,其德诚厚。夫民思其德,必称其人,朝夕祝之,升闻于皇天,上帝歆焉,故永其世而丰其年。”
《大戴礼记·虞戴德》云:
是故圣人之教于民也,率天如祖地,能用民德,是以高举不过天,深虑不过地,质知而好仁,能用民力。此三常之礼明,而民不蹇。
王聘珍《解诂》云:“率,遵也。如读曰而。祖,法也。《易》曰:崇效天,卑法地。能用民德者,《诗》曰: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又曰:群黎百姓,遍为尔德。质,本也。三者,天地人也。《左氏》昭二十五年《传》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大戴礼记·虞戴德》又云:
是故上古不讳,正天名也。天子之官四通,正地事也。天子御珽,诸侯御荼,大夫服笏,正民德也。敛此三者而一举之,戴天履地,以顺民事。
王聘珍《解诂》云:“正民德者,《易》曰:辨上下定民志也。敛,取也。三者,谓天名、地事、民德。一,同也。举,行也。”今按:《大戴礼记·四代》云:“阳曰德,阴曰刑。”故民德者,民之阳气。《说文》云:“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尚书·君陈》云:“惟民生厚,因物有迁。”孔传云:“言人自然之性敦厚。”《周易·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
十四
《大戴礼记·诰志》云:
子曰:知仁合则天地成,天地成则庶物时,庶物时则民财敬,民财敬以时作,时作则节事,节事以动众,动众则有极,有极以使民则劝,劝则有功,有功则无怨,无怨则嗣世久,唯圣人。
今按:《礼记·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周易·系辞上》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动为知,静为仁,《论语·雍也》云:“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礼记·中庸》云:“成已,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管子·霸言》云:“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尹知章注:“圣人能因时来,辅成其事,不能违时而立功。不有桀纣之暴,则无汤武之功。”《论语·学而》云:“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逸周书·命训》云:“通道通天以正人,正人莫如有极,道天莫如无极,道天有极则不威,不威则不昭,正人无极则不信,不信则不行。”《大戴礼记·四代》云:“功以养民。”《贾子·大政上》云:“以富乐民曰功。”《周易·系辞上》云:“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大戴礼记·小辨》云:“夫道不简则不行,不行则不乐。”《礼记·王制》云:“有旨无简不听。”郑玄注:“简,诚也。”《逸周书·谥法》云:“一德不懈曰简。”《周易·系辞上》云:“易简之善配至德。”
十五
《大戴礼记·诰志》云:
天生物,地养物。物备兴而时用常节,曰圣人;主祭于天,曰天子。
王聘珍《解诂》云:“《易》曰: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白虎通》云:‘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今按:《庄子·天地》云:“循于道之谓备。”《孟子·尽心上》云:“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时用常节”指中和。《礼记·中庸》云:“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说文》云:“中,和也。”中和为天下之利,《周易·乾·文言》云:“利者义之和也。”
《周易·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王天下”即“君天下”,《礼记·曲礼》云:“君天下曰天子。”湖北包山楚简占卜文书中有“二天子”,即伏牺、神农。《淮南子原道》云:“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神与化游,以抚四方。”高诱注:“二皇,伏牺、神农也。指说阴阳,故不言三也。”
十六
《大戴礼记·诰志》云:
圣人有国,则日月不食,星辰不陨,勃海不运,河不满溢,川泽不竭,山不崩解,陵不施谷,川浴不处,深渊不涸,于时龙至不闭,凤降忘翼,蛰兽忘攫,爪鸟忘距,蜂趸不螫婴儿,蚊虻不食夭驹。雒出服,河出图。
今按:圣人又称大人。《周易·乾·文言》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老子》第三十九章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盈恐将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孟子·离娄下》云:“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朱熹《集注》云:“大人之心,通达万变,赤子之心,则纯一无伪而已,然大人之所以为大人,正以其不为物诱,而有以全其纯一无伪之本然,是以扩而广之,则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极其大也。”《老子》第五十五章云:“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玃鸟不搏。”
“含德”指文德,《周易·小畜·象》云:“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论语·季氏》云:“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含德如含章,《周易·坤》六三云:“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周易·说卦》云:“故易六画而成章。”虞翻注:“章谓文理。”《淮南子·缪称》云:“圣人在上,化育如神。太上曰:我其性与?其次曰:微彼其如此乎?故《诗》曰:执辔如组。《易》曰:含章可贞。动于近,成文于远。”
“洛书”称“服”,极罕见。《周易·系辞上》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尚书·洪范》云:“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孔传云:“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所以次叙。”《汉书·五行志上》引刘歆说:“虙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洪范》是治国大法,故“洛书”又称“服”,《诗经·荡》云:“曾是在服。”毛传:“服,服政事也。”《尔雅·释诂》云:“服,事也。”
十七
《大戴礼记·少闲》云:
先清而后浊者,天地也。天政曰正,地政曰生,人政曰辨。苟本正,则华英必得其节以秀孚矣。
王聘珍《解诂》云:“政,职也。《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又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又曰: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今按:《周易·贲·象》云:“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释名·释言语》云:“政,正也,下所取正也。”《尚书·甘誓》云:“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
《周易·系辞下》云:“天地之大德曰生。”故“天政曰正”与“地政曰生”同,《说文》云:“正,是也。”《释名·释言语》云:“是,嗜也,人嗜乐之也。”《鹖冠子·博选》云:“所谓人者,恶死乐生者也。”《周易·系辞上》云:“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周易·未济·象》云:“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虞翻注:“辨,别也。”《说苑·权谋》云:“有辨,人之义也。”郭店楚简《六德》云:“男女辨生言,父子亲生言,君子义生言。”《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云:“男女辨姓。”《荀子·非相》云:“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
《说苑·建本》云:“《易》曰:建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大戴礼记·哀公问于孔子》云:“公曰:敢问何谓为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民从之矣。”
十八
《大戴礼记·少闲》云:
曰:于此有功匠焉,有利器焉,有措扶焉。以时令其藏必周密,发如用之,可以 知古,可以察今,可以事亲,可以事君,可用于生,又用之死,吉凶并兴,祸福相生,卒反生福,大德配天。
王聘珍《解诂》云:“令,善也。《易》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又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发如读曰而,吉凶祸福,循环不已。惟修德者反祸为福。《诗》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今按:《周易·系辞上》云:“显诸仁,藏诸用。”《贾子·修政语上》云:“道,……以数施之万姓为藏。”《老子》第十一章云:“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河上公注:“言虚空者,乃可用盛受万物,故曰虚无能制有形,道者空也。”《老子》第二十八章云:“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周易·系辞上》云:“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之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又云:“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十九
《大戴礼记·少闲》云:
子曰:所谓失政者,疆蒌未方,人民未变,鬼神未亡,水土未絪,糟者犹糟,实者犹实,玉者犹玉,血者犹血,酒者犹酒,优以继愖,政出自家门,此之谓失政也。非天是反,人自反。臣故曰:君无言情于臣,君无假人器,君无假人名。
王聘珍《解诂》云:“《左氏》昭三十二年《传》曰:民不知君,何以得国。是以为君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今按:《荀子·正名》云:“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论衡·初禀》云:“情,接于物而然者也。”《周易·系辞上》云:“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由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老子》第三十六章云:“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河上公注:“利器,权道也。治国权者不可以示执事之臣也,治身道者不可以示非其人也。”《韩非子·内储说上》云:“齐王问于文子曰:治国何如?对曰:赏罚之为道,利器也,君固握之,不可以示人。若如臣者,犹兽鹿也,唯荐草而就。”《左传·成公二年》云:“惟器与名。”杜预注:“名,爵号。”《国语·周语》云:“言以信名。”韦昭注:“名,号令也。”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