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情报告(201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政区地理

1.区域方位

山西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之一。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但是,在古代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山西”概念是泛指“山之西”的区域,并非指今山西这一特定区域,直到辽金时期,燕山及太行山脉之西雁门关以北区域才统称“山西”。元代承袭并调整区域而建河东山西道,“山西”作为国家政区概念即始于此;明代改元代河东山西道为山西行中书省,清代及今山西省即源于此。春秋时期,山西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史称“三晋”,“三晋”历久便成了山西的又一代称。秦代在黄河以东的今山西临汾、运城地域置河东郡,唐代在黄河以东的今山西全部及河北、内蒙古一带地域置河东道,后来一直到元代称今山西为“河东”。古代地图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因山西地理位置在古地图上为太行山的右方,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山西还别称“山右”。

山西省地理坐标,南北界于北纬34°34.8′~40°43.4′之间,东西界于东经110°14.6′~114°33.4′之间。境域南北最长距离约682千米,东西最宽距离约385千米。全省总面积15.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6%,在34个省级行政区中居第19位。

在我国政区版图上,山西境界轮廓略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东与河北、河南两省相邻,西、西南与陕西省交界,南与河南省接壤,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

在我国地理位置上,山西属于我国北方的华北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地处内陆腹地。

在我国区域经济板块中,山西地处中部地区,是唯一一个与东部以京津塘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圈地区和西部大开发地区毗邻的省份,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独特区位优势。

山西省省会太原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国际交流中心,也是华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以省会太原市为中心,山西直线距离北方东部沿海地区北京、天津、济南、青岛、大连等经济发达城市在400~800千米,直线距离西部地区省会(首府)城市西安、呼和浩特、银川、兰州、西宁在300~1000千米,直线距离中部地区省会城市郑州、合肥、武汉、长沙、南昌在300~1100千米,直线距离长江三角洲地区南京、上海、杭州、宁波等经济发达城市在800~1200千米,区位优势明显。

2.行政区划

截至2015年底,山西省共辖11个地级市。省会太原市居省境中部,其余10个市从北到南分别是:大同、朔州、忻州、阳泉、吕梁、晋中、长治、晋城、临汾、运城。11个地级市共辖119个县、市、区(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5个县)。

太原市,位于省境中央腹地,辖区面积6959平方千米,辖6区3县1市,包括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古交市。区(县、市)共辖街道53个、镇21个、乡31个,合计105个。

大同市,位于省境最北端,辖区面积14176平方千米,辖4区7县,包括城区、矿区、南郊区、新荣区、阳高县、天镇县、广灵县、灵丘县、浑源县、左云县、大同县。区(县)共辖街道40个、镇33个、乡66个,合计139个。

朔州市,位于省境西北部,辖区面积10662平方千米,辖2区4县,包括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应县、右玉县、怀仁县。区(县)共辖街道4个、镇19个、乡50个,合计73个。

忻州市,位于省境北中部,辖区面积25180平方千米,辖1区12县1市,包括忻府区、定襄县、五台县、代县、繁峙县、宁武县、静乐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原平市。区(县、市)共辖街道6个、镇59个、乡126个,合计191个。

阳泉市,位于省境中部东侧,辖区面积4451平方千米,辖3区2县,包括城区、矿区、郊区、平定县、盂县。区(县)共辖街道12个、镇20个、乡12个,合计44个。

吕梁市,位于省境中部西侧,辖区面积21143平方千米,辖1区10县2市,包括离石区、文水县、交城县、兴县、临县、柳林县、石楼县、岚县、方山县、中阳县、交口县、孝义市、汾阳市。区(县、市)共辖街道13个、镇81个、乡67个,合计161个。

晋中市,位于省境中东部,辖区面积16408平方千米,辖1区9县1市,包括榆次区、榆社县、左权县、和顺县、昔阳县、寿阳县、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介休市。区(县、市)共辖街道17个、镇59个、乡59个,合计135个。

长治市,位于省境东南部,辖区面积13864平方千米,辖2区10县1市,包括城区、郊区、长治县、襄垣县、屯留县、平顺县、黎城县、壶关县、长子县、武乡县、沁县、沁源县、潞城市。区(县、市)共辖街道14个、镇68个、乡64个,合计146个。

晋城市,位于省境东南端,辖区面积9484平方千米,辖1区4县1市,包括城区、沁水县、阳城县、陵川县、泽州县、高平市。区(县、市)共辖街道10个、镇48个、乡26个,合计84个。

临汾市,位于省境西南部,辖区面积20589平方千米,辖1区14县2市,包括尧都区、曲沃县、翼城县、襄汾县、洪洞县、古县、安泽县、浮山县、吉县、乡宁县、大宁县、隰县、永和县、蒲县、汾西县、侯马市、霍州市。区(县、市)共辖街道20个、镇75个、乡76个,合计171个。

运城市,位于省境西南端,辖区面积14106平方千米,辖1区10县2市,包括盐湖区、临猗县、万荣县、闻喜县、稷山县、新绛县、绛县、垣曲县、夏县、平陆县、芮城县、永济市、河津市。区(县、市)共辖街道13个、镇81个、乡55个,合计149个。

全省11个地级市,辖区最大的是忻州市,最小的是阳泉市;119个县(市、区),辖区面积最大县、市、区分别是吕梁兴县、忻州原平市、朔州平鲁区,最小的县、市、区分别是临汾曲沃县、临汾侯马市、阳泉矿区。

全省119个县(市、区),共辖1398个镇、乡、街道(564个镇、632个乡、202个街道),乡镇(街道)共辖建制村28079个。

山西境域范围内东西南北方向最边缘的4个建制行政区域,即“四极”行政村,分别是:最东端的位于与河北省交界的东北处,是大同市广灵县柳科乡南坑村,该村东接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最西端的位于与陕西省隔黄河相望的西南角,是运城永济市韩阳镇长旺村,该村西与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隔黄河相望;最南端的位于与河南省隔黄河相望的西南处,是运城市芮城县永乐镇南张村,该村南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隔黄河相望;最北端在与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交界的东北角,是大同市天镇县新平堡镇远头村,该村东北接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西北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

3.人口民族

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山西以2015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全省1%人口抽样调查。这次调查以省为总体,县为次总体,采用分层、二阶段、概率比例、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样本,在全省抽取了11个市、119个县(市、区)的1260个乡(镇、街道)、4000个村(居)委会。根据抽样调查推算,2015年山西人口状况如下:

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664.12万人,比2014年末增加了16.16万人。全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9.98‰,比2014年下降了0.94‰;人口死亡率为5.56‰,比2014年下降了0.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2‰,比2014年下降了0.57‰。

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879.0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1.28%;女性为1785.0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8.72%;性别比为105.27,下降0.25。

全省共有家庭户1111.49万户,家庭户人口为3423.3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3.43%,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3.08人。

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016.3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5.0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647.7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4.97%。

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567.9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5.50%;15~64岁人口为2762.7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5.40%,其中15~59岁人口为2566.7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0.05%; 60岁及以上人口为529.4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4.4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333.4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10%。

全省11个地级市,常住人口最多的是运城市,最少的是阳泉市。各市常住人口分布情况是:太原市431.87万人、大同市340.64万人、朔州市176.22万人、忻州市314.13万人、阳泉市139.83万人、吕梁市383.22万人、晋中市333.57万人、长治市342.04万人、晋城市231.5万人、临汾市443.57万人、运城市527.53万人。

山西是民族种类较多的省份。2010年山西省人口普查,全省共有54个民族。除汉族是主体民族外,山西还有53个少数民族。山西少数民族人口很少,但分布很广,每个县(市、区)都有少数民族人口,属散杂居分布。少数民族人口在万人以上的有回族、满族。山西没有自治县、民族乡,只有42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分布在大同、晋城、运城、长治、临汾、阳泉6市的22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