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处理黄岩岛事件的策略及思考
2012年的中菲黄岩岛对峙以菲律宾撤回船只而结束。在此次应对黄岩岛事件的过程中,中国政府表现出了丰富的策略选择。这既是对以往南海争端处理经验的全面运用,也是中国对菲律宾的了解逐渐深入的结果,特别是菲律宾政府令人捉摸不定的表现慢慢地为中国社会所了解。外交方面,中国外交部提出严正交涉,重申了中国对黄岩岛的主权,谴责菲律宾违背了两国关于维护南海和平稳定、不使事态复杂化和扩大化的共识,并敦促菲律宾不要制造新的事端。中国前副外长傅莹两次约见前菲律宾驻华使馆代办蔡福炯,提出严正交涉,并向菲方传达中方坚持通过外交协商解决的立场没有变化,强烈敦促菲方回到正确轨道上。中国的渔政船和海监船常年在南海海域巡航,并以果断的行动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黄岩岛事件中,海监船和渔政船担当了主要角色。2012年5月6日,南海舰队“广州”号和“武汉”号导弹驱逐舰、“昆仑山”号两栖登陆舰及“巢湖”号和“玉林”号导弹护卫舰,进入南海海域进行训练,显示中国政府维护主权的实力和决心。此外,民间力量也发挥着积极作用,2012年4月26日,5艘中国渔船在海监船的护卫下,进入黄岩岛海域捕鱼。4月30日,中国留学生在菲律宾驻联合国代表团门口拉开横幅与国旗,就“捍卫黄岩岛主权”问题进行示威游行。相比较而言,菲律宾能够使用的策略比较单一,除了鼓动美国、东盟等第三方介入争端外,主要是通过言语和舆论刺激中国,实际的行动很小。
一直以来,中国倡议在南海问题上实行“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2002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对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做出了必要的贡献。其中,《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列举了一些合作领域,以作为信任措施建设。但是,在过去的10年里,菲律宾、越南等并没有严格遵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有关规定,私自扩大在南沙岛礁的存在,还划定油气开发区块,引进国际油气集团参与开发。近年来,菲、越的这种侵权动作更加明显,成为南海局势不断升温的重要原因。然而,就中菲南海争端而言,局势并非没有降温的可能,合作其实也并不遥远。为此,中国政府除了加强海上维权,以严正态度打消菲律宾的侵权企图之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与菲律宾都应该避开媒体的高度关注,通过外交途径安静地解决问题。权威主流媒体对于南海问题的报道相对是比较客观的,但是网络媒体和民族主义情绪强烈的媒体则更多地突出了事件的一个方面,淡化其他方面。例如,“中国南海有数千口油井,没有一口是中国的”,这就是片面的,“海洋石油981”号就在南海海域。东南亚国家在南海的钻井平台,大多都在中国的“断续线”之外,个别勘探区域和“断续线”有模糊的重叠。越来越多的中国海警船在南海地区巡视,对在“断续线”内的侵权活动采取必要的反制措施。又如,“南沙石油遭到疯狂盗挖”,其实南沙群岛属于深海,现在还没有钻井平台。在南海,台风频繁,风力强,海上石油的技术风险也比较大,石油开采的综合成本极高,特别是勘探成本和维护成本,现在对石油需求还没有迫切到去开采南沙石油的程度,这点对于中国和东南亚各国都是一样的。东南亚国家为了吸引外国公司进行勘探和开发,可能夸大了石油储量和实际产量的数据。再如,关于菲律宾民众准备在中国使馆游行示威,国内的媒体也是做了很多主观的评价,实际上马尼拉经常发生游行示威事件,这是菲律宾社会的一种常态。马尼拉还经常出现反美示威游行,但没有人据此会质疑菲律宾和美国的关系。出现了一次针对中国的游行示威(当然,最终只是一场“闹剧”)就质疑中菲关系,是不全面的。媒体的片面报道极大地提升了民族主义情绪,也可能成为处理黄岩岛事件不确定根源之一。还有,选举文化是菲律宾政治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政客就是希望通过极端的、不负责任的言论来刺激选民,达到吸引选民关注的目的。如果用一种平和、常态化的态度看待菲律宾政府或“前官员”的言论,那么这些言论可能无法形成太大的影响。如果我们的媒体进行片面的报道,并加以放大和联想,那么菲律宾的言论反倒有可能形成实际的影响。任何诉诸民族主义情绪的举措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第二,中国在处理与菲律宾的岛礁之争时,还应加大对菲律宾精英阶层和民众的公共外交。菲律宾政府虽然极力在南海争端中鼓动国内的民族主义,企图对中国在南海的维权行动制造舆论压力,但是效果并不见佳。反而,菲律宾某些知识分子通过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主动向民众阐释黄岩岛主权归属的历史和法律依据,而菲律宾民众也似乎对政府在黄岩岛事件上与中国的争端并不关心。其实,菲律宾民众更加关心的是民生问题。近年来,菲律宾虽然经济增长较快,但“有增长没发展”的模式并没有发生改变。据菲律宾国家统计协调委员会发布报告称,该国贫困率在2012年上半年仍然高达27.9%,更有10%的菲律宾家庭生活在“极端贫困”当中。菲律宾的失业率也一样居高不下。据菲律宾民调机构社会气象站的最新民调结果显示,2013年3月,菲律宾失业人数已达1110万人,18岁以上劳动力人口中有25.4%的人失业。这一数据不仅高于去年第四季度末的24.6%,更远高于菲律宾官方公布的7.1%。但阿基诺三世政府不时挑起包括黄岩岛事件在内的南海争端,其实对中菲两国经贸往来造成了负面的、不必要的冲击,不利于菲律宾增加国内就业、改善民生。菲律宾商界已经感受到中菲岛争升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指责政府与中国的僵局或导致菲律宾失业率增加。黄岩岛事件影响了中菲渔民间的传统友谊,影响到了菲律宾沿海渔民在南海海域的捕鱼作业。中国应继续加强对菲律宾的民间外交和公共外交,积极向菲律宾各界精英和民众阐释中国对南海主权的历史和法律依据以及中国“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和平政策等,争取菲律宾大众的理解,为两国共同开发南海资源奠定民意基础。
第三,中国是一个正在上升的大国,是一个越来越具有全球航海能力的大国,只要保持海洋开放,就可以获得越来越大的航行自由和资源开发权利。因此,必须以创新的思维和战略来处理南中国海的争端,有学者提出的“隔好篱笆,做好邻居”的理念就是一种创新的尝试。处理海洋权益争端的眼光,需要走出地区,走向世界,而不成为被关在笼子里的一只发怒的狮子。南海对于中国的意义更多的是战略上的,中国政府要解决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困难和问题,对于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则需要更大的耐心和长期的准备,并接受各种可能性。从黄岩岛事件的角度看,“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中国的最好选择,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中国就需要在菲律宾建立深远的、具有渗透力的影响。中国在菲律宾建立影响,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而是需要经过长期努力的。美国和日本在寻求全球影响的过程中,也不是每一次尝试都很成功。中国和菲律宾两国政府在处理争议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意见和举措,两国的民众对彼此的看法存在对立的情况,中国企业在菲律宾投资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不合适的操作方式,但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可能会有一段时间,菲律宾对中国的形象产生负面的感觉,但菲律宾是一个乐观、开朗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向前看的民族,只要把今后的交流和渗透做得更好、更规范、更深入,中国在菲律宾的利益就可以得到保障,菲律宾民众也会逐渐消除因黄岩岛事件而产生的排斥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