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人天档案:中国书刊发行业领军民企的激荡十八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005年民营书业的前途2005年在“第二届民营书业精英论坛”上的发言。

2005年8月5日,上海书市期间,文新报业集团和中国媒体出版社集团主办了“第二届民营书业精英论坛”,人天书店被邀请参加了这次论坛。与第一届不同,去年我参加首届论坛时,看到的大都是全国知名零售店的老板们,如上海的季风、思考乐,北京的国林风、万圣,贵州的西西弗等。这说明主办方对民营书业的整体情况还不甚了解,没有发现民营书业的主力阵容。今年可谓群英荟萃,除了著名的零售店,被邀请的有全国连锁店,如大众书局、席殊书屋,总发企业英特颂,图书馆供应商人天、三新、儒林,网上书店卓越,书友会贝塔斯曼等,后两家是外资,就是说该来的都来了。

主办方给了我一个题目是“民营书业的前途”。我感觉这个题目太大了,似乎是总署某某领导该讲的。但这个题目对我也有刺激,我讲这个题目,调子肯定不同。我也口无遮拦,在座的听得也有味道,下面就是我的发言。

一 民营书业有无前途

当我拿到这个题目时,我会觉得民营书业没有前途,因为发问者的角度是站在国有书业的立场上的。国有书业有可调用的资金如贷款、拨款,有增值税甚至所得税的免税政策,有固定资产如门店,有固有的渠道,有教材垄断发行,还有品牌,这些都是民营书业不具备的。总署署长、副署长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要在5年内培养出发行行业的大型市场主体。具体步骤是,第一步,整合一省发行渠道,建立省级新华书店集团,在此基础上运作上市。第一步是走得通的,利益在省内,许多省店集团已经成立了。第二步,相邻省份资源共享,优化配置,实现联合。走到这一步,就需要打破区域界限,走向市场,大鱼吃小鱼,吃了以后不得后悔。第三步,实现跨省购并,成立跨省公司乃至跨国公司,最终形成五六个大区集团,垄断中国图书市场。如果第二步做到了,这一步当然可以做到,这是国家为新华书店做的制度安排。

我们看到民营书业的影子了吗?没有。国家为什么没有想到民营书业也能成为一个或几个市场主体,民营书业为什么不能加入这场博弈,为什么不给它们创造政策空间。说到底,是骨子里的问题。

民营书业有没有前途,一是看它能做多大,二是看管理者和研究者们希望它做多大,对民营书业有多高的期待。多大规模算是有前途,4个亿算大算小,10个亿叫有前途吗?

2004年,国内图书销售码洋超过1100亿元,剔除中小学教材,还有600多亿元。大的省店如江苏省店、山东省店、四川省店有10多亿,占其比例不过2%左右,人天今年3个多亿,只占其比例5‰。日本的日贩、东贩相加,占该国图书销售的近70%,台湾一家农学社,占岛内图书销售的70%以上。从金额上看,我们一个省店一年的图书销售额仅仅是亚马逊公司24小时的流水。从这些数字看,在中国,图书发行垄断远未形成,尚处于自由竞争的初期。因此,尽管民营书业没有被安排在中国书业发展的框架中,但实际上,我们和国营书业都处在一个起跑线上。其差别仅仅在于它们占据着第三、四、五、六道,我们在第一道或第九道。

民营书业的前途不是就在这里吗。当然决定民营书业命运的有两点,一是政策环境,第二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二 政策环境的根本改变

一方面,民营书业开始享受国民待遇。首先,主渠道和二渠道的界限开始模糊。以前,“二渠道”和“二渠道订货会”是带有明显歧视性的称谓。尽管现在还有这样的称谓,但贬义的内涵已经淡化,只是习惯而已。从桂林全国书市开始,政府开始出面组织民营书业订货会。这次上海书展,也专门为民营书业开辟了展区。诸多民营企业获得了总发行权、全国连锁经营权和特许经营权,如世纪天鸿、英特颂首批获得了总发行权,大众书局、席殊书屋获得了全国连锁经营权。这些权利以前都是国有书店独有的。

在某些领域,民营书业已经成为市场主导。事实上,在图书馆配供方面,民营书业已经成为主渠道,这是让国有书店心服口服的事。以前还有人会这样想,民营书业靠低价,靠回扣取胜,现在没有人这么看了。廉政风暴和政府招标规范了所有企业的市场行为,而竞争是公开和有序的,只有人天和少数几个书业企业还在守护着价格的底线。民营书业的高中标率说明,它们靠的是服务和技术,靠的是品牌和诚信。

与此同时,民营书业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高。席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民营书业有了自己的代言人。李国庆被邀请参加了带有浓厚官方色彩的2005财富论坛。媒体更加重视民营书业的发展趋向,成语说“风起于青萍之末”,新闻是最敏感的神经。文新集团连年组织“中国民营书业精英论坛”,是否也感觉到了风雨前的气息。

人天书店在韬光养晦若干年后,也开始走进了公众的目光。人天加入了全国出版物发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参与了出版物发行标准的制定。人天被总署信息中心列为二维条码的试点单位,特别是积极倡导和独立创立的“中国可供书目”体系,使人天成为图书出版发行业舆论的焦点。

另一方面,民营书业仍然受到诸多政策限制。书刊的进出口权还是掌握在国有独资企业手中。总署27号令明确规定,进出口权和代理销售权的审批权限设在总署。可想而知,民营企业要获准进口书刊会有多难。上海“红宝事件”让人心有余悸,它告诉你以身试法的后果。

民营书业获得出版权仍是遥遥无期。连管理者都知道,民营书业已经进入出版领域。每年由图书工作室策划、合作出版的图书不会低于一万种,有的说甚至有两万种,占全国出版品种的十分之一强,若按销售码洋计算,比例还更大。目前的书号审批制度,把民营出版置于一个灰色地带上,虽说这条灰色地带越来越宽,但法律风险也是极大的。从经济上讲,由于书号成本高,民营书业只能做畅销书、大码洋书、一号多书,学术类图书由于发行量小,基本不能做。再则,没有自己的出版公司,做得再好也是为他人做嫁衣,不能创立自己的品牌。这都决定了民营出版多是短期行为、经济行为,不能奢望他们去考虑社会效益。

虽说中小学教材要实行招投标制,但目前经营权仍垄断在新华书店手中。新华书店自己都知道,如果没有中小学教材,它们还有多少个门店能够存活下来。政府要给它们一个转型期,它们当然希望这个时间越长越好。

书业是个文化产业,经济效益重要,社会效益更重要。因此,国家应该给它一个鼓励和扶持的政策。我国书业目前实行的税率是13%的增值税,是非常高的,不利于民营资本进入,更不利于大的书业企业的规范经营。国外发达国家通常的税率是6%。

三 民营书业的自我选择

尽管民营书业还受到诸多政策限制,但不可否认,政策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民营书业做大做强的条件已经具备。民营书业如果把握好机会,有可能异军突起。

新华书店虽然仍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它是一个产权和知识产权不明晰的经济主体。全国大约有近3000家书店顶着新华书店的牌子,但从地缘经济角度讲,它们相互之间的利益是冲突的。当它们跨区域经营时,这一矛盾会突出和暴露。

中国不是日本,国土面积大,物流不发达,短期内不可能形成大中盘,如日本的日贩和东贩。5年内培养出大型市场主体,只是管理者的一厢情愿而已。如果按照市场规律整合,首先要确定利益主体,然后经过充分的自由竞争,才能形成相对的行业集中度。管理者希望用政策加快这一过程,以尽快形成几个大区集团,可能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经过市场的洗礼,民营书业已经出现了若干大公司的雏形。不论在规模上,品牌上,资金运用上,技术力量上,它们都接近了省店的规模和影响。而且,由于规模的扩大,采购成本降低,与供货商信用关系的建立,使我们与中盘商的差距越来越小,互补性也越来越差,所以民营书业要做大就要突破现有的思维。

第一,要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通过建立信息中盘掌握上游出版资源。人天书店的发展证明了这是完全必要的,并不是做无用功。现在,人天书店又在搭建“中国可供书目”的平台,继续走在了信息建设的前面。

第二,坚定不移地进行固定资产投资,购建自己的办公中心和物流中心,彻底改变民营书业无固定资产,永远是皮包公司的形象。而且,固定资产本身就是企业资产增值、保值的重要手段,同时带来企业的资信。

第三,民营书业也要进行资本运作。民营书业不缺技术,不缺人才,也不缺管理,起码不比国有书店管得差,缺的是资金。国有书业已经开始资本运作了,总店改制,上海市店招股,四川文轩进入上市辅导期,图书发行体制从单一股份转向多元股份,引进了资金和管理。民营书业中,当当是成功的,但卓越很可惜,卖得干干净净,现在已经是亚马逊公司的一个全资子公司了。

第四,创立民营书业的品牌。民营书业走过了价格竞争和服务竞争的道路,下一步就要进行品牌竞争。我们能不能也能建立一个“新华书店”的品牌呢。品牌的表象是信誉,是服务,它的内涵是文化,是标准。

第五,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否则,不管你有多大规模,占多大比例,也是散兵游勇,将来要被别人整合。现在经常说,民营书业已经占了半壁江山,有57%的图书销售是民营书业实现的。但是另一面,这57%是分散在全国几万家中小型书店里的,完全是自由经济的产物。它们自生自灭,是管理者都不屑一“管”的。要不这么大的比例,管理者为什么不从中选拔,培养一两个大型市场主体呢。所以,你还是不重要;所以,民营书业的前途要我们自己安排。你要有规模,你还要说得出来哪一块是你的,是别人拿不走的。就像新华书店那样,它可以说教材是我的,某某省是我的。大众书局已经开了19个书城,它就可以说那19个城市是它的。人天书店占有图书馆配供的百分之十,它也可以说那是我的,谁也轻易拿不走。当然,我们现在规模都很小,占的比例也很小;但只要我们这样想了,这样做了,总有一天,我们会成为一个“大型市场主体”,占据“六方会谈”的一方,可以和那些“市场主体”们坐下来谈,有我们的话语权。要说民营书业的前途,那才叫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