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居民消费与财政政策选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体经济结构在经过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出现了较大的变动,基本结束了“短缺经济”时代,经济增长模式已从供给约束型转向需求约束型,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大因素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然而,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着很大差异。自1990年以来,中国出口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长,对带动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与此同时,出口也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经济逐步远离“出口拉动模式”。2007年之前,中国净出口对GDP涨幅的贡献率最高达到2.5%左右。受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近三年来这一贡献度接近于0。欧洲、美国和日本等中国产品主要出口地区的市场需求急剧下降,致使出口这一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出现大幅下降。外需的减少导致中国2008年、2009年经济增长率下滑,终止了中国经济连续多年所呈现的两位数的增长态势,由此也表明了依靠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能持久的,扩大国内需求才是保持中国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扩内需、调结构、促增长”成为中国在应对经济危机后的重要发展目标。投资和消费是内需的两大组成部分,其中,投资作为一种中间需求,实质上是消费的一种引致需求,而消费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和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衡量一个经济体投资和消费的指标是“终端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是“消费拉动型增长”的黄金时期,投资对经济的贡献波动幅度较大,直到21世纪才成为稳定的增长来源。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张,消费和投资之比呈现下降趋势。

在众多发达国家中,消费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政府在执行宏观经济政策时一般都特别强调居民消费在总需求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推动力量,却是政府和企业轮番兴起的投资热潮,居民消费并未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数据显示,2000~2010年,中国居民消费率和最终消费率处于连年下降趋势,仅在之后的2011年和2012年开始出现小幅回升。2010年,中国居民消费率和最终消费率同时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分别为34.94%和48.19%, 2012年居民消费率和最终消费率在经过小幅回升之后分别为35.98%和49.47%,仍低于众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例如,在发达国家方面,2011年德国的居民消费率是57.4%, 2010年美国的居民消费率是70.9%, 2011年英国的居民消费率为75%, 2011年意大利的居民消费率为61.3%;在发展中国家方面,2011年印度的居民消费率为56.0%, 2011年俄罗斯的居民消费率为48.9%,等等。

作为最终需求,消费和广大民众的福利水平息息相关。居民消费率过低将会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的基本国情为:处于工业化中期、城市化加速、市场经济体制面临转轨、产业结构亟待重大调整,同时经济面临全球化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居民消费率过低必然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为此需要政府出台相关宏观调控政策,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调节作用,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近年来,在宏观调控政策的使用上,中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并借鉴其他国家宏观调控经验,选择了财政政策作为最重要的调节工具之一,于1998年和2008年先后两次出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实施为阻止中国经济下滑和保持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财政政策工具的选择方面,1998年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采用的主要财政政策工具是国债和财政支出,2008年在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时使用的主要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支出和结构性减税。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如果政府在调控经济的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利用财政支出、税收和国债等财政政策工具,将会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并有助于优化经济运行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

各种财政政策工具在调节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有很大差异的。具体来说,税收政策方面,税收可以较好地反映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但是却无法准确反映财政政策扩张或者紧缩的程度;国债政策方面,根据李嘉图等价定理,国债相当于延迟的税收,二者虽然以不同方式取得了财政收入,但是对完全理性消费者所产生的影响是相似的;财政支出政策则直接反映了政府财政政策紧缩或扩张的程度,政府可以根据经济形势具体安排财政资金,合理控制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对经济所产生的影响。事实上,在国内外关于财政政策的研究文献中,学者们一般将财政支出视为财政政策的代理变量(陈建宝、戴平生,2008: 26~32)。鉴于财政支出在财政政策运行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方面,本书选取了财政支出这一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作为研究对象。国内外学者的众多研究,在分析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方面,一般将财政支出进行分解:一种是按照财政支出的用途分类,即分为基本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等;一种是按照经济性质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等。

2008年以来,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出现了回暖,逐渐从萎靡不振中走了出来。消费领域随着经济的企稳向好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消费环境不断提升、消费政策不断完善等。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较为复杂。国外方面,欧债危机使各国损失较大,美国政府经历了财政悬崖和政府关门危机,印尼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经济低迷现象;国内方面,房地产市场泡沫严重,以4万亿元为代表的政府投资饱受诟病,税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等。一系列现象表明,对于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来说,当务之急是尽快优化经济发展结构,积极扩大内需,利用内需带动经济继续增长,由此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就成为中国下一步的发展目标。2013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表示,要坚定不移地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扩大内需的难点和重点在消费,潜力也在消费。为了持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政府应选择的切入点包括增强消费意愿、提高消费能力和稳定消费预期等多个方面(政府工作报告,2013)。为此,应尽快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充分发挥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生产决定消费,是消费的基础;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是生产的目的和生产进一步扩大的动力。马克思消费理论认为,社会生产包括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构成了社会生产的全部过程,缺一不可。其中,生产是整个过程的决定因素,是整个生产过程的起点,而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是社会生产过程的终点。生产出来的产品,经过分配和交换,最终来到消费环节。而消费需求的增加将进一步创造生产新产品的需要,可以在很大规模上拓宽市场,扩大生产的规模,生产和消费的反复循环必然要求流通扩大和市场扩大。由此可见,消费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财政支出影响居民消费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于完善中国的财政支出理论。

财政政策促进居民消费的研究存在着较多的争论。影响较大的学派之间的争论存在于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之间,两者争论的核心是政府增加财政支出或者降低税负对居民消费所产生的效应,即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的争论。事实上,众多学者目前已经利用多种理论模型和不同国家的宏观经济数据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尽管这些观点大相径庭,但众多学者指出,凯恩斯主义所主张的利用增支减税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并不总是有效的,在部分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政府出现巨额的财政赤字或难以弥补的债务规模。和国外出现的较多有影响力的观点相比,中国财政政策影响居民消费的理论较为匮乏,同时,也没有出现对财政支出政策影响居民消费的效果做出全面研究和评价的文献,政府在应对经济萧条时,总是习惯性地运用凯恩斯主义所提倡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或者减少税收,或二者并用。

财政支出政策影响居民消费的研究一直是宏观经济研究中的热点。本书在借鉴前人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财政支出政策影响居民消费的理论框架,运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级和县级面板数据详细考察了财政支出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立足于中国国情对各种财政政策工具挤入或者挤出居民消费进行了深入分析。所以本书的理论价值在于为中国政府根据经济运行态势出台相关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思路,同时丰富宏观调控理论体系,对完善财政理论与推动财税学科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2.现实意义

本书研究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有助于政府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中国“内需发展失衡”主要是指居民消费不足,尤其表现为农村居民消费不足。居民消费不足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亟须政府出台相关措施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因此研究扩大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政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成为解决中国内需不足问题的关键所在。虽然中国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就启动了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但是至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前后,中国存在的关键问题仍然是内需不足,特别是居民消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本书关于财政支出政策影响居民消费的研究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供了合理的政策建议。

其次,有助于理顺消费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另外“两驾马车”的关系。通过研究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可以促使政府出台合理的经济刺激方案,在拉动经济增长时既不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也不过度依赖消费,正确处理三者在拉动经济发展方面的关系,保证中国经济发展立足于国内需求,正确处理投资和消费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投资率持续走高,消费率不断下降,投资和消费的不协调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投资主导型的特征。由于消费需求是真正意义上的需求,是社会再生产的重点和起点,所以只有消费需求的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才能使生产能力、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提高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由于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所以扩大居民消费,使消费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最后,扩大居民消费是充分吸取东南亚国家依赖出口模式教训的要求。东南亚国家和日本依赖出口模式的教训证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应该由本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决定。依赖国际市场并将自身的经济发展前景交由其他国家掌握,就失去了发展的主动性和安全性。所以,中国应通过扩大国内需求,降低对他国经济发展的依赖程度,从而维护好本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推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总的来说,深入考察政府财政政策出台和实施的合理性,特别是完善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政策,对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深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