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沟美小学:洪水之后,一所乡村小学的惊艳蜕变
2013年8月,一所名叫沟美小学的潮汕乡村学校,在一场百年不遇的台风中,校舍沦为严重危房。在长江商学院广东校友的合力帮助下,沟美小学不仅校舍面貌焕然一新,教学软实力也得到大幅度提升,更直接带动了周边22所乡村小学的共同发展。近年来,沟美小学项目深度助学的公益模式和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更获得了第三届长江公益奖年度长江公益项目。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公益实践,它让人看到长江人的担当和内心的闪光。下面,一起来听听广东长江校友带来的故事……
石榴树上结樱桃
2017年3月末,中国大部分城市还在一片春寒料峭中,粤东的海滨城市汕头已进入繁花似锦的时节。这一天,汕头市潮南区司马浦镇一所叫沟美小学的乡村小学里,三位学者悄然来访。
朱睿教授(明尼苏达大学商业管理博士,长江商学院EMBA项目副院长、市场营销学教授、品牌研究中心主任)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的两位学者朋友分别从上海、新加坡、北京飞来,不为欣赏这潮汕春色,而是意气风发想来做一番调研。近年来,朱睿教授在“用商业的模式做公益”这个课题上做出了不少学术成果。此番前来,她们的课题也非常明确: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当人们用金钱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时,匿名资助和不匿名资助,对受助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动力、自信心等维度是否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在中国教育公益领域,这是一个尚无定论的命题。行前,她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早已设想了许多有趣的问题。此刻正满心期待,只待采集完数据再加以分析,初步结论便可见雏形了。
此时,尴尬的事情发生了。
当朱睿教授对着满座宾朋侃侃而谈时,气氛突然陷入了一种诡异的沉默……
接待她的广东校友王泽瑶[长江商学院EMBA10期校友,广州美富创业投资企业(有限合伙)董事长,长江商学院广东校友会副会长兼公益委员会主席]、汕头教育局领导和沟美小学校长连颖铭,面面相觑,哑口无言。几分钟过去了,教育局领导终于打破了沉默:“咳咳,朱教授,是这样……你研究的这个课题,从经济的角度来资助学生,对我们这里来讲不是一个特别需要的课题。现在国家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很大,钱不是我们最缺的。”
朱睿教授的头“嗡”地炸了一下。在商学院的课堂上,她曾无数次讲过这样的案例:一个公司做得最糟糕的事情,就是生产出一款完美的产品,但是这个产品没有人需要。她在心里低低喊了一声:“天哪,现在我做的就是这个事!”
这样的体验,对许多公益人来说并不陌生。有时候,你带着一大笔钱去某个边远农村,千里迢迢到了那里才发现,当地人最需要的并不是钱,而是其他的什么东西。
“其他的是什么东西呢?”朱睿是个心思敏捷之人,她想:既然原来的课题已经跑偏了,不如既来之则安之,看看这个沟美小学到底需要什么,兴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很快,沟美小学给了她一个巨大的惊喜。这所由长江商学院广东校友捐建的小学,几乎超出了她对中国所有农村小学的期待。
2017年4月,在第三届长江公益奖颁奖典礼上,朱睿教授发表了一次关于沟美小学的演讲,在校友中引起轰动。此次典礼上,沟美小学荣获第三届长江公益奖年度长江公益项目。
2017年3月,朱睿教授(左六)在沟美小学探访时合影
洪水之夏
一切都缘起于5年前的那个洪水之夏——
2013年8月,超强台风“尤特”袭击中国南方,这场台风被称为“百年一遇”,最终在菲律宾、中国造成140余人死亡的惨烈悲剧。广东境内,以汕头市灾情最为严重,近135万人受灾,死亡12人,失踪2人,直接经济损失达37亿元。因地势低洼导致雨水倒灌的潮南区司马浦镇,更是重灾区。
那时,王泽瑶还是广东长江校友会的一名普通校友,和几位同学看到新闻后,紧急筹措了几批大米、方便面和药品,联系到当地政府,亲自“押送”到了灾区。
到了当地才发现,灾情远远超出了想象。
第一感觉就是:太臭了!所有房屋都被淹没一大半,沙发、床等各种家具和食品都浸泡在水里,招来漫天苍蝇,整个镇子都变成了垃圾场,臭不可闻。
接待他们的镇长名叫杨贵阳,40多岁,本地人,为校友们描述当时的情况:村民们爬到屋顶和树上,已经饿了好几天,救灾的食物一来就被哄抢……说着说着这个40多岁的男人就开始哭,那种画面一下子就让长江校友们崩溃了!
校友们想寻找一个灾民们最急需的项目,镇长推荐了沟美小学。这是一所20世纪80年代由华侨捐建的小学,校舍早已年久失修,加上是传统的砖木结构,在这次水灾中已变成严重危房,但是学校里还有200多个学生,被转移到了临时工棚上课。
王泽瑶等几位校友说:“好,那我们赶紧行动!”
因为恻隐之心,许下千金一诺。那时的王泽瑶也没有想到,自己和长江校友们会在公益这条路上走得这么深,这么远。
水灾后沦为严重危房的沟美小学校舍
把大象塞进蚂蚁身体里需要几个步骤
普通人想盖一所小学,似乎很简单,有钱就行。
一群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想盖一所小学,难度系数瞬间飙升。
和镇长沟通完,王泽瑶和郑炳旭、王海源等七位校友成立了考察组,前往沟美小学实地考察,回来后跟大家详细汇报了情况。在当时广东长江校友会会长李成的倡导下,校友们热情都很高,捐款的捐款,捐物的捐物。最终,沟美小学不仅筹到300多万元善款,从事家居、建材行业的校友们也纷纷捐赠了灯具、卫生洁具、净(饮)水机、课桌椅等物资,更有两位校友,提供了免费设计和零利润施工管理。
沟美小学项目抗洪救灾前期校友考察组
沟美小学项目捐资捐物芳名册
沟美小学项目重建工作核心小组
好事要做好
一切只待择定吉日动工了。这时,王泽瑶突然发现一个很致命的问题:沟美小学这块地是没有土地证的!
这种历史遗留问题,在中国农村其实并不罕见。在20世纪80年代初,兴建沟美小学的时候,村里直接提供学校用地,30多年来这已被默认了。但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沟美小学如果没有走土地用途更改、建筑报批等手续,说得严重一点,就是个“三无”的违章建筑。
王泽瑶傻眼了:没有证件,一切报批手续都无从谈起,谈何重建?加上事隔多年,手续缺失、涉及的衔接和协调事务繁多,其困难程度简直无法想象。
很多人劝她:“一直都是这么过来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嘛。”
王泽瑶一口回绝:“长江商学院是李嘉诚先生创办的学校。如果我们盖出来一座违章建筑,岂不是把一桩好事变成丑闻,变成笑话了?对长江的名誉影响也不好。既然不合规,我们就把它变合规,缺什么手续就补什么手续,做好事就要做彻底。”
接下来,王泽瑶和校友们不断协调、沟通,汕头市潮南区政府给予了沟美小学最大程度的方便,并安排专人跟进;司马浦镇也特地安排了一位镇领导对接,协助村委会办理手续……最终,在加盖了几十个公章之后,沟美小学终于完成了从用地、平面方案、建筑方案,到消防、环保、水电报批等一系列流程的审核报批,合规合法地完成了准备工作。
每每提到此事,王泽瑶就非常骄傲。虽然重建工作因此推迟了好几个月,但实现了最初“好事要做好”的坚持和理念。
长江 EMBA10 期校友王泽瑶
遭遇“史上最让人无语甲方”的设计师
同为长江校友,陈立坚(长江商学院EMBA17期校友,陈立坚建筑空间设计有限公司、广东花生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中国十大设计师”之一)却有点惆怅。
他的设计方案,被一帮村民否决了。
作为广东长江校友会的一员,在了解了沟美小学的重建项目后,陈立坚主动请缨,接下了无偿设计沟美小学的重任,并为此三次从广州赶赴司马浦镇,现场考察测绘。
长江商学院 EMBA17 期校友陈立坚
他最初的想法是:既然推倒重来,不如充分利用空间,盖一座两层楼的学校,正好扩大学校规模。不料,这个想法引起了周边村民的一致反对,理由让人很难拒绝:“你盖的房子不能比我家的房子高,会影响我家风水。”
这位有着“中国十大设计师”称号的设计“大咖”,当时就隐隐感到:这些村民可能就是沟美小学重建项目中最大的“甲方Boss”了。
不过,村民们也只有在设计方案出台后,才可能提出修改意见。事先提需求?他们是不懂的。
好在,陈立坚有自己的想法——
首先,尊重村民的意见,只能盖一层楼。
其次,从灾后重建的角度,必须进行周全的防灾设计考虑。
潮汕地区多雨,陈立坚就设计了广东骑楼式的“风雨廊”,让孩子们在下雨天也能无障碍地自由活动;同时吸取水灾教训,参考了潮南地区所有的历史水位记录,保证校舍平层的高度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值;还设计了便捷的消防、逃生通道,并在顶楼设计了避难所。
再次,它要很漂亮,给在这里读书的孩子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
沟美小学设计效果图
在陈立坚看来,无论幼儿园、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母校”都是我们一生中最珍贵的生命记忆。他希望沟美小学的孩子,能够在这里度过美好的校园时光。未来长大成人,回到故乡,也是愿意常回母校看看的。
不仅如此,理想中的沟美小学,也不应该是冷冰冰、没有温度的设计,它要有文化底蕴,同时与当地环境保持高度和谐。
司马浦镇至今仍以潮汕风格的老屋为主,古色古香,很有味道。倒塌前的沟美小学,即使破损不堪,也能看得出传统私塾的味道。陈立坚不希望沟美小学和大多数农村小学一样,一张图纸走到底,千篇一律,没有任何文化特征。他也不想建一栋“鹤立鸡群”的异类建筑。最好融入当地的潮汕民居中,保留一些旧有的学校的味道,这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最后敲定的设计方案,是建造一座潮汕传统建筑风格的庭院式建筑。外观采用了潮汕民居中的“猛虎下山”格局。三进庭院取“进士及第”的寓意,正门内建有照壁,整个书院带有浓郁的私塾氛围。新学校保留了原有的潮式礼堂设计,以确保历史的传承。
整栋校舍外观力求充满文化底蕴,但在内部运作上,陈立坚充分考虑到了实用和未来的需求。教室内部设计都采用现代运作的方式,简洁实用,同时考虑到未来教育方式的需求,提前预留了插座、数码接口、投影等一系列电子系统端口。虽然目前的沟美小学,还不具备配置这一系列多媒体硬件的条件,但陈立坚希望自己的设计是具有前瞻性的。
内外设计方案都近乎完美,但依然有一些小波折。
当初,建两层楼的方案被否定了,所以陈立坚在第二版方案中特地调高了屋檐高度,这样看起来会非常开阔、气派。这时,村民们又来了:“不行,你的屋檐高过我家屋檐了,会影响我家风水。”
怎么办?听甲方的,改!
盖学校过程中,也不断有村民来“巡视指导”:“哎呀,你这个门装得不对啦,我们这里的门要在这个位置装的……”
怎么办?听甲方的,再改!
当学校建到90%,到了细化设计的阶段,大家还特地开了一次集体会议,把设计师、镇政府领导、教育局领导、村委会主任、村民都请了来,现场听取大家的意见。最终,只要是合理的、好的建议,设计师都会认真采纳,加以改进完善。
过程当然很麻烦,但是王泽瑶和陈立坚都觉得:虽然最终的校舍,没有按照原本设计得那么理想,但是我们尊重了民俗,尊重了村民的意愿。既然是做好事,就不能做让当地人不舒服的事。否则你建完了,漂亮了,爽了,跑了,村民们天天看着却不舒服了,好事还是变成了坏事。
沟美小学设计效果图细节——风雨廊
最后的结局是皆大欢喜,村民们都很满意,夸道:“你们长江的企业家很好,做好事不摆架子,没有我行我素、高高在上,很好。”
收获这样的赞许,倒真是意外之喜。
至于设计方案里“调低高度”的一点小缺憾,待到学校建成,陈立坚再去看时,突然有了一种全新的感悟:高耸是气派,调低是谦恭;高耸是完美,调低是和谐。世间万物,哪有尽善尽美?公益的初心,不正是调和矛盾、达成和谐吗?
忐忑的总裁
当陈立坚因为遭遇“村民甲方”而为难时,他不会知道,他的另一位校友辛磊(长江商学院EMBA17期校友,开平市住宅建筑工程集团公司董事长)有多羡慕他。
事情是这样的——
当沟美小学重建的经费、物资、手续、设计都有了着落,大家又遇到了棘手的问题:如何寻找一支靠谱的施工团队?这项工程,本来可以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但是校友们担心:现在的建筑市场太混乱,偷工减料的行为防不胜防,万一最后建了个“豆腐渣”工程,不仅好事变丑闻,更关系到全校师生的安全问题……
无论如何,学校的建筑质量必须是第一位的。校友们思来想去,最重要的事,必须交给自己人来办才放心。
这一次,广东长江校友会秘书长张乃公亲自出马,找到了开平市住宅建筑工程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开平住建”)董事长辛磊。
长江商学院EMBA17期校友辛磊
开平住建属于实力雄厚的大集团,合作方都是保利、恒大、绿地这样的大房地产商,承接的都是大型公共建筑、市政建设和住宅小区,一个项目动辄就是十几亿元,从未接过一亿元以下的工程。
沟美小学这种300万元左右的工程,小意思;又是长江人自己的公益,更是义不容辞!辛磊一听,当场拍胸脯答应,还主动表示零利润承建,只收工料费,不收取任何其他费用。
可是当天晚上,辛磊躺在床上略一思忖,突然惊出一身冷汗。
从零起步到掌舵一家建筑集团,他比任何一个校友都更清楚建筑市场的“猫腻”:10厘米的楼板打成9厘米,就有10%的利益可图;钢材买国标的和非国标的,又差了20%;一堵墙放四包水泥和放两包水泥,相差50%,外行人压根看不出来……而且,越是小地方,越是小工程,越容易出问题。校友们不敢公开招标,就是担心这种小伎俩,所以才委托给他。
但是,既然他已经答应,就在所不辞。
可是,交给他,就一定能保证不会出任何问题吗?
最现实的一个问题是:他在潮汕地区没有项目,所以也没有团队在这里。最近的班组在“珠三角”,但是问过之后,才发现没有班组愿意来。
辛磊傻眼了,再一计算成本,整个懵了。从外地派施工队过来,不仅要承担巨大的运输成本、人力成本、管理成本,而且他们集团已经形成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施工要求,即使是两三百万的小工程,和几个亿的工程耗费一样,也必须全套做起来。说直接点,就是一个蚂蚁工程,要投入一头大象的东西。
和团队讨论再三,他最终决定:由五六个班组去当地组建施工队;辛磊从广州派一个管理团队过去,进行施工监督管理,不收取任何管理费用;同时指派集团第一副总亲自带队,严格监管把关。
辛磊在集团内部发起了一个公益召集令,征集愿意无偿援建沟美小学的管理团队,一切采取自愿原则,他只说了一句话:“人生挣钱的机会很多,做好事的机会很少,你们自己选吧。”
最后真的有人愿意去。几个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就住到沟美小学的村子里去,自己生火、煮饭。去的时候白嫩白嫩的,过了大半年,回来时一个个黝黑黝黑的。
虽然一切安排妥帖,辛磊依然觉得压力很大。
一会儿想,越是穷乡僻壤,人的道德底线可能就越低,在大城市习惯了做优质工程的人,可能到了农村就瞎糊弄,而其中一个人犯的一丁点错误,最后都会变成他的错误。辛磊对团队说:“这是一个良心工程,你们所有人都不要占这个项目一毛钱的便宜。”他不怕亏钱,就怕人家说他“这么小的工程,这个家伙还要在里面捞10万块钱”,那可真是跳到黄河都洗不清了。
重建后的沟美小学
一会儿又想,教育是百年大计,事关小朋友的安全,如果出了问题,受到的社会谴责会格外大。对集团而言,可能就被所有的合作方集体“封杀”了,丢失的是整个市场。
想到这儿,他开始羡慕起陈立坚来了。
毕竟,设计是审美范畴的东西,做得好与不好,可能是90分与85分的区别。
施工是整个建筑质量的问题,做得好与不好,就是100分和0分的区别。
辛磊给王泽瑶打电话:“泽瑶姐啊,我现在压力好大,晚上睡不着觉啊。这个工程,比我做摩天大楼压力还大……”
辛磊公司有一个高管微信群,他很少有时间看。但是沟美小学的微信群,他每天晚上都要打开仔细看,建筑中所有的材料公示、人工花费、关键工序的现场照片,他都要求团队随时发到群里,接受校友的监督,保证项目的公开透明。
事实最终证明,辛磊所有的担心,都是有回报的。
首先是检验了自己的团队。
沟美小学图书阅览室
沟美小学多媒体教室
有一次,辛磊看到现场施工图片,激动得连连直夸:“不错不错,钢筋扎得这么仔细,很扎实。”
最后,整个沟美小学重建项目以高出建筑市场平均标准的质量完成,不轻易夸人的辛磊说:“突然觉得这帮小子还可以,知道是个良心工程,都知道好好干。”
他心里清楚,建筑行业的管理人员属于高收入群体,这些项目经理投入同等的精力做其他项目,能拿到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奖金,这次自愿加入这个公益项目,压力大、报酬少,实属难得。他私下里说:“人无德不行。有这个高度能做这件事情的人,或许将来我能够许以他们一个前途。”
沟美小学落成典礼
另一层收获,是自己内心的修炼。
因为沟美小学,他意识到,“用钱”的公益和“用心”的公益是不一样的,那种成就感和荣誉感完全不同。做一件这样有价值的公益,可能要胜过捐很多钱。
经此一役,他的抗压能力变强了,世界观变豁达了。一开始,他也想过逃避,可是做逃兵是最容易的,难的是迎难而上。在顶着压力的过程中,他渐渐说服了自己:不管他人如何评价,我只尽力去做,但求无愧于心。
在这个计较得失的时代,他寻回了做公益的初心:只问良心,无问西东。
2014年12月30日,沟美小学竣工。2015年2月28日,沟美小学正式投入使用。
新落成的沟美小学,面积约2700平方米,除了各年级教室和教师办公室,还拥有标准化的操场、图书阅览室和多媒体教室。其中,阅览室的图书主要由长江校友发起的“红领巾书屋”公益项目捐赠;多媒体设备则是汕头一位企业家捐赠。
落成典礼那一天,镇政府领导、教育局领导、沟美小学校长、老师、孩子们、当地村民都来了,一派喜气洋洋、热热闹闹的景象,长江校友们自己看着,也觉得满心欢喜。
校友们的一桩心事终于了了,皆大欢喜,打道回府!
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可不能算了吧
所有人都以为沟美小学的公益项目已经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殊不知,这只是一首长诗的小小句读。
2015年秋天,沟美小学投入使用一个学期后,王泽瑶和几位长江校友专程从广州跑了一趟汕头,来沟美小学“验收成果”。
走在校园里,她的一颗心就不断下坠。
来的时候兴冲冲,走的时候心事重重。
“操场教室都是新的,可是老师的教学手段、学生的精气神儿、学校的教育质量,跟原来没有区别啊!”铺天盖地的失落感卷席而至,王泽瑶心中,一种复杂的情绪如鲠在喉,“唉!我们这么用心建的漂亮学校,到头来,也不过是换了一个形式而已啊!”
那一瞬间,她陡然触及久违的初心:办学办学,不仅是建校舍,更要有好的教学质量啊!
“提升软实力,助力沟美小学启航”公益活动启动仪式
“提升软实力,助力沟美小学启航”核心工作组
回到广州后,王泽瑶把此行的所见所想分享给了校友们,大家和她的想法一样:长江人应该做不一样的公益,过去是解决农村孩子没学上,新时代是解决上好学的问题。助学不仅是改善学校的硬件环境,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学校的软实力——教学质量。
接下来,是长达一个季度的调研、论证、头脑风暴。
2016年2月28日,王泽瑶和张天培等几位校友组成专门的项目组,在沟美小学启动了“提高软实力,助力沟美小学启航”计划。
从无到有,从有到好
他们把切入点瞄准了音、体、美素质教育课程。
截至2015年年底,沟美小学的孩子们从未上过一堂真正意义上的音、体、美课,学校也没有一位专业的音、体、美教师——这也正是中国偏远农村小学的普遍现状。
2013年,广东省社科院青少年成长教育研究中心发布了《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因缺乏专业教师,广东偏远地区近七成受访学校开不起音、体、美等素质教育课程。即使开设,也多是由其他科目的老师兼任,因缺乏专业性而流于形式。近九成受访教师表示:学生缺乏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会导致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足、身体素质偏低、难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等问题,这将对儿童的一生造成深远的影响。
如何解决沟美小学的音、体、美师资问题?
王泽瑶碰到了难题。作为一所公办小学,沟美小学11个老师的编制是固定的。即使老师只有一个是中专毕业学历其他都是乡村代课老师转正,学校的性质也决定了不可能像私立学校一样去社会上高薪招聘教师。
长江商学院EMBA21期校友张天培
支教老师陈润楷(韩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和沟美小学孩子们在一起
这条路行不通,校友们转而向专业的支教机构寻求帮助。很快又发现:在全国的支教机构中,音、体、美小学老师都属于稀缺资源。
最后,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各个高校,决定从音、体、美专业的大学生中招募支教老师。咨询过中山大学、汕头大学等几所高校后,发现难度依旧:这些专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已进入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兼职了,而且报酬十分优厚。
最终校友王海源辗转联系到潮州的韩山师范学院,校方非常支持。但在实际招募支教老师过程中,预期也一再降低:支教时间从预期的一年缩短至半年、三个月,最终只能确定为一个月。
就这样,2016年第一学期,沟美小学迎来了12位支教大学生,音、体、美三科各4位,依次接力支教一个月。看似是一再妥协的结果,事后才发现如此幸运——
这些来自师范学院、充满热情的大学生,很快就赢得了沟美小学全体师生的喜爱。有的大学生一个月支教期满后,又主动申请再延期一个月。
校友张天培(长江商学院EMBA21期校友,广州市高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长江公益教育类项目负责人)在一年多时间里,几乎每个月都从广州开车400公里到学校,和支教大学生开座谈会鼓励沟通;王泽瑶更是隔三岔五地往沟美小学跑,协调调动学校的积极性。
成果几乎是立竿见影的:整个学校顿时有了活力,孩子们每天都对上学充满期待,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几个月后的“六一”儿童节,沟美小学举办了一次文艺演出,在村子里引起了轰动。校长回忆说:“以前我给一个孩子麦克风,让他讲话,他的声音小得只有他自己才能听见,现在他已经可以大大方方地主持节目了!”
从2016年2月到2018年2月,四个学期以来,近50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了沟美小学的支教计划。两年时间里,这些农村孩子受到了之前从不敢想的素质教育:从主持到唱歌、跳舞、小品、戏剧、书法,孩子们已能独立筹办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从水彩到水粉、素描,美术作品展上的绘画虽然稚嫩,却令老师和家长们惊喜不已;学校还成立了小彩虹广播站,一个个小播音员应运而生……
2017年,沟美小学在潮南区和司马浦镇的各种书法、绘画、合唱比赛中,陆续获得十几个奖项;音、体、美课程的空白被填补,孩子们的文化课成绩也有了大幅度提升;2017年12月,在司马浦镇的学校综合能力测评中,沟美小学文化建设这一栏,所有评委一致给了满分。
沟美小学文艺演出中多才多艺的孩子们
沟美小学举办绘画活动
王泽瑶和沟美小学孩子们在一起
那一刻,王泽瑶等校友无比庆幸当初“没有建完就走”,凭借一个善念,一种坚持,这所凝聚了校友无数爱心的乡村小学,没有沦为一座美丽的空壳,而是践行了长江校友深度助学的公益理念。
从音、体、美素质教育到全方位教学质量的提升
为了全方位提升沟美小学的办学水平,长江商学院的广东校友们还持续为沟美小学开发了一批优秀教育资源对口支持。
早在2016年,校友们就促进了沟美小学和汕头市的省重点小学金珠小学结成一对一帮扶计划:在三年时间里,以“校长引领、挂职指导、教师支教、送教下乡、跟岗学习、学科交流、教师结对子、学生手拉手、家长一起来”九种形式,通过“教育管理、教学示范、专题研讨、资源共享、教师培训、课程建设、校园文化”七项内容,力求达到“办学思想新变化、管理水平新跨越、师资队伍建设新突破、教育教学质量新提高、学校文化建设新内涵”五个目标。
期间,沟美小学的校长和老师多次赴金珠小学,学习对方的管理方法、教学理念;金珠小学的“送教下乡”活动,前后在沟美小学开讲了100多堂示范课,除了音、体、美等素质教育课程,也包括语、数、英和计算机课程等。有趣的是,“送教下乡”活动不只受到了沟美小学老师的欢迎,还吸引来了司马浦镇其他小学的老师们,每一次示范课,教室里都站得密密麻麻,甚至有从别的学校赶来的老师站在窗外听课、记笔记……
两年过去了,如今的沟美小学校园优美静雅,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从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小学一跃为镇级名优学校,成为当地深度助学的示范项目。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农村小学的老师们也越来越明白:学习是一门终生事业,只有自己进步了,才能带给孩子们更好的教育。
从一所小学到22所小学
沟美小学的深度助学和素质教育课程开展得如火如荼,引起了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关注,不少人建议将沟美小学作为标杆,在其他学校进行复制。
但是长江校友们觉得,沟美小学的公益模式不能简单地复制照搬。在对广东省5个城市11所小学及司马浦镇的22所乡村小学进行了调研后,项目组决定对沟美小学项目进行升级,推出“乡村小学音、体、美提升计划”。
2017年初,在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长江商学院广东校友会和广东长江公益委员会的共同推动下,司马浦镇22所乡村小学的老师开始接受音、体、美课程培训。针对老师们基础薄弱的特点,汕头教育学院为他们量身定制了阶段性的培训计划:第一学期,每周一三五下午集中培训,通过高频次的培训,力求让全镇所有乡村小学先把音、体、美课程开起来;第二学期,每周六全天集中上课,强化提升培训,让老师们不但能教课,还能教得好。
为了保证培训课程的最终落地,项目组还制定了一系列监督机制: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介入,不定期抽查22所学校是否真正开课;邀请广州专家实地听课,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召开项目总结评估会;举办全镇性的文艺汇演,进行评比……有了监督和奖励机制,老师们会更用心地教,孩子们也会更用心地学。
一年时间里,司马浦镇22所小学全部开设了音、体、美课程,惠及9800多名农村学生。沟美小学的“一枝独秀”,终于变成了惠及全镇的“百花齐放”。
2018年,广东长江校友们还有新的计划:输送司马浦镇农村小学的年轻老师,去市里的优秀小学实地跟岗学习,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他们还计划联合司马浦镇镇政府和企业家力量成立艺术教育基金,持续提升音乐美术教学专业水平……
未来,他们希望发动更多的力量,持续支持乡村儿童的音美素质教育,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也能像城市的孩子一样得到最基础的音乐和美术教育,为农村孩子的童年注入美与爱的活力。
沟美小学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或许,这些都只是一首美丽长诗的小小句读……
那些不追求数字的企业家们
著名作家廖一梅在《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一书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我的问题是,我知道自己很笨,但没有人相信我笨。我的笨不是脑袋不够用不好使,而是在竖着‘容易’和‘艰难’两个路牌的十字路口,我永远选择‘艰难’的那一边。在从小到大、数不胜数的每一次选择中,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这么干,一路沿着‘艰难’的路牌走了过来。”
这段话,某种意义上也是王泽瑶和长江校友们这几年公益之路的诠释。
2015年7月,长江商学院广东校友会换届,在校友会会长沈亚和梁军的倡导下,在全国各校友会中,率先成立广东校友会公益委员会,王泽瑶被推选为公益委员会主席。自此,开启了汇集集体力量,共同推动公益事业的新篇章。
广东校友会公益委员会成立后,2016年共运行公益项目13个,开展公益活动13场,发动180人次长江校友参与公益,筹集善款1400多万元,投入公益项目资金590多万元,惠及400余人;2017年共运行公益项目12个,一次性捐赠项目11个,举办公益活动10场,筹集善款1003万元,累计筹集公益善款2403万元;投入公益项目资金906万元,累计投入公益项目资金1496万元。
这份成绩单上的数字,或许不算闪亮。但每一个数字,都扎扎实实,含金量十足。
其中,沟美小学项目荣获第三届长江公益奖年度长江公益项目。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创新智力扶贫项目“精英助力计划”被中山大学评价为“创新发展型公益模式”;救助早产儿的医疗公益项目“护曦行动”入选广东省社会组织管理局《公益慈善项目优秀案例选编》一书。
长江商学院广东校友会理事合影
在竖着“捐钱”和“深耕做公益”两个路牌的十字路口,王泽瑶也选择了更难走的那条路。
幸运的是,和她并肩同行的,还有许多志同道合的长江校友,他们有着相同的理念:做公益不能一味追求数字,从洞察受助者的真正需求,到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模式,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时候,最笨拙的那条路,才能最终抵达目标。
正如201a7年4月,朱睿教授在探访沟美小学后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公益不是一腔热血,也不仅仅是一片爱心,公益一定是要解决问题的。好的公益就是为社会问题找到最优解,这才是“不一样的公益”。长江商学院一直提倡“用商业的模式做公益”,成功的商业战略一定是基于行业的痛点,这个痛点就是真正的需求,公益的起点就是找到真正的需求。公益能够走多远,在于“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公益绝不是立竿见影那么简单,在公益的道路上,始终需要坚持和长远的眼光。
对话王泽瑶
Q:距离1989年“希望工程”发起已有20多年,在您的观察中,这20多年来,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
A:时代变了,公益的内容和模式都应该转变。从前做教育公益是扶贫,是解决农村孩子没学上的问题;现在的时代,应该是解决如何让农村孩子上好学的问题。在一定的硬件条件下,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农村教育的软实力,去倡导这种理念。
Q:您觉得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成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A:我在想,我的小学时代,不仅有语文、数学考试,还有音乐、美术、体操课程,让我的童年很快乐。音、体、美这些课程看起来是无用的,但它会给人一辈子的审美能力。一个人对生活,一定要有感受美的能力,才会觉得和这个世界是亲近的,这个世界是温暖的。如果没有这种感受美的能力,除了成绩就是成绩,成绩好了也索然无味,成绩不好内心就会特别困惑,感觉这是一个冷冰冰的世界。所以说,艺术教育这种综合素质,是给人内心一种向上的力量,去感受世界的美和温暖。
Q:同时作为企业家和广东校友会公益委员会主席,您怎样理解“用商业的模式做公益”这句话?
A:商人都是要计算投入产出比的,要追求经济效益。这是我们血液里的基因,也是一种商业智慧。做公益也是如此,你要去计算投入了多少公益资源,产出了多少社会效益,要追求如何以最少的公益资源撬动最大的社会效益。这些年,很遗憾见到社会上很多公益资源在浪费。经营企业你会认真对待资金投入,做公益难道就不用较真了吗?爱的名义不能浪费,保证每一笔善款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才能不辜负每一份善意。
Q:在您看来,长江校友做公益最独特的优势是什么?
A:最独特的优势就是我们都是企业家,是中国有智慧的一群人。长江校友大多是高学历人才,都有自己的商业经验、管理经验、商业智慧,这就决定了长江人的基因,是要做跟别人不一样的公益。尤其是教育领域,教育是最能发挥长江人优势的领域,当然教育也是一个慢公益,它急不来。我觉得长江人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去挖掘一些别人没有看到但是又很实际的需求,去触摸到一些公益机构和社会帮助不到的地方,当各行各业的企业家一起来推动,碰撞出1+1>2的社会效益,做出公益最大的价值。
本文作者:金越
案例点评
企业家从事公益的途径是多元的:捐赠、公益专项基金、基金会、社会企业、共益企业、商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志愿服务、慈善信托、公益金融……不胜枚举。各种途径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合适与否。沟美小学案例所呈现的是满满的志愿服务精神,与企业家精神交相辉映,令人欣喜而动容。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语)。企业家精神则包含着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等内涵。当这两种精神汇集碰撞在一起,就让一切变得皆有可能。沟美小学重建案例之所以能够取得方方面面的认可和赞誉,这两种精神缺一不可:在市场规律、职场规则和法定义务都隐退的场合,正是因为志愿精神让人感到振奋与温暖,但是若缺乏企业家精神,这一公益项目也不可能如此专业、高端、创新与重视公益绩效。
然而,我担忧的是如何让这两种精神的交融得以持续以及能够实现可持续性的机制。当然,长江商学院的学员们正在探索这一可能:或许是成功企业家专职投入公益;或许是企业家创办慈善组织,持续发力于某一领域;或许是与企业的社会责任有良好的衔接机制,既提高企业美誉度,又能为企业文化提升和人才储备提供渠道……或许还有其他,亟待丰富的社会实践予以验证和揭示。
金锦萍 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