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03 令人茅塞顿开的摄影观念
景物美≠影像美——弄清人眼与摄影眼的区别
俗话说“眼见为实”,在摄影师看来却不尽如此,这是因为人眼在看事物时,容易受到潜意识的作用与外界的影响,因此许多景物在人眼看起来是一种景象,拍摄出来可能是另一种景象。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些并不是很美的景物,拍摄出来却很美;而一些看起来很美的景物,拍摄出来反而并不觉得怎么美。这说明从拍摄画面上看到的效果,与人眼直视景物的效果并非相同,即景物美≠影像美。
每一位摄友都必须明白,人眼的观看效果与摄影的最终成像效果是有区别的,必须了解拍摄得到的画面与人眼直视实物实景所得“像”的种种差异,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在拍摄时以心见代替眼见,预见最终的画面效果,才能更完美地表现被摄体。大体说来,人眼观察事物的方式与摄影镜头观察事物的方式,有以下三个明显区别。
第一,人眼只能看到光谱范围内的可见光,而相机的图像传感器既可“看”到可见光,又可“看”到人眼看不到的红外光。人眼看外部世界感受到的仅是通过可见光反映出的美,相机还记录了红外光影响的景物,拍出的画面可能更美,也可能变丑。
第二,当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感兴趣的对象时,会对其前后或四周的景物视而不见,而相机则能如实地将处于景深范围之内的景物都清楚地表现出来。
第三,人眼看景物时,近处的景物看起来大,远处的景物看起来小(即为空间透视);近处的景物看起来浓,远处的景物显得淡(即为空气透视)。用相机拍出的画面中,同样有空间透视和空气透视现象,但由于所使用的镜头不同,拍出画面的透视程度与人眼直视景物所感受到的透视强弱并不完全相同,比如,用长焦镜头拍出的画面,在空间透视方面就弱于人眼所看到的效果;用广角镜头拍出的画面,在空间透视方面就强于人眼所看到的效果。而且当使用广角镜头拍摄人体或景物时,人体与景物的线条会被明显地拉伸,因此从照片中看被拍摄的人像身材会显得更加修长、高大,景物的空间感也更强。
在理解了这些差异之后,有利于各位摄友在观察景物时,将人眼的观察方式转换成为“摄影眼”的观察方式,并最终养成“摄影眼”。“摄影眼”最大的特点在于,观察世界时是从摄影的角度出发的,例如,在观察流水时,普通的观赏者只能够看到飞溅的水花,但通过“摄影眼”能够看到丝绸般的水流(使用慢速快门拍摄的效果)。在海滩边游玩时,普通的游客看到的是比基尼,而通过“摄影眼”能够看到剪影形式的美妙人像(以点测光拍摄时的效果)。
由此可见,“摄影眼”在观察事物时是有目的、有选择的,只有在每一次取景时能够通过“摄影眼”观看,才会真正享受到摄影师观看世界的乐趣,才能够拍摄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蓝色的夜幕下,欧式建筑灯火通明,车流轨迹犹如彩色的风扫过街道。这样的画面需要通过长时间曝光才可得到,在拍摄之前就要预想到经过长时间曝光后,车流驶过的轨迹,并根据轨迹安排地面景物的位置与比例「焦距:32mm︱光圈:F5.6︱快门速度:1568s︱感光度:ISO1000」
学习技巧 利用365计划练就慧眼的技巧
若想提高摄影的水平,就必须具备一双能发现独到之美的慧眼,而这需要平时多积累。
实行365计划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一年365天,每天都坚持拍摄,但要注意的是不能盲拍、瞎拍,而是要拍出带有真实感情的、能够打动自己的照片,照片最好能反映自己当天的心情、当时的情绪或是对某事的感受,同时要兼具美感。这个计划看似简单,但如果真正能够完全坚持下来,成效会非常显著,其实哪怕这个计划只完成了70%,也能够在以后的拍摄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的拍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在实施这个计划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无法使用单反相机拍摄的情况,此时,可以用手机(需具有拍照功能)进行拍摄,也能达到相同的练习效果。
能发现美才能拍出美——练就一双慧眼的重要性
画家郑板桥曾在一幅画的题跋中写道: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这段话道出了郑板桥画竹的心得,这里提到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生动形象地概括了他的创作心理和审美思维的三个阶段。
正如前文所讲述的,绘画与摄影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以下所列举的三个创作阶段也是如此。
1.美的发现和感知。
2.美的提炼和酝酿。
3.美的创造与加工。
其中,第一个阶段“美的发现和感知”靠眼力,第二个阶段靠个人的美学修养,第三个阶段靠创作技巧,这三个阶段中以第一个阶段最为重要,因为,只有能看出美,才有可能拍到美。
好的摄影师必须练就一双慧眼,才能对其他人习以为常的人、事、物有全新的观察角度,也才能够从别人忽略的地方捕捉到美。
清晨阳光透过林间树木呈现为放射状,给人一种神秘感,摄影师能将如此不可多得的美景捕捉下来,正是因为有了一双发现美的慧眼「焦距:40mm︱光圈:F5.6︱快门速度:1/1250s︱感光度:ISO200」
摄影与绘画的关系
摄影与绘画同属于二维空间的视觉平面造型艺术,摄影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许多绘画的造型原理,使得摄影艺术从诞生开始,就具有与绘画类似的艺术特征。两者的显著特征都是通过光、影、色、点、线、面,在二维平面里塑造三维空间。
因此,绘画的很多基本功,如对明暗的把握、色彩的认识和运用、构图的选择等,对于摄影也是通用的。例如在构图方面同样讲究“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在用色方面同样讲究“色不过三”。另外,无论是绘画所用的色彩,还是摄影所用的色彩对观者情绪的影响都是相同的。因此,如果有绘画基础,学习摄影就会事半功倍。
明白摄影与绘画的关系后,就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绘画方面的艺术资源进行学习。例如,可以通过欣赏名画,学习与摄影有关的构图理论。可以通过阅读与绘画色彩理论有关的书籍,丰富自己在摄影时用色的技法。甚至可以通过学习素描,使自己在摄影时更好地把握明暗关系。
模仿国画黄山美景的构图拍摄的黄山照片,也似一幅水墨画般的轻盈飘逸、美轮美奂,将黄山的俊秀之美表现得十分突出「焦距:185mm︱光圈:F9︱快门速度:1/200s︱感光度:ISO200」
佳片欣赏 优秀绘画作品欣赏
知识链接 平遥国际摄影节
平遥国际摄影节(Pingyao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Festival,简称PIP)始创于2001年,每届均有来自数十个国家的大量摄影师、摄影爱好者参加,是国内目前影响最大的摄影盛会。
http://pip.cuctv.com/
知识链接 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
丽水位于中国浙江省西南部,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命名为首个“中国摄影之乡”。从2004年开始,丽水开始举办国际摄影文化节,目前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4届。每届均能吸引国内外上万名摄影爱好者和摄影家前来丽水参展、交流、观看和创作。
http://www.lsphoto.org/lssyj/
学习技巧 给摄影新手的10个建议
⒈看到的不会是拍到的。二者间的差异,可能只是色温的高低,所以要搞懂基本概念。
⒉如果希望拍出与看到的画面相同甚至更好的照片,要深刻理解光线对画面明暗的影响。
⒊要培养自己提前做出判断的能力。
⒋所有的器材都有用武之地,但应该有步骤、有顺序地购买器材。
⒌不要总认为好的作品是出于偶然,是摄影师运气使然,其实它们多是认真思考和计划的结果。
⒍仅仅克服拿起相机进行拍照的惰性还不够。要在练习中总结,这样才能提高。
⒎无论使用多么高端的相机,都不意味着一定要用手动模式,摄影师要将注意力放在结果上,而非拍摄参数或器材上。
⒏绝大多数漂亮照片都经过后期处理。花时间掌握后期处理技巧,能得到更令人满意的照片。
⒐差片的数量往往是好片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只有少数照片有价值,这无论对哪个摄影师都是正常现象,不必为此沮丧。
⒑昂贵的器材不等于更好的照片。关键在于审美的眼光与拍摄技巧。
框看世界,初学用手、高手用眼
摄影是减法艺术,是从一个取景框中看世界的,因此对于初学者而言,如果还不能够娴熟地构图,可尝试用一种“土办法”来培养良好的取景意识。将两只手一反一正,然后拇指与食指相接组成一个长方形的框,构图时可任意变换角度和远近来灵活取舍。养成这样的构图习惯,对正式拍摄非常有帮助。
而对于有构图“功底”的人,仅凭心中的“框”就可以进行“裁切”构图了。例如,经验丰富的人在一个场景中会习惯性地用双眼“裁切”出所要表达的部分,在他们的意识中已经形成了一幅摄影作品,所以再用纯熟的摄影技术表现出来并不难。
娴熟的构图意识是在拍摄过程中慢慢积累的,拍摄中要善于观察并学会取舍,很多时候,快速构图的能力是提高出片率的不二法门。
对于初学者来说,先用手做框来构图,再用相机进行拍摄,能够获得不错的画面构图,位于画面中间的水平线让天空与沙滩形成对称式构图,烈日下呈剪影的游人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点「焦距:35mm︱光圈:F13︱快门速度:1/320s︱感光度:ISO200」
照片上的参数有没有参考价值
摄影书里的图片大多会附加上照片的拍摄参数供大家参考,通常会标注焦距、光圈、快门速度、感光度等,这些拍摄参数对照片质量的影响很大。但很多摄友对此都很困惑,这些参数到底是形同虚设还是指路明灯呢?
可以肯定的是,照片的拍摄参数是有参考价值的,但价值并不像许多摄友想象得那样大。
例如,在拍摄夜景时,许多摄友会习惯性地使用较高的感光度和较大的光圈,但通过分析此类题材成功照片的拍摄参数,会发现拍摄夜景时要使用较小的光圈,如F9、F11等,这样才能使夜景画面具有足够的景深,画面中的灯光呈现出星芒效果,从而达到美化画面的目的。而且,在通常情况下,拍摄夜景时所使用的感光度也不能过高,因为拍摄夜景的曝光时间都较长,设置过高的感光度会使画面噪点过多,影响画面的美观。
不过这并不等于说,看了照片的拍摄参数,就掌握了拍摄各类题材的“通关秘笈”,因为照片与拍摄参数不能够反映所有的现场情况。例如,拍摄环境中的光照强度如何,相机设置了什么样的测光模式,测光点在什么位置,镜头前有没有加装滤镜,等等。因此,在拍摄时如果完全按照照片的拍摄参数来设置,拍摄效果可能会令人大失所望。
所以,照片的拍摄参数可以提供拍摄时的参考方向,但并不能完全照搬照抄。
照片的拍摄参数有利于对拍摄此类题材所要设置的曝光量进行了解。在拍摄此照片时,参照了其他夜景照片的拍摄参数,并根据具体拍摄环境进行了细微的曝光调整,从而拍摄出了曝光准确的画面「焦距:45mm︱光圈:F22︱快门速度:13s︱感光度:ISO100」
坚持拍摄专题——快速提高摄影技巧与照片内涵的良方
在学习摄影的道路上,掌握相机的操作方法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要提高摄影技巧与照片内涵,而要做到这一点,可以通过坚持拍摄固定的专题来实现。
拍摄的专题可以从人物、动物、树木、花卉、庙宇、街景、湖泊、海洋等题材中进行选择。
以拍摄花卉为例,在长时间坚持拍摄的过程中,可以了解需要什么样的器材,包括镜头、闪光灯、近摄镜、三脚架等。在拍摄时用哪种光线比较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不同光线对于拍摄效果的影响。除了技术方面外,还能够不断提高照片的艺术水准。例如,拍摄花卉的第一个阶段是在画面中突出表现花卉;第二个阶段是使画面有意境;第三个阶段则是通过画面中欣荣枯败的花,折射出人生,让画面中的花反映出生命的意义。
在坚持长期拍摄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通过解决这些难题就能够使自己的摄影技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较大的提高。
通过大量拍摄各种类型的楼梯可以形成专题,慢慢积累拍摄经验,反思拍摄技巧,以已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
开始拍摄前你想了多少?
许多影友在拍摄活动后都会发现,虽然拍摄的数量很多,但其中能够拿得出手的照片却不多,有许多照片属于无意义的“立此存照”类。实际上,如果能够在拍摄前多一点思考,结果会大有改观。
在决定拍摄前,不妨问自己以下问题:
为什么要拍摄这张照片?——确立拍摄的目的。
向观赏者展示什么?——通过摄影传达你的感受,即照片的主题。
这是不是最好的拍摄对象?——尽可能去寻找极致的拍摄对象,画面的表现力会更强。
构图是否有新意?——尽可能尝试一些与众不同的构图。
以上这些问题,只是拍摄大多数题材时应该考虑的一些通用性的问题。而在拍摄特定题材时,更应该注意去主动思考这些问题。
例如,在拍摄大海时,不妨问一下自己,为什么从这个角度拍摄?是选择早上还是晚上拍摄更好一些?是选择快速捕捉拍摄还是选择长时间曝光拍摄?所选择的画面是否准确表达了拍摄主题?是使用竖画幅还是横画幅?是使用长焦还是广角镜头拍摄?是否能对画面的立意起到补充作用?这里是不是最佳的拍摄地点和拍摄角度?
当然,拍摄前这般深思熟虑,并不适合于拍摄纪实、体育类照片,因为这样的照片往往带有偶然性、瞬间性,有时摄影师往往来不及思考,必须马上按下快门进行拍摄,这种照片真正体现了“决定性瞬间”的重要性。
摄影师利用独特的地形形成框架式构图,使之与远处的门洞式地貌相互呼应,给人一种别有洞天的神秘感「焦距:18mm︱光圈:F8︱快门速度:1/80s︱感光度:ISO100」
学习技巧 利用APP学习摄影
APP是指能够安装在智能手机中的应用程序,如果使用的是苹果智能手机,则可以在App Store中下载;如果使用的是Android系统的智能手机,则可在豌豆夹、91助手等软件市场中下载。目前,上述两大智能手机系统的APP下载平台上均有摄影类别,从中可以找到大量摄影类的应用程序,其中不乏值得阅读学习的内容。
下面展示的是笔者安装在自己手机上的若干摄影类APP。
写给高手的话——不要陷入有构图没意图的误区
构图技巧是许多摄影高手区别于摄影初学者的技能标志,而每一个摄影初学者也无不希望自己在短期内就对构图理论,如对角线、平行线、三角形、梯形、对称、不对称、面积、体积、远近关系、虚实关系、主次关系、轻重关系等烂熟于心,并在实际拍摄中运用起来得心应手。
但每一个摄影高手都明白的是,构图只是拍摄技能,不是照片的重点,是为照片思想服务的手段。
因此,拍摄时摄影师必须要明确,照片想表达什么?照片的构图手法是如何服务于主题的?换句话说,就是构图的意图是什么?
如果这个问题不明确,那么即使凑巧拍摄出来了一张构图优美的照片,充其量只是“形式美”而已,摄影师并没有真正地、主动地参与到创作中,因此,在照片中也就看不到其他什么东西了。
画面以特写的形式拍摄小手拉大手,这张照片是既注重画面形式,又注重画面内涵的典型「焦距:50mm︱光圈:F3.5︱快门速度:1/250s︱感光度:ISO100」
写给高手的话——不要陷入有技术没艺术的误区
如前所述,要拍摄出漂亮的照片,是需要掌握一定摄影技术的,如灵活地运用光圈、焦距、白平衡、感光度、曝光、色彩、色温、饱和度、明暗、虚实、景深、层次、反差等等。
但必须要明确的是,在这个创作过程中,摄影师只是再现了“美”,所拍摄出来的“大片”仅仅是比绘画作品更真实而已。这种通过技术手段再现美的过程仍然没有脱离技术的范畴。
而艺术的基本特征是“概括现实并超越现实”,这个特征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解读。
第一,拍摄的虽然是大众习以为常的场景,即题材很平凡,但通过创作技法得到的照片让大众看到了平凡场景的另一面,而这种场景是仅仅能够通过摄影的光影塑造技术来表现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艺术创作。
第二,拍摄的仍然是常见的场景,画面的光影效果也为大众所熟悉,但摄影师通过选择不同的角度、对比物、衬托环境来表现出人生,这种创作被称为更高层次的艺术创作。
这两个层面的摄影创作,均需要摄影师不盲从、独立思考,并通过摄影技法主动地改造眼睛看到的客观世界,从而在照片中反映出摄影师的思想和感受,这样的照片更容易得到大众的认可。
对天空较亮处测光得到剪影效果的画面,远处的山与水面倒影形成对称式构图,增强了画面的稳定感,而前景呈剪影的水禽成为画面的点睛之笔。这幅作品既能体现摄影师卓越的拍摄技艺,又能体现画面的艺术美感「焦距:70mm︱光圈:F14︱快门速度:1/80s︱感光度:ISO400」
名师指路 让视觉中的景物具有触觉的真实感
许多摄影大师更倾向于拍摄宏大的景观,从而在照片中构成一个令人震撼的视觉空间,如卡列顿·沃特金、埃德维德·麦布里奇以及安塞尔·亚当斯。而美国摄影家约翰·塞克斯通则是通过扭曲的枝条、小小的覆盖青苔的岩石,或者一个水坑,构成一个真实的空间,他更希望那些视觉中的景物,在画面中具有触觉一样的真实性。
这种真实的感觉让人感受到似乎被森林包围了,能够感受到阳光照耀下岩石的温度,溪流在迅疾流动中发出的欢快鸣响,脚下如同海绵般柔软的堆积落叶。
这样的照片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呈现在一个平面上,让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