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两大主流学派的盛衰
宏观经济学理论基本可以分为两大流派,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简要地讲,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以及市场经济的内在稳定性,所以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没有必要,甚至有害。凯恩斯主义则强调市场不总是有效的,在市场力量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时,需要政府的帮助。
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包括两个部分:一般均衡论和货币数量论。一般均衡论解释商品的相对价格和由此引导的资源配置,货币数量论解释商品的货币价格和一般价格水平。假设一个人工作1小时可以换来2餐饭,两者相对价格的比例是2∶1,如果1小时的工资是20元人民币,1餐饭的价格就是10元,如果小时工资是50元,1餐饭的价格就是25元。同样的相对价格对应的货币价格可以不同,资源的配置(在这个例子中,人们在工作和休闲之间的时间配置)取决于相对价格而不是货币价格。在古典经济学中,货币是中性的,不影响实体经济的增长。
我们在学习微观经济学时,都是从一个商品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开始,商品的价格取决于需求和供给,在需求等于供给时对应的价格和数量是均衡水平。一般均衡论把需求和供给的关系扩展到所有商品,有两个重要结论。第一,至少存在一个价格和数量系统使得每个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平衡;第二,给定现有的财富分配,市场供求决定的不同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和数量有效地配置资源(帕累托最优),超过任何一个“计划者”集中不同信息所做的资源配置。
一般均衡论在宏观层面的延伸是供给决定需求的观点,意思是说在现有的供给能力下生产的产品数量决定了经济的需求,基本逻辑是每年生产的东西分配到居民、企业和政府,通过再分配,收入最终会转化为消费和投资。古典经济学的这一思想可以用所谓的“萨伊定律”来概括:供给创造需求,经济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的情况,资源被充分利用,包括劳动力;失业是自愿的,是人们在就业与休闲之间的选择,不存在非自愿的失业。西方国家在18~19世纪经历了多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对此古典经济学也有些解释,例如把工业的波动归结为发明、创新,错误的乐观和悲观,劳工冲突等因素,基本观点仍然是有供给就有需求,外在的冲击只会导致短暂的波动,市场自身有稳定机制,最终能够回到充分就业。
古典经济学的货币数量论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当时,人们发现随着美洲新大陆生产的黄金被源源不断地运回欧洲,物价有明显的上升。苏格兰人大卫·休谟(David Hume)的一篇文章——《货币论》(“Of Money”)阐述了商品的货币价格和货币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后来欧文·费雪方程式对此做了描述,货币的量(M)乘以流通速度(V)等于商品交易的量(Q)乘以价格(P)。古典的货币数量论假设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商品的交易量代表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超过需求,物价就会上升。货币数量论的精髓是货币是中性的,货币量的变化不影响实体经济,只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化。
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论和货币数量论解释了实体经济波动和价格水平变化的机制,基本结论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最高,经济有内在的稳定性。古典经济学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经济像小孩的摇篮,受到冲击后左右摇摆,但会回到稳定的原点,而政府的干预弊大于利。
古典经济学曾长时期占据理论界的主导地位,但1930年代的大萧条向这一传统理论提出了严峻挑战,资本主义世界产出严重过剩,需求持续委靡不振,失业率大幅上升并长时期处在高位。美国的失业率从1920年代的不到5%快速上升到1930年代初的超过20%,并连续几年处在20%左右的水平。显然,不能把这么高的失业率看成资源有效配置的结果。以此为背景,另一个经济学流派凯恩斯主义兴起,认为市场不总是有效的,有时候需要政府的帮助。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经济思想的核心是总供给理论:总供给是为满足总需求所需要雇用的工人数,总需求是住户和企业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总支出,总需求决定总供给(就业人数)。凯恩斯对大萧条的解释是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背后的驱动是投资者信心(animal spirit)。投资者信心下降,股市下跌,融资条件趋紧,导致企业减少投资,生产机器的工人失业,失业的工人降低消费,导致生产消费品的工人失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和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论相反,凯恩斯总供给理论的政策含义是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时候,政府有必要增加开支,以支持总需求。
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和货币数量论也不同。凯恩斯在货币的交易功能以外强调货币的储值功能,人们持有货币有一部分是为了储蓄。货币作为资产的回报率相对其他资产低,但人们为什么还要持有货币资产呢?凯恩斯认为人们有流动性偏好,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最相关的不确定性来自利率的波动。假设利率波动增加,人们对风险资产的偏好降低,流动性偏好上升,如果央行不增加流动性资产的供给,利率水平就会上升。凯恩斯认为高利率导致投资疲弱,是经济萧条的重要原因。流动性偏好理论实际上强调了货币需求(流动性偏好)的不稳定性,由此导致利率(在给定货币供给的情况下)发生超越预期的变化,影响总需求。按照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货币对实体经济来讲起码短期内不是中性的。
凯恩斯的总供给理论和流动性偏好理论对政策的含义和古典经济学截然不同,对战后的市场经济体的宏观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应对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最主要的政策主张是政府增加赤字预算,通过提高政府支出来弥补私人部门支出的不足。为应对高利率,凯恩斯主张央行增加流动性(货币)供给来满足私人部门流动性偏好的上升。传统上,央行通过购买短期国债来投放流动性,但在短期国债利率接近零的情况下,短期国债已经是类似货币的流动性资产,央行投放货币购买短期国债只是以一种流动性资产替换另一种流动性资产,并不能真正增加总的流动性供给。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主张央行在市场直接购买长期国债,甚至其他风险资产,以降低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
在美国,政府开支在1940年代大幅增加,带动经济强劲复苏,被认为是凯恩斯政策和理论成功的重要体现。凯恩斯理论在20世纪50~60年代达到鼎盛,经济学界也找到支持其理论的实证数据。按照凯恩斯理论,总需求变化先影响就业,充分就业后才会影响物价,失业和通胀不会同时发生。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在195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供数据显示在之前的100年内,英国的失业率和工资增长率呈负相关,且关系稳定,美国的相关研究也找到类似的关系。这就是宏观经济分析到今天还经常用到的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讲的是政策在增长(促进就业)和控制通胀之间需要有所取舍,两者难以兼得。
但是,到了1960年代后期,这种关系开始变得不稳定。弗里德曼提出了著名的自然失业率的概念。自然失业率取决于一些基本面因素,包括劳动生产率、住户偏好、找工作的成本等,长期来看失业率和总需求没有关系,和通胀也没有关系。对应自然失业率的是潜在增长率的概念,宏观经济分析一个普遍使用的假设是当经济增长快过潜在增长率时,总需求压力逐渐累积,通胀上升,反之,通胀压力下降。也就是说,潜在增长率、自然失业率和货币、通胀等名义变量没有关系。弗里德曼的概念反映了经济的基本面因素,代表了古典经济学的思想,但也认同经济增长与潜在增长的差距影响通胀,在一定程度上是结合凯恩斯和古典经济学的精髓。到了19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滞胀问题,美国在1975年的失业率达到9%,而通胀率在13%。高通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加速了凯恩斯主义信用的破产,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的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与新凯恩斯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的精神一致,强调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和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有害性,但更多地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经济波动,同时强调预期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卢卡斯发扬了约翰·露丝(John Ruth)提出的理性预期假设,指人们在理性的情况下,针对某个经济现象(例如市场价格)进行的预期,他们会最大限度地利用所得到的信息而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平均来说,理性预期是准确的。按照这个假说,经济总是在均衡状态,失业也是均衡现象,反映了住户的偏好、技术进步、劳动力供给等基本面因素。
如果说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论解释的是在一个时间点所有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那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论解释的就是在不同的时间点所有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在理性预期学派的基础上,出现了革新版的一般均衡论,即实际商业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y),用生产率变动解释就业、投资、消费和GDP的波动。在这个模型里,甚至没有失业率这个变量,就业的波动反映了人们对工作时间的自愿选择。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试图抹平经济周期波动的总需求管理政策在短期内也不能改善一般民众的福利。卢卡斯在一篇文章中呼吁经济学家多研究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因素,少研究经济周期的波动。
但这种完全否定政府逆周期操作功能的观点不能被所有人接受,所以出现了一个所谓“新凯恩斯”经济学的流派。“新凯恩斯”经济学借用古典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也加进了理性预期假设,但强调市场体系中有一些摩擦,导致经济有暂时的不平衡,其中一个重要的假设是价格不能及时变动,货币变动先影响实体经济,后影响物价。货币对增长和失业有短期的影响,但长期是中性的。
举个例子,假设油价因为外部冲击上升,在货币供应不变的情况下,对经济有何影响呢?按照古典经济学,商品的价格是灵活的,其他商品价格相应下跌,人们总体实际收入不变,总需求不变;按照新凯恩斯理论,短期内其他商品价格不变,油价上升导致人们的实际收入下降,总需求下降,失业率上升,长期来讲,价格是灵活的,总需求回升到先前的水平,经济回到均衡点。按照新凯恩斯经济学,在这个例子中,增加货币供应可以防止人们的实际收入因油价上升而下降,从而有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短期波动,但长期来讲总体物价水平会因为货币供应的增加而上升。
新凯恩斯经济学对中央银行的影响很大,为货币政策的逆周期操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新凯恩斯经济学和凯恩斯的原始思想有很大差别,前者强调货币扩张对实体经济只有短期影响,长期只能导致通胀,货币政策应该以控制通胀为主要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讲,新凯恩斯经济学是古典的货币数量论的一个更切合实际也更有现代微观基础的革新版本,被冠上凯恩斯的名字有点名不副实,其实它更多的是古典经济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