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平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需求和供给

宏观经济学把总需求定义为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总量。总需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消费、投资和出口,所谓驱动总需求的三驾马车。投资需求可以进一步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厂商持有的存货的变动。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加上出口往往被称为最终需求,存货的变动是中间需求。另一种划分是国内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和国外需求,即产品和劳务出口。

总供给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由社会生产活动所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由国内生产活动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即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是由国外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即商品和劳务进口。

按此定义,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由此得出国内生产总值(GDP)等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出口和进口之差)。所以大家关注的GDP增长体现了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从需求端看,宏观经济学分析驱动消费、投资、出口这三驾马车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动趋势。一般来讲,驱动消费的主要因素包括居民收入、财富;影响投资的因素有利率、更广意义上的融资条件、企业的利润增长;而出口则受汇率、外部需求的影响。

经济的供给面涉及为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所投入的一切要素,最主要的是劳动力和资本,这里的资本并不限于货币资本,主要还是指实物资本,比如机器设备、厂房、基础设施等,也就是一个经济体过去投资累积的资本存量(减除折旧)。经济学一般用一个生产函数来描述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使用劳动(L)和资本(K)这两种生产要素,生产函数可以写成:GDP=fL, K)。由此,增长的来源可以归结为劳动力和资本存量,以及使用劳动力和资本的效率,即所谓全要素生产率。后者由方程式f概括,取决于技术进步、管理效率、政府政策对资源配置的影响等因素。

我们观察到的GDP增长反映了上述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某一个时间点需求和供给哪一个是左右经济波动的主要力量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对判断宏观经济形势至关重要。如果GDP增长的加快主要反映在需求扩张,总需求的增长快过经济的供给能力,物价就会上升,通胀成为一个问题,最终这样的增长不可持续。当然,价格变动本身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判断,增长加快伴随通胀上升一般意味着需求大于供给,而如果增长加快伴随通胀下降甚至通缩,则反映供给大于需求,增长的可持续性就较大。但是,价格的变动往往滞后于需求增长,比如厂商会先用存货或利用闲置产能来满足新增的需求。所以,在经济周期的拐点,判断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相对重要性,进而判断经济增长的前景尤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除了短周期的拐点,在讨论中国经济中长期的增长趋势时,需求和供给的出发点的差异,导致结论也往往不同。一方面,如果观察中国的人均消费水平、资本存量等指标,和发达国家比较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意味着未来的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扩张仍将较快,可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如果关注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的限制等约束经济增长的因素,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有差异。显然,后者是从经济的供给能力来看未来增长的空间。

要准确地把握形势,抓住主要矛盾,我们就需要分析驱动需求和供给的力量,哪些是短期的因素,其影响是暂时的,哪些是相对长期的因素,其影响是持续的。当我们讨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前景时,便涉及如何看待需求和供给在长期和短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