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优胜≠劣汰
150年前,查尔斯·达尔文在其震撼全世界的皇皇巨著《物种起源》中提出“世间万物,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生存法则。这一观点刚提出时备受争议,然而今天却被世人普遍认同。当今世界,优胜劣汰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用人理念。
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不少企业管理者都认为,一流的企业中,每个员工都必须是一流的。对此,企业制定了严格的员工考核标准,定期对员工进行考核,考核不达标的员工可能会面临接受再教育、换岗,甚至是下岗的安排。
在实际工作中,这种优胜劣汰制度有其积极的一面,不仅能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维护员工之间的公平竞争,还能帮企业淘汰后进员工,保护优秀人才,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制度下,少数优秀人才会脱颖而出、一展抱负,不合格的人将遭到淘汰,由此保证了组织的整体水平。但是优胜劣汰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它很容易引发组织内的恶性竞争,加重员工之间的敌对情绪。长此以往,会削弱企业内部员工间共同帮助、共同进步的意识。员工很难在企业中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因为害怕被淘汰,他们整天做着离开公司的准备,时刻不放寻找新的工作机会,工作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员工们这种诚惶诚恐、战战兢兢的心情,可以用管理学中著名的“螃蟹效应”理论解释。“螃蟹效应”说的是,当竹篓中只有一只螃蟹时,螃蟹很容易从竹篓中爬出。但是,如果把一群螃蟹放入竹篓中,即使不盖盖子,螃蟹也是爬不出来的。因为只要竹篓中有两只或两只以上的螃蟹准备外逃,其他螃蟹也会争先恐后地朝出口处爬。由于篓口很窄,当一只螃蟹爬到篓口时,其余的螃蟹就会用威猛的大钳子抓住它,直到把它拖到下层,由另一只强大的螃蟹踩着它向上爬。如此循环往复,没有一只螃蟹能够成功。
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比比皆是。在职场,很多员工为了避免垫底,惨遭被淘汰的命运,采取和竹篓中的螃蟹一样的做法,相互排挤、相互打压,想方设法将别人拉下马。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优胜劣汰制度的存在。
可见,绝对的优胜劣汰是不可取的,这会让员工之间,甚至是整个市场陷入恶性竞争的怪圈,做出很多损人不利己,甚至是违背道义法规的事。那么,有没有一个既能保证优胜劣汰的竞争意义,又不至于陷入恶性竞争的好方法呢?
华为公司的创始人兼总裁任正非就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管理方式。他主张不解雇淘汰的员工,也不会大量裁员,而是通过“再培训”或者是“内部创业”的迂回方式来解决公司人员的去留。任正非之所以会建立这样一个人性化的管理规则,是因为他看到,IBM就曾经在1993年的大裁员中,不小心将发明家利文森裁掉,结果竟然导致IBM从此失去了在高精细芯片加工领域的技术领先以及垄断地位。有了这个前车之鉴,任正非不希望同样的错误和悲剧发生在华为,所以在他主持制定的《华为基本法》中就明文规定,在公司经济不景气的时期,抑或在事业成长瓶颈或暂时受挫阶段,可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启用自动降薪制度,从而避免因为过度裁员造成人才流失,以确保公司跟员工一同渡过难关。
华为的这种管理方式,既保证了员工积极上进的竞争意识,又让员工不会因为劣汰而惴惴不安。每个员工都能在企业里找到归属感和使命感,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机制。华为的这种管理方式,内在逻辑不外乎就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员工,因“才”而用,将每个员工放在最合适的地方。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一个员工不能胜任这个岗位的工作,不代表在别的岗位也一事无成。
经常去庙宇的人应该都知道,香客们一进庙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笑脸迎客的弥勒佛。在弥勒佛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这里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弥勒佛跟韦陀并不在同一个庙宇中,而是分管不同的庙宇。弥勒佛总是笑口常开,为人热情又开朗,所以敬香的香客就非常多。但弥勒佛总是大大咧咧,丢三落四,老是理不清账目,所以一直入不敷出。而韦陀呢,虽然称得上是一个管账的好手,可他成天阴沉着一张脸,又严肃又呆板,拜香的人越来越少。就这样,两座庙宇的香火情况都不是很乐观。
佛祖在查看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安置在同一个庙宇里,各自分工。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韦陀则负责管理账目。两个人各司其职,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从此,庙宇里香客如云,香火满满,大家都很高兴,佛祖自然也就更满意了。
佛祖如果在看到弥勒佛和韦陀都经营不善,就直接把他们“劣汰”了,就不会有之后庙宇的最佳组合出现。这个传说告诉我们,在某些方面表现不佳的员工,说不定只要换个岗位,就能做出非凡的成绩来。
在美国柯达公司的职工名单中,盲人占据了大半江山。究其原因,是柯达公司在制造一些感光材料时,需要有人在暗室工作。但是视力正常的人很难胜任此项工作,因为他们一进暗室,就仿佛司机驾驶一辆失去控制的汽车一样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柯达公司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公开招聘盲人来完成暗室的操作程序。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对于已经习惯在黑暗世界中生存的盲人来说,暗室工作对他们来说算是小菜一碟,工作起来得心应手。柯达公司巧用盲人,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给公司增加了利润,而且为残疾人的就业打开了窗口,给公众留下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好口碑。
清人顾嗣协写的《杂诗》中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才以避短,资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勿复多苛求。”这首诗告诉我们,骏马能跋山涉水,驰骋千里,可是它耕田却不如牛。坚固的车能承载千斤重担,可是如果过河的话,它必定不如船。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之德才厚薄不同,使用时,要扬长避短,度才而授任,量能而施职。大材小用,是浪费;小材大用,则危害事业。历史上的管仲就是量材用人的高手。一次,齐桓公跟他讨论人事安排问题,管仲说:“以口若悬河,舌绽莲花,对金钱廉洁,人情之通达,弦高最好,他可以当司法大臣;在上下阶梯时神采飞扬,对待贵客谦和有礼方面,隰阳最好,他可以管外交;在与君王面对面,冒死直谏方面,还要数东郭呀。”齐桓公按照管仲的建议,进行了人事安排。实践证明,管仲的确发挥了这些人各自的特长。
识人之后还要讲究用人。用人时既不能任人唯亲,也要反对任人唯资、任人唯全、任人为顺等陈旧观念,要注重德才第一,资历第二,不求全责备,用人之所长。一代明君唐太宗在《帝范》一书中总结了用人的道理。他说:“明主任人,如同工匠制木,直的可为辕,曲的可为轮,长的可为栋梁,短的可为拱角,无论曲直长短,各有所用。明主用人,应该对智慧者取其谋,愚笨者取其力,勇敢者取其威,胆怯者取其慎,智愚勇怯者兼而用之。所以说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不能以一恶而忘其善,不能以小过而掩其功。功过分开,尽其所能。每个人的智慧有高低,能力有大小,要对才能低的不委以重任,能力高的予以重职……”唐太宗手下的文武大臣中,有不少出身低贱的人,如尉迟敬德当过铁匠,秦叔宝过去只是一个小军官,但是他们都被委以重任。
领导者只要有高超的用人艺术,做到因人而用,就能将每个人的长处发挥到极致,整合整个团队的人力资源,让团队发挥最大效用。成功的领导者,会让挑剔的人做质检,让胆小的人管安全,让锱铢必较的人管财务,让喜欢八卦的人去收集信息……这样一来,整个企业员工的长处就全被激发出来了。大家做的是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工作效率自然会提升。这才是善于用人的最高境界。
总之,优胜并不代表一定要劣汰。优胜是为了刺激员工的竞争意识,激发员工的斗志,让优秀的人才在团队中脱颖而出,激活工作氛围。同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妥善处理被淘汰的员工,因为他们很可能是放错位置的人才,换一个岗位,或者找到恰当的时机,他们的才能就能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