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塑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当今我国的伟大社会实践,人是这一实践的承担者和实现者。一方面,人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状况;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也必然对人产生影响。从我国的现实来看,正是在这两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国民素质不高影响着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顺利进行;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给人的发展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自觉加强人的塑造,就成为当今我国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现实问题。本文着重从哲学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分析,以求教于读者。
一 人的塑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
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通过人来建设、运作和发挥作用的,因而,人的素质状况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状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一语道破了人的素质的提高即人的塑造,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所具有的根本性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内在要求其主体——现实的中国人——经受市场经济的锻炼,并具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适合的素质。市场经济首先在资本主义社会得以运用和发展。现在我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市场经济从资本主义社会引过来,不仅有一个同社会主义结合的问题,而且还有同现实的人相结合的问题,即它内在包含着一套有关现代人的设计。这里就有一个人的塑造问题。因为国民的现代素质是不能引进的,而没有经受市场经济洗礼和锻炼的中国人对市场经济有一个从陌生到适应的过程。具体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求人具有与其相适应的素质.就必须形成这样一种新人——他的价值观念、能力水平、道德人格、精神状态、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成为适应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文化、精神动力。如果人的这些方面还束缚在旧体制中,其思想行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要求存在着距离和矛盾,要么会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发生扭曲,建立不起来,要么使体制建设总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在现实生活中,改革及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之所以遇到一些障碍,就在于一些人的思想行为仍停留在旧体制的范畴之内,在于现实人的素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本质要求还存在着矛盾。首先是新经济体制建设先行与大多数国民的思想观念变革相对滞后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树立个人的能力本位观念、自主观念、平等竞争观念、团结合作观念、开拓进取观念、尊重人才的观念、民主观念、法制观念和责任观念等,但在现实生活中,权本位观念、依附观念、特权观念、等级观念、保守观念、“人情”观念和平均观念等,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其次是新体制在客观上赋予某些人以一定的自主权与他们的能力有限而难以行使其权利的矛盾。最后是新体制赋予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经济运营中以主体地位与他们的主体素养相对不高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提示我们:既要抓体制建设,又要抓人的塑造,使人自觉经受市场经济的洗礼、培育和锻炼。这里,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体制的转型取决于人格的转型,人的塑造程度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程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任务非常艰巨,它实际上是一项主要包括制度建设、体制建设、组织建设和人的建设的系统工程,而人的建设则是其中一项基础工程。一定的制度要求一定的体制与之相适应,而体制是否完善,对制度有一定影响;体制通过组织结构表现出来,组织结构是体制的功能执行机构,它是否完善和有效,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体制并影响体制;组织是由具体个人构成的,是通过人来运作和发挥作用的,组织是否有效,取决于组织中每个人的素质。正是制度、体制、组织和人的这种内在有机联系,构成一种社会运作系统。其中,人是这一系统运作的基础。因此,只有加强人的塑造,制度建设、体制建设和组织建设才能更好地运作起来并发挥作用,舍此,后三种建设将流于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任务越艰巨,对人的要求就越高,因而人的塑造就越迫切、越重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的任何一项目标、方案、政策、措施的落实和实现,都取决于人的素质。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时指出,仅有现代化的目标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人才,没有大批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我们的目标就会落空。因此,要保障体制建设中的一些目标、方案、政策和措施的顺利落实和实现,就必须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中注重人的塑造。
当然,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双向建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能由高素质的人建立起来,高素质的人又必须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培养和塑造,所以,人的塑造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但是,就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能动主体而言,就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自我塑造具有自觉能动性而言,就市场经济的环境对人的塑造需要通过人来实现而言,自觉地进行人的塑造是十分迫切而重要的。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具有正负效应
在阐述人的塑造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意义之后,我们再从另一方面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现实人的发展的影响。
首先涉及一个前提问题,即市场经济的一般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本质是什么。有人从经济学角度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有人从法学角度认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有人从社会学角度指出市场经济是生产的社会化。这些有代表性的看法在其特定意义上都有其合理性,但并不能揭示市场经济的一般本质。关键是要从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揭示市场经济的一般本质。从这一高度看,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人通过物来表现和实现,人和人的社会关系通过物和物的交换关系来表现与实现,它揭示的是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考察市场经济,首先着眼的是物质经济关系的承担者——人,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基本矛盾;它既力图揭示出人的经济活动的社会实现形式(主要是物质的经济关系),又力图揭示出经济关系的主体实现方式(主要是人的自主劳动)。由此来看,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市场经济,首要是其中的人和物的矛盾关系。具体来说,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的生产依赖其他一切人的生产,依赖于生产者互相进行交换的社会关系,个人的活动及产品只有通过交换转变为交换价值和货币的形式,从而被社会所接受,即只有通过“物”的方式,才能实现和取得自己的社会权利。因为只有在交换价值和货币上,在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中,个人的活动及产品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和确证。人的生产活动及产品的这种社会性进一步表明:①人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生产,因而人依赖于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②人的劳动产品只有通过交换被社会接受,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才能实现自身,因而物质产品的普遍交换已成为劳动者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方式、条件;③无论是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还是人的劳动产品,抑或是交换价值及货币,都表现为物的东西(或都具有物化的性质),表现为人对物的依赖,它使个人需要、能力等必须通过劳动产品的交换——表现在交换价值上——来实现和确证。马克思曾明确分析了商品经济的一般特征,指出其一般本质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这里实际上说的就是人对物的依赖关系。
市场经济的这种一般本质,在不同形式的市场经济中有不同表现。
在近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主要表现为物对人的支配关系,即它把人对物的依赖变成人受物的统治。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中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围绕利润和经济效益旋转。在资本家看来,只有在获得利润和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切经济活动才是有意义的,而人不过是生产物质财富的一种工具。马克思在谈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特征时指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基本经济事实”表明,物的世界的增值以人的世界的贬值为代价(“物”的地位高于人的地位);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以牺牲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物质财富高于人本身的财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流派的多数代表人物,如萨特、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在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特征时,大都得出如同弗洛姆所给出的结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得以立足的原则,就是物对人的统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特殊方式表现市场经济的一般本质。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本质,就是要弄清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殊表现方式。为此应基于对如下一个前提问题的理解:相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物对人的统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主义”这一限定对实现“人对物的依赖”有什么特殊实质的意义。我们以为,其意义在于:它使市场经济中的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向积极方向发展,限制其消极作用,因此它既坚持人对物的依赖——人通过物来实现和确证自己,又向积极方向发展人对物的依赖——自觉地把物变成实现其内在本质力量的有效方式和有机条件,使人不完全盲目受物的支配,人依赖于物是为了使物更好地服务于人,使物由于对人的关系而显示其意义,因而应在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中揭示出人的独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揭示出人的主体地位;它使每个人必须积极自觉地通过发挥其能力和独创个性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通过联合的方式来占有“物”,使物成为每个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它坚持人对物的自主创造、联合占有和每个人自由而平等发展相统一的原则。由此出发,可以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本质规定为:人应以独立自主的方式依赖于物,自觉地通过物来表现和实现自己,也应以联合的方式来共同创造和占有物,从中表现和实现每个人的能力和独创个性,而物应以合乎人性的方式来表现和实现人,它揭示的是人对物具有的自觉依赖关系、合乎社会主义原则的依赖关系和合乎人性的依赖关系。具体讲有三层含义:①它把人对物的依赖变成自觉的依赖——人积极自觉地通过物来表现和实现自己,人对这种依赖具有独立自主性;②它把人对物的依赖变成合乎社会主义原则的依赖——“人依赖物”既是为了使人把注意力首先集中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上,以便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雄厚的社会物质基础,又是为人们联合从而共同占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奠定基础;③它把人对物的依赖变成合乎人性的依赖——人把这种依赖作为每个人存在和发展的有效条件与保护力量,力图把物对人的支配限制在合理的限度,并在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中看到人的独立自存的价值。显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上述特殊本质,既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本质,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物对人的统治”有本质区别。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本质入手,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现实人的发展的影响,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的积极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容之一,是人以独立自主的方式依赖于物,并积极自觉地通过物来表现和实现自己。这一本质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人的发展产生的首要和最大的积极影响,是逐步冲破旧体制中固定的、狭隘的人格依附关系,从经济关系上促进独立的个人的形成。这里的“独立个人”,指的是在经济关系上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确切些说,是具有自主性、自由自觉性、自立性、自律性和主体自我意识的个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个人主体地位的确立提供了经济形式。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人积极自觉地通过物来表现、实现和确证自己,所以它的确立,实质上是把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从对指令性计划、行政命令和长官意志的人格依附中解放出来,使其走向市场,并成为经济运营的自主的主体。由此便使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不再成为他人可以随意支配之物,而是在经济关系(如劳务市场、人才市场)上成为具有主体地位的个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所以在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方面优于旧体制,从哲学角度看,首先在于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成了经济运行的一个主体,在经济关系中具有独立自主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孕育出的这种独立自主性,有助于社会中独立个人的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个人自由、个人平等提供一定的经济基础。在旧体制中,由于个人在社会经济运行中不具有独立自主的地位,所以,个人自由受到限制,个人间存在着等级特权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个人自由和个人间平等获得了历史性进步。在人的关系表现为物的关系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两个商品持有者在处理自己商品方面必须有自由,他既有把自己的意志对象化到产品中去的自由,又有处理自己的产品的自由。要进行交换,交换双方无论在人格及实现个人劳动方面,还是在交换劳动量及遵循价值规律方面,都应当是平等的。所以马克思指出:自由和平等既在交换行为中受到尊重,又以交换为现实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将破除个人之间的等级特权关系,给每个人提供一个自由和平等竞争的环境,使人在优胜劣汰规则面前一律平等,因而使人意识到个人之间具有平等的人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孕育出的自由和平等意识升华为观念形态,要求个人树立自由、平等观念。这就为独立个人的形成提供了前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个人能力发挥提供了舞台。在旧体制中,由于个人缺乏一定的自由和平等,所以人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劳动者个人成为具有一定独立自主性的主体,也使劳动者通过创造交换价值来确证、实现。这必然促使人凭其能力从事经济活动,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更多的交换价值,获得经济选择的自由并发展自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等竞争原则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效益原则,也将冲破种种“人情关系”和“权力本位”观念,促使个人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其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虽然价值规律在影响人的命运,但这种影响不是先定和固定不变的,人们可以通过市场经济的培育和锻炼,提高其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以使其逐步走向自立,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变着适应于旧体制的旧观念,增强个人主体自我意识。这主要表现在:它使权位观念向能力观念转变;个人依附观念向个人独立自主观念转变;自给自足观念向开拓创新观念转变;等级特权观念向平等民主观念转变;守旧保守观念向革新进取观念转变;平均观念向竞争观念转变;人情观念向规范观念转变;小农观念向交往观念转变;应付观念向责任观念转变,如此等等。这些转变将进一步增强个人的主体自我意识,促进独立个人的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孕育出的这种主体自我意识和独立个人的形成,将使个人发展的方式发生历史性变化,并对我国经济体制建设、政治体制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的消极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以特殊的方式表现市场经济的一般本质,但却不可能取消市场经济的一般本质,后者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依然存在,只是表现程度、表现方式和性质不同而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的许多负效应,就根源于这种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之中。尽管社会主义会积极限制这些负效应,但并不能完全避免它。由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产生的对人的发展方面的负效应,在当今我国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拜金主义的泛起。在市场经济中,人的关系通过商品关系表现出来。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市场经济中劳动所特有的这种社会性质,必然会在一部分人中产生商品拜物教,而其在流通领域必然发展为货币拜物教。因为货币作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直接体现为物化的社会劳动,是交换价值的一般代表。由此它可以无差别地同一切商品相交换。谁拥有它,就等于拥有一种社会权力,就可以凭这种权力占有他所需要的东西。这就使它在商品流通领域的作用(魔力)越来越大,同时也使具有金钱欲的人把货币的力量看得如此神秘,以致产生拜金主义。当今中国社会出现的权钱交易、滥制假冒伪劣产品等消极丑恶现象,都表现了一种对金钱的不择手段的疯狂追求,社会上也确实有一部分人成了金钱的奴隶。
个人利己主义的盛行。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商品生产者的基本动机。这种追求表现在交换领域,必然使交换双方追求平等互利。一方面,由于商品交换把交换双方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关系,因而在交换中双方都追求对方所能给自己带来的经济利益(对自己的有用性),至于对方作为“人”的其他方面并不予以注重。同时,交换双方的利益是相对独立和分离的,双方为追求更高的交换价值,便展开竞争。这种情况往往导致个人之间的冷漠,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由于人的关系采取商品交换形式所带来的等价交换原则会对社会生活各领域产生强大影响,所以会把传统的温情脉脉的人伦关系淹没在利己打算的冰水之中。如果交换行为失去强有力的规范,利己主义就有可能泛滥。
个人的片面发展。在追求经济效率的一定历史过程中,由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对物有一定的依赖性,商品生产把每一个生产者纳入商品交换的社会关系中,使他必须在这种关系中活动,受这种关系制约,这样就会有一些人把获取物质生活条件或物质财富当作首要的、直接的目的,通过充当获取经济利润的工具来片面发展自己,而忽视其能力、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全面发展。同时,由于价值规律和竞争法则的运作,也会使一些人的发展以牺牲另一些人的发展为代价。
由人对物的依赖关系所产生的上述消极现象,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将会继续存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和完善,这些消极现象也将逐步受到削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现实人的发展所产生的正负效应,有内在的关系。这就是:个人的独立以人对物的依赖为代价。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这是一种带有规律性的历史必然现象。因为在旧体制中,物支配人的现象虽不会发生,但个人和社会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却难以有效解决,个人更多地依附于“外在”的东西,缺乏人格独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首要目的,便是解决这一问题。在解决“物质基础”这一历史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人对物的依赖。但是,只有把旧体制中的“人格依附”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中对“物的依赖”,才能使个人从对外在事物的“人格依附”中解放出来,使个人逐步获得人格独立。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地方,就在于它力图自觉地为克服“人对物的依赖”所带来的消极现象进而使个人真正成为有独创个性的个人创造条件。因此,现在的问题是:究竟如何才能把由人对物的依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限制到最低限度?如何形成现代人格?如何使个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根据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主体以及人的可塑性原理,我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最有效办法,就是针对社会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加强人的塑造。
三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要求塑造人
人在生物和文化意义上是永远处在发展中的存在物,他永远处在自我塑造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当代中国社会环境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它的建立,使当前我国现实人的发展呈现出“人格分离”。人格分离容易引发许多社会问题。我们应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人的发展的正负影响以及人的现实存在状况进行人的塑造。概括来讲,人的塑造的一般含义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人的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改变旧体制中的人,培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实现由现代人对传统人的扬弃;二是针对市场经济体制对人的发展的消极影响改造人,使人从消极影响中解放出来,实现由病态的人向健全的人转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最终是为了人,它内在预设了人的塑造的目标。那么,应把人塑造成什么样的人?人的塑造应达到怎样的目标,才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本质要求相适应?笔者以为在方法上至少要依据以下几个因素:从我国现实人的存在状况出发,为人的塑造寻找一个现实的基点;正确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积极要求,为人的塑造寻找切实可依的根据和方向;充分吸纳中西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为人的塑造寻找有效的方式,全面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格,为弄清人的塑造的基本内容提供前提。据此,笔者认为,人的塑造的完整的基本内容(或一般目标)具体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加以考察。
(一)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定的价值观念反映人的一定思想立场(倾向)、信念、信仰和理想,因而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人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便会有不同的行为倾向、行为态度、行为方式和行为状态,所以,人的价值观念是人格的一个根本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首先要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创造和索取(个人和社会)、人和物三方面的关系,从中确立一种既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发展的本质要求,也为大多数人共同接受的核心价值。从哲学高度看,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以人的能力充分正确发挥为本位(简称“能力本位”)。理由是:①以人的能力正确发挥为价值取向,有利于协调并处理个人和集体、创造和索取、人和物三方面的关系。集体的最大功能在于使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正确发挥,集中每个人的力量于一个人无法干的事,而个人对集体的贡献首要依赖于他的能力,并且,个人能力的充分正确发挥也有益于确立个人的主体地位。所以,协调个人和集体的关系,首先要正确发挥人的能力。个人对社会的创造首先依靠其能力,而个人从社会中索取的份额,应取决于他的能力及贡献大小。这里,协调创造与索取的关系,首要在于正确对待和充分发挥人的能力。社会物质财富是人的能力对象化的产物,按照马克思的思想,人的能力是最大的、真正的社会财富,也是个人之最大、最高的价值。如何在物质财富的深层揭示出人的能力本质,是正确对待人和物的关系的关键。②平等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市场竞争本质上要求充分正确发挥人的能力。③把人的能力本位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核心价值观念,既能弱化权本位和钱本位观念,同时有助于引导人们克服官僚主义及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有益于人们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也符合社会主义关于“每个人能力充分而自由发展”的基本原则。④马克思及现代西方一些思想家针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对物的过分崇拜(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之消极危害,明确主张把人的创造能力作为人的主导价值取向。⑤把人的能力正确发挥作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大多数人都可以接受,也是社会主义力求倡导的。因为人的能力的发挥,既利于个人,又利于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以“能力本位”为取向的价值观念,指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在本质要求相适合的价值观,应建立在注重人的能力充分正确发挥这一基础之上,人的一切活动、一切关系和一切追求都要围绕如何正确发挥人的能力旋转。这里的“能力”,除人的一般能力外,主要包括人的创造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合理交往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相互合作能力等。能力本位,不是片面推崇个人自我而忽视德行,而是要求人通过充分正确发挥其创造能力,为社会多做贡献,因而它在本质上与集体主义是一致的。以往,旧体制对人的能力不够重视,现在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把这一问题突出出来。为此,在目标上,应把人塑造成以“能力本位”为价值取向的人,实现由权本位、钱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
(二)提高和充分发挥人的专业才能
前一内容着眼于对人的活动(行为)方向和目标的引导、激励和调节,它强调“应该”以人的能力正确发挥为价值取向。这一内容则着眼于人驾驭和掌握某一具体活动的实际本领,它强调“如何现实地”提高和发挥人的专业才能。一定实践活动中的个人才能体现他的专业素质,它是人格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当前看,造就一大批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专门人才或专家,是人的塑造的一个必须加以重视的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劳动分工必将越来越细,各种活动领域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必然越来越高。这就内在要求每个人应首先提高和充分发挥其专业才能,力求成为本部门、本领域、本行业的专家。这在我国尤为迫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缺少许多懂行的专业人才,不懂专业的“万金油”人员倒有很多。原因之一在于许多人囿于日常经验习惯,忽视专业才能的提高和发挥,缺乏“专家意识”。因此,提高和充分发挥人的专业才能的任务是艰巨的。为此,应该在人的塑造的战略目标中,包含对人的专业才能的设计;在政策策略上,敢于选拔、培养和启用能人,即专业技术人才、专家和奇才;在具体措施上,着力提高人的专业素质;在思想上,树立专才意识和专家意识。其目标是把人塑造成具有专业才能的人,实现由囿于日常经验习惯向注重专业才能的转变。
(三)完善人的道德品质
人的道德品质是人格的一个重要内容。完善人的道德品质,在人的塑造中具有重要地位。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现实来看,道德出现了某种历史进步和历史退步并存的现象:从人格依附走向个人的某种独立,个人成了独立的道德主体,这无疑是一种历史进步;但在走向“独立个人”的一定历史过程中,必然以集体主义道德的某种丧失为代价,用静止的眼光看,这无疑又是一种历史退步。目前所谓的道德爬坡和道德滑坡之争,皆缘于此。如果全面而历史地看待这种现象,那么就会看到任何一种进步都是以某种退步为代价的。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人自我价值主要通过个人对集体的依赖来实现,确立集体主义道德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了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不再主要通过集体而是主要通过创造和占有社会物质财富来实现其价值。个人自我价值之实现方式的这种变化,必然会使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注重物质财富而在一定方面疏远集体。在这种情况下,集体主义道德的某种丧失就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然而,以集体主义道德的某种丧失为代价必然换来个人道德的某种历史进步,这就是个人作为独立的道德主体的逐步形成。因为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在通过创造和占有社会物质财富来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中,旧体制下的人格依附将逐渐变为人格独立,并成为在经济运营中具有一定主体地位的独立自主的个人。这在道德上必然要求个人成为独立的道德主体。这里,关键是要完善个人道德素质,避免集体主义道德失落的扩大。具体来说,要注意发挥道德自身的矫正功能,针对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集体主义道德失落的状况,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内在要求扬弃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传统集体主义(即忽视个人的独立人格,过多强调个人服从集体),确立与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集体主义,以此来矫正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个人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等。其实质目的是把人塑造成具有现代道德品质的人,实现新集体主义对传统集体主义的扬弃。
(四)培养良好的精神状态
人的良好精神状态,指的是个人具有从事活动的激情、热情、意志及积极进取的主体性精神。马克思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爱因斯坦强调:对一个人来说,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这表明:人的精神状态对人的活动有强烈影响,并关系到活动效果,因而它是人格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在我国是一场全新的实践,对此,我们既缺乏经验,又缺乏足够的基础准备,在素质上也不完全适应,许多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由此,确立个人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使其以创业精神、开拓进取精神、竞争精神积极参与和支持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时下之所以会出现社会不正之风、行业不正之风、工作不负责任、腐败及企业缺乏活力等消极现象,固然有许多原因,但也与人的消极惰性的精神状态有关。所以要重塑国民精神,其目标是把人塑造成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人,实现由消极惰性向积极进取的转变。
(五)健全人的社会性格
这里的社会性格,指的是同一文化-社会情境中社会绝大多数人所共同具有的行为定式。它着眼于人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倾向。人的行为方式受社会性格支配,社会性格状况影响人的行为的社会效果,制约人的发展。所以,社会性格是人格的一个重要内容。从人性一般来讲,人的社会性格有两种基本倾向:依附盲目和自主创造。这两种社会性格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都有表现。确有一些人有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创造性地工作。但也不乏一些人的依附、占有行为严重,这集中表现为以下三种较为普遍的社会性格:用“人情攻势”向一切领域渗透,利用人情办事,破坏工作原则和规范;盲目附和别人,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独立判断;不积极参与竞争,不敢为天下先。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过于注重人情,漠视原则规范。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既追求个人利益和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又内在要求人们发挥创造性,恪守原则规范。因此,必须把改造人的依附“人情”的病态性格,塑造人的自主创造、恪守原则规范的健全性格作为人的塑造的一个基本内容。其目标是把人塑造成为具有独创个性并恪守原则规范的社会性格的人,实现由注重“人情关系”向恪守原则规范的转变。
(六)改变人的思维方式
人的思维方式对人的活动有重要影响,思维方式不同,人的行为方式会有所不同,其认识和行为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在现实生活中,感性思维方式和教条演绎型思维方式支配着许多人的头脑。一些人要么只局限于感性直觉、感官享受、感情用事和感觉经验,因而往往跟着感觉走,要么只从既定的前提出发推出结论,前提是既定的,结论也是既定的。这两种思维方式使人陷入狭隘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泥坑,阻碍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健康理性思维的人。近现代西方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证明,搞商品经济的人必须具有健康理性,理性原则成了近现代西方文化发展的一个主题。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它在思维方式上,就是倡导人们既要冲破教条演绎型思维方式的束缚(解放思想),又要从实际出发去科学认识事物的本质,反对从感觉主观出发的主观主义(实事求是)。因此,在人的塑造中,应注重对人的思维方式的改造和培养,克服感情用事、主观臆断和盲目信仰,树立健康完善的理性思维方式,倡导人们从市场经济建设的实际出发,对市场经济进行理性思考、理性分析和理性判断,透过其表象科学地认识其本质和规律。这里,人的塑造的目标是把人塑造成具有健康理性思维方式的人,实现由注重感性思维、教条演绎型思维向注重健康理性思维的转变。
四 把“人的原则”贯彻到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之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把“人的原则”作为一个基本原则,即把人看作一切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的主体、基础、前提、动力和目的,在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中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人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的具体贯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发展生产力过程中要注重发挥“人的能力”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一个中心任务,而当今最关键的问题是用什么方式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生产力。在马克思那里,发展生产力主要有两条基本思路:一是以社会的方式发展生产力,其途径和方式主要是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发展科学技术,加强管理,完善劳动方式;二是以人的方式发展生产力,即把重心放在个人能力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上,如马克思所说:“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在现实中,人们更多地注意了前一种思路,而没有充分认识到:个人能力的充分发展是最大的生产力。个人能力的充分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石;个人能力通过一定的劳动方式、协作和分工而构成社会生产力;个人能力可对象化为产品和财富,它本身是最大的、真正的社会财富,社会物质财富的深层本质是人的能力;个人能力是科学技术现实地对生产力发挥作用的媒介、条件和基础。因此,在发展生产力时,我们要注重充分发挥和合理使用每个人的能力。
(二)在注重生产效率的同时注重生产的“人道化”
人是生产的主体,使生产人道化,有利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生产的人道化集中表现在:改善劳动环境和条件;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福利;尊重职工个人的主人翁地位和作用;尽力消除生产和分配领域中的不公平;尊重劳动者个人的目标和价值;充分发挥和合理使用劳动者的能力,等等。其实质是,不能把人当作获取利润的工具,而应把生产当作直接满足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手段。
(三)在开发资源时注重开发“人力资源”
有效开发、配置和利用人力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是自然资源得以开发、利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条件;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开发人力资源是我国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战略任务。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开发得好,人口多就会变成人力优势,人口阻力就会变成人口动力。世界银行曾在对中国进行全面考察之后指出:在今后几十年内保持快速增长,对中国来说将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中国的经济前景将取决于成功地调动和有效地使用一切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这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四)在理顺产权关系时注重协调国家、经营者和职工个人的关系,以有利于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
产权制度是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从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来看,所有制可从其主体本质和客体本质两方面考察。所有制的客体本质,指的是人对客观存在物主要是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所有制的主体本质,是指劳动者对劳动的占有方式和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这二者的合理关系应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应有利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有利于使劳动者的劳动成为自主劳动,从而适合、促进劳动者能力的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时,必须把建立一种能够保证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促进劳动者能力及积极性充分发挥的新型产权制度作为目标,把是否有利于劳动者能力及积极性充分发挥作为衡量产权制度是否合理的尺度。
(五)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要注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正经历一个从过去着重行政控制和物质刺激的管理方式,向着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转变的过程,这种转变旨在克服旧的管理方式“见物不见人”的缺陷,把人看作企业的主体和灵魂。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求我们:①把“人的塑造”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结合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如何同经济建设结合这一新课题。解决这一课题的关键在于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放在“人的塑造”上,理解人、尊重人和关心人,充分提高和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和能力,培养人的整体素质,从人的价值观念、能力水平、道德品质、精神状态、社会性格和思维方式中,寻找企业发展的动力源和启动器。②在对职工个人的理解上,不能仅把职工看作追求经济利益的劳动者,还要把职工看作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人,看作企业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企业职工的主人翁精神。③注重培养和正确使用人才。④尊重、关心和平等对待每一个职工,营造一种使职工感到温暖和谐、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企业环境。⑤建设以人为中心的企业文化。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