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生计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农户生计与环境研究的调查地与调查过程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通过设计结构化的问卷调查工具,采用科学合理的抽样方法,进行农户问卷调查,并辅之以半结构化的访谈收集数据。

自2008年以来,西安交通大学农户生计与环境课题组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调查地包括西安市周至县和陕西省安康市。安康市和周至县均是西部典型的生态服务功能突出、森林丰富、森林覆盖率较高,但同时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这些调查区域有着多个自然保护区,农村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利用也存在一定的限制。本书实证研究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课题组2008年4月在西安市周至县南部5个山区乡镇进行的调查,以及2011年11月底在陕西省安康市4区1县进行的调查。此外,本书第八章的数据来自2013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组织的安康市小流域治理与农户生计调查。本节分别说明西安周至县、陕西安康调查地的基本情况、2008年和2011年两次调查的抽样过程与问卷收集情况等。

一 西安周至县调查地概况、抽样方法与调查过程

(一)西安周至县调查地概况

周至县是陕西省西安市的辖县,距西安市区78公里,面积2949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76.4%,所辖山区为秦岭山脉的一段,交通不便,山上终年积雪,融化后汇集成河,水质较好,是西安市最主要的饮用水源。

在财政收入上,周至县是西安市最贫困的县,其2015年的财政收入仅39260万元,而其财政支出则高达341695万元,大部分亏损要靠西安市财政补贴弥补。周至县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课题组2008年选取了周至南部山区的四个乡镇,即厚畛子镇、板房子乡、王家河乡和陈河乡。自2001年起当地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坡地和林地全面种植了经济林、生态林。这一地区农户的自然资本较为匮乏,除经济林外,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不能实现日常粮食消费的自给自足。另外,由于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交通不便,农林作物常受到灾害天气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的收入能力和脱贫进程。厚畛子镇在周至县的西南部,靠近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该镇部分村和农户开展了农家乐等旅游服务项目,得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农户生计改良项目资助,经济条件在这四个乡镇中算是较好的。

板房子乡和王家河乡,地理特征是以山区为主。该区域也为世界自然基金会“秦岭保护与发展共进”项目的所在地。两个乡均靠近或位于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王家河乡由于地处西安市饮用水源头地区,属于生态保护区,农户的生活、生产均受到一定限制,加上地理条件和交通条件的制约,现为周至县最为贫困的乡镇,交通不便,贫困特征非常显著。陈河乡是距离周至县城最近的一个乡,但是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生产率十分低下,耕地质量较差,且全部为坡耕地。该乡三兴村等没有实行退耕还林,林地多为自留山,林地的经济效益较低,一般只能提供农户日常生活所需的燃料。

总之,四个乡镇的耕地资源十分贫乏,人地矛盾特别突出,农业商品经济不发达,90%以上的农产品生产主要是满足自身消费的基本需要;农业经济结构比较简单,种植业长期占据农业生产经营的主导地位;养殖业局限于传统的家畜和家禽,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严重依赖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劳动生产率低下,“靠天吃饭”现象普遍存在,耕地亩产量十分低下。近些年来,受到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建立自然保护区、西安水源地保护的影响,山区的可耕地面积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自然资源贫乏,山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此外,这四个乡镇的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设施落后,农户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受限,四个乡镇无中学,农村社区缺乏公共设施,如灌溉条件差,农户无法利用公共设施提高农业生产率。

(二)抽样方法

课题组同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农户的问卷调查采用多级整群抽样方法,即先确定拟调查的乡镇,再确定拟调查的行政村。对每个行政村调查期内的全部常住农户进行入户调查。首先,根据课题组调查所需要的特定的自然生态条件,即生态脆弱地区和水源地,确定了周至南部山区的4个乡镇,即厚畛子镇、板房子乡、王家河乡和陈河乡。其次,通过咨询乡镇、村干部及周至县环保局的相关人员,主要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条件两个标准,并考虑农村农户生计类型与人口数量等因素的差异性,将每个乡的行政村划分为收入水平高、低两个层次,每个层次包含基本相同数量的村,组成两个样本框。经济发展水平主要依据村民2007年的人均收入,地理条件则区分了是否临近自然保护区及行政村的交通便捷状况,生计类型包括农林业生产、迁移打工和非农经营。再次,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每层中抽取2个村,每个调查乡镇共有4个调查村。最后,对抽取到的调查村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即调查该村所有的常住农户,并保证每个乡镇中一般有280个农户样本。由于王家河乡人口较少,王家河的计划样本量略少些。

实际调查中,由于山区经济条件落后,居住分散,信息不畅,存在农户离家外出、农户上山劳动难以被找到等情况。受所选取的调查点实际情况的约束,课题组做出了必要的调整,如板房子乡和厚畛子镇的农户居住极为分散,贫困村的人口少,为保证计划样本量和样本不出现偏差,课题组在这两个乡又各增加了2个贫困村作为调查点,实际调查村共20个,见表3-1。这20个行政村中,有15个临近自然保护区或在各级自然保护区内。其中,9个村在自然保护区内有30~1500亩不等的土地,一些村在自然保护区内有集体林或自留山;16个村子参加了退耕还林工程。

表3-1 周至县乡镇调查点和村级调查点

(三)调查过程与调查的基本情况

课题组前期开展了多次试调查。2007年8月,课题组在陕西周至县的板房子乡和王家河乡选取了4个行政村进行了小规模的试调查。工作内容包括对农户的问卷调查,对农户的个访及组访,并且对乡村社区负责人和县职能部门有关人士进行了访谈。通过小规模试调查,对研究工具进行了修改、完善,使得调查内容更切合理论研究,调查问题与当地情况更贴切。

2008年2月29日至3月1日,课题组经过咨询相关知情人、对乡镇调查点的现场考察和比较,最终确定了调查地点为周至南部的四个山区乡镇。2008年3月20日,课题组前往拟调查的乡镇,落实了当地调查人员,并进行了调查前的其他组织准备工作;2008年4月7日至4月12日,在西安市环保局和周至县环保局的协助下,此次调查在四个乡镇同时展开。课题组成员包括教师和研究生共18人,并在当地聘请了将近60个调查员。

本次调查共发放农户问卷1484份,回收问卷1078份,应答率为72.6%,其中有效或部分有效问卷1074份;收集了乡镇问卷4份,社区问卷24份。此外,课题组对不同类型的农户、社区和乡镇干部等进行了个人访谈22人次和3次组访,获取了大量一手调查资料。

二 陕西安康市调查地概况、抽样方法与调查过程

(一)陕西省安康市概况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北靠秦岭、南依巴山,下辖汉滨区、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旬阳县、白河县共1区9县,国土面积2.35万平方公里。2010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安康列入了国家级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市除汉滨区外其他9个县划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2.3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重点开发区域仅占8.1%,限制开发区域占84%,其余7.9%为禁止开发区域。境内有多个国家级及省级自然保护区,如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安康市处于丹江口水库上游,属于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的核心水源区。2014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其中,70%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水量来自陕西的安康、汉中和商洛。同时,安康市也位于国家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安康10县区全部属于国家级秦巴山片区集中连片贫困区;10县区中有9个国家级贫困县区、1个省级贫困县。安康市在2.3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25度以上的土石山区占92.5%,水土流失面积1.3万平方公里,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面积6173平方公里,防灾、避灾、减灾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每年因灾返贫率高达15%。安康市人民政府:《安康市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实施方案》, 2014年7月,第11页。

因此,陕西安康市是西部典型的生态脆弱与贫困集中的地区。2012年5月,国务院批复了《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安康全市10县区全部纳入了规划范围;同年9月,国务院批复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市10县区全部纳入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影响区。2014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关于做好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发改规划〔2014〕538号),安康市被列为陕西省的三个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县)之一(其他两个为周至县和志丹县)。陕西安康市作为位于限制开发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西部典型城市,其发展受到了限制,需要兼顾生态保护和发展的双重需要。

近年来,安康市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提升,安康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74.8亿元增至2014年的689.4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2561元增至2014年的26117元。安康市统计局编《安康统计年鉴(2015)》,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安康产业结构正进一步优化。2014年,安康的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3.5%、55.1%和31.4%。其中,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等六大支柱产业占总产值的92.8%。第一产业占比从2000年的30.43%下降到2014年的13.5%;第二产业占比从2000年的27.13%增长到2014年的55.1%,第三产业占比则从2000年的42.45%下降到2014年的31.4%。安康市统计局编《安康统计年鉴(2015)》,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安康的贫困面积大。201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892元。安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1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468元安康市统计局编《安康统计年鉴(2015)》,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6.7%和75.5%。截至2013年末,安康市常住人口263.76万人,城镇化水平41.0%,低于国家总体水平(53.7%),城市空间人口密度为18284人/平方公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月河盆地和汉江沿岸,社会经济较不发达的区域集中于秦巴山区。

以下为安康市在生态保护、农村扶贫与发展方面一些重要的地区政策背景。

1.移民搬迁工程

为从根本上解决陕南灾害与贫困、生态保护问题,2011年5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陕南移民搬迁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把居住在中高山地质灾害易发区的240万山区群众搬迁转移到安全、宜居、宜业的浅丘或川道地带,旨在彻底解决陕南地区长期以来的地质灾害问题,以使普通民众生活在安全便利的居住环境中,同时也从源头上解决生态保护面临的难题。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涉及60万户,240万人。《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年)》。

从整体上看,安康生态移民属于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的一部分,安康市移民搬迁总数为20.6万户,共88万人。安康各区县均有所涉及。实施生态移民搬迁的目标是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2.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工程

《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阐明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目标,如“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等。该规划确定了十大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如退耕还林工程规划退耕还林15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65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40万亩,封山育林50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规划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35万亩,中幼林抚育200万亩;垃圾、污水处理工程规划建成10县区垃圾处理场,日处理能力1366吨;建成江北污水处理和9县城污水处理工程,日处理能力11.7万吨。其他,如长江防护林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水土流失及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汉江绿化工程、节能工程等。

3.农村扶贫政策概况

近年来安康市增加扶贫资金总量,实行不同形式的扶贫项目,片区开发与扶贫到户相结合,开发式扶贫与救济扶贫相结合,整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资源,实施了避灾扶贫搬迁、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健康扶贫、保障扶贫和社会扶贫六大工程。

目前安康市实施的开发式扶贫项目包括扶贫移民搬迁项目、扶贫连片开发(如整村推进扶贫重点村建设、特困村建设)、产业扶贫(贷款贴息、贫困户生产发展项目、产业化扶贫项目、互助资金项目等)、贫困户能力建设项目(雨露计划培训项目、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农村贫困大学生助学项目等)、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等。

2011~2014年,安康市按每村100万元的专项扶贫资金投入标准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89个片区321个项目村;累计投入小额到户扶贫贴息资金15.5亿元,建设扶贫互助资金协会180个,扶持龙头企业57个,园区21个,合作社33个,建设标准农田11万亩,实施扶贫雨露计划培训3.4万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2万余人次,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7000人,有力地促进了贫困村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3年减少贫困人口21万人。安康市统计局编《安康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二)抽样方法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11年11月在陕西安康市组织了一次大规模农户问卷调查。该调查是在安康市统计局以及各区县统计局的配合下,主要以安康市农村住户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员入户调查的方式进行的。调查区域覆盖安康市的5个行政区县:汉滨区、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和平利县。

该次调研抽样的过程如下:首先,根据课题组的研究目的选择5个调查区县。研究目的要求选择森林丰富的贫困山区、自然生态保护突出或生态政策实施较多的地区,以及要有较多移民搬迁户的地区。结合大量调查地资料和实地考察,课题组选择了宁陕、石泉、汉滨、紫阳和平利5个调查区县。其中,除平利县为陕西省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之外,汉滨区、宁陕县和紫阳县均是国家扶贫重点县,石泉县也于2012年纳入国家扶贫重点县。

其次,考虑到实际调查的可操作性,在5个调查区县内分别选择了3个调查镇。结合研究目的需要,在查阅大量调查地资料的基础上依据以下标准对调查镇进行选择,如选择那些有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的镇,或者森林丰富、生态服务功能突出的镇,或是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的镇。

再次,在选定的调查乡镇内,选择有移民安置点的行政村10个,非集中安置点的一般行政村15个,共计25个调查村。5个调查区县共有10个有移民集中安置点的行政村,确定为调查村。15个非集中安置点的一般行政村的抽样过程是根据安康市统计局所提供的行政村名单,随机抽取了12个行政村;另根据课题组的特定研究需求,补充了3个实施退耕还林突出,或者实施了退耕还湿或者有其他生态补偿项目的行政村,共计15个一般行政村。

最后,对选定的有移民集中安置点的行政村和一般行政村按照要求分别进行农户抽样。

15个非集中安置点的一般行政村样本农户的确定依据为:根据安康市统计局所提供的行政村小组名单,随机抽取村小组。在村小组整群抽样的基础上,形成村级工作表。总体上,确保了一般农村住户样本在村小组整群抽样的基础上,实现随机抽样。

综上,此次调查共涉及安康市5个调查区县,15个调查乡镇,25个调查村,计划收集1500个农户样本。15个调查乡镇的地理位置见图3-1。

图3-1 安康乡镇调查地的地理位置

(三)调查过程与数据收集

2011年11月27日至12月4日,课题组成员在安康市一区四县的15个乡镇25个村进行了为期8天的正式问卷调查。通过问卷回收、数据录入、数据清洗、数据修正与补救,本次安康地区农户生计与环境调查实际发放问卷1570份,回收数量1410份,问卷回收率为89.8%,其中有效或部分有效问卷数量为1404份,问卷有效率为99.6%。另发放乡镇问卷15份、村问卷25份,回收率和有效率皆为100%。

本次调查的农户问卷见本书附录。

三 安康调查样本农户的基本情况

(一)被调查农户的家庭人口特征

调查收集的1404个农户样本中,合计总人口数为5132人,其中常住人口数为4517人。对于这1404户样本而言,家庭平均人口数为3.66人,家庭平均常住人口数为3.22人,家庭平均劳动力人数为2.62人,家庭平均男性劳动力人数为1.44人。

在1404个样本家庭5132个被调查总人口中,受初中及以上教育的总人数为2328人,平均每户有1.66人;曾有过村干部或国家公务员、农村智力劳动者(技术员、教师、医生等)、企事业职工、军人经历(有过其中一种或多种经历的)的总人数为612人,平均每户有0.44人;掌握某项手艺和技术(如厨艺、兽医、养蜂技能、编织技能、泥瓦匠、裁缝、木匠等)的总人数为537人,平均每户有0.38人;接受过培训(如农林业培训、外出务工培训、环保培训)的总人数为534人,平均每户有0.38人。以上这些家庭成员特征见表3-2。

表3-2 农户家庭成员特征

(二)安康被调查农户的户主社会人口特征

户主通常是家中权力最高者,拥有对家庭重大事务的决策权。本次调查的户主基本特征包括:是否为常住人口、性别、年龄、民族、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及政治面貌,具体情况见表3-3。

表3-3 户主基本特征

(三)安康被调查农户的非农生计活动情况

1.农户从事非农经营的情况

安康市所调查的样本农户涉及非农经营的仅占11%。由图3-2可以看出,非农经营的农户中从事商业的比例最高,将近30%,住宿餐饮和交通运输分别占1/4左右,从事农产品加工和汽车修理服务的农户较少,不到10%。

图3-2 样本农户从事非农经营的类型

2.农户打工情况与特征

从比较农户家庭层面的打工信息来看(见表3-4),超过一半的家庭有成员外出务工(约57%);打工户的家庭规模显著大于非打工户。此外,对比劳动力数量可以发现,打工户的平均劳动力数量、男性劳动力数量均显著高于非打工户。

表3-4 打工家庭特征描述

注:∗∗∗表示p<0.001。

表3-5显示了样本农户按照移民搬迁户、安置特征(集中安置或分散安置)、参与退耕还林情况分列的家庭打工情况。可以发现,搬迁户中有打工的比例(63.7%)高于非搬迁户有打工的比例(54.5%),而集中安置户中有打工的比例(69.1%)高于分散安置户有打工的比例(54.6%)。退耕还林户中有打工的比例(58.6%)略高于非退耕还林户有打工的比例(51.5%),从而初步可以看到政府政策对样本农户外出务工的影响。

表3-5 农户参与移民搬迁、参与退耕还林与打工情况

注:#早期陕南集中安置一般指安置户数在30户以上。

∗∗∗表示p<0.001; ∗表示p<0.05。

表3-6反映了按打工与非打工者分列的被调查样本的个人特征。可以看出,超过30%的劳动力有过打工经历,其中以男性劳动力为主,而女性打工的数量不足男性的一半,两者差异显著;从样本劳动力的婚姻状况来看,已婚者所占比例(71.56%)远高于未婚者(28.44%),但通过对比打工者和非打工者的婚姻状况发现,打工人群中已婚者所占比例(59.64%)显著低于非打工者中已婚者的比例(76.68%)。从打工者的年龄分布来看,样本中的打工者多集中在40岁以下,占总打工者的比例超过72.66%,其平均年龄(33岁)远低于非打工者的平均年龄(41岁);从教育水平的分布来看,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集中在初中水平(约41%),而对比打工者和非打工者的教育水平,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在打工群体中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非打工群体,显示了教育水平对个人进行外出务工决策的重要性。这一规律同样体现在打工人群在“手艺和技能”等特征的分布中。此外,在打工群体中接受过非农培训的劳动者的占比显著高于非打工群体,差异较为显著,而打工群体中接受过农业培训的劳动者所占比例却低于非打工者接受过农业培训的劳动者所占的比例,但差异不显著,这说明相关技能和培训对于外出务工能起到积极作用。

表3-6 打工者与非打工者的个人特征描述

续表

注:∗∗∗表示p<0.001; ns表示不显著;()内为样本数;—表示数据不存在。

表3-7是以本地打工和外地打工分列的打工者特征描述。所谓本地打工是指在本镇以内打工,所谓外地打工是指在本镇以外的地方打工。可以看到,外地打工户的比例(81.09%)远高于本地打工户(18.91%)(其中有3.86%的农户家中既有成员在本地打工又有成员在外地打工,在此未列入统计);从外出务工的人数来看,超过80%的人选择了去外地打工而非本乡镇;可以看出在外地打工者中矿工、工厂工人的比例较高,而本地打工者多以与建筑和服务业相关的工作为主;对比打工者日工资水平发现,外地打工者的工资水平(116.77元/天)显著高于本地打工者(86.70元/天);从打工时间来看,外地打工者的年平均工作时间(9.13个月)显著高于本地打工者(7.73个月);从打工者给家庭的年均汇款来看,外地打工者的汇款数量(3957元/年)显著低于本地打工者(4456元/年)。

表3-7 本地与外地打工者特征描述

注:∗∗∗表示p<0.001; ∗表示p<0.05;()内为样本数;—表示数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