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综上所述,笔者并不否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着非按劳分配因素,只是不赞成那种否认按劳分配在现阶段存在并占主导地位的观点。笔者认为,确认按劳分配作为现阶段分配的主要依据,并努力探索它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新特点,是很有意义的。那么,与产品经济相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按劳分配到底有哪些不同之处呢?至少似乎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
其一,从社会对个人分配物的表现形态看,产品经济条件下,是以个人消费品的形态存在着的,并且在消费品的形态中,所含有的劳动量与个人付出的劳动量(做了必要社会扣除后)是相等同的。联结劳动所得与劳动支出的是“劳动券”,它起着媒介作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个人的分配,在表现形态上,与前者相比,有两个很大的不同点。一是社会对个人的分配不直接或比较直接地表现为个人消费品,而是表现为收入的分配。因而,按劳分配不能体现在个人消费品上,只是体现在个人收入的领取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不如产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彻底。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分配不是以仅起媒介作用的“劳动券”形式来进行的,而是把分配给个人的收入表现为货币形态的。货币的功能与“劳动券”的功能是有很大差别的。例如,纸币是可以储蓄的,纸币的储存与支取既要受到持有者需求的影响,又要受到当时的通货膨胀水平和预期的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还要受到当时和预期的利率的影响。一旦纸币进入储存,则个人收入将变为将来消费,即个人从收入的领取到消费品的购买有一段时间,由于这段时间内,货币价格与商品价格的变化,使得个人收入很难获得同量的个人消费品(即个人收入所代表的劳动量与所购商品中所含的劳动量很难相等)。应该强调指出:从个人收入的领取到个人消费品的购买,实际上每一个环节都要经历一次收入的再分配过程,经过的环节越多,收入再分配的次数就越多,而收入再分配次数越多,对收入的初始量来说,就可能产生更多的偏离。正因为如此,所以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只能是表现在个人收入的初次领回上。
其二,在产品经济条件下,个人的劳动构成直接的社会劳动。个人只需付出一定量的劳动,就可以领回一定量的个人消费品。可是,在商品经条件下则不然,个人劳动并不直接构成社会劳动,个人所付出的劳动量不一定能领回等量的个人收入。这是因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个人通常要经过一定的方式——企业而组织起来,个人劳动的成果往往不可能独立地成为一个有用物,个人劳动首先构成企业劳动的一部分,然后才构成社会劳动。因而,个人的等量劳动能否取得相应的报酬,首先取决于企业的劳动转换成社会劳动的程度。当企业劳动能按大于它的社会劳动转换时,企业就可获得较多收入;当企业劳动在市场上不被完全承认时,企业所获收入就小于自己的劳动支出;当企业劳动在市场上正好被社会承认时,企业所获收入就等于企业所付出的劳动;当企业所付出的劳动完全不被社会所承认时,则企业所获收入等于零,甚至发生亏损。(这里仅就劳动支出与收入分配的关系问题进行较抽象的考察,实际的分配远比这复杂)。在企业劳动折合成社会劳动之后,企业再根据个人付出的劳动付给个人相应的报酬。根据上述四种情况,个人付出劳动与个人领取报酬上有两个特例。一是企业劳动完全不能转化成社会劳动时,即使个人付出了很多的劳动,个人也不可能凭此劳动领取相应的报酬。二是企业劳动刚好全部转化成社会劳动时,个人有可能领取与自己付出劳动量相符的收入。其余的个人凭劳动所领回的收入会因为企业劳动被社会承认的程度不同,有若干种不同的组合。
个人收入与企业收入相关,而企业收入往往与个人付出的劳动不对称,这是否是对按劳分配的否定呢?笔者认为并非如此,因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是始终存在的。个别劳动若不能转换成社会劳动,则商品就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为企业劳动能否转换为社会劳动。若企业劳动能转换成社会劳动,则企业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个人也可获得一定的收入。这实质上表明,构成企业劳动的个人劳动是有效劳动,而构成社会劳动的企业劳动亦为有效劳动。反之,若企业劳动不能转换成一定的社会劳动,则企业无从通过出售产品获利,个人亦无收入可言。这实质上表明,作为构成社会劳动的企业劳动是无效劳动,如此,则构成企业劳动的个人劳动也成为无效劳动。这正像一个行路人,他走了很多路,由于弄错了方位,他花费在走路上的劳动被视为无效劳动一样的道理。归纳上述议论,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收入分配的角度看,能获得收入的劳动,必须是有效劳动,是社会必要的劳动。换句话说,按劳分配必须是按有效的劳动分配。这一个基本论点,是符合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原意的,因为在那里,个人劳动被视为是社会有效劳动。与《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不同之处是,在那里,个人劳动直接构成了社会劳动,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个人劳动首先是作为企业劳动而存在,进而企业劳动还要通过市场转换成社会劳动,这或许正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一个特点。由于这个特点,滋生出许许多多的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理论的不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