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实观下的中国新闻事业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性质与特征

一 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何谓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是我国数十年来一直沿用至今的重要概念。在阐述新闻事业的定义之前,我们先要弄清“事业”的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事业”的解释是“人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的目标、规模和系统,并影响社会发展的经常活动”,或者是“特指那些没有生产收入,而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事业(与企业相区别)”。

那么,何谓“新闻事业”呢?王中在《新闻学原理大纲》中认为:“一种以收集信息、供给信息为专门事业的活动,就叫新闻事业,如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等。新闻事业就是传播新闻和供给新闻的这样一种事业。”郑旷主:《当代新闻学》,长征出版社,1987,第76页。我们称之为“活动说”。

王益民在《系统理论新闻学》中认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事业,就是指报社、通讯社、电台,以及电视台这些新闻机构的总称,更为确切地讲,就是以上这些机构、工作人员,以及其传播活动的总称。”王益民:《系统理论新闻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第131页。我们称之为“总称说”。

程世寿、胡继明在《新闻社会学概论》中认为,“新闻事业是现代社会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社会组织系统及其社会目标系统”。程世寿、胡继明:《新闻社会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97,第50页。

“活动说”和“总称说”分别从不同方面揭示了新闻事业的本质,各有道理,但因其各执一端又略有缺憾。这里新闻事业被定义成由广大的新闻从业人员从事,经具有相当规模的各种专门机构,通过各种方式对新闻进行采集并传播,反映舆论,从而深远影响社会生活产生的一种经常性活动。

新闻事业可简称为“新闻机构及其各项业务的总称”。现代新闻事业就是以报纸、广播、电视、新闻图片、新闻期刊以及新闻电影等为传播媒介,主要通过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期刊社及新闻电影制片厂等一些专门机构进行的新闻活动。

(二)新闻事业的起步与发展

人类传播活动古已有之。在我国,相传公元1世纪的汉代就产生了“邸报”。唐代有邸报,宋代以来有大量流行民间的“小报”。

15到16世纪,意大利城市威尼斯出现了一种“手抄小报”(新闻信)。这种小报,无报名、无标题,大都不定期。其内容主要是船期公告、商品行情、政治、战争等方面的消息。这种手抄小报算不上正式的报纸,但它以传播各种消息为职能,由一批专门人员进行采集、编写、销售,与后来的“新闻纸”同质。因此,通常认定它标志着人类新闻事业的正式产生,是新闻事业发展历史的开端。

16到18世纪,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处于萌芽阶段,这正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所以这个过程的新闻事业发展是缓慢的、艰难的。16世纪初,在商业中心威尼斯出现了手抄新闻,也称为威尼斯公报,其内容主要是商业、金融信息,还有政治、军事动态,它面向社会公开发行,收取一定费用。1702年,英国伦敦出版了《英国每日新闻》,按日出版,四开小张,两面印刷,是最早的现代日报。

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欧美许多国家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报纸作为资产阶级的舆论工具,历经了周报、周刊和日报勃兴阶段。1838年发明了有线电报,1876年发明了电话,1895年发明了无线电报。同时,摄影机、轮转印刷机、自动排版机等在这期间也相继出现。这些技术和发明的出现,使新闻收集和传播的质量和速度大大提高,新闻事业得以迅猛发展。

20世纪之后,三大新闻媒介(报刊、广播、电视)鼎足而立,承担传播信息的使命。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使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技术的进步,将为传播工具的应用提供物质基础。由此可知,每一次技术进步,都给新闻事业带来了革命性的震撼。

二 新闻事业的性质

对于新闻事业的性质,有种种不同的理解和表述。西方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新闻事业是寻找真理路上的伙伴、监督政府的第四等级、独立自主经营的私人企业。国内有论著认为,新闻事业的属性有新闻性、舆论性、倾向性等。本书认为,新闻事业是广泛反映并影响社会的大众传播事业,其性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闻的意识形态性

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体现为它是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新闻事业在整个社会组织构成中不属于生产力,也不属于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环节,而是属于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分为两个部分,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其构成了社会的政治结构;而思想上层建筑,是社会文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的意识形态。新闻事业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即它是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新闻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是观念上层建筑。作为新闻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的总称的新闻事业,是新闻这种意识形态的物质附属外壳。简言之,新闻传播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因此,新闻传播机构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属于一定的上层建筑范畴,为它的经济基础服务,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性质。

新闻事业作为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一部分,主要是通过新闻手段来反映经济基础并为它服务的。所谓新闻手段,是消息、通信、评论、新闻图片及其编排方法和传播形式的总称。它们是新闻媒介用来报道和评论事实、宣传一定的政策和思想的重要方式。新闻手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报道事实,用事实说话,就事实发表评论。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结构,同哲学、文学、艺术等社会意识形态相比,新闻事业具有更强烈的政治性,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更直接,反映社会生活更加迅速、范围更加广大、影响更为重要。它通过特有的新闻手段为社会经济基础服务,是推动社会经济基础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力量。

所谓主流媒体,是指集中代表和体现国家、政府利益并传播其价值取向的新闻传播机构。在有的国家,在有些时期,政府会以不同的方式赋予这样的新闻传播机构以权威性,使它们担负起维护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重任,其通过新闻报道引导舆论,传播思想,强化国家意志。

江泽民同志1996年9月在视察《人民日报》时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巨大的反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新闻舆论,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密切的联系,都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蔡铭泽:《新闻学概论新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第27页。如上所述,新闻是一种对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及动员的舆论形式,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其将党和国家的政治立场、主张及观点直接或者间接地反映出来。

新闻事业是“批判的武器”。新闻事业与国家机器不同,也和政治、法律等机构不同,它是“批判的武器”,而非“武器的批判”。其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不是物质的力量,更不是国家的暴力专政机关。换句话说,新闻传播机构的活动没有如立法、司法、行政机构那样的强制性,它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活动内容,以满足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社会需要为主要目的的活动形式。

任何一家新闻机构都不能强迫人们接收和接受它所传播的内容,特定的新闻信息传播出去,是否为人们接收和接受,只能取决于人们的愿意与否。任何一家新闻机构,都有着自己的政治目标和宣传思想,最终都要将自己的政治目标和宣传思想寓于新闻信息中,最后在社会舆论中传播这些新闻信息。这样的做法才能使其拥有者和控制者的政治目标和宣传思想收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因此,强调新闻机构的意识形态性质,并不等同于将新闻机构看作意识形态的宣传机关,它对意识形态的传播是渗透在新闻信息的传播活动中的。

(二)新闻的社会性

新闻事业面向整个社会和一切受众,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新闻事业是一种活的社会事业,它与社会有紧密的联系。

新闻事业的社会性,是指新闻事业要面向整个社会,为各个阶层的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作为一种大众传媒,新闻事业已经彰显了极其突出的社会功能,这主要体现在其具有重要的社会整合功能和社会公众服务功能。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系统,新闻事业与这个大系统的各部分是一种互动共生的关系,社会发展及环境变迁,均会造成传媒的调整和变化;大众传媒可以培养大众的欣赏趣味、引导舆论以及推动社会迈向文明等,因此,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新闻事业广泛反映社会、影响社会。新闻事业的社会性,在于它是一种传播的工具和手段,充当专职传播者的社会角色,及时和广泛地为社会和大众“通风报信”。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新闻事业这里真正得到兑现。它运用各种形式和方式进行传播,组成打破时空的网络和通道,每日每时为社会和大众进行传播。若打开一张报纸或收听一天的广播,则俨然“一天百事通”。社会分工五行八作、三教九流,而在全面反映今日世界、反映社会现实的广度上,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今天的速度上,没有哪一行业、哪一部门可与新闻事业相比。即使是政治色彩十分鲜明的政党报刊、广播、电视,其不但面向本政党本阶级及其同盟者,同时也面向其敌手或反对派。因而,新闻事业对社会的影响是极其广泛的,它渗透到社会现实和大众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角落。

在新闻事业的作用下,世界得以息息相通,连成一体;大众得以知己知彼,立身行事。现实社会正是因为有了新闻事业的传播,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充满活力与生机。总之,新闻事业以从事传播为标志和特征。所谓的“地球村”,盖因新闻事业及其作用而形成,是传播的地球村,新闻事业的传播也是地球村的传播。这是新闻事业独立存在的资格和价值所在,也是它与其他社会事业的区别所在。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说:“报纸者,报告新闻,揭载评论,定期为公众而刊行者也。”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8页。报纸是如此,其他新闻传媒无不是如此。若不担当传播任务、不能履行传播职责、不成为大众传播工具,则新闻事业就不复存在。

新闻事业的社会性表现为它的服务对象具有社会性,其是为全社会服务的。不同的新闻媒介虽然有不同的服务目标和社会目标,但报纸一经出版,广播、电视节目一经播出,任何人只要具有购买能力、阅读和视听能力,就可以接受新闻信息,或者不接受新闻信息。而且新闻媒介总是希望更多的人接受它传播的新闻信息,遵循受众最大化原则。

新闻事业的传播内容具有社会性。新闻事业要达到预期目的,必须争取尽可能多的受众;而受众是多层次的,受众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这就决定了新闻传播的内容必须丰富多彩,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从国家大事到琐屑趣闻,都在新闻传播的范围之内。

新闻事业从业人员的活动方式也具有社会性。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是社会活动家,是为公众服务的社会工作者。记者的职业特征就是搜集信息、传播信息,这决定了记者必须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

(三)新闻的组织传播性

新闻事业是新闻信息传播的工具,现代新闻事业无时无刻不在向世界各个角落传递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新闻事业具备组织传播的性质,这突出表现为新闻传播机构的构成和运作的系统化和组织化。记者们将在不同区域里采集的新闻发回各自所属的新闻机构,再使新闻从这里传播出去;新闻传播机构连续不断地提供新闻以及相关信息,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构成部分。所谓其组织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确立和实施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监管。虽然不同的国家和政府在监管的具体方式、内容和程度上不尽相同,但都通过相关的新闻政策和法规来规范和控制新闻传播者的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传播的空间和这一空间中新闻的面目。

第二,作为组织传播者的新闻机构,首先要遵照国家政府的有关规定来组织传播,才能取得合法的存在;其次,它要按照一定的流程和分工来安排新闻采集、制作、编辑和传播的工作;最后,它还要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管理本机构的工作人员。

第三,新闻传播者作为个体,不仅需要通过程度不同的职业训练和资格认证来获得身份,而且其存在必须依存于新闻机构,将自身的价值实现纳入集体作业的完成之中。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任何一条新闻都不是单个的传播者所完成的。正是如此高度组织化的传播者,在连续不断地向社会公众提供新闻。

新闻事业的信息传播性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新闻事业是新闻信息传播的工具,现代新闻事业无时无刻不在向世界各个角落传递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

第二,新闻事业可以积极地组织传播公众发表的意见、促进信息的交流。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公民享有发表言论的自由。这种权利通过新闻事业表现出来,就是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新闻媒介享有知的权利、言的权利和批评监督的权利。公民可以通过来稿、来信、接受采访等方式在新闻媒介上发表意见与建议,对党、国家和社会施加影响。

第三,新闻事业可以引导舆论,通过舆论导向引导公众的思想、行为。虽然其没有如各级权力机关、军队、警察、司法等具有强制性的硬控制,但其作用也不可忽视。新闻事业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使其最适合充当社会权力机构主体实施社会制衡的“中介”,成为其“耳目喉舌”,以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

作为大众传播事业,新闻事业的传播视野宽广,触角众多,包罗万象。人类的一切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种种成果,新闻事业都予以传播。除新闻信息之外,其对知识、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尤为突出。新闻事业对知识、思想和文化的传播,或者与新闻传播是一体性的,或者借助新闻之力而另设板块,对社会和广大受众具有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新闻事业同时是知识传播事业、思想传播事业和文化传播事业。

三 新闻事业的特征

新闻事业与新闻的特征不同,其也不同于报业特征。新闻,即新闻事业所提供的主要信息资源和传播的主要内容,有时专指新闻作品而言;报业是新闻事业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而不是新闻事业的整体。新闻事业的特征是建立在新闻传播特性基础之上的,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舆论特征

传播新闻与信息以及引导舆论是所有新闻机构及媒介视为己任的内容。此为新闻事业和其他的文化教育事业相区别的基本特征。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很多新闻传媒将各种信息容量不断进行扩大,以此吸引更多的受众。但其最主要的传播内容还是新闻,何况新闻的外延也在不断地被进行扩展。与此同时,新闻机构作为社会舆论的中心与集散地,向来被看作舆论机关,其功能是不容置疑的。

(二)倾向性特征

新闻事业主要向社会提供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节目等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其有意识形态属性,必然带有一些鲜明的思想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的阶级性是思想倾向的主要表现。尽管并非所有的精神产品都有阶级性,如对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城市建设等的不同观点和意见,但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问题的主张、观点和对有关事件的反映,都无可否认地表现出明显的乃至强烈的思想倾向,代表着不同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

(三)活动特征

新闻事业的主要功能是在客观外界发生新的变化的时候迅速地向全社会报道。由此决定新闻事业的活动具有现实性、广泛性和服务性三个特征,有的人也将新闻事业的活动特征概括为开放性、实践性和服务性。黄浩:《提倡“新三性”,深化新闻改革》, 《新闻战线》1992年第10期。

第一,现实性。其是反映社会进程的“秒针”。现实性来源于它所报道的新闻内容的及时性,现实性迫使新闻事业尽最大的努力去追赶社会生活的步伐。正如马克思所说,“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

现实性要求新闻事业运用写实(写真)的手法,即用最准确的文字图像符号,传达事物的实际面貌。任何虚构、夸张、歪曲和嫁接新闻的方法,都是违反新闻事业的纪实性的要求的。

第二,广泛性。这指其报道的无所不在、无所不及的新闻信息流。新闻事业的广泛性,首先是指传播内容的广泛性。新闻事业是对社会的综合性反映和全景式的报道。无论何人何事何物,都可以被纳入它的报道范围。虽然它不可能做到“有闻必录”,但不允许“要闻不录”。

新闻事业的广泛性,还指它的传播范围的广泛性。新闻事业的“接收器”是面向全社会敞开的,新闻事业的“传送器”也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因此,无论何地都是新闻事业获取新闻和传递新闻的场所。新闻事业的广泛性,还表现为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和参与人员的广泛性。

第三,服务性。其为最广大的受众服务。新闻事业的广泛性决定了它的服务。所谓服务性,是指新闻事业要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最广大的受众服务。以前只讲指导性,这是不够的,还应该讲服务性。这就要求新闻事业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受众。

“通过服务,指导或引导的目的也就能更好地达到。”新闻事业的服务性可以通过许多途径来实现,提供信息是服务,刊播广告,特别是各种公益广告是服务,进行受众调查是服务,开展各项社区工作也是服务。

(四)关联性特征

第一,在空间上,新闻事业与社会有着广泛的联系。虽然就某一个新闻媒介而言,它传播的对象和内容是有限的,其新闻工作人员的活动范围也是相对固定的,这是“个别态”和“现实态”。但就新闻事业整体而言,新闻工作者的目光聚焦于世界各个角落有价值的新闻和采访的对象,这是“整体态”和“理想态”。新闻事业在空间上和社会接触的广泛性是其他任何事业不可比拟的。

第二,在时间上,新闻事业与社会有着紧密的“共时”联系。文学和哲学对社会的反映可以滞后,也可以超前,当然也可以反映现时代,它们在时间上的要求是很宽泛的,既可以怀古,也可大胆展望未来。新闻事业被限定在“当时”,它和世界是“共时”联系,这要求它要反映新近发生的事实和意见。在思想形态方面,它既不可以泥古,也不可以超越现实。

第三,新闻事业发展水平和生产力状况紧密相关。文学、哲学事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不是呈直线相关关系的,而新闻事业发展状况和生产力水平直接相联。新闻媒介直接依赖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造纸术、金属活字印刷术、有线及无线电技术、电视技术和电脑网络技术,都预示着一场意义深远的传播革命的到来。新闻事业在每一个关口,又总以无与伦比的敏感性将新技术为我所用,展示了新闻事业对新技术强大的吸纳消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