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人口、社会阶层与空间结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北京的就业结构

(一)三次产业就业结构

30多年来,北京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北京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第一产业28.3%,第二产业40.1%,第三产业31.6%。这是典型的工业社会就业结构,工业产业就业占了40%多,第三产业接近1/3,而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不足30%。1985年,北京第二产业就业达到最高峰,比例为46%,从此以后,第二产业就业的比例逐年下降,到2014年下降到18.2%。1978年以来第一产业就业的比例一直是下降的,从1978年的28.3%,下降到2014年的4.5%。1978年第三产业就业比例是31.6%,之后逐年上升,2014年比例是77.3%(见表2-14)。数据显示北京就业结构早已度过了工业社会阶段,进入了后工业社会时期。

表2-14 1978~2014年北京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年末人数及构成 单位:万人,%

续表

注:①2010年及以前,劳务派遣人员按照“谁发工资谁统计”的原则进行统计。2011年以后,劳务派遣人员按照“谁用工谁统计”的原则进行统计。②自2012年开始,三次产业划分执行国家统计局《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国统字〔2012〕108号)。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信息网。

(二)就业的行业结构

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位居前5位的是:批发和零售业147.8万人,占13.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41.7万人,占12.8%;制造业138.5万人,占12.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95.2万人,占8.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93.0万人,占8.4%。

表2-15 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行业分布 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

(三)就业的区域结构

北京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城市功能拓展区,为595.6万人,占53.6%;其次为城市发展新区(246.9万人),占22.2%。首都功能核心区有202.6万人,占18.2%;生态涵养发展区有66.2万人,占6.0%(见表2-16)。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的从业人员占了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75.8%。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只占全市人口的10.29%,但是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却占了全市的18.2%,在创造就业方面居功至伟,但是这也导致了北京的职住分离问题。

表2-16 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地区分布 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