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职业教育工作是事关我国发展的关键性工作。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是指导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遵循,更是南昌职业学院坚持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创新发展,在产教融合和工学结合中全面提高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能力、水平的行动指南。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全国有1.23万所职业院校开设了约10万个专业点,年招生规模930万人,在校生达到2682万人,每年培训上亿人次。每年约有280万个家庭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实现了教育代际向上流动。连续10届全国职业院校毕业大赛,超过5万名学生参加了总决赛;2015年启动职业教育活动周以来,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美誉度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大格局中,南昌职业学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建校24年来,学院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切实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持扎根中国大地,特别是中国现实问题和时代需要办教育,始终保持办好高职院校的文化自信和行动自觉。紧紧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等,积极推进创新发展、内涵式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特色不断彰显,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学院现开设专业40个,形成了以管理学、工学为主,艺术学、文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有专任教师570多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90多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5.9%;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340余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以上;先后为社会培养了7万余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科学研究是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高职院校推动教学水平上台阶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些年来,学院始终坚持服务教学、服务社会的科研工作定位,坚持以科学研究为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以科学研究助推教育教学,以教育教学促进科学研究,将科学研究有机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形成了“研中有教,教中有研,先研后教,以研促教”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格局。近三年,学院教师在各级各类期刊发表论文380多篇,获批省级科研课题近50项,为行业、企业提供咨询报告130份,授权专利22项。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师强则教育强。教师是立教之本,是学院科研的主体。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包含教师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能力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的提升。近年来,学院持续加大科研工作力度,不断规范科研工作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科研工作激励机制,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一批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为更好地提炼办学经验,提升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发挥科研支撑教育教学、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我们汇集了学院近期80篇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文章,编撰出版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南昌职业学院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论文精选》一书。书中收录了学院十多位学科带头人撰写的教育教学理论探讨、学术研究论文,二十多位教研人员申报的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7年院级科研立项课题等科研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五十多位教师边教书边育人边科研的经验总结和专题研究成果,涉及学科领域广,涵盖范围大,参与人数多。
论文集的主要内容聚焦于“思政研究”、“育人创新”、“专业建设”和“文化探究”四个方面。
“思政研究”部分,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为问题导向,以突出民办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特色为切入点,在认真总结课堂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相结合、线上育人和线下育人相结合的经验做法基础上,针对如何立足实际,建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激励机制,如何开展高职院校家校合作教育,如何构建微时代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如何发挥红色艺术经典在文化传承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用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判与探析。
“育人创新”部分,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主题,对如何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和担当,培育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培养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做有灵魂的创新创业教育,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等课题,展开有针对性的分析与探讨。
“专业建设”部分,针对学院专业建设实际,坚持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根据“互联网+”的时代特点,围绕如何切实增强学院办学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对材料特种成型及控制工程、电子商务、财务管理、会计管理、物流管理、音乐表演等专业成长、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走势进行了专题研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与网络防御、大数据时代移动端广告营销的新特点、食品危害消费者健康安全三角结构关系与政策创新等课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和分析。
“文化探究”部分,根据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任务要求,结合文化传承创新的实际情况,对“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陶瓷艺术发展大机遇之间的关系、江西赣南采茶戏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当代水墨画创作的趣味性、BRVP流行音乐节奏与风格创作、大班幼儿戏剧能力的研究等课题进行了探析,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这为高职院校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内涵式发展,要求在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内生驱动力。因为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学术研究、科技创新都有其内在的规律。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兼修,健全教书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网络育人相结合的全程、全员、全方位“三全”育人机制,围绕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在科研育人上,必须切实克服功利化、工具主义等倾向,改变同质化现象,要营造科研服务教育教学的良好环境,让高职院校的全部教学科研工作能更好地服务于“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提升学院办学实力,促进学院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发展,要有利于不同类型学科的和谐发展,有利于科研队伍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创新成果的孕育和产生,有利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生态,实现学术的可持续发展,使教育教学科研与学术发展相互贯通、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进而真正成为学院提升办学层次的强大能量,成为引领学院内涵发展的新引擎。
坚持内涵式发展,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认真抓好引企入校、以校育企。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现实,要有效应对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就业总量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等诸多挑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推动中国经济向中高端升级,推动“中国制造”从“合格制造”变成“优质制造”“精品制造”;要补上服务业的短板,使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必须有大规模的技能人才来支撑,而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职业教育。要坚持把职业教育放在中国经济升级,促进充分就业大局中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工作做实、做细,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把职业教育办好做强。学院只有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社会急需、适销对路的人才,才能找到针对性强、有实用价值、有决策咨询作用、有现实意义的科研问题。
坚持内涵式发展,要把教师作为教育事业和学院发展的第一资源。围绕依托、保护和用好“第一资源”,下功夫做好规划学院未来、促进内涵发展、营造育人环境、推进教学科研、引领教师成长、强化内部管理、调适发展环境、落实根本任务等八篇大文章。高职院校的教师,同学生一样,成长是其一生的事业。因为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全身心的沟通与交流,是精神的共振,情感的共鸣,仁爱的传递。教师的成长并非一时一刻、一门一类、一日一月、一季一年的增进,而是与教师个人的阅历、经验、感悟息息相关,与其知识积累、能力长进、悟道认理、人格完善、境界提升有关。教师的生命特质体现在“教”的专业水平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职业是靠“嘴”吃饭的,但要站稳讲台,深耕讲台,守住讲台,显然单靠“嘴”是不行的,尤其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高校的教师,其亲历亲为的动手能力,当师傅传、帮、带的能力,让学生信服的教研成果,非常重要。只有充分利用教育、教学、科研这一综合平台,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的教研活动,学会加强合作交流,才能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把靠“嘴”吃饭的教师职业干好。
大学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提出好的问题。那么作为高职院校的教研人员就应该针对作为时代声音的问题,潜心问道,精心研判,努力在教育、教学、科研中,根据教书育人提出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学校提出的问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传承创新文化需要关注的问题、国际交流与合作必须正视和面对的问题等等,开展研究,不断取得科研成果,为科研融入经济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奉献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论文的集结出版,既是学院部分优秀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学院部分教学科研人员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劳动成果的集体汇报。学院理事会、党委、行政十分重视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为学院广大教师及科研人员搭建成果发表平台。我们坚信,有学院理事会、党委、行政的关心支持,有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参与,学院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将不断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真正成为学院内涵式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撑,成为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
2017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