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经济(2017年第2期/总第4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国南珠产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

高志亮高志亮(1980~),女,广西北海市海城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工商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主要研究领域:经济管理。

摘要 本文在分析中国南珠产业历史变革的基础上,对中国南珠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在养殖方面存在着规划调整缩小养殖范围、海水养殖缺乏科学规划、超负荷养殖、气候变化导致产量急剧滑坡、品种退化导致珠农信心不足等问题;在加工方面存在着产业链条上粗下窄、加工企业各自为政、竞争压力增大、行业标准和规范要求低等问题;在销售方面存在着市场主体自律意识不强,以次充好、以淡充海现象严重,监督检查不到位等问题。因此提出了科学筹划南珠养殖海区、培养基地和龙头、提高南珠品质、科技兴珠、加强管理、加大宣传等措施。

关键词 南珠 海水珍珠 珠城 北部湾 首饰加工

 

中国产于南海之端的海水珍珠历史悠久,早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就作为四大商品之一远洋海外,并在两千多年前被选为朝廷贡品,享有“南珠”之美誉。改革开放以来,南珠产业发展飞速,在扩大生产的同时也逐渐面临养殖技术落后、质量低下、管理不善等问题,致使产业凋零,行业前景堪忧。在新世纪“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下,中国南珠产业如何适应新形势,创新变革,再创辉煌?本文在对中国南珠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南珠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一 中国南珠产业的历史变革和发展现状

中国海水珍珠历史上指北部湾畔的古雷州(今湛江市)和古廉州(今北海市)海区所产的珍珠,现泛指广东、广西、海南沿海所产的珍珠。因地处南端,所以也称为南珠。南珠的发展源远流长,特别是广西北海,作为著名的南珠之乡,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发展历史。据历史记载,中国从秦代开始就利用南珠进贡皇帝。《蜀贡》里记载“淮夷滨珠”,在汉朝中国便集中开始了南珠的采捕。两千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南珠作为主要的贸易物品之一从广西合浦、广东徐闻等地乘船出海,沿海岸而行,与沿途的国家进行商贸交易,远销海外。明代时期,南珠开采达到鼎盛时期。宋、元、明三个朝代近八百年的过度捕捞,严重破坏了珍珠资源。自清末、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南珠生产走向低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非常重视南珠的开发利用。周总理特地为南珠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批示:“要把南珠搞上去,要把几千年落后的自然捕珠改为人工养殖。”在周总理的指示鼓舞下,1958年广东湛江、广西北海一带开始试验养殖南珠。1958年3月,在营盘白龙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海水珍珠人工养殖试验场。1962年,在熊大仁教授的指导下,中国第一颗人工海水养殖珍珠在原合浦白龙珍珠养殖场培育成功。20世纪60~70年代,广西、广东着力研究“人工植核育珠技术”“人工孵化育苗养殖”“处理细胞小片营养药物”等养殖技术,并取得重大突破,改写了南珠产业发展的历史,使南珠进入人工养殖时代,促进了南珠产业的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南珠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生产,产业链基本完善。养殖和加工主要集中在广东省湛江。广东湛江包括雷州半岛的南珠养殖面积逾5万亩,总产量占全国近七成,从业人员6万多人。交易主要集中在广西北海、海南三亚。拥有“珠城”美誉的广西北海更是成为北部湾地区最大的海水珍珠及珍珠制品产业城市,也是全国海水珍珠及珍珠系列制品的批发集散中心。21世纪初,中国南珠总产量突破30吨,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海水珍珠产量大国,在国际珍珠市场具有深远的影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南珠产业已经成为北部湾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由于珍珠养殖面积逐步缩小、养殖技术逐年落后、产品附加值低、产业转型等原因,中国的南珠产业面临严峻形势,产量严重萎缩,2016年全国的总产量不到2吨。南珠的低产值也让中国的南珠产业在世界珍珠市场处于尴尬的地位。

二 中国南珠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南珠养殖发展现状及问题

1.规划调整缩小养殖范围

自2007年以来,由于临海工业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与海洋功能区划调整,南珠养殖用海大幅度压缩,如北海铁山港深水码头的建设使得铁山港区营盘南面传统珍珠养殖海域范围缩小。

2.海水养殖缺乏科学规划

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利益的驱动下,南方海岸线缺乏统一长远的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开始高密度地海水养殖对虾、鱼、扇贝和珍珠。高投入、高产出的养殖模式直接导致了高污染,造成海流循环不畅,近海与远海海水交流缓慢,养殖海域沉淀的污染物增多,水质变差。

3.超负荷养殖

养殖者在无法扩大海域养殖的情况下,便在固有的养殖区域扩大养殖密度,其密度数甚至超出合理容量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如邓陈茂等人指出雷州市有的养殖场每个100米浮筏养10万贝以上,每只贝笼装70~80个贝,远超合理的养贝量[1]。养殖密度和供给的严重失衡,造成饵料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水体氧气不足、场地加快老化,导致育珠贝的存活率低、育珠率低、优质珠产出率低。

4.气候变化导致产量急剧滑坡

2008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不稳定,忽冷忽热的天气不能给珍珠生长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导致珍珠产量下滑严重。例如,2007年的特大暴雨导致流沙和西连养殖的珍珠直接损失达3.9亿元;2008年的热带风暴导致湛江徐闻的珍珠养殖业损失达8000多万元[2]。南珠产业损失惨重,严重萎靡。

5.品种退化导致珠农信心不足

南珠养殖品种单一,目前大部分只养殖马氏珠母贝。传统养殖场地因长期超负荷养殖而老化,已不适宜优质珍珠养殖;据有关资料,南珠产业发展的早期,都是采集天然野生亲贝进行人工繁殖,所以当时的母贝生长速度快、个体大而健康,通常养殖一年半的珠贝壳高可达7厘米,重量可达50克[3]。南珠产业发展到中后期,马氏珠母贝长期以来没有对珍珠贝原进行提纯复壮,种质退化以致生长慢、抗逆性差,用于育苗的母贝多数来源于人工养殖,造成近亲繁殖、早熟早衰。育珠贝生长慢、活力弱、死亡率高、成珠率低、珠粒小和珠质差。珠农养殖的信心越来越弱,加之近年来人工成本增幅太大,多数养殖大户不愿意养珠,很多珠农已经放弃养殖。2012年,海南省年产珍珠不到600斤;2015年,北海市珍珠养殖户只有4户,养殖基地只有5个,珍珠产量不足100公斤。

6.研发能力较弱

许多大型珍珠企业没有珍珠检验和研发的大型设备,无法开展珍珠产品的研发工作。在养殖过程中,相关检测设备也非常简陋。政府财政在南珠研发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科技创新滞后,技术成果转化难,深水片式笼育珠、疏养、轮养育珠等先进的珍珠养殖技术难以推广,产业经济效益差。

(二)南珠加工发展现状及问题

1.产业链条上粗下窄

虽然中国南珠的产业链条相对完整,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但多数企业和从业人员集中在上游,原珠的粗加工产品众多。中国南珠企业产业结构雷同,高端品牌和自有设计较少,与国际知名珠宝商的合作主要停留在原材料供应上,共同开发销售较少。越往下游,链条越窄,整个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增值较低。

2.加工企业各自为政

南珠的加工主要集中在湛江的雷州和徐闻,部分集中在广州和深圳,极少部分集中在香港。各加工企业缺乏合作精神和分工意识,经营分散,加工规模小,加工能力不足,加工科技含量低,加工工艺、加工技术、加工设备落后。不少珍珠加工企业仍沿用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加工技术。南珠的首饰加工设计、与其他材质组合的技术落后,高品质的产品少,珍珠层粉、珍珠粉、珍珠膏霜类化妆品和其他美容保健药品等深加工产品数量少且科技含量不高,珍珠贝肉、贝壳等附加产品利用层次和效率都比较低,从而影响了珍珠的收益增值。中国南珠加工水平与国际先进加工水平相比,差距越来越大,国际竞争力不强,也与中国珍珠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不适应。

3.竞争压力增大

相比较南珠而言,日本的南洋珠、大洋洲的大溪地珍珠处于养殖高峰期,珍珠质量和规模、技术和产量稳定,品质上乘,对中国南珠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4.行业标准和规范要求低

根据《北海南珠调查报告》(2017),缺少具体可操作的行业流程是珍珠产业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尽管已颁布国家标准,但缺乏操作性,行业内部基本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成为制约珍珠业发展的一大顽症。虽然成立了珍珠行业协会、珍珠商会,但它们尚未能够指导协调珍珠行业的发展。同时,缺少珍珠行业标准和专利成果,缺乏对珍珠行业的监督管理,影响了珍珠业的发展。

(三)南珠销售发展现状及问题

依托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目前形成的北部湾珍珠产业专业中心市场主要有海口珍珠产地专业中心市场、湛江海水珠中心市场和北海市“中国南珠城”等。当前,南珠市场的交易低潮与国际珍珠市场的兴旺形成鲜明对比。据有关资料记载,1999年中国南珠产量占世界总产的96%,而销售值仅占12%。2003年,全世界珍珠及相关产品销售额约50亿美元,而中国不到5亿美元[3]。中国珍珠产品质量低、设计水平落后、品牌价值不高的问题明显。

1.市场主体自律意识不强

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相对短视,以短期利益为重,对行业规定和技术标准执行不严。珍珠市场管理混乱,同业间无序竞争,影响了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2.以次充好、以淡充海现象较多

珍珠市场存在高标价、低折扣、以淡水珍珠冒充海水珍珠出售、缺乏诚信的现象。商家与导游及出租车司机相互勾结,抬高价格欺诈旅客,存在扰乱珍珠市场等无序竞争现象。

3.监督检查不到位

政府相关监管部门执法不多不严,对市场的监管不到位。消费者维权意识不强,投诉举报不多,监管部门对分散的市场管理想办法少、出实招少。

4.企业不注重品牌建设

当前,中国南珠企业的知名品牌有京润、珍珠美人、海润等,但品牌的影响力甚微,能获得全国知名商标的企业屈指可数,不足以与国际品牌相媲美。

5.产业黏合度不高,拓展面不宽

珍珠产业只是与旅游业中的销售结合度强,与休闲农业、体验经济、互联网销售、文化产业等方面的结合度都不高。

三 “一带一路”下南珠产业的发展形势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在当前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加强区域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且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据新华网(2015年3月29日)介绍,在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主张在古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加强沿线各国交流合作,带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积极响应。

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从而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旨在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中长期重要的发展倡议,承载了促进西部地区发展和扩大向欧亚内陆乃至欧洲地区开放的宏大经济愿景。

“一带一路”是一个延续历史、面向未来的伟大倡议。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使南珠的发源地再次成为中国与东南亚贸易的桥头堡。从历史渊源、文化沉淀、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等诸多方面看,南珠产业承担着弘扬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光荣使命。应充分把握当前的大好局势和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大对南珠产业的投入,促进珍珠产业链转型升级。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

“一带一路”将成为促成经济全球化的有力推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市场大融合、产业大转移、资本大流动和技术大传播,可弥补南珠产业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缺口,实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体制机制创新,加速整个产业腾飞。

(二)国内外南珠市场潜力大

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美国、日本及欧洲等主要珍珠消费大国和地区的需求量将持续上升。近年来,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国内消费需求也日趋旺盛。由于南洋珠和黑珍珠采用限产保价的策略,日本珍珠养殖由于环境和人力资源等原因而萎缩,国际市场上海水珍珠供不应求的姿态将会继续。

(三)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变革加剧

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深刻变革,给南珠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目前南珠产业有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延伸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原辅材料价格上涨,珍珠企业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挤压,土地和信贷门槛上升也将对南珠产业的项目建设、企业资金产生更加严格的直接限制。

(四)珠宝行业国际化、品牌化、平民化趋势明显

“一带一路”倡议可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深度合作交流,国外的优秀产品将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这些外企会为珠宝行业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国际化的流行趋势。中国的珠宝企业也会加大与国外品牌合作的力度,在合作共赢的同时扩大品牌效益。珠宝饰品也将逐渐由奢侈品变成人们的生活消费品,将更加注重个性化的设计,珠宝消费将趋向时尚化、生活化、平民化。

四 中国南珠产业的发展战略

中国南珠产业作为一个极具历史文化品牌和资源优势的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前景。只要厘清思路,科学谋划、统筹推进,从基地打造、龙头企业培养、产业链条延伸、品牌培育等方面下功夫,发挥资源、产业和文化优势,借鉴国内外发展珍珠产业的成功经验,借“一带一路”倡议的春风,必能再造中国南珠品牌,再创南珠辉煌。

(一)科学筹划南珠养殖海区

当前南珠养殖场地的环境恶化,生产企业经营困难。缺少研发技术和人员是南珠产业发展的瓶颈。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海洋经济的大局统筹规划出发,将南珠的养殖区域调整划入海洋经济的规划,统一合理规划养殖区。

一是要按照海洋功能区划,结合养殖海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科学合理地规划养殖水面,满足南珠产业龙头企业珍珠养殖用海要求,保证珍珠贝原种场、良种场建设用地用海。同时加大珍珠养殖海域环境保护力度,对可能影响产业发展的项目,严格实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和企业排污达标排放制度,从源头上确保南珠养殖海域环境达到养殖水质要求。同时,对各养殖区域实行容量管理,确定养殖海区合理的养殖容量,实现养殖水体的可持续利用。

二是要争取政策支持,产业引导。把南珠产业发展上升为“一带一路”的产业项目;争取政府专门的扶持资金;扶持打造现代核心示范养殖区;出台金融、税收、用海、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优惠政策及人才激励政策,进一步创新养殖技术和模式,加强首饰设计及加工、贝壳贝肉综合利用和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拓展南珠产业功能,建设南珠主题公园,修复南珠历史遗址,生产南珠文化艺术产品,发展南珠文化旅游,延长南珠产业链,实现“南珠”名片的文化效应和经济效应。

(二)服务引导,培养基地和龙头

一是培养现代核心养殖示范基地。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农民受益”的思路,通过集聚各种资源,划定相对固定的养殖海域,综合运用南珠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南珠养殖示范基地,推进南珠养殖技术推广,支持企业、合作组织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二是培育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重点扶持一批经营水平高、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并给予优先政策支持和金融保障,发展珍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珠农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南珠品牌,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企业及获质量奖的企业给予奖励。

三是引导企业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基本构建集珍珠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同时培育诚信的专业市场,使之成为具有交易、调节、信息集散和强大综合辐射能力的珍珠产品集散中心,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的竞争力。

四是充分发挥北部湾海域南珠养殖技术优势,鼓励、引导企业“走出去”,利用东南亚国家的海洋优势,开展异地养殖,弥补北部湾南珠养殖面积逐步萎缩的不足。

(三)科学养殖,提高南珠品质

以终端产品质量取胜的策略,适当地控制南珠的生产规模和供给数量,保证珍珠作为珍品的价值。对珍珠的养殖实行立体分类的模式,针对不同的贝类采用不同的养殖方式,力求养殖出不同规格、不同品质的珍珠,以达到不同档次和价格的营销目的。

一是引进白蝶贝、黑蝶贝、企鹅珍珠贝,培育大型海水游离珍珠与附壳珍珠的优良贝种。其产出的珍珠硕大、圆润、纯净,具有与生俱来的自然美和令人眩目的银白色光泽,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珍珠之一,直径一般为10毫米,大的可至17毫米,珠层较厚,极具保值的价值。由此可以极大地促进南珠产业的中高档珍珠饰品的终极零售市场,产出珍珠首饰的“精品”。对这类贝类将精心挑选海域中的最好区域,采用大型贝类深水养殖新模式,养殖周期在两年以上。

二是养殖优质马氏贝母。该品种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育珠效果好,成活率高,可以较大规模地提高成珠的质量和数量。这类珍珠将用于出品大量中端、大众化珍珠饰品,以满足普通大众对珍珠饰品的需求。

三是培育药用珍珠。挑选海域中环保指数最高的区域养殖药用珍珠,提高珍珠的纯药用价值,生产更高品质的保健品和化妆品,占据更高份额的市场。

(四)科技兴珠,加快融合

一是加强南珠产业养殖与开发的产学研合作。鼓励和支持南珠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马氏珠母贝的种质保护和提纯复壮工作,研发珍珠母贝新品种,开展白蝶贝、黑蝶贝、彩唇珍珠贝人工繁育和育珠技术示范,以及延绳吊养育珠和浮筏吊养育珠等深水育珠技术开发,提升珍珠养殖技术和珍珠档次。

二是加强南珠养殖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南珠养殖从业者素质和技术水平,加大标准化南珠养殖技术示范推广,延长育珠时间,科学调整养殖密度,提高南珠质量。

三是引进国外先进的珍珠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珍珠精深加工技术,综合开发利用珍珠及其附产品,研制珍珠药品、美容化妆品、保健品等,开发珍珠贝工艺品和旅游产品等特色副产品。

四是引入国际先进设计理念。加强与国外珠宝设计学校合作,吸收国际先进设计理念,提高南珠及首饰加工技术水平,创立珍珠产品的高端品牌,提高经济效益。

五是鼓励技术输出。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扶持,鼓励养殖大户“走出去”,到祖国的西沙、南沙群岛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中的海洋国家拓展异地珍珠养殖。

(五)加强管理,加大宣传

一是工商、质监等部门加大对南珠市场的管理力度,规范销售市场和价格秩序,严肃查处珍珠产品的违法经营行为,维护南珠品牌。

二是建立“南珠产业联盟”,成立“南珠产业联盟”协会,制定行业标准,完善行业制度,规范行业管理。

三是融合宣传、文化、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以及民间团体的力量,大力挖掘南珠历史文化内涵,宣传和弘扬南珠文化精神;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南珠相关产业的开发,培育以南珠文化为题材的广播、影视、传媒、音像、动漫和网络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将南珠产业从养殖、加工、贸易延伸到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南珠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蜚声中外、享誉全球。南珠是海上丝绸之路特有的记忆名片,是北部湾海域独享的重要遗产和资源特色型产业,对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只有协调好南珠养殖、加工、销售、质量控制和监管各个环节,南珠产业才能做大做强,才能重铸中国“南珠”辉煌。

参考文献

[1] 邓陈茂、黄海立、符韶:《我国海水养殖珍珠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16年第10期。

[2] 邓陈茂、符韶、梁飞龙、童银洪:《湛江珍珠产业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海洋与渔业》2009年第4期。

[3] 符韶、邓陈茂、梁飞龙、童银洪、孙永敏:《关于南珠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