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L县的人文与山川
即便是在全域旅游成为时尚的大旅游时代,也并非每一个地方都能成为旅游目的地。有学者认为,旅游目的地的发展需要具备三个层次的要素。一是吸引要素,即各类旅游吸引物,包括有形的、无形的吸引物,也包括物质性的、非物质性的因素。旅游吸引物产生的是吸引旅游者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直接吸引力,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旅游景区(点)自然是“第一产品”。二是服务要素,即各类旅游服务项目的综合。与旅游相关的其他设施及服务虽然不是旅游者访问目的地的主要因素,但是它们作为“第二产品”,将会影响旅游者的整个旅游经历。因此,当两地旅游吸引物存在替代关系时,服务质量优劣、设施完善程度、交通便捷程度就会对旅游者的目的地决策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使交通、旅游设施及服务成为辅助吸引力的依托,与旅游吸引物共同构成旅游地的整体吸引力的来源。三是环境要素。环境要素既是吸引要素的组成部分,也是服务要素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条件。这其中的供水系统、供电系统、排污系统、道路系统等公用设施,医院、银行、治安管理等机构以及当地居民的友好态度等作为“附加产品”,与旅游吸引物等共同构成目的地的整体吸引力,因此也是非常重要的。可见,旅游目的地建构必须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而这种科学论证则必须建立在对美的认知能力之上,即需要发现美、发掘美、彰显美。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对于旅游目的地建构而言,发现美的眼睛显然特别重要。面对倏然而至的旅游大潮,L县的决策者们思路是清晰的、目光是独特的,他们审视境内的山川、河流、土地,综合考虑历史与当下,获得了投入旅游开发洪流的勇气。居于滇桂黔三省结合部、以“鸡鸣三省”闻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均较为平凡的L县满怀信心汇入旅游开发大江大河的勇气,来自文化自信、国家西部大开发惠民政策以及地方政府提升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强烈愿望。
一 徐霞客的游踪
在中国文化史中,徐霞客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可以说早已成为旅游的象征符号。他所到之处都可以进行旅游开发,都能够成为旅游目的地。因此,很多地方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候,都会到《徐霞客游记》中寻找线索与依据。触动L县投入旅游开发实践的,首先就是“游圣”的游踪以及“游记”中有关L县篇幅不小的记录。1638年,农历八月十七日,一路穿越惊险和泥泞,徐霞客告别了师宗山水,进入L县地界。在L县,徐霞客一路探访,并对诸多奇异景色做了记录。后人将《徐霞客游记》中关于L县景点的记录总结成为如今的“古十景”。
第一景是腊山玉带。“腊山”指的是县城西南的白腊山,此山峭拔奇秀,为L县第一高峰。《徐霞客游记》载曰:“白腊山,在城西南十余里,顶高十余里,其麓即在西门外二里。上有尖峰,南自偏头寨,北抵州西北,为磨盘山过脉,而东又起为束龙山者也。此山虽晴霁之极,亦有白云一缕,横亘其腰如围带,为州中一景。”关于白腊山,L县文人窦居复曾有诗赞誉:“试看罗雄第一峰,腰缠玉带为谁缝。岗笠白练三千仞,凝悬银河下九重。”白腊山在L县人心中具有神山地位,在民间,有很多关于此山的传说。“玉带”指腊山湖和玉带湖。腊山湖位于白腊山主峰下,湖面呈带状分布,此湖傍山蓄水,终年长青,湖呈环形展布,四周群山绵亘,山峰高耸。玉带湖位于县城东南白腊山主峰下,亦傍山蓄水,终年长青,湖中有岛如鸳鸯,湖水绕岛,水色澄碧,如玉带倒映,恍如置于仙境。岛上及两岸林木郁郁葱葱,岸边岛旁水草青绿,野花芬芳,翠鸟啼鸣,景色清静秀丽。
第二景是太液澄波。《徐霞客游记》中对太液湖的记载相当含混,仅有“城东北隅汇水一塘,其下始有禾畦,即东门接壤矣”。但在L县人的心目中,城里这一泓清澈的湖水是白腊山神之女白腊公主的眼泪。而美丽善良的公主之所以流下眼泪,是为了解救经常遭受火灾的L县百姓。今天的太液湖,虽然已经没有往昔的波光粼粼,太液澄波的意境也难以领略,但依然是太液湖公园的点睛之景。太液湖公园位于L县县城中心九龙大道旁,占地120亩,由正门广场、腊山仙子广场、湖心岛、儿童乐园组成,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第三景是九挽渡。L县人只记得“古十景”中有一景名为“九挽渡”,也知道这一景写的是该县九龙镇的九龙桥,但已经无法解释当时的“九挽渡”是怎样打动了徐霞客的心,让他产生“丝丝柔情,九重挽渡”的万千柔肠。
第四景是三峡悬流。“三峡悬流”的美好景致至今依然打动着游人的心。这一景观是由得天独厚的地质构造和水流的长期侵蚀形成的十级高低、宽窄不等,形态各异的瀑布群。遥想当年,徐霞客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这里,壮美的景色一定让嗜景如命的他得到了不小的宽慰。
第五景是金鸡独立。此景位于L县城东北金鸡村,是关于金鸡山的形象喻指。金鸡山上,石高万丈,峙立山腰,形若雄鸡,路人观之,神往止步。关于金鸡山,清代文人有楹联曰:“一览遍尘寰,四看天马悬空,曾到岩前勒住;万笏朝地座,忽听金鸡报晓,疑从海上飞来。”这一美景,今天更具特色,是游人前往L县必看景点。
第六景是石虎悬崖。徐霞客关于“石虎悬崖”的记载是:“饭后下山……泞滑更甚于昨,而浓雾充塞,较昨亦更甚。一里抵昨所入坞中,东北上一里,过昨所返辕处。又一里,逾山之冈,于是或东或北,盘旋岭上。八里稍下,有泉一缕,出路左石穴中。其石高四尺,形如虎头,下层若舌之吐,而上有一孔如喉,水从喉中溢出,垂石端而下坠。喉孔圆而平,仅容一拳,尽臂探之,大小如一,亦石穴之最奇者。”关于这一景点,徐霞客还记载了一件颇为神奇的事:“余时右足为污泥所染,以足向舌下就下坠水濯之。行未几,右足忽痛不止。余思其故而不得,曰:‘此灵泉而以濯足,山灵罪我矣。请以佛氏忏法解之。如果神之所为,祈十步内痛止。’及十步而痛忽止。余行山中,不喜语怪,此事余所亲验而识之者,不敢自讳以没山灵也。”此景深埋于群山之中,少有人探访,至今是否依然有“神泉”流于“虎口”也再没文献可查。
“古十景”中第七景温泉漱玉、第八景曲水金花、第九景峭壁仙锄、第十景石壑甘泉已经被时光冲刷而去。今天的人们已经难以感受“游圣”徐霞客当时邂逅这些美景时的激动和愉悦心情。事实上,“古十景”在L县旅游中的意义并不在于它们能否继续获得游客凝视,而在于它们作为符号存在,使L县与旅游结缘,使L县人产生了一种旅游思维和旅游情结。正是因为这种思维和情结的存在,L县人才能够在汹涌澎湃的旅游大潮中想到通过旅游来振兴区域经济,从而别出心裁,建构自己的旅游体系,使“秀甲迤东”的L县成为旅游目的地。当然,在人们心中,“古十景”的凋零依然是一种无法弥补的遗憾,笔者在访谈中就曾多次听到这样的论述:“如果‘古十景’依然健全,那将是多么重要的旅游资源啊!”但是,L县人没有在遗憾中长吁短叹,也没有蹉跎岁月,他们深知,自然山水的流变正如同春秋轮换和生命更迭一般,无法阻止、不可回避,唯一能做的是脚踏实地地努力和奋斗,把当下做得最好。
二 工业文明之花
“鲁布革”是布依族语的汉语读音,意思就是山清水秀的布依族村寨。这个村寨距离L县县城46公里,坐落在云贵两省界河——黄泥河畔的山梁上,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远山村。1983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鲁布革水电站开工建设,“鲁布革”声名远播。
电站工作人员介绍,鲁布革水电站采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整个建筑由首部枢纽、引水工程系统、地下厂房系统和泄洪建筑物组成。其中,电站大坝连接云贵两省,坝高100多米,是国内第一个采用砂页岩风化材料作为防渗心墙的土石混合坝。大坝的泄洪建筑物有左右泄洪洞,直径均超过10米,其中右岸泄洪洞是水库底孔,可起到泄洪、排沙、放空、导流四结合的功能和作用,其进水塔高78米,为当时云南最高建筑物。大坝的引水工程系统布置在河的左岸,设有直径8米、长度近万米的引水隧道洞沟。此外,鲁布革水电站的厂房枢纽工程采用全地下深埋式。
除了精巧的设计工艺,鲁布革水电站的建设实际上推动了中国水电建设模式的变革,而这种变革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型水电工程建设一直采用自营制方式,也就是国家统一拨款,国营单位施工,建成后移交电力管理部门生产运行,收益上交国家,在资金使用、工程进度、质量成本等方面都由工程局负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项目管理概念。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随着经济发展脚步的加快、用电量的增加,对水电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一度出现了高潮。但是,百废待兴的中国资金短缺、技术落后,水电发展的步伐明显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缺乏电力的驱动,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必然受到影响。面对这种窘境,唯一的路径就是通过正在开启的国门,寻求国际市场资金,但是迈出这一步需要极大的改革勇气。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利用外资,包括世界银行贷款还存在疑虑,特别是在利用外国贷款时,借款人必须履行的一些承诺和条件,尤其是涉及体制和管理方式的改革,还没有被人理解和接受。面对利用外资上马还是因资金短缺搁置的艰难抉择,电力部门做出了顺应改革开放大潮的选择,决定鲁布革水电站部分建设资金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并于1983年成立鲁布革管理局,第一次引进了业主、工程师、承包商的概念,令人耳目一新。鲁布革局部工程进行国际竞争性招标,将竞争机制引入工程建设领域,日本大成公司中标进入中国水电建设市场,夺走了中国工程局嘴边的肥肉,形成了“一个工程、两种体制”的局面。
事实上,鲁布革水电站建设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而言,其意义绝不止利用外资化解资金短缺的问题,对中国水电发展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直接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王克明、彭全刚、吴之明在《从鲁布革到二滩——中国水电建设项目管理与国际接轨的历程和启示》一文中指出,“鲁布革电站在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引进了国外长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并为社会公认的规则,即被称为‘国际惯例’的市场运作法则以及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此外,鲁布革水电站所采用的“一个工程、两种制度”的做法,使重新融入世界的中国相关领域决策者和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对比和思考,看到了比先进的施工机械背后更重要的东西,很多人开始反思计划经济体制下建设管理体制的弊端,探求“工程马拉松,投资无底洞”的真正症结所在,形成了以“冲击、突破、反思”为特点的“鲁布革冲击波”。可见,鲁布革水电站是改革开放后在中国盛开的一朵现代工业文明之花。这朵盛开的“花”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使万山丛中的“鲁布革”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圣地”。
此外,鲁布革水电站高耸云天的水坝,让奔流狂野的黄泥河犹如套上缰绳的骏马,顷刻间变得俊逸温顺,形成了长约20公里、库容量上万立方米的高峡平湖。被驯服成湖的黄泥河与周围的峭壁、古木、花鸟、村落相映成趣,成为充满魅力的悠游之处,泛舟其中,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这也为后来进行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1-1 鲁布革水电站
说明:鲁布革水电站的建设以及由此产生的“鲁布革冲击波”让群山深处的L县广受世界凝视,这其中也有游客的凝视。
三 独特秀美的河山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L县地处滇东高原向黔西高原过渡的斜坡之上,其西部和北部是较为完整的滇东高原,中部属于岩溶断陷湖形盆地,东部和南部受河流侵蚀、切割,形成中低山和峡谷相间的地貌,地形结构复杂,山川峡谷众多。从气候环境来看,夏季受暖湿气流影响,多大雨和暴雨;冬季受昆明静止锋控制,常阴雨连绵,年均降雨量为全省之最,年均相对湿度为85%,年均日照时数为1685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5.1℃,年均无霜期为280天。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了独特的人文与山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与景观。
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独特的生态农业。独特的温度、湿度和土壤条件,使L县中部盆地非常适于油菜生长,因此,油菜也成为L县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每年二、三月,菜花怒放,溢彩流金,美不胜收,县城所在的坝子化为一个硕大无比的大花盆,形成“花潮起伏,延绵万亩”的壮丽景观。花海之中,别具韵味的喀斯特锥形山不时突兀而出,有画龙点睛之妙,使L县花海较国内其他花海而言,更显雅致、灵秀,更富有特色,更动人心旌、令人流连。
独特的自然地理,造就了独特的山河。L县境内分布着九龙河、块泽河、黄泥河、大八大、多依河等25条河流,这些江河在L县境内纵横蜿蜒,并汇集于三江口,经广西注入珠江,归于南海。这些河流带来了充沛的水量,滋润了L县的山川和土地,而且与当地独特的喀斯特地形相映成趣,在岁月侵蚀中,形成了诸多地貌奇观。也正是因为这些奇观,徐霞客在饱览L县山水美景后,留下了“著名迆东”之感叹。
独特的山水,孕育了独特的文化。L县境内居住着布依、彝、回、苗等少数民族,其中布依族所占比重最大。相对于其他少数民族,布依族在语言、服饰、生产生活、居住环境、婚丧嫁娶等方面都保存着古老的传统,因此,布依文化是L县少数民族文化中较为闪亮的。布依文化主要体现在“二月二”和“三月三”两个民族节日中。“二月二,龙抬头,男女老少出竹楼”,“二月二”是布依族传统的对歌节,这一天,九龙河、块泽河、黄泥河沿岸和贵州邻近的布依族青年男女便云集九龙河对歌求偶,热闹非常。除了对歌,在这样温馨浪漫的节日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是不会缺席的,因此,“二月二”不仅是对歌节,还是布依文化节。“三月三”是布依族祭祀山神、水神的传统节日,节期历时六天,其间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所有布依族村庄被一种神圣的仪式感笼罩着。
总之,L县的秀美山川和绚丽文化,使其具有了独特的资源禀赋,具备了进行旅游开发的诸多吸引要素,而将这些颇具吸引力的要素进行系统整理、升级改造、文化诠释、宣介推广的实践,便是旅游目的地建构的基本内涵。
图1-2 L县山水
说明:绚丽秀美的山川触动了L县人的旅游情思,他们开始探寻通过旅游产业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