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绿色经济发展与政策研究文集》(以下简称《文集》)是由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云南林业低碳经济研究创新团队发起编写的以绿色经济发展与政策研究为主题的研究成果的总结,汇集了2013年以来云南林业低碳经济研究创新团队、云南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及林权制度研究基地、台湾农业与资源经济学会与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省社区林业与农村发展学会倡议发起开展的“滇台绿色经济发展与政策论坛”和云南省高校新型智库——云南林业经济研究智库的专题研究成果,是云南省该领域以云南和台湾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而集成的首部文集。
《文集》由四编组成:绿色增长与碳排放,林业发展与政策,产业发展与政策,国家公园建设与生态旅游。
《文集》的第一编是“绿色增长与碳排放”。绿色经济理念在世界各国、各领域的广泛渗透标志着人类已经摒弃传统的经济发展动力——利润最大化,转而形成了绿色经济的崭新价值观——福利最大化。因此,绿色增长在强调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同时,更强调通过改变消费和生产模式完善社会福利,改善人类健康状况,增加就业并解决与此相关的资源分配问题。本编讨论了绿色增长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家庭消费支出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从企业和农户两个层面讨论参与减排和增汇意愿的影响因素,最后,为建构与低碳产业有直接利益交集的碳金融体系,探索了如何建构碳货币本位的信用基础及信用体系。
《文集》的第二编是“林业发展与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集体林权制度、国营林场改革、森林保险等。本编的多篇论文对于我国林业改革及其成果评价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第一篇以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管理为视角,构建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距离函数,对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管理绩效进行定量的评价,最后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第二篇构建了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测评指标体系,并收集云南省林业2003~2012年的面板数据,使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对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林业投入和社会效益四个主成分的分析,得出云南省林业93.513%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从而为建设“森林云南”提供政策决策依据。第三篇分析了日本森林政策的变迁与森林补偿政策,其方法、技术及政策体系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第四篇以云南省玉溪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106户林农,采用二元Logistics模型对农户参与森林火灾保险的意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户的年龄、年均收入、文化程度、职业对林农的森林火灾保险支付意愿有显著影响,为下一步政府和企业更好地开展森林火灾保险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五篇基于系统和动态思路,构建了云南省林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和综合指数评价了云南省林业现代化水平。第六篇基于云南少数民族大省的实际,基于对4个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点实地调研结果及6个潜在案例点的问卷调查结果,对云南省发展林下经济进行了SWOT分析,并以2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自然禀赋条件为基础,提出各地应因地制宜选择林下经济发展路径。第七篇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减少正熵流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以云南省大围山国家级(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并验证了ELECTRE-Ⅱ算法在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方案选择中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定量决策方法。
《文集》的第三编是“产业发展与政策”。国家“十三五”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要围绕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创新能力强、品质服务优、协作紧密、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其重点之一是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别是提升新兴产业支撑作用,支持生物技术、绿色低碳等领域的产业发展壮大。本部分论文围绕绿色产业发展和产业创新、林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林复合经营等领域进行探讨。其中,第一篇介绍了台湾生物质能源作物栽植现状,以及当地生物质能源作物关联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第二篇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从昆明市城市饮用水源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区位功能特点入手,研究解决昆明市饮用水源功能区低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问题及其驱动机制,以寻求低碳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路径。第三篇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通过高效合理利用现存生态位、开发潜在生态位和培育市场生态位等措施,构建适宜云南小粒咖啡绿色产业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第四篇运用李昂提夫(Wassily Leontief)投入产出模型,建构了能源产业投入产出模型,通过产业关联效果、乘数效果分析,模拟台湾主要能源产业投资建设产生的产业经济效益,并估算其对环境带来的影响。第五篇基于调查问卷探讨民众对能源认知现状,进一步以Probit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第六篇在构建20项云南省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可拓学评价模型,评价云南省林业可持续状况。第七篇利用区位商法和产业集聚指数法,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测度了云南省林产业及林业各亚类产业的集群程度。第八篇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效益评价及预测的新途径。第九篇从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与流程创新、文化创新方面介绍了台湾稻米产业的创新经营。第十篇简要介绍了台湾推动产业环境管理的历程,分析了台湾推动产业环境管理策略的产业内外部阻力和改善对策,该文章的理念对于我们进行环境科学管理和运作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文集》第四编是“国家公园建设与生态旅游”。国家公园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和适度旅游开发为基本策略,是一种能够合理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关系的行之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模式。2015年5月18日,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提出,在9个省份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后发改委同13个部门发布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对国家公园的研究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部分论文围绕滇、台国家公园的建设、低碳旅游、民宿旅游、绿屋顶与环保、减碳效益等领域进行了探索。第一篇论文认为云南省是中国大陆建有国家公园最早最多的省份,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管理体制、认识误区、基础研究和技术支撑、集体林地权益、从业人员素质等难题,需要及时破解。第二篇论文通过了解游客对于选择台湾三芝区民宿的因素,分析了游客选择入住民宿的动机、游客选择民宿时主要重视的因素、游客对于住宿后的满意度、是否再次选择此间民宿入住以及上述入住民宿的动机、重视的因素、满意度之间的关联性。第三篇论文以“阳明山国家公园”为例,规划理想的国家公园低碳旅游形态。第四篇论文以产业关联波及模型分析中国旅游观光的经济效果。第五篇论文介绍新型DIY绿屋顶的开发动机与过程及其环保与减碳效益。第六篇论文选取云南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和台湾玉山国家公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相关评价指标,对两个国家公园的保护、游憩、科研、教育和社区经济发展功能进行了对比计算,对综合经营效果进行了系统分析。
《文集》是以论文汇编的形式呈现,故其主要思路(角度、方法、途径、目的)具体体现在各篇论文的内容中,但是,从角度和目的来看,仍有以下体现:一是所涉及的绿色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研究,云南和台湾学者分别从各自的实践和政策角度进行了探索;二是希望通过本《文集》的编撰,为相互借鉴和学习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