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河南省2015年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报告
2015年,河南省农业在高起点上再夺丰收,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整体发展情况良好。2015年河南省主要粮食产量达到6067.1万吨,人均主要粮食产量达到0.64吨,两项指标相比2014年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农业产值继续增加,2015年农业增加值为4348.41亿元;农业劳动生产率继续提高,达到了8630.16元/(人·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852.86元,人均农业增加值达到4586.93元。河南省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全面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河南省农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4.1 河南省农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4.1.1 河南省农业竞争力发展概述
2006~2015年,河南省农业竞争力指标的变化情况,如表4-1-1所示。
表4-1-1 河南省2006~2015年农业竞争力指标
注:2014~2015年,河南省农业劳动生产率数据指标,由于统计口径问题,分母所用数据为乡村人口。
从表4-1-1来看,2006~2015年,河南省农业竞争力有了大幅提升。农业增加值在2006~2015年稳步增加,人均农业增加值在2006~2015年处于稳步增长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从2006年的3261.03元增加到2015年的10852.86元;人均主要粮食产量在整体上呈稳健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0.54吨增加到2015年的0.64吨;2015年农业劳动生产率为8630.16元/(人·年);农村人均用电量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从2006年的284.75千瓦时增加到2015年的637.09千瓦时;在支农资金比重指标方面,2006~2009年出现短暂的上升,2009~2014年又呈现整体下降趋势,2015年呈现上升趋势。
4.1.2 河南省农业竞争力在全国的排位变化
2014~2015年,河南省农业竞争力及其二级指标在全国的排位变化情况,如表4-1-2和图4-1-1所示。
表4-1-2 河南省2014~2015年农业竞争力及其二级指标在全国的排位趋势
注: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称河南省为农业大省,但农业大省并不见得就一定是农业强省。在农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当中,相对于总量指标,我们更注重各种人均指标和比例指标。河南省农业发展的一些人均指标和比例指标其实并不占优势,从而导致对河南省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并不高。
图4-1-1 河南省2014~2015年农业竞争力二级指标在全国的排位比较
(1)2015年河南省农业竞争力在全国的综合排位为第11位,表明其在全国处于中势地位,与2014年相比下降1位。
(2)从指标所处区位来看,2015年处于上游的指标有4个,分别是农业增加值、人均农业增加值、人均主要粮食产量、农村人均用电量,其中农业增加值、人均主要粮食产量是河南省农业竞争力中的优势指标;处于下游指标的有3个,为支农资金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劳动生产率。
(3)从雷达图图形变化看,2015年与2014年相比,面积略有缩小,仅农村人均用电量成为图形扩张的主要动力点。
(4)从排位变化的动因看,在农村人均用电量指标排位上升和人均农业增加值等指标排位下降的综合作用下,2015年河南省农业竞争力综合排位居全国第11位,与2014年河南省农业竞争力综合排位相比下降了1位。
4.1.3 河南省农业竞争力在中部六省的排位变化
2014~2015年,河南省农业竞争力及其二级指标在中部六省的排位变化情况,如表4-1-3和图4-1-2所示。
表4-1-3 河南省2014~2015年农业竞争力及其二级指标在中部六省的排位趋势
图4-1-2 河南省2014~2015年农业竞争力在中部六省的排位比较
(1)2015年河南省农业竞争力综合排位在中部六省中处于第2位,表明其在中部六省中处于优势地位,与2014年河南省农业竞争力在中部六省的排位相比没有变化。
(2)从指标所处区位来看,2015年位于上游区的有6个,分别是农业增加值、人均农业增加值、人均主要粮食产量、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人均用电量和支农资金比重,其中农业增加值、人均主要粮食产量、农村人均用电量是优势指标;处于下游区的指标有1个,是农民人均收入指标。
(3)从雷达图图形变化来看,2015年与2014年相比,面积没有变化,农业竞争力呈现稳定趋势。
(4)从排位变化动因上看,在各项指标排位不变的综合作用下,2015年河南省农业竞争力在中部六省的综合排位中仍居第2位,与2014年河南省农业竞争力在中部六省的排位相比保持不变。
4.1.4 河南省各地市农业竞争力的排位变化
2014~2015年,河南省各地市农业竞争力及其二级指标的变化情况,如表4-1-4所示。
表4-1-4 河南省各地市2014~2015年农业竞争力及其二级指标的排位趋势
2015年河南省各市农业竞争力保持不变的城市有8个,分别为郑州、平顶山、漯河、南阳、商丘、信阳、驻马店和济源。其他城市均有不同幅度的变化,2015年河南省各市农业竞争力排位上升的城市有5个,分别为开封、焦作、洛阳、安阳、周口。2015年河南省各市农业竞争力排位下降的城市有5个,分别为鹤壁、濮阳、三门峡、新乡、许昌。
4.2 中原经济区农业发展中的现状与问题
4.2.1 中原经济区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的现状
中原经济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积极探索三化协调的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问题。
在早期,河南省多数涉农企业以养殖业为主,经营方式过于单一,研发力度相对较弱,产品种类也不够多样。现如今,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上涨。为适应农业市场的变化,满足消费者需求,不少企业积极进行技术研发与创新,不断完善生产工艺流程,力图做到精细化分工、差异化生产,以此赢得更多市场份额。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户市场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涉农企业开始意识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并逐步走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改变农户在农业市场中的弱势地位,有效保障了农户与企业谈判过程中的话语权,从而切实保障了农户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企业而言也是不错的选择,能够减少企业在原材料供应方面的被动,进而确保原材料供应的数量与质量。总而言之,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渐成为一种有效途径。
4.2.2 发展基础动力欠缺,后劲不足
河南省人均耕地少、规模小、布局分散,不利于市场化运作。河南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因接受教育年限短,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水平较低,职业技能低;思想素质低;身体素质状况低下;经营管理素质不高,市场风险意识差;政策、法制观念淡薄等。同时,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强壮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剩下的多为妇女、老人,留下来的农民大部分只有传统的耕作技术和经验,对现代科技的接受与应用能力较差,无法为河南高效农业做大做强提供人力资本。
4.2.3 农业技术落后,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
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科技投入也很有限,导致农产品的产量不稳定,经营者既承担价格风险,同时还承担着自然的风险,农产品的产量直接受天气、气候的影响。尤其是在遇到自然灾害时,产量上不来,收益就上不来,甚至会出现倒挂的可能。同时,资金投入对农业生产、农业技术创新及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巨大作用。资金投入是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的根本,直接关乎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就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而言,尽管各级政府都开始重视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但是,农业支出总额占政府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仍相对较小。
4.2.4 农产品的市场性较弱,缺乏对农产品的深加工。
目前大多数农业生产者往往只顾大量盲目地生产,并且产品单一,也不参与生产完成后的销售问题,造成产销脱节。因而不能时刻把握市场信息,适当地调整营销策略;特色农产品基地逐渐壮大,但基地效益不明显。河南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中东部地区的主要农业作物是玉米、小麦等,这些地区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耕种品种过于单一,农产品缺乏市场吸引力,很难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另外,在市场上流通的农产品也只是初级品,没有注重产品价值的进一步挖掘,也就是缺乏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不仅可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更可增加产品的多样性,利于市场的开拓及竞争力的提升。很多农业从事者没有意识到这点的重要性。
4.3 推进中原经济区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4.3.1 推动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推进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通过稳定面积,机制创新,完善相关政策,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实现内涵式增长,建立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发展优质粮食生产;在其余耕地上,加快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发展园艺业、水产业、食用菌、设施农业等高效农业。山地、丘陵地区和山前平原区要因地制宜,扩大谷子、红薯等耐旱作物种植规模,发展林果、木本粮油生产。调整畜牧业结构,优化畜禽养殖空间布局,稳定猪禽生产,加快发展肉牛肉羊产业,大力发展奶牛业;扩大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种植规模,促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
4.3.2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
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培育休闲观光农业品牌。保持传统乡村风貌,传承农耕文化,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坚持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景区化”步伐,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加强特色产业文化和旅游产品展示展销平台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村、示范休闲农庄(农家)、农业主题公园、森林人家,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精品线路、精品节会。
开展以农业面源为重点的农业生态治理,继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种等先进适用技术和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按规定落实相关财税扶持政策;落实畜禽规模化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展生态畜牧业示范农场创建活动,推广农牧结合循环发展模式;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建设提升工程,落实天然林资源保护,扩大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各项政策;积极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加快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丹江口库区水保二期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国家中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功能建设工程。落实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保护奖励试点政策。
4.3.3 提高农业产业素质和市场开拓能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和农业内生发展动力,抓好农产品经纪人和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提高农业产业素质和市场开拓能力,拓宽农产品流通销售渠道。积极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销售,构建专业化、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农业经营体系,稳步提高农民参与流通和组织化程度,将农业产业化经营贯穿于整个现代农业市场体系中。加强组织实施农产品市场工程升级,实现农产品种植、检验、标准化生产全过程,形成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产品可召回的管理体系。拓展业务功能、激发农产品品牌效益,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创新和农产品发展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发展,建立新型农产品营销网络,提升农产品的流通效率,促进现代农业流通方式转型发展。
4.3.4 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增强农村发展融资能力
支持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开展营销贷款试点,鼓励引导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收储加工企业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订单收购、代烘代储等服务。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客户信用评定范围,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在同等条件下实行贷款优先等激励措施,对符合条件的进行综合授信;探索开展厂房、渔场渔船抵押,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生产订单、农业保单质押试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探索建立农村资产评估机构,完善价格评估体系和评估机制,研究制定省级和试点县(市)实施方案,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
4.3.5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倡农业绿色环保经济
在目前这种状况下,靠大规模增加资源投入来满足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是不现实的,根本的出路是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运用高新技术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并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同时,要大力提倡清洁生产,科学施肥施药,减少农药用量,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及低毒低残留农药,建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农户搞适度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治污统一管理,发展生态型畜牧业,实现“畜禽养殖—肥料生产—沼气池—田园种植”的循环农业生态模式,变废为宝,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通过政府引导与投资,加快太阳能、风能和农村水电等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既节约能源、变废为宝,又改善了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