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中国与琉球文学关系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编 明代

第一章 明代的册使文学

明代出使琉球者(含其从客),归来多少会留下一些记叙性的文字,其中有的文字就是文学作品。我们将其称为“册使文学”。这些册使文学之作,首先以“使录文学”为主。指的是明代继陈侃之后共有4种《使琉球录》,其中不乏文学性描写和诗文辑录,故称其为“使录”文学。明代“使录”文学涉及的出使琉球的册封使,包括明洪熙元年及万历七年出使琉球的柴山,天顺七年的潘荣,嘉靖十三年的陈侃和高澄,嘉靖四十年的郭汝霖和李际春,万历七年的萧崇业和谢杰,万历三十四年的夏子阳和王士祯,崇祯六年的杜三策及其从客胡靖。

这些册封使之所以能留下文学作品,缘于他们是文士出身,多官至五品(给事中、行人),有驾驭文字的基本能力和正统的诗文训练;而出使琉球是当时一件神圣而艰辛的“皇命”,海上烟波险难,异域风情地貌,无不引发诗情画意与人生浩叹。使琉文人中,早于俞忭(正统六年)前往琉球册封的是洪熙元年及宣德八年到达琉球的柴山,他撰有《大安禅寺碑记》(载萧崇业《使琉球录》及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宣德八年撰《千佛灵阁碑记》(载萧崇业《使琉球录》卷下),碑佚。与俞忭相隔四次册封,到了天顺七年,册封使潘荣撰有《中山八景记》(萧崇业《使琉球录》卷下)。

在历遣册封使中,嘉靖十三年陈侃首上《使琉球录》,其后郭汝霖、萧崇业、夏子阳诸使均踵事之,共有四种“使录”。陈、萧、夏三录,郭录则付阙如(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此录)。但其后相关“使录”或其他历史文献将郭录的《使事纪略》部分皆做了补录(如萧录、夏录及(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每种《使录》均模仿陈侃的首录,分为“使事纪略”和“群书质异”两大部分(郭录仅见《使事纪略》)。另益以敕谕、题奏以及其他文献。萧、夏二录并各刊有《琉球过海图》,详志针路、道里(更数)。所有三种“使录”体例相仿,大致后录本诸前录而增益。

这些使录文字在文学性方面提供了三个做法:一是在附录中收录册使彼此的唱和(如萧崇业、谢杰《使琉球录》所附“皇华唱和诗”)。二是在“使录”中记述册封经过,文学意味极浓的文字不胜枚举,以描述险难,渲染气氛,增加阅读效果。陈侃以降的“使录”文字都有使舟于海途路遇风涛,求告妈祖而转危为安的描述,是“使录”文字最具看点的惊心动魄的文字,文学性也往往最强;一些“使录”还有风浪前后风平浪静的洋面景观的诗意描述(如陈侃、萧崇业的“使录”都有这样的优美文字)(详见本编第四章)。三是在“使录”中相关部分选载前代册封使的诗文,“使录”成为承载涉琉文学作品的重要载体。

明代册使文学除“使录文学”之外,还有事关琉球册封使本人的诗文集(如郭汝霖《石泉山房文集》)和散佚在其他历史文献中的册封使诗文之作,但比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