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言
在人们的语言表述中,无论是叙述、描写,还是议论、抒情,夸张都是常用的修辞手法,或者称为常用的修辞格。夸张的形成和发展,与人们的审美有密切的联系。对夸张的形成和发展,我们曾作过初步探索。然而,对夸张的形成和发展与审美的联系,人们少有探索。因此,我们在此进一步探索夸张的形成和发展,并进而探索其中展现的审美特色和审美价值。
一 夸张的定义
对于夸张,自古以来人们有“铺张”、“扬厉”、“增”、“增强”、“增文”、“增语”、“倍写”、“形容”、“夸饰”、“饰词”、“甚言”、“激昂之语”等种种说法。现代以来,1923年出版的唐钺的《修辞格》指出:“凡文章铺张夸饰,言过其实的地方,叫做扬厉格。”这个定义指出了夸张“言过其实”的根本特征,指的是“文章铺陈夸饰”,取名“扬厉”。陈望道《修辞学发凡》1932年初版将夸张称为“铺张”, 1962年以后的版本称为“夸张”。“夸张”这个说法得到人们较为普遍的认同和采用。至于定义,《修辞学发凡》指出:“说话上张皇夸大过于客观的事实处,名叫夸张辞。”这个定义也指出了夸张“过于客观的事实处”这个根本特征,并且指出是“说话上张皇夸大”,而不仅仅限于“文章”,比较全面。此后人们对夸张有种种定义,综合多家说法,我们将夸张定义为:故意言过其实,对事物作扩大、缩小或超前等方面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二 夸张的分类
对于夸张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或角度,人们有种种不同的分法。有的根据夸张所表达的内容,将夸张分为空间的夸张、时间的夸张、物象的夸张、人情的夸张,或者分为数量的夸张、性状的夸张等。这样分类难以穷尽。有的根据夸张是否借助其他修辞手法将夸张分为直接夸张(不借助其他修辞手法)、间接夸张(借助其他修辞手法,也称融合夸张)等。这样分类过于概括。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夸张辞可以分作两类:(一)是普通的,可以称为普通夸张辞;(二)是单单关于事象先后的,可以称为超前夸张辞。”从书中所作的分析和所举的例证来看,书中所讲的普通夸张辞,包括一般所说的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这样的分类比较合理。我们在此主要依据《修辞学发凡》的分类,参照目前的一般说法,将夸张分为如下三类。
(一)扩大夸张
所谓扩大夸张,即故意把事物往大(多、高、长、强……)处说。这一类夸张用得最早、最多,也最为普遍。最先产生的是扩大夸张,从古至今人们最常用的也是扩大夸张。如:
(1)崧高维岳,骏极于天。(《诗经·大雅·崧高》)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4)同车的人告诉她:“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丁玲《杜晚香》)
(二)缩小夸张
所谓缩小夸张,即故意把事物往小(少、矮、短、弱……)处说。这一类夸张用得也不少,也较普遍。这是人们从扩大夸张类推出来的,并且人们常将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对举使用。如:
(5)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人谣》)
(6)谁道此水广,狭如一匹练。(李白《江夏寄汉阳辅录事》)
(7)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毛泽东《十六字令》)
(8)不行,我要马上赶到电厂去!连三秒钟都不能耽搁,刻不容缓!(沙叶新《陈毅市长》)
(三)超前夸张
所谓超前夸张,即在前后事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先出现的或同时出现的。与前两类夸张比较而言,这一类夸张用得略少一些。如:
(9)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礼记·乐记》)
(10)“请”字儿不曾出声,“去”字儿连忙答应,可早莺莺跟前,“姐姐”呼之,喏喏连声。(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
(11)我刚来这个片儿管户籍的时候,回民大院的“院长”就是白大妈,她是属爆仗的,一点就着。碰上院里搬来个陈大爷,捻儿更急,你还没点哪,他就炸了。(陆明生《大院今昔》)
三 夸张的基础
夸张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坚实的多方面的基础。
(一)审美基础
从审美的角度看,夸张产生于人们对崇高美的感受。陈望道在《美学概论》中指出:
崇高(Sublime)的情趣常对于量非常大、力非常强的东西而起。我们对临看不尽的大海,无边际的晴空等广大的自然时,常觉是崇高。看见左右人间的力量,克服了最大困难而发挥自己真价的一切意志与行动时,也常觉是崇高。而且还不止对于个人底努力与活动有这种的情趣;就是革命时候群众精神底勇敢激越,乃至更含恐怖的分子的如凶猛的野兽、狂暴的风雨、浩荡的波涛、连天的大火等,各种人生上极大的破坏力,也往往会使人觉得有崇高的情趣的。
这一段文字对崇高论述得比较简明扼要。《美学概论》还将崇高细分为“形状上的强大”、“物质力底强大”、“生命力底强大”,并作了具体阐述。现在的美学著作在论述美的范畴(也有学者称为美的形态、类型、风格等)时都比较充分地论述了崇高。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无论是现实美还是艺术美,都不乏崇高。从修辞方面看,人们面对崇高的对象,油然而生崇高的美感,在语言表述上要将这崇高的对象、崇高的美感表达出来,自然就运用到夸张。夸张是表述崇高的对象、崇高的美感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崇高是与优美相对而言,中国古代早就有“阴”、“阳”之分,区分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代表了这两种美的典型境界。单就崇高而言,中国古代所说的“雄伟”、“雄浑”、“劲健”、“壮美”、“阳刚之美”、“错彩镂金”、“沧海横流”等,都是与崇高有关的论说。清代姚鼐《复鲁絜非书》曾对阳刚之美作过具体的描述:“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这些具体描述,固然运用了比喻,但也都是可用夸张来描写的绝好的素材。
在国外,最早提出崇高这一术语的是古罗马时期的朗吉弩斯(Longinus)。到了18世纪,英国人博克(Edmund Burke)对崇高与美进行了比较研究,他把崇高与美对立起来,并将崇高与恐怖联系起来。后来,康德、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对崇高作了各有侧重的论述。实际上,不管人们对崇高怎样论述、怎样描绘,崇高都与修辞有密切联系。朱光潜称朗吉弩斯是“希腊修辞学者”。现在的美学论著认为,“西方最早提出崇高这一术语的是古罗马时期的朗吉弩斯。他的《论崇高》一书,曾经论及自然界的崇高对象,但主要论述的是文章风格的崇高体,即修辞学上的技巧和宏伟”。朱光潜认为,《论崇高》“这部书主要属于修辞学范围”。可见,人们最早提出崇高这一术语就与修辞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中夸张是最能展现崇高美的主要手法之一。
(二)心理基础
人们的审美感受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指出:“什么叫做美感经验呢?这就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王朝闻在主编的《美学概论》中指出:“审美感受是一种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因此,在分析夸张的审美基础之后,我们还必须分析夸张的心理基础。
夸张的心理基础,可以用传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公式来解释。行为主义心理学告诉我们:“凡是具有以下特点的事物都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1.相对强烈的刺激:例如一声巨响,一道强光,一种鲜艳的颜色,都会立刻引起我们的注意……2.突然发生的刺激:例如在听报告时,如果报告人声音突然停止了,马上就会引起听众的注意。3.不断变化的刺激:例如霓虹灯的一闪一熄的刺激,特别容易引起行人的注意。4.在背景中特别突出的刺激: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在许多小孩中有一个大人,就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夸张的故意言过其实,正如“奇峰突起”,“鹤立鸡群”,造成了相对强烈、特别突出的刺激,必然会产生相对强烈的反应,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
夸张语出惊人,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理。台湾修辞学者黄庆萱认为这是夸张的主、客观因素。他指出:“‘夸饰’的主观因素是作者要‘出语惊人’,‘夸饰’的客观因素是读者的‘好奇心理’……近代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
假如有两种或多种刺激同时出现时。其中之大者(面积或体积)、强度高者(如声音)、反复出现者(如霓虹灯)、轮廓明显者、颜色鲜明者,以及与其他刺激成对比者(如在很多白棋子中夹放一颗黑棋子觉其特别显),皆易惹人注意。(张春兴·杨国枢合著:心理学)
因此作者如想使读者注意其作品,就非‘出语惊人’以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理’不可。而‘夸饰’就是在作者和读者此种心理倾向的基础上而成立的。”黄庆萱的分析颇有道理,他也是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角度作出的解释。
夸张的心理基础,也可以从新兴的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作出解释。认知心理学受信息论、计算机科学的影响,把人的认知心理活动类比作计算机的信息加工。当今我们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而我们的信息加工容量是有限的。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观察者在任何特定的时刻,都可以得到围绕着我们的无数线索。我们的神经容量太有限了,无法感觉到成千上万的全部外界刺激,但是,即使某些刺激都受到检测,大脑也无法将它们全部加工,我们的信息加工容量太有限了。我们的感觉系统,就像其他种类的交往渠道一样,如果在进行加工的信息量在其能力之内,它就会发挥良好的作用,超载它就失败。”因此,认知心理学者重视研究信息加工容量和选择性注意。他们认为,“在为进一步加工而选择感觉信息时,注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具有良好注意力的人,能够有选择地注意重要的事情而忽略掉其他的信息。这也就意味着,注意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人们对输入进行有选择性地分析的活动能力。”他们做了早期选择的模型、中期选择的模型、晚期选择的模型等种种试验,意在探寻人们对信息的选择情况。从信息发出的角度看,我们发出的信息怎样获得选择?怎样获得首选?这是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无论人们对信息的选择是在早期进行,还是在中期、晚期进行,如果我们发出的是相对强烈、特别突出的信息,那么,获得选择的可能性都是极大的。这么看来,夸张无疑是使信息获得选择乃至首选的有效手段之一,因为通过夸张而发出的信息,与一般的信息比较,无疑是相对强烈的、特别突出的。
(三)哲学基础
如果说心理基础是夸张形成的主观基础的话,那么,哲学基础则是夸张形成的客观基础。
夸张的形成遵循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夸张的故意言过其实,与客观事物的真实是对立的统一,两者既矛盾又统一,从而构成了夸张,并促进了夸张的发展。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容和动力,它表明,事物内部固有的矛盾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既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或矛盾规律是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内在根据。”夸张的故意言过其实,与具体的客观事物的真实是矛盾的、对立的,否则不能构成夸张,会使人误以为是写实。“白发三千丈”是夸张,“白发三尺长”就可能被人认为是写实。但是,夸张的故意言过其实,与客观事实的真实又是统一的,故意言过其实必须以客观事物的真实为基础,立足于客观事物固有的本质、特征上面。鲁迅曾经说过:“‘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有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这就告诉我们,夸张必须以客观事物的真实作为基础,否则也不能构成夸张,只是浮夸或虚妄之说,只是笑话。这么说来,夸张的故意言过其实与客观事物的真实,的确是对立统一的。
夸张的故意言过其实与客观事物的真实的对立统一还表现为,故意言过其实表面上与客观事物的真实不相符合,实际上更能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应该说,夸张是在客观事物真实的基础上,经过故意言过其实,实施艺术的加工,达到了艺术的真实、更高层次的真实,而这样的真实,能够突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实现夸张的修辞功能,这就在更高层次上反映了客观事物的真实。刘勰早就说过:“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壮辞”确实可以更好地“喻其真”。从哲学的现象和本质这对范畴来看,这是“壮辞”现象反映了“真”的本质。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现象和本质这对范畴揭示出事物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科学认识的任务,就在于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其内在的本质。”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现象和本质范畴中的运用。夸张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它就是通过故意言过其实这样的现象来反映事物的本质,体现事物的特征,突出事物的“真”。所以,千百年来,在世间不可能真实的现象,如“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人们宁可信以为真,因为它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夸张就是在这样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四)语言基础
夸张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夸张的形成有其坚实的语言基础。从传统语言学的角度看,汉语作为历史悠久而又充满活力的语言,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无论是词、短语还是句子、句群,都为夸张话语的形成提供了进行充分的语言表达的坚实基础。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夸张反映了语言的一些特性,确实具有坚实的语言基础。认知语言学一反语言研究中的客观主义哲学观,主张非客观主义的哲学观,提出“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的理论,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认为“我们的范畴、概念、推理、心智,乃至语言不是外部现实的客观的、镜像的反映,而是通过我们身体的感知和体验所形成的,特别是由感觉运动系统形成的”。所以,有人明确指出:“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有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介于其间。”正是在这样的观念支配下,认知语言学注重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什么是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人们的解释是:“‘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这样说来,语言确实具有体验性和主观性,而夸张则是表现语言体验性和主观性的一种典型形式。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它所表达的不是现实的客观的、镜像的反映,而是有人们的体验、认知介于其间,带有人们对待客观现实的立场、态度和感情,留有人们主观的印记。“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你还没点哪,他就炸了”,这些显然不是现实的纯客观的反映,而是充满了说话人的体验,表明了说话人的立场、态度和感情,明显地带有说话人的主观印记。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夸张反映了语言体验性和主观性的特性,确实拥有坚实的语言基础。如果再从主观化的方面看,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说,夸张是语言主观化的一种典型形式,夸张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语言主观化的一种典型的演变过程。
四 夸张的审美
夸张的审美很有特色,很有价值。
(一)突出客观的特征美质
夸张故意言过其实,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渲染描绘,意在突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这是夸张最主要的修辞功能。如“燕山雪花大如席”,意在突出燕山一带寒冷的本质。“崧高维岳,骏极于天”,意在突出嵩山极高的特征。“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意在突出楚人抗秦的意志、决心和必然趋势。“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意在突出册封的迫切与重要。其实,从审美的角度说,这也恰恰突出了夸张所体现的客观事物的特征美质。蒋孔阳在解释“审美”时指出:“‘审美’一词,是一个动宾结构。首先,谁去审?这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其次,审什么?这是客观现实中具有审美特征的东西,也就是审美的客体。”夸张正是突出了“客观现实中具有审美特征的东西”,突出了客观的特征美质。
(二)抒发主观的强烈美感
审美不仅要注意审美客体,而且要注意审美主体。夸张的审美正是如此。从审美主体说,夸张不拘泥于具体的事实,着眼于抒发作者主观的感情,着重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修辞学发凡》认为,夸张“重在主观情意的畅发,不重在客观事实的记录。我们主观的情意,每当感动深切时,往往以一当十,不能适合客观的事实”。这种“感动深切”、“不能适合客观的事实”的夸张语言,看似无理,却能收到无理而妙的修辞效果,抒发主观的强烈美感。如“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形象有力地抒发了东北人对肥沃的黑土地的崇拜热爱之情。“‘请’字儿不曾出声,‘去’字儿连忙答应”生动地表现了张生对莺莺急切的思恋之情。
(三)展现审美的价值取向
夸张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作为汉语中历史悠久的极具表现力的人们常用的修辞格,夸张极富审美价值,具有不一样的审美取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崇高美的审美主旋律
夸张主要展现的是崇高美。夸张的形成源于人们对崇高美的感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夸张的审美主旋律是崇高美,从先秦直至现代,绝大部分的夸张展现的是崇高美。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崧高维岳,骏极于天”,这是展现人们面对高峻的嵩山而产生的高山仰止的崇高美感。“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这显示了武王对黄帝、尧、舜的崇敬,同时武王的行为也令人崇敬,使人油然而生崇高的美感。“谁道此水广,狭如一匹练”,这展示了李白豪迈的胸襟、浪漫的气质和非凡的气势,崇高之美灼然可见。“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这表现了东北人对黑土地的崇拜与赞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土地崇拜的崇高美感在当今的生动再现。我们可以说,夸张与崇高是与生俱来、相随而行的。在后面的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夸张的具体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崇高美这个夸张审美主旋律的充分体现。
2.多元美的审美多样性
我们说夸张的审美主旋律是崇高美,并不是说夸张的审美就是单一的崇高美,并不排斥夸张审美的多样性、多元化。事实上,夸张在主要展现崇高美的情况下,也展现了多元的美,体现了其审美的多样性。现举几例以作说明。如:
(1)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谢灵运《石门岩上宿》)
这是谢灵运夜宿石门岩而作的诗句,夸张描述了石门岩的高。谢灵运被称为中国山水诗的鼻祖,他描写山水也用夸张手法,但审美意趣常常不是崇高。这里夸张描写石门岩的高,并不像“崧高维岳,骏极于天”那样给人以热烈崇高的感受,而是给人以淡雅优美的感受。鲍照说谢灵运的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这里的夸张确实如此,显现的是自然山水壮美之外的优美的一面。再如:
(2)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晏几道《思远人》)
这是晏几道的婉约词夸张描写情深。所写的情,确实太深太浓,红笺与之相比,淡为无色。如此夸张情深,别出心裁。这样的夸张不像豪放词的夸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样展示气势奔放、感情强烈的崇高美,而是展示虚无、含蓄、平淡的优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再如:
(3)我要你当我的孩子他妈,我的孩子指名要你呢。(手机短信)
这是用超前夸张来表达爱情。这样用夸张表达爱情,不像汉乐府诗“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海誓山盟那样的崇高,而似乎是“躲避崇高”、“告别崇高”,体现出喜剧性的滑稽之美,反映了当代审美文化的多元性。通过以上几例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夸张展现的多元美,看出夸张审美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