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结语
一 先秦时期夸张的形成和发展
据典籍记载,夸张在尧舜时期就形成了。《尚书》的《尧典》和《皋陶谟》中对洪水的夸张描述,是我们可以见之于典籍的最早的夸张。其后,夸张在《诗经》及先秦散见歌谣中被广为运用,不但有扩大夸张,而且有缩小夸张。在楚辞和先秦诸子散文中,这两种夸张继续被广为运用。在《礼记·乐记》中,又出现了超前夸张。夸张的三种类型在先秦时期都已具备。从夸张的发展机制看,先出现的是扩大夸张,在类推机制的作用下,出现了缩小夸张;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出现了超前夸张。
二 先秦时期夸张的审美特色
先秦时期的夸张展现的都是崇高之美。最初,夸张是在人们对洪水的恐怖和征服而产生的崇高之美中形成的。其后,《诗经》及先秦散见歌谣中的夸张,在诗、乐、舞同源的情形下,展现的也是崇高之美,并体现出热烈奔放、感情强烈的色彩。楚辞中的夸张展现的也是崇高之美,并体现出南方楚文化的神话色彩和浪漫激情。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夸张展现的也是崇高之美,各家总体趋向一致,但也有各自的特色,百家争鸣,儒道互补,虚实相生。《礼记·乐记》中的超前夸张展现的也是崇高之美,是将对空间领域崇高之美的感知投射到对时间领域崇高之美的感知。
三 先秦时期夸张审美的社会文化动因
先秦时期的夸张展现崇高之美,这有其社会文化的动因。先秦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自然灾害较多,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当时的夸张都呈现崇高之美,这从《尚书》、《诗经》及先秦诸子散文的夸张中都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纷争频繁,各国争雄,策士兴起,策士们为了表明自己的主张,宣传各自的学说,驳斥异己的观点,游说诸国的君主,都十分重视论说的语言艺术,而夸张则是他们常用的手法之一,这些夸张显现的都是崇高之美。除了前面论述中所举的例子之外,再如《战国策·秦策一》中苏秦所说“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晏子所说“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等,都是用夸张来显现崇高之美。他们这样说的意图,正像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指出的:“唯英才特达,则炳曜垂文,腾其姓氏,悬诸日月焉。”他们带有夸张的游说也确实有作用,“一人之辞,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的评说是有根据有道理的,这个评说本身也运用了夸张,突出了客观事实的特征,如苏秦就凭三寸之舌,挂了六国的相印。从文化方面看,诗、乐、舞同源时的载歌载舞的热烈、奔放的气氛,南方楚文化浓厚的神话色彩和炽烈的浪漫激情,诸子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游说之士纵横捭阖的气势,所有这些,都使得当时的夸张展现出崇高之美,这在《诗经》、楚辞及先秦诸子散文的夸张中都有明显的反映。我们再从审美的历史发展来看,整个先秦时期的夸张展现崇高之美,也契合审美历史发展的这样一个规律:“所有民族都一样,无论从历史或逻辑说,崇高、壮美、阳刚之美总走在优美、阴柔之美的前面。”这个规律客观存在,无疑左右着走在前面的先秦时期夸张的审美,从而成为当时夸张展现崇高之美的一个重要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