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技术: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摘要

本书详细介绍了法国学者于20世纪开创并发展起来的旧石器技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并首次将其系统运用于我国的旧石器材料研究中,展示了该套方法在研究中的优势,探讨了其在研究中的可行性。旧石器技术研究方法以法国史前学家和人类学家A. Leroi-Gourha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操作链”概念为基础,此概念为史前学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视角,并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理论解释的框架。20世纪80年代后法国学者提出“操作程式”、“技术-认知学”和“技术-经济学”等一系列概念,并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研究方法和流程,可以系统揭示古人类在打制石器过程中运用的认知模式(概念、方法、工艺、流程等),并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对人类技术行为进行解释,使旧石器技术研究的理论体系得到了深化和扩展。20世纪90年代至今发展出新的技术-功能分析法,通过揭示刃口二次加工成型过程中蕴含的技术逻辑,可以推测工具的制作目的及预设性的使用方式。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该套方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并成为史前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从技术-认知的角度来看,古人类的石器工业生产运用了两种最基本的概念,即:剥坯和修型。本书以这两个概念为主线,共选取十一处遗址进行了详细分析,揭示了石器生产过程中运用的不同层面的操作程式(概念、方法),并以相关的认知模式为标准在不同遗址和区域之间进行了比较,归纳出了区域内部和跨区域文化的共性和多样性。结果表明,中国旧石器生产中最广泛运用的是C类剥坯体系,部分遗址见有E类-盘状剥坯体系和F类-两极剥坯体系,而广泛分布于欧洲、近东、中亚、蒙古的levallois剥坯概念在5万年前的中国广大地区包括中部、南部、西南部并未见到。同时,以两面器(手斧)为代表的修型概念独具特色,虽然中国两面器也是两面打制,但与西方阿舍利工业组合中的产品在技术上有本质区别,而且没有经历从阿舍利早期向晚期的演化,承袭的是与阿舍利不同的文化传统,应该反映了一种技术的趋同现象。所以尽管内部存在一定程度的多样性甚至在某些地区有孤立发展的文化,但中国的旧石器工业整体上应经历了一条相对独立的、连续的发展与演化道路。

关键词:操作链,操作程式,剥坯,修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