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PR:如何为组织和个人赢得超人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果一个人有足够多的钱、头脑灵活、很有计谋,他就能登上《时代周刊》《人物》或者任何一家杂志的封面,更别说他有更正当的理由了。问题是,你是否愿意为实现这一点而付出代价?

也许你不需要以“登上著名杂志的封面”来帮助你实现梦想,但不管你是想登上《人物》杂志,还是想获得邻居们的好感,公关策略中有一步是相同的:对自己现有的名气进行合理评估。

真实,形象评估的基础

你怎样一步步形成了今天这个形象?本质上你是个什么样的人?谁是你的朋友,谁又是你的敌人?当今社会,很多人的日常生活里充满了仇恨和破坏。他们往虚拟世界里注入毒素,传播小道消息,或者在网上说别人的坏话。我们叫他们“网络仇恨者”。

你比以往更需要弄清楚谁在支持你,谁又在反对你。每次和新客户合作之初,我都会求助于互联网,因为几乎每个人的信息都可以在上面被找到。这可以让我们心里有个底,我们会从这些信息里知道你现在的形象如何,这也可以让你如实地看待自身形象的发展趋势。很多人认为公关就是吹牛,事实上,“真实”在公共关系里面才是最不可或缺的基础,也是出发点。

你也许听说过“竞争对手研究”,即一个竞选团队使出浑身解数挖出对手所有的不光彩信息。你是否知道对手也会对自己的候选人进行“竞争对手研究”?咨询公司会找出有关某位候选人的一切评价。那样的话,他们早早就能知道负面评价,并准备好回应了。竞选人和他的团队最不愿看到的事情就是,一些他们没有公布的消息变成别人手里的把柄。只要事情还在可控范围之内,发言人就可以迅速选择一种合适的回应方式,而不用手忙脚乱。发言人可以说“这并非事实”或者“这已经是几十年前的旧事了”,抑或“关于此事,我们已经讨论过了”。如果你不知道现在的舆论导向,你怎么确保他们会相信你之后的言论呢?

真实是根本。有的名人好像居住在“神仙谷”里,当他们感情用事的时候,你不能用常理来解释他们的行为,但是当别人对他们有不客观的看法时,名人们又束手无策。一些普通人在这方面也遭受了很多痛苦。只有你对自己、自己曾做过的事情,以及你当前的想法做到实事求是,公关才能帮助你。或许你可以暂时消除别人对你的负面指责,但总有一天,你会叹息:“网上有整整50篇文章在说我坏话,我该怎么办?”

合理评价自己名声的第一步,就是看看网上对你的评论,这样你就可以正视自己了。如果网上没有关于你的信息怎么办?那就通过朋友们的评价估计一下你在别人心中的印象吧。不要直接问他们:“你们认为我怎么样?”而是让他们说说你的进步、你的成就、你的支持者或者竞争对手。你可以试着列一张有关自身形象的清单,算出所得所失,你现有的形象是健康稳固,还是有点岌岌可危。

举个例子,一位内科医生在医学研究和政治基金募集方面都成绩斐然,但他得了绝症,将不久于人世。我的朋友大卫·凯斯勒是一位处理临终事务的专家,曾与这位内科医生打过一些交道。有人提议为这位病入膏肓的医生歌功颂德。遗憾的是,人们通过调查发现,他早年曾卷入一起司法案件中。记者告诉我们:“他的确做了很多善事,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污点。如果真的要报道,两方面都不能遗漏。”

媒体并不会给人发放“免费入场券”。记者们报道的时候都会掌握平衡,或者至少看起来很平衡。这就意味着,关于你的负面消息也会像正面报道一样出现。如果负面报道已经多到阻碍你前行的程度,你就需要控制这些消息了,但不是通过媒体,而是利用广告、信件或者其他的方式。如果负面消息真的太多了,媒体会感觉自己有义务,甚至很高兴去报道,那时候公关也回天乏术了。

公关的一个主要好处在于,它可以让媒体提供一份“第三方认可书”。如果你说自己是个好人,你母亲也说你是好人,这只能算是一家之言;但如果《纽约时报》也这样说,大多数美国人才会相信。所有值得信任的媒体机构都是在一种“平衡”的概念上运营的,他们必须把好事和坏事中和一下。他们虽然不必拿出整个篇幅报道坏事,但绝对要确保它的分量。主流媒体很少出现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的报道。你必须得掌握平衡。如果一家主流报纸或者杂志报道了一则消息,因为两方面的笔墨很均衡,人们就会觉得它是可信的。但是,媒体总是这么公平,一直都是这么准确吗?他们真的想让两方面的观点平衡到能架一座桥吗?不管答案如何,有一点可以确定,当主流媒体想在某个人物、产品、服务或者某家企业身上做文章的时候,他们还是比较注重真实性的。

过去无法被抹杀

如果我们所谈论的品牌已经存在于市场之上,不管这个品牌是属于某个人、某种产品,还是某项服务,这都是“发展中”的公关;相反,“革命性”的公关就是要推广一个全新的品牌或者看上去是个全新的品牌。我的朋友伯顿·莫里斯(Burton Morris)是一位流行艺术家。伯顿的工作方向可以说包含了安迪·沃霍尔、罗伊·利希腾斯坦(Roy Lichtenstein)和凯斯·哈林(Keith Haring)不同的艺术追求。与其说是革新,我认为他出色的工作更像是一种延续,他虽然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但其创造思想还是来源于前人的结晶。那到底什么是革新呢?

就在我写这本书的不久前,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名叫“粉红莓”的冷冻酸奶。它其实就是普通的冷冻酸奶,并不是什么新潮的玩意儿,可是“粉红莓”却让沙漠地区第一次刮起了“酸奶风”。那么“粉红莓”到底是革新,还是延续呢?你可以问一问排起长队直到街角购买酸奶的人们,业内人士可能会告诉你这不过是“新瓶装旧酒”,可是第一次喝这种酸奶的人的确认为这是一种新发明。

以此类推,如果你要给大众推广的是全新的产品、服务或个人形象,而它们都有着“清白”的历史,情况又会如何呢?好消息是刚推出的东西不会有任何不良记录,而坏消息也是它的“零记录”,因为人们从来没有听说过你要推广的这个东西。如果你个人或者你的产品名气不大,你就要告诉媒体你是谁,你又代表着什么。

如果一家公司想要改变形象或者推出新品,人们就会以它原来的口碑来定位后来推出的产品。公司、个人、政治家、演员或者任何其他人都不能在公众眼中抹掉过去。

我们说到合理评估一个产品的形象时,总是指已经推出的产品。网络可以是一个入手之处,但很多其他调查也是必须要做的。“初级研究”时,你要走出去,亲自问一问人们对你这个品牌的看法。每天出现在电视新闻中的民意调查其实就是“初级定量研究”。

假设你想知道是否该让麦当娜为你的产品做代言,你可以怎么做?

你可以组织一个焦点小组以确定选择她是否合适。我们进行小组调查的时候,随机选出了10~15人,询问他们对麦当娜的看法。我想知道人们的真实想法。人们或许会肯定她:“不管她穿什么,我都要跟她穿得一样。”他们也可能会说:“我认为她过时了,我更想追随年轻一点的明星或是争议较小的名人。”

这样的小组调查属于“初级定性研究”。新闻媒体公布民意调查结果的时候,播报员通常会念出一些调查对象用来说明投票理由的信,那些信件也是“定性研究”的一部分。

你也可以做一个调查,计算出有多少人喜欢、崇拜,并且信任麦当娜。你的结果可以来自定性研究,也可以来自定量研究,几个百分比就可以概括出全部内容。如果你通过调查发现,有68%的美国人认为麦当娜是位好母亲,那么接下来你就可以考虑找她商谈合约了。

认真调查市场效果,这个步骤不可省略。小组调查的结果也许不尽如人意,消费者可能对“新可口可乐”和“水晶百事可乐”并不买账(每个人都有周期性的情绪低落期嘛),但是调查结果肯定会对将来的营销大有帮助。

除了“初级研究”,还有针对现有资源的“次级研究”。我们之前已经讲过网络,现在来看一看杂志、书籍,从中你能发现市场对产品的更多看法。

找到转型的跳板

另外一种情况是,你已经借助某个契机进入了公众的视线。这是否意味着你永远都要被困在原地?当然不是。你怎么成名的并不重要,一旦成名之后,你就有了新的名声需要经营,你可以时时进步或者以其他理由继续走红。有些事可以成为过去,而不必一直充当别人的谈资。

汤姆·阿诺德(Tom Arnold)最初因为娶了罗斯安妮·巴尔(Roseanne Barr)而为人所知,但今天这个理由已经变得微不足道。现在,他在人们的印象中是脱口秀节目《劲爆体育秀》的主持人,也是一位职业演员。他和罗斯安妮的婚姻经常在节目中被提及吗?难说。那些仅仅知道他主持人或者演员身份的观众,还会记得他之前与罗斯安妮结了婚吗?也不一定。

对于我们这种起先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在成名这件事情上,有个方法行得通:我们可以因为某件事情出名,然后再向别的方向拓展事业。一位生意做得不错的商人也许会利用自己的名望去竞选市长。

当然,成功也并非手到擒来。当今大众娱乐的一个主流就是真人秀节目,很多获胜者之前都试图在其他领域获得成功。通过“真人秀”获得成功对他们来说同样很难,因为世界上名人的真实数目总是要多于观众们心中所认可的数目。每年都有很多新人走红,明星们要保持受关注度变得越来越难了。

虽然如此,还是有人可以把真人秀带来的名声变成事业发展的契机。伊丽莎白·哈塞尔贝克(Elisabeth Hasselbeck)在主持脱口秀节目《观点》之前,曾经是《幸存者》的一名选手。乔伊斯·布拉泽斯博士(Dr.Joyce Brothers)在成为著名的心理医生之前,曾在20世纪50年代参加过一个赢大奖的电视节目。奥普拉·温弗瑞则是新时代的“布拉泽斯博士”,她也在事业之初找到了最好的跳板。当她坚持在屠宰场里录制了关于疯牛病的节目后,她被得克萨斯州牧场主联合会的一纸诉状告上了法庭,菲尔博士(Phil Mc Graw)是她的陪审顾问。奥普拉给菲尔博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就加入了他的电视节目,帮助菲尔博士建立起他的“电视帝国”。

如果你还想要知道其他的例子,看一看从默默无闻变得大红大紫的凯文·费德林(Kevin Federline)。这位演员通过跟布兰妮结婚生子获益颇多。凯文·费德林每件事情都没做错,他拓展自己的演艺事业,同时努力向看好戏的大众证明自己是个好父亲。他本来可以成为一位演艺巨星,跻身好莱坞名人圈,但坦白来讲,父亲的身份要比蜚声国际的明星身份重要很多。最吸引人的东西通常不是最重要的。

紧跟时代发展

从上面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每个人都能出名。但是,仅仅知道人们对你的想法还不够,你要掌握自己涉足领域的综合状况。你还需要了解观众在何处,潮流是什么,社会上的误解又会怎样影响你的形象……我在大学里授课时,我学到的东西可能比学生还多。我经常会邀请多个领域的专家来到我的课上,请他们在学生面前就某个话题阐述观点,自由辩论。例如,有关非法下载的争论由来已久,对年轻人来说也是一个热门议题,我曾邀请到两个人,一位来自美国唱片工业协会(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另一位来自“搜索”网站(scour.com),前者主要保护艺术家和作者的权利,而后者几乎可以让你下载到整个地球的资源,顺便说下,这个网站随后便被关闭了。很明显,两人的观点针锋相对,差点在课堂上大打出手。我对这种授课模式一直很热衷。

我从大家的讨论中了解到,大学生并不想为网上的资源付费,他们对艺术家的权利保障漠不关心。他们的观点是:既然网上有资源,那么免费把这些资料下载到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台式机或者掌上电脑里就是无可厚非的。至于那些花费大把时间和金钱来创作并录制歌曲的音乐家们,一般人都会这样敷衍地回答:“他们可以通过卖音乐会的门票赚钱嘛。”如果你准备在网上把一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内容出售给18~34岁的人,你得考虑清楚了,因为他们对于产权的看法跟上一辈的人完全不同。我本来想在课堂上追求一种类似《奥普拉脱口秀》的效果,结果却差点以《杰瑞·斯宾格秀》《杰瑞·斯宾格秀》,是美国一档暴露隐私的节目。——译者注式互相揭短的状况收尾。

既然说到了年龄层的问题,就让我们来揭穿一种广泛流传的不当说法吧。据说广告的主要收视群体是年龄在18~34岁之间的人。其实,这种说法一点也经不起推敲。跟年轻人比起来,四五十岁以上的人会更加“有钱有闲”。当然,这部分要讨论的内容跟艺术家的权利和人口统计学都没什么关系。我们要说的是,你必须对将要面对或者再次面对的市场了如指掌。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你会白白花费很多时间、金钱和精力。

如果想要跟上形势发展,你必须关注媒体。你得知道哪些杂志、电台和电视台对你有兴趣,哪些记者或刊物是你可以去讨好的,而哪些是你一定要避开的。前些年,时任得克萨斯州共和党参议员凯·贝利·哈奇森(Kay Bailey Hutchison)出席了一场由导演比尔·马厄(Bill Maher)组织的演出。事实证明这是个糟糕的主意,在比尔·马厄那个幽默感充足的演出上,我们的参议员女士从头到尾都表现得无比严肃。如果你本身很无趣,就不要逼自己参加这种活动。不论是去参加活动,还是允许一些跟你身份不符的媒体采访你,你都不可能敷衍了事,轻易就过关。多年前,一位倡导“家庭价值观”的南方参议员接受了《创世记》杂志(Genesis)的采访。想一下他会有多尴尬吧,因为《创世记》并不是一本宗教杂志,而是一本色情杂志,当然这是他竞争对手的一个小诡计。文章刊登之后,这位参议员在偌大的美国都找不到一个藏身洞。

还有一件事情需要记住:如果你淡出一段时间后准备复出,那么请先告诉大家你的现状。“重新引入”也是公共关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就在不久前,我刚刚把一位阔别好莱坞15年的女明星重新推向舞台。我为她设计的形象定位是“我已经40岁,但我是一名职业演员,同时养育着令我骄傲的孩子们。我看起来光芒四射,尤其跟同龄人相比时,更能显示出我的巨大魅力”。我们当然没有要求她亲口说出这些话,但却制造出了这样的效果。

顺便说一下,世界上最热门的话题就是人们改变了自己的形象。当里基·莱克(Ricki Lake)成功减肥之后,一星期内有三家杂志都跑来跟她预约采访。这样看来,一场“烧钱”的媒体运作可以先从省钱的节食开始。

如果采纳了这些建议,你就可以对自己的名声有个清晰的判断。先是评估自己的现状,然后就可以确定下一步的方向了。对自己,我们经常不够坦诚,这也正是你需要别人在你身边的原因,不管这个人是个职业的公关人,还是位真心相待的朋友。现在,你已经通过网络和其他资源知道了这个世界对你的看法;通过在自己身上进行的“对手研究”,看到了你还存在哪些缺点;通过小组调查或其他传统的调查方法、“初级研究”和“次级研究”,你对自己了解了更多。如果你已经摸清了状况,那该考虑下一个问题了,即你想如何打造自己将来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