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感与临境感
看到“沉浸感”(immersion)与“临境感”(presence)这两个概念时,你也许会对前者更加熟悉,而对后者感到陌生。科技媒体在报道VR时往往喜欢用“沉浸感”这个词,但是心理学家更关心临境感。这两者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所区别。
沉浸感强调的是一些客观技术指标对虚拟环境产生的作用,比如显像设备的类型[头戴式显示器/洞穴式立体显示系统(cave automatic virtual environment,简称CAVE)/桌面显示器]、视场(field of view,简称FOV)大小、画面解析度、显示刷新率、运动捕捉的更新率等。这些技术指标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用户的VR体验。沉浸感的强度依赖这些技术指标,比如视场越大,画面解析度越高,沉浸感就越强。
临境感则更加强调VR使用者的主观感受——在多大程度上,VR用户感觉自己身处VR环境之中,而不是肉体所处的物理环境。也许你已经有些迷惑了,这种主观感受不也要依赖设备的技术指标吗?那么临境感与沉浸感又有何区别呢?
实际上,沉浸感的确是临境感的基础。VR设备的技术指标越高,带给用户的临境感越强。但是对于两个使用相同硬件设备生成的VR(换言之,具有相同的沉浸感),一些内容(软件)设计上的区别可以大大影响临境感。比如,内容中的故事越是吸引人,虚拟环境中的交互方式越是接近现实中的交互方式,物体的行为(例如碰撞)越是符合真实世界中的物理规律等,其临境感就越强。
如果以电影作类比,那么沉浸感涉及屏幕大小、画面精细程度或者立体特性(2D或3D)等方面,而临境感涉及剧本、镜头的运用以及剪辑的手法。前者固然是重要的基础,但后者决定了观众能否“入戏”。技术的发展自有其稳步前行的节奏,而内容的创作往往需要思维的顿悟。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撰写,因而更关心临境感。在随后的内容中,若无特别说明,谈及这两者时,我们将统一使用“临境感”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