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16年被称为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元年,越来越多的中国老百姓在这一年开始接触VR,大商场中也陆续出现VR体验中心。以HTC Vive与Oculus Rift为代表的众多消费者级VR设备的出现,让VR进入千家万户指日可待。在我遇到的体验过VR的人群中,大家对VR体验褒贬不一。有人觉得现有的VR体验非常逼真,有人则抱怨VR头盔太重,不舒服。我作为VR设备的骨灰级用户,联想到的一句话是,“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早在2007年在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我就开始使用VR设备进行空间感知的相关研究。这十年来,我亲历了VR技术的发展,使用过多种VR设备与开发软件。与现有的消费者级设备相比,早先的VR头盔大多数又大又重,但视觉分辨率更好。若要我来评价现有的VR设备,我认为这些新设备更轻便,但视觉效果欠佳。
我于2015年回国,加入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肩负重建心理学虚拟现实实验室的任务(该实验室的前身由前杭州大学心理系的王坚博士领衔)。我们实验室在进行空间感知与空间记忆等基础研究的同时,还设立了VR情绪调节与VR晕动症等应用项目。组建实验室的初衷是将基础心理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实用的产品。
与腾讯研究院的合作始于2016年年底在北京长城脚下举行的腾讯朋友圈分享会。我在会上结识了由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与助理院长程明霞领衔的S—Tech团队。这支主要由年轻人组成的团队充满了朝气与激情。出于人文关怀,腾讯团队希望了解VR技术对人与社会的影响,而这正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于是,我们一拍即合,组成联合工作组,广泛收集心理学中与VR相关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汇总成书。
VR虽是计算机科学的相关技术,但因其用户是人,从而与心理学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如果使用恰当,VR将对用户产生积极影响,如提高记忆力,增强注意力,改善情绪等。但若使用不当,VR可能对用户产生消极影响,如产生晕动反应和空间压缩效应,激发暴力行为等。本书汇集了众多心理学相关研究的成果,在使读者了解如何利用VR技术优势的同时,帮助读者掌握回避VR技术弊端的方法。
李峙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研究员、博导
2017年11月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