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稳住脚步,去辅助那些跦跌撞撞的青春
18岁的男孩正好处于学习任务非常繁重的中学阶段,因为这个阶段同时还是男孩们身体发育和智力增长的黄金时期,所以也被广大家长认为是男孩定型的时期。为保证男孩能够学业有成,在这个阶段里几乎所有父母都会对男孩的各种不当行为加以干涉。但是这时候随着心理意识的增强,男孩逐渐变得有自己的主见,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与父母之间的矛盾。
当出现冲突的时候,使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面对逆反的孩子,成了男孩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本章将对与之相关的问题加以阐述,希望能够为此刻正迷茫无助的家长带来一丝曙光。
更年期撞上青春期,注定平地起波澜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是现代社会中每个家庭,尤其是晚婚家庭所不可避免的矛盾,这时候该如何处理彼此之间的矛盾成了家庭事务中的重中之重。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使得所谓的叛逆行为更加显而易见。
50岁的胡女士曾偷偷地咨询过心理医生。在进入更年期的这几年时间里,她与青春期儿子之间的重重矛盾成了家庭矛盾的主要构成部分。虽然为了避免影响儿子的高考备战,不能与他大动肝火,胡女士总是强压怒火、隐忍不发,但儿子却总是有意无意地利用她的这种迁就心理与她作对。为此,胡女士感到非常困惑和苦恼。
原本乖巧的儿子,现在总是让人感到不如意:对自己给他买的新衣服感到不满意,却和同学们一起穿奇装异服扮酷;甚至会在放学回家后不去看书学习,而是和同学煲电话粥……说到这里,伤心的胡女士忍不住抽泣起来。
但胡女士的儿子张浩却不是这么认为的,他对心理医生讲述的是:我做什么事情,妈妈总能在其中找到不满。我的成绩能够排进班级的前十名,但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妈妈总是感到不满意。不是这里不应该,就是那里不对,在她眼里我无论如何努力都是不合格的,她甚至因此打过我。回忆起与更年期妈妈发生冲突的细节,张浩也感到很无奈:为什么进入更年期的妈妈开始变得不讲理了呢?原本那个温文尔雅、对自己嘘寒问暖的妈妈哪里去了?
中国传统教育下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拥有相当的家庭权威感,在遭遇孩子的挑战时会感到不甘,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两代人之间的距离会因为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差距拉大,而使得彼此间无法认同,令原本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出现冲突。在现实生活中,有“两个更年期抵不过一个青春期”的说法,面对敏感、任性、易怒的男孩,处于更年期的父母到底应该如何应对才能两全其美、获得双赢呢?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解决青春期撞上更年期问题的关键所在,而良好亲子关系的确立则要求处于更年期的家长做好以下几点:
◆要充分尊重孩子意识中的独立部分,选择相对民主的家教方式
家长要充分尊重和理解18岁男孩表现出来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应该和孩子之间建立和保持相对平等的亲子关系,对孩子保持信任、理解和尊重,并真正把孩子当作与自己平等的家庭成员看待,鼓励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或让孩子对家庭的相关决定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体现其作为家庭成员,尤其是成年人的责任感。在诸如升学、发展方向选择等关乎孩子终身大事的选择上,家长虽然要拿大主意,但也要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想法进行充分考虑。家长要尝试着让孩子在若干事情上,自己管理自己,这时的家长只是要起到参谋指导的作用即可。
◆时刻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
青春期的男孩,在身心快速发展的同时,心灵上也产生了巨大的震荡。他们面对剧变时,往往会表现出不知所措的一面,同时也会因陷入孤独而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关怀和指导。著名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曾经说过:“没有谁会像青年那样,陷入深深的孤独之中,他们渴望被别人理解和关注;没有谁能够像青年那样,站在远方对人们进行呼唤。”所以,作为父母,要正视男孩的这种精神需求,积极主动地帮助孩子舒缓情绪上的压力,并给孩子灌输青春期的相关知识。即使是面对孩子的“早恋”倾向,也要以同情者的身份去理解和体谅他们,认真地倾听男孩的诉说,循循善诱地让孩子了解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指导孩子正确地对待和处理这一问题,帮助他顺利地走出情感的迷惘阶段。
◆尊重事实,不要对孩子持过分的审判态度
只有充分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战胜自我。孩子认识自己,往往是通过别人的反馈。而这时父母作为镜子的反馈作用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父母是不能代替孩子去人生的竞技场上进行拼搏的,更不能自作主张地扮演“裁判员”的角色。如果孩子出现问题后,父母在第一时间就像“法官”一样主观地进行判决裁定,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要想了解孩子、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要学会转变对待孩子的居高临下的态度,改变对他颐指气使的语气,如实地将事情的本来面目反馈给自己的内心,慢慢地学会呵护孩子的尊严、维护孩子的权利,让孩子从父母的眼中认识到真实的自己。在父母成为可以信任和尊敬的朋友之后,叛逆的男孩也就没那么叛逆和不通情理了,更年期的父母也就不会再过度地暴躁、激动了。
◆掌握适当的批评艺术,充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有道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成才”。面对孩子的过失行为,家长既不能过分批判,也绝不可以放任不管,而是要通过恰当的批评教育的方式来对其进行纠正。这时候对批评分寸和原则的掌握,就成了其中的重中之重。聪明的家长会选择既不伤害孩子自尊心,同时还能使孩子因为自己的过失而感到内疚和难过,促使其从内心深处萌发出改正错误的愿望。首先要注意批评的公正性,同时还要注意批评的场合和措辞,绝不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还要避免使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和翻旧账的形式,要极力避免对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进行伤害。
最容易让孩子接受的批评方式是“三明治”式的,即对孩子的长处和优点进行肯定;针对具体的事情提出相应的批评意见,必要时要征询孩子对自己给出的意见的看法;最后对孩子给予鼓励,并表示出坚信他能够很快地改正错误,并会做得更好。如果能够使用委婉、和蔼的语气语调表达出自己的处理意见,并得到孩子认可的话,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改善与青春期孩子的亲子关系、积极应对自己特殊时期的生理难关的主动权掌握在父母手中,即使是处于更年期的父母也要充分认识到男孩的心理变化特点,并做出适时适当的自我调整,以便能够伴随孩子慢慢成长。能理解父母苦心的男孩会对父母多一分理解和体贴,从而使得双方原本紧张的关系逐渐趋于亲密融洽。
成熟的身躯里,依然是一颗不成熟的心
伴随着大脑和身体各器官的逐渐发育成熟,男孩的生活体验逐渐丰富,在不安与好奇心的双重作用下,他们的心理波动很大,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做出一些看似离经叛道的举动,其实这是他们青春期心理变化在行动上的体现,是一些不成熟的情绪化的表现。
18岁的杨刚长得人高马大,足足比父母高出一头,但凡一家三口一起出门的时候,他总是走在最前面,一副急先锋的派头。杨刚的父母也对儿子寄予了厚望,在其他男孩看起来依然孱弱幼稚的时候,杨刚已经是男子汉的形象了,如果不加以介绍,别人都认为他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
但就是这样一个“成熟”的男孩,却时不时地会做出一些与自己的形象非常不符的事情。
那一天,因为一点小事,杨刚和父母吵架了,没过一会儿,父母有事外出了。他们回来时,发现杨刚将房门反锁了。父母出门走得急,没有带钥匙,于是使劲敲门:“杨刚!快把门打开!”
“不开!”杨刚吼道。
“你都多大了,耍什么小孩子脾气?”爸爸也隔着防盗门高声喝道。
“就是不开!我现在不想见到你们!”杨刚毫不示弱。
爸爸还想再和杨刚理论几句,被一旁的妻子拉住了,她低声说:“别吵了,吵得街坊邻居都听到了,丢不丢人?赶紧找个开锁师傅吧,你跟孩子喊有什么用?”
等开锁师傅打开房门之后,还没等父母进门,杨刚就已经穿戴整齐一个箭步冲了出去,身材魁梧的他差点把门外的三个人一起撞倒。
“你干什么去?”妈妈问道。
“不用你管!”杨刚的身影随着声音一眨眼就不见了。
即便再身材魁梧得脱颖而出、长相成熟得再少年老成,也改变不了男孩只有18岁的事实,他的心理水平与年纪是大致相符的,但未必能够与外形完全相符。有时候,越是看似成熟的男孩,越是有一颗不成熟的心,越是冒失、叛逆、脆弱。
总结来看,叛逆男孩的不成熟行为和心理往往是与他们的心口不一或自相矛盾同时出现的,其主要表现为:
◆内心世界的若即若离
青春期的男孩渴望同龄人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内心体验的沟通,希望借以排解自己与日俱增的孤独感。充满各种幻想和憧憬的他们会不自觉地萌发出孤独和感伤,同时还会出现自我封闭的倾向。如,在现实的生活中,他们会渴望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书桌和柜子,用来存放自己的日记本、相册、信件等私人物品,讨厌别人尤其是父母东打听、西过问,不愿意将自己的内心感受透露出来。与此相矛盾的是,青春期的男孩希望能够与同龄人,尤其是异性同龄人及父母之间进行平等交流,他们渴望相互之间能够敞开心扉。
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个人性格、想法的不同,他们的这种诉求,往往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不得不保留在“日记”中。由于强烈的自尊心作祟,记录在日记本中的这些“私房话”同时又是他们最不愿被别人知道的,这就导致了男孩既愿意与人沟通交流,又害怕被人了解自己的矛盾心理。如果这个时候父母为了对孩子的内心活动有充分的了解而去翻看他们的日记的话,往往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会导致他们恼羞成怒而走向极端。
◆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青春期的男孩都有着对未来和人生的美好愿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高,他们会逐渐接触到许多现实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面对理想和现实间的较大差异,他们会在自我意识中产生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很多时候男孩的理想化倾向都是父母或学校长期教育的结果,教育在充分展示生活中积极一面的同时,还极力地掩藏起了其中消极的一面。而被掩藏起来的消极一面,一旦被孩子意外地发现,就会使其陷入困惑之中。再加上,一些父母追求绝对的完美,他们自己在做事时也是力求绝对完美的,这就导致了男孩理想与现实间矛盾的剧烈化,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出现冒失、冲动、单纯、直接等叛逆之举。
◆极端自大阴影下掩藏的极端自卑
在开始时,男孩会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自我观察和评价。但这种自我评价依据的是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或是与身边同类人的比较,甚至是来自内心深处的自我评价和分析。这些具有相当主观性和片面性的评价,常常会导致男孩心理的极端变化。比如,既有因老师的几句批评而萎靡不振的孩子,更有因为别人几句不经意的夸赞而得意扬扬、不可一世的孩子。要知道,从妄自菲薄到自高自大,相隔的仅仅是一线而已,男孩更多时候是处在自卑与自负的内心斗争中的。
◆独立和依赖之间的斗争
青春期的男孩不再像以前那样对老师和父母的指示无条件地遵从并天真地接受别人的评价。他已经开始逐渐地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许多观点都是从前辈那里继承来的,并不是自己的。这时候的他开始去探索真实的自我,学着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外面的大千世界。18岁的男孩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他们喜欢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而不再依赖父母或老师;同时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不再喜欢和父母一起参加活动。但是这时候的他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并不能完全独立,还离不开父母的帮助,因为他们缺乏独立于社会中的资本和经验。
◆性压抑
无数青少年对青春期的到来充满喜悦,却又有一种忐忑不安的感觉。由于性的发育和逐渐趋于成熟,青春期的男孩开始出现与异性交往的渴求。他们开始喜欢接近异性,想对性知识有更多的了解,同时还热衷于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甚至会产生一些朦胧的关于爱情的想法。但是由于受到来自学校、父母和社会舆论等方面的束缚,在情感和性认识上,他们显得既渴求,又觉得不好意思而不得不压抑自己。
正是在其成熟身体中的不成熟的心理的作祟,使得男孩在心理上躁动不安,在行为举止上叛逆不已。作为父母没有必要过于担忧,同时也不要刻意对这些看似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行动进行压制,要避免因此而导致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心理隔阂,从而加重男孩的心理负担。
让你觉得生气的事情,不一定都是孩子的错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作为强势一方的父母往往会习惯性地用成年人的思维来衡量和判断男孩的行为,这样就会在不自觉间将自己的意志强制性地加在了男孩的身上。当男孩的行为准则有所偏颇时,他们便会大发雷霆,或是呵斥,或是打骂。他们根本不会考虑给予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更不用说去思考这件让自己感到激动万分的事情究竟是不是孩子的错。
曾建是一名高三的学生,骨子里就带着那么一股痞气,而且脾气急躁,与别人三言两语不和就会大打出手,这让他的父亲十分看不惯。
这一天,曾建又鼻青脸肿地回家了,一进家门他就走进卫生间擦洗脸上的污迹。爸爸看到他这副模样,就知道他肯定又打架了,不由得火上心头:“你又打架了是不是?天天放学不回家,就知道在外面瞎混,将来能有什么出息?”
曾建想说什么,但是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爸爸依旧不依不饶地批评道:“我说你呢?你能不能给点反应?对家长就这种态度吗?”
“那你对我的态度又如何呢?我一回来就被你劈头盖脸地一顿骂,我愿意和你这样的爸爸说话?”曾建忍不住了。
“我难道说错你了吗?天天在外面惹是生非,你就不学好吧!”爸爸边说边摇头。
“我今天可没有惹是生非!”曾建高声辩解道。
“打架斗殴不算惹是生非?”爸爸问。
“我这是见义勇为,今天我在公交车上把一个小偷抓了现行,结果一下车,他就把同伙叫来了,三个人围起来想要教训我,我能吃这亏?果断先下手为强。我做错了吗?”曾建不无自豪地说。
“总之打人就是不对,下回遇见这样的事情,还是要找警察解决,多危险啊!”爸爸的语气明显没有刚才强硬了。
“跟你这样喜欢明哲保身的人说不清楚。”曾建看着爸爸,也摇了摇头。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父亲的确误解了孩子,还没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就先入为主地认定又是儿子无事生非地寻衅滋事了,而实际上事情的性质却截然相反。父亲的怒火逐渐自行平息并且担心儿子的安危的原因就在于他听到了儿子的解释,了解了事情的真相,知道了这件事并不能完全怪孩子。
由此可见,亲子间的沟通交流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必需和必要的,它的深入与否会影响亲子关系的好坏,并且会对孩子形成怎样的性格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父母不让男孩阐述自己的想法、看法,不给男孩倾诉的机会,而是一味对其进行指责和粗暴的说教,就会让其产生不满和反感,令男孩的逆反行为更加强烈。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则是男孩得到了解释事情真相或者倾诉自己想法的机会,但这些解释和倾诉却没有得到父母应有的重视,换来的却是冷嘲热讽,这更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这种情况的危害更甚于前一种,这样的做法恰恰是问题得不到真正解决的关键所在,它会使得男孩更加不愿向父母道出自己的心声。长此以往,会因此而导致男孩产生与父母的对抗情绪,导致亲子双方的信任危机及沟通困难等,造成孩子不良的心理反应。
其实作为家长,如果能给予处于青春期的男孩一个解释陈述的机会,让他能够将自己的苦衷倾诉出来,并对男孩的倾诉多一点倾听的耐心,将会非常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让他的性格逐渐向温和的方向发展。这对家长而言也是好处多多的,会使得男孩在遇到事情时乐于向父母倾诉,有助于亲子间良好沟通关系的形成,而且只有真正地通过多方面、多角度了解了事实,家长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才会做出正确的应对之举,才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转变消极心态,别把叛逆当成背叛
18岁的男孩自我意识高涨,而知识、经验和能力却相对缺乏,这时候的他们处于既想摆脱来自父母的束缚,又离不开他们指导的矛盾状态中。但这种叛逆的矛盾心理,却常常被父母视为孩子对家庭和父母的“背叛”。
黄女士上高中的儿子刘洋,总是喜欢和她对着干。当黄女士要求他往东时,他铁定会往西。每天早晨不喊个三五遍,他是不会起床的;而到了晚上,则恰好相反,不催促个三五遍,他是不会上床睡觉的。周末,无论黄女士怎么催促,刘洋总是将作业拖到周日晚上才做。
这一天,他们之间又出现矛盾了。
“刘洋!看看你做的好事!我说了一百遍,你怎么就是不听呢?”黄女士扯嗓子喊道。
“我又怎么了?”刘洋在床上睡眼惺忪地问。
“你又开着电脑睡觉,电费不是钱吗?”黄女士一肚子的不满。
“我忘了而已,至于因为这个,大早上朝我大吼大叫的吗?”刘洋也很不满。
“你是忘了一次两次吗?一个星期能忘三四回,我真是受够了,我看你心里就没有这个家,就把这里当成旅馆了,把我当成酒店保洁员了,亏得我含辛茹苦地一个人把你拉扯大,你这么浪费我辛辛苦苦赚的钱,是故意的吧?真是太伤我的心了!”说着说着,她的眼泪唰地一下就流了出来。
“别说得好像我是白眼狼一样把你背叛了似的,你天天胡思乱想什么呢?”刘洋不得不起身去安慰眼看就要哭成泪人的妈妈。
刘洋当然不是故意要和母亲作对,更不是要背叛母亲,本来只是一个不良习惯,却被黄女士无限放大,上升成了关乎人性和家庭的原则性的问题,这的确有点小题大做。但是像黄女士这样的家长在现实中也是不少的。由于常年被叛逆型的男孩“折磨”,他们的神经非常脆弱,以至于非常消极,凡事都不由自主地往坏的方面想,尤其是对待孩子的问题——在他们眼中,孩子的一点点小过失,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错误;在他们眼中,孩子一个月养成的坏习惯,都是能够影响半辈子的大错误;在他们眼中,孩子高声顶嘴几句,就是对长辈的大不敬,就是要打爹骂娘的逆子前兆。这些家长的心灵既敏感又脆弱,小题大做的行为更是令男孩的叛逆加深了一层,于是亲子间的矛盾只会愈演愈烈,并不会因为家长的“痛彻心扉”和“声泪俱下”而有所好转。
其实青春期本身就是男孩生理和心理的转折阶段,这期间的叛逆思想和行为是非常正常的,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叛逆”并不是“背叛”的同义词。男孩与家长意见相左,并不一定就是要完全抹杀家长的意见;男孩对家长有所隐瞒,并不一定就是完全无视家长的存在;男孩一怒之下离家出走,并不一定就是要与家庭决裂。
鉴于男孩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改变,日益增强的独立意识,普遍存在的易冲动、性格敏感、自尊性强等特点,父母意识到自己家的男孩到了尝试独立和自我管理阶段的时候,就应该顺应孩子的心理发育,尊重现实,注意因材施教、因时而教,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持尊重的态度对其进行健康的引导,一定要使用平等的语气来对其进行说教,而不是一味地命令和要求,否则咄咄逼人的态势很容易把男孩逼上“梁山”。而且家长若是使用自上而下的命令方式,男孩很可能会用更冲的语气来回复,便会给家长以目无尊长的感受,强化那份“白养了你18年”的怨妇心理。家长只有摆正了心态、选对了交流方法,才能使叛逆的男孩平稳地度过18岁,让普普通通的叛逆行为不至于真的向撕破脸的背叛转化。
破罐子破摔,只会让他的人生更糟糕
面对说什么都不听、怎么劝都不服的叛逆男孩,很多家长表示已经没有什么招数能够应对了,自己该说的说了、该做的做了,如今孩子的脾气秉性依然没有改进,看来已经到了朽木不可雕的地步,索性就任其自生自灭吧,自己眼不见心不烦也挺好的。不得不说,这种破罐子破摔的行为简直比男孩的叛逆行为还要幼稚,还要缺乏应有的责任心,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叛逆的孩子更加有恃无恐,在错误的道路上一去不回头了。然而有的家长却没有因为孩子暂时的缺点而放弃他的未来,反而是善加利用孩子的缺点来让他变得更加完美。
有一个男孩因车祸失去了左臂,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进而放弃自己钟爱的柔道。男孩拜了一个年长的日本柔道大师进行学习。在刚开始,男孩训练得很好;但是三个月中,柔道大师只是让他重复地练习一个动作。
终于有一天,感到厌烦的男孩开口问师父:“师父,为什么你只让我重复练习这一个动作,我是不是应该学习一些新的动作了?”
师父回答道:“这个动作是你知道的唯一一个动作,也是你需要知道的唯一一个动作。你只要练习好这个动作就可以了。”
虽然感到不理解,但出于对师父的尊重和信赖,男孩还是听从了师父的建议,于是他继续对这一动作进行练习。
又过了一段时间,男孩随同师父一起去参加他人生的第一场柔道比赛。比赛的结果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他轻而易举地取得了前两场比赛的胜利。在第三场的时候,面对失去耐心的冲向他的对手,他居然利用自己学过的唯一一招击败了对手,稀里糊涂地杀进了决赛。
在决赛的过程中,面对强壮且经验丰富的对手,一开始男孩感到有些招架不住。为避免使他受到伤害,裁判员准备中止比赛。面对这种情况,作为男孩师父的柔道大师阻止了他:“不要停,让比赛继续下去!”
在接下来的比赛中,男孩利用对手的一个失误,迅猛地使用自己所会的唯一一招击败了他,赢得了决赛的冠军。
在回家的路上,男孩终于鼓足了勇气,向师父提出了埋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困惑:“师父,为什么我能够只用一个动作就赢得了所有的比赛呢?”
“其实,你能够最终获得胜利是因为我充分考虑了你的特点,将你的缺点转变成了你的优势。首先,你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柔道中最为难学的这一动作。而对方要想对付你的这个动作,他唯一的机会就是抓住你的左臂,但是你却没有左臂。”
听到这里,男孩恍然大悟,聪明的师父充分利用自己没有左臂的特点,将这一缺陷转化成了自己的巨大优势。
这个故事看似与标题无关,但实际上它却是“破罐子破摔”最好的反面例证,家长面对自己的叛逆男孩时就应该向那位柔道大师学习,把孩子满身无药可救的缺点视作他缺失的左臂,然后充分发掘自己孩子的优点,并想方设法地将其转变为强项,并加以扩大。而在这一查找和转化的过程中,不但需要男孩具有毅力和恒心,更需要广大父母长期坚持不懈的支持和努力,如此才可以让男孩的人生越来越美好。
而且,看似坚强、对自己的人生很有主见的叛逆男孩实际上却是另一番模样。有调查机构针对某学校的近千名男孩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为:患有抑郁症倾向的比例高达25%;有60%的男孩会在自己感到心烦的时候找朋友聊天,还有39%的男孩会“独自待着”;只有1%的男孩会选择向家长倾诉来寻求帮助。从这些数据看来,男孩已经具有了独立意识,但是在其独立的过程中却充满了彷徨和犹豫,如果家长对他们的问题不加理会、任其自己摸索和寻找出路,那么孩子的路将会走得比较艰难且心酸。
家长一方面要杜绝“破罐子破摔”和“甩手掌柜”心理,一方面要积极地在对自己男孩的教育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
◆不要盲目地放大男孩的弱项
父母一旦将男孩身上的不良问题过分夸大,就会给他造成一种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做好这些事情的错误观念,从而导致其内心深处出现“为什么我老是不行”的疑惑,以至于对这些事情失去兴趣,使他原本就有所欠缺的方面越发的雪上加霜,自己也破罐子破摔、随心所欲了。
◆给予男孩以鼓励,要求他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放弃自己的理想
在男孩群体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心理:面对自己成绩较差的科目,会选择壁虎断尾的方式,将其放弃。殊不知在很多时候,只要自己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再难的问题也能克服。所以作为男孩的家长,要多多鼓励孩子,鼓励他们迎难而上,努力争取,而不是对自己的弱项产生畏难情绪而对其置之不理。
◆让男孩利用自己的强项去带动弱项
父母要给予自己的孩子以充分的发展空间。要知道,成人也是在逐渐完善和发展的。在外人面前,要多提及孩子的优点,使其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帮助他建立起强大的自信心。充分利用他的优点去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变他的弱项,从而达到以强项带动弱项、共同发展进步的目的。这样一来,值得他骄傲、会主动去做的好事情就多了,让他采取叛逆手段对待的事情也就相应的少了。
没有永远的势不两立,先服软的人未必就是输家
权威机构“零点调查”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中国家长没有向自己的孩子道歉的习惯。据统计,有51.5%的人承认,自己曾经因为做错事而向家长道歉;而反过来,因为做错事而向自己的孩子道歉的家长居然仅有可怜的15.4%。除此之外的人都是在事情发生之时处于左右为难的状态:需要向孩子道歉、服软吗?
身为男孩家长的章女士最近就面临着这样的困惑:
几天前,章女士因为一件事错怪了自己的儿子王康。当事情搞清楚后,王康要求章女士为当时不分青红皂白就冤枉他而向他道歉。
王康:“妈妈,当时这件事本来就是你冤枉我了,所以你要向我道歉。”
章女士:“什么?向你道歉?我可是你的妈妈,我为什么要向你道歉?我下次弄清楚再说不就行了。”
王康:“不行,一码归一码。老师说过:‘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任。’你必须为这件事向我道歉。如果这次你不向我道歉的话,以后我要是犯了什么过错,你们也别想我会向你们道歉!”
面对有点咄咄逼人的儿子,章女士彻底纠结了:到底要不要向儿子道歉呢?
章女士之所以出现这种纠结的情况,其实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大家长”意识在作祟。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在一定意义上哪怕是18岁的男孩也是依附于父母的,他们并不是作为社会交往中的真正主体而存在的,所以常常会导致家长对他们的权利的忽视。大多数父母都习惯于自己的传统强势角色扮演,只是简单地将孩子当成孩子,认为自己即使是做错了也没有必要对孩子表示歉意;或者是碍于面子,害怕自己的权威受到影响而拒绝向孩子道歉。这种作为也常常是引发男孩叛逆行为的导火索。
殊不知,因为自己的错误向自己的孩子道歉也是爱孩子的一种表现。就像美国人际关系教育大师戴尔·卡耐基所说的那样:“当你的观点是对的时候,要尝试着以温柔、有技巧的方式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如果你的观点是错误的话,那么能够迅速而坦诚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要比为了面子而去争辩有效得多。”有心理学家指出:父母威信的确立,是其实事求是、严于律己从而取信于孩子的结果,而不是由言谈举止的一贯正确性来确定的。
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职称的张晓蓉老师认为,男孩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就宛如那狭路相逢的战争。但是作为家长,要做战争中的智者——当狭路相逢时,不妨侧一下身,让孩子先过去。毕竟这是他们人生的必由之路,家长绝对不能有“胳膊拧不过大腿”的想法。在面对男孩这个会在自己家中停留长达18年之久的客人,家长要向对待成年人那样,给予必要的尊重,而不是简单的客气和礼貌。
这就要求父母在自己犯了错误,或是误解、冤枉了孩子时,能够及时勇敢地向孩子承认错误,并向其表示歉意。这轻轻的一句“对不起”,不但不会对自己的威信和尊严有所损害、使自己的形象受到影响,反而会被看作是有爱心和责任心的表现,还会引导孩子建立起正确的为人处世准则。言行一致的父母,能够使孩子对其产生敬佩之心,这时候的父母才真正地起到了孩子成长路上的领头羊作用。另外,从社会文化学角度来看,家长能够向孩子道歉,也表达出了家长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社会交往体存在看待的态度,更有助于促进男孩的健康成长。
需要父母向孩子道歉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错怪孩子的时候
父母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没有经过调查,就先入为主地认为孩子做了什么,武断地进行判断,而错怪了孩子,使得孩子百口莫辩。当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为彰显父母能够以身作则,父母要勇于承认错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歉意,以避免孩子向父母关闭自己的心灵之门。
◆失信于孩子的时候
有时候父母会因为忙碌或是其他一些原因,忘记自己向孩子做过的承诺,或者是因为什么事情或变故,使得自己原本答应孩子的事情无法做到时,为表现父母能够说话算话,这时候要提前向孩子表达歉意,以增强孩子对父母和家庭的信任感,给孩子呈现出一种言而有信的家长形象。
◆因无心之失而伤害到孩子的感情的时候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伤害是隐性的、细微的,在平日里并不会被轻易察觉。作为父母有必要为抚平孩子受伤的心灵而向孩子道歉。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并做好与孩子的沟通工作,尽最大可能将潜在的不和谐因素消灭在萌芽中。
水滴石穿,用鼓励和激励带他回到正轨
家庭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若是没有点定力,还真是枉为父母。凡事都可以应验“水滴石穿”这个成语,就连平日里最为叛逆的男孩也不例外。家长若是能够以足够的耐心和信心不断激励男孩,便会促使他们有更好的表现;而良好的表现反过来又会激励他们去善待身边对自己有所助益的每一个人。
郑成原本是一个相当令家长头疼的男孩,虽然学习成绩不错、性格也很开朗,但在家里却表现不佳,对父母的态度忽冷忽热的,生活习惯也非常不好,父母教导他几句,他就立马翻脸走人。
高三时,原来的班长转学走了,从来没当过班级干部的郑成因为人缘不错被班上的同学推选为班长。得知喜讯的父亲拉着他的手说道:“我的儿子能被同学们选为班长,真是好样的,太有出息了!不过,你既然被选为班长,就应该用班长的标准来对自己进行严格要求,无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遵守纪律等方面都应该给班里的同学做个榜样。”
受到激励的郑成在班上的表现一直都很好:不但成绩名列前茅,在生活和纪律方面更是对自己严格要求。在期末的时候,他同时获得了“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部”两个奖状。而且他在家里的表现也大为改观,有礼貌了、更懂事了。郑成的这些改变,乐得郑成爸爸见人就笑,一直合不拢嘴。
“真是好样的,太有出息了!”要知道,这种夸耀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没有太大的激励作用的。真正激励着郑成向前进的是“用班长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遵守纪律方面都应该给班里的同学做个榜样”。在这个事例中,郑成的爸爸在肯定和表扬孩子的同时,又对孩子提出了符合实际的更高要求,这就对孩子产生了激励作用,促使他努力进取。
现实中,父母对男孩进行激励时,要恰如其分、符合实际,切不可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以避免孩子因此而产生反感。长期激励的目的在于将“你今天表现不错”逐渐向“一直以来你的表现都不错”转变,从而促进孩子不断进步。所以父母在对自己的男孩进行激励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激励的时机要选得恰如其分
孩子的潜在能量是巨大的,如果能够得到家长持续性的鼓励、建议和点拨,将会使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激励孩子一定要有的放矢,不能脱口而出,只有在孩子真的做出值得表扬和激励的事情的时候,才可以画龙点睛地加以提点。这就像是过年吃饺子一样,必须要有一个过年的气氛,饺子吃起来才别有风味;若是天天都能吃到饺子,那么饺子也并不会比白米饭好吃多少了。
◆鼓励孩子,恰如其分地给予他激励和表扬
面对孩子经过努力获得的成绩,我们应该为他们感到骄傲,因为孩子们的成绩是要靠自己的内心动力来获得。对于那些并不认可自己、完全依赖父母的赞许才能获得成功的孩子,可以尝试引导他们做正确的事情,并提醒他们要从内心深处认可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
例如:当孩子做了错事能够主动承认时,我们可以这样认可他们:“你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承认它,这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气的。你可以这样对自己说:‘虽然我之前做错了事,但是能够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对于因为疲倦、烦躁和懒惰等原因而偷懒的孩子,我们要告诉他们:“未来的伟大科学家,请抓紧完成你剩下的任务吧!你一定能够成功的!”
对于那些已经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却无法获得成功的孩子,我们可以这样鼓励他们:“亲爱的孩子,你已经做完了你应该做的,而且还做得不错。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让我们一切期待吧!”
◆为孩子创造自我激励的机会
在大多数父母眼中,孩子永远都是脆弱的。其实,当孩子面临困难时,首先感到无法忍受的其实是家长。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感情用事的父母会迫不及待地问东问西,其实这样不但无助于孩子克服困难,还会增加孩子的恐慌感和反感。
没有机会独立面对挫折的孩子,是不会学会自我激励的,也是无法从叛逆的泥沼中自己走出来的。所以,当处于后青春期的男孩面对较小的痛苦和挫折时,家长不妨让他们独立面对,独自承担痛苦,独自想办法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学会自我激励,并凭借自己的毅力坦然面对今后人生路上的挫折,迅速地成长、成熟起来。
浪子回头之时,最需要的是宽容和支持
“问题少年”虽然实实在在地存在,但他们却一直是容易被社会和家庭忽视的群体,没有哪个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变成“问题少年”,但“问题少年”的数量还是呈逐年增长趋势的。
要知道,“问题少年”并不是天生有问题的,他们曾经也是父母亲眼中的好孩子,同样也是父母亲希望的寄托体。只是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出现了诸如网瘾、喝酒、打架斗殴、早恋等种种问题,从而使得父母寄托在他们身上的希望化为了泡影。久而久之,父母也就对其持放任和抱怨的态度了,因为在他们看来,孩子无视他们辛苦的奔波,使他们的期望化为了乌有。
当男孩终于在现实中经受了磨炼,从这些叛逆之举中幡然悔悟的时候,家长还要继续对其采取放任自流和抱怨的态度吗?这是不可取的。此时的男孩需要的是宽容、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再一次的贬低和打击。
张一江曾因为多次寻衅滋事、打架斗殴而被勒令退学。辍学后的他更加放纵,跟一帮流氓混混儿吃喝玩乐、吸烟、喝酒、上网,无所不为,甚至还多次接触毒品。
一直到他被公安机关拘留,他的妈妈还不敢相信从小就聪明、懂事、善良的孩子会去做这些事,真是恨不得自己没有生出这样的儿子来。
张一江刑满释放之后,带着对未来的展望回到家中,满以为许久未见的父母会热泪盈眶地迎接自己,然而他面对的却是紧闭的大门和怎么按也没人来应的门铃。
身无分文甚至连手机也没有的他只能向邻居求助,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妈,我回家了,你们不在家吗?”
“我们在家,只不过不在以前的家。”妈妈的语气很冷淡。
“搬家了?搬到哪里了?”张一江问道。
“搬到哪里和你有关系吗?你既然出来了,就自谋生路吧,咱们母子间的缘分也就到此为止了,以后别再联系我了,我就当没生过你这个儿子。”妈妈说完这几句话就挂了电话。
张一江耳畔一直回响着手机里的忙音,眼角有泪水在打转,最终他握紧拳头,一声不吭地离开了邻居家。他去了哪里?天大地大,肯定有他的容身之所,希望不会是从前那些将他带坏的狐朋狗友那里吧。
别说为什么要把事情往坏处想,原因就在于张一江妈妈的做法真的是等同于将儿子又往火坑里推了一次。浪子回头的张一江、狠心断绝关系的母亲,真是鲜明的对比啊!别怪孩子越发叛逆,也别怪孩子无药可救,当家长有“救命药”的时候,可曾送给孩子一粒了呢?权威调查研究发现,家庭背景的问题和家庭教育的缺失才是导致“问题少年”出现的关键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正是这些“问题父母”才导致了“问题少年”的出现。接受调查的100名问题少年中,有超过八成的少年,即使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也并不被自己的父母所了解。
有资深教育专家指出:“父母是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存在的,他们良好的行为举止、得当的教育方式和营造出来的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心理成长的重中之重。”孩子受到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关注和多方有效协调的。如果没有家庭教育的协调、配合,只凭借学校教育,是没有办法保障孩子健康成长的。男孩的成长过程本身就充满困惑矛盾,这时候逆反、任性、闭锁、厌学、早恋乃至于性冲动等问题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不同的孩子身上,往往会搞得家长唉声叹气、束手无策、焦头烂额。面对成为“问题少年”的男孩,家长要做好反思,并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而绝不能一味地责骂、抱怨,甚至是放弃。
俗话说:“年轻人犯下错误,就连上帝都会原谅的。”作为一个自以为成熟却仍很稚嫩,具有一定独立性却保留着对父母依赖的男孩,要求他不犯错,显然是不可能的。每个叛逆男孩的父母可能都会遇到浪子回头的情节,想要做好回心转意的叛逆男孩的“接待”工作,家长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留给男孩足够的成长空间
在现实社会中,家长总是试图去控制和管制处于青春期的男孩,而剥夺了原本属于他们自己的成长空间。虽然应该对他们施以适当的控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管理应该以男孩的自觉和自律为主,家长应该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空间,并充分地尊重他们的自主空间。
尤其是那些浪子回头的男孩,父母的过分管制会令他们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好似犯人一般,时刻都有一种被人揪住小辫子的感觉,这可能会让他们再次走出家门。这时候的家长应该以孩子的幸福快乐为自己的最大幸福,给男孩一定的成长空间,让他自己去反思、去规划。如果家长继续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孩子的绝对服从上,那么这样的家庭教育显然是非常失败的,孩子只会变得越来越叛逆,甚至与整个家庭格格不入。
◆能够及时为男孩减轻压力,而不是苛求他们的学业如何
上中学的男孩,正处于学业压力最重的时期,这时的他们既要忙于应对繁重的课业和无穷无尽的考试,还要面对来自父母的期望和同学间的激烈竞争的压力。如果这时父母不能够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并适当地帮他们减缓压力,而是一如既往地苛求什么,就会导致男孩对父母产生怨恨,甚至是自暴自弃,就如同那压弯骆驼的最后一棵稻草一般。
特别是对改了心性、想要专心读书的男孩而言,更是如此,一旦看见孩子有了好苗头,便急忙添油加火地要求他做得更好,可能会令男孩应接不暇、承受不了,而且还会最终逼孩子迈向危险的方向。
◆努力为男孩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
由于“问题少年”大都出自不和睦、父母感情破裂的家庭,所以说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男孩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充满爱的环境中,他们才会保持愉悦的心情。同时,稳定而和谐的家庭环境也会让叛逆的男孩体会到家庭给予的温暖和安全感,更有助于他们良好性格的养成。
◆孩子的错就是孩子的错,别都揽在自己身上
有些家长面对孩子离家出走就会显得六神无主,迫不及待开始四处找寻,到处张贴发放寻人启事,甚至去求助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孩子发出言辞恳切、情意浓重的“召回宣言”,让看到的人不禁发出“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感慨。而当离家出走的孩子回到父母身边时,喜极而泣的家长就开始拉着孩子嘘寒问暖,百般爱抚,不但不再对孩子的过错进行指责,而是一再地反省自己:反省自己对孩子的不理解,反省自己对孩子教育方式的不恰当,反省自己过高地要求孩子……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千错万错都是家长的错。
其实,这时作为男孩的家长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孩子的错误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不应该以错治错,否则会导致错上加错从而铸成大错,出现两败俱伤的结局。对孩子的宽容和支持不可少,但让他明白是非对错更加重要,自己的错误就要自己来承担和弥补,没有人会替他收拾烂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