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英语补习
梁一飞这个课代表要协助顾文明教学,几次课下来就混熟了,称呼从‘顾老师’变成了‘老顾’。
老顾这人上课有点水平!
英语是典型的文科,目前从小学到大学,英语教学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死记硬背,由于79年才恢复高考,目前绝大多数英语老师还都是土路子自学成才的,不光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口语发音也十分不标准。
顾文明不光自己发音字正腔圆,上课也有一套,采用目前很罕见得‘情景式教学’,一堂课下来,往往有一半时间,都是学生上台对话表演,这种教学方式很受全班欢迎。
梁一飞主要工作就是充当对话陪练,有时候还跟顾文明来几句,作为全班的样板。
顾文明是识货的,几次下来,就愕然发现自己这个课代表的英文水平,比想象中还要好得多,仅仅就口语对话这一项而言,比自己丝毫不差。
私下里好奇的问梁一飞。
梁一飞又把那一套说辞拿出来了,摆地摊遇到过老外,老外嘛,人傻钱多,为了多赚钱,自学成才。
顾文明盯着梁一飞打量了半天,冒出来一句:“了不起!”
这天下课,已经晚上九点半了,梁一飞刚走到学校大门口,顾文明忽然跟鬼似的从边上花坛里窜出来,把他吓了一跳。
”顾老师,有事啊?“
顾文明左右瞅瞅,一脸做贼的表情,压低声音,问:”梁啊,你现在真没固定工作啊?“
”没啊。“梁一飞摇摇头,”您不会是要给我介绍工作吧?“
”嗨,也不算吧。有空没,到对面咖啡厅坐坐,我请你喝咖啡。“顾文明指了指学校对面。
梁一飞打量了他半天。
这家伙,不会是gay吧!
监狱里,这样的人可不少!
……
滨海市省科大对面的这家‘苑香咖啡厅’有好几十年的历史,经历了私营、公私合营、国营、再次私营的历史。
在90年代中后期,改成了全市第一家麦当劳。
顾文明专门选了一个很偏僻,靠窗的位置,除非刻意绕过来,不然没人能看到这里发生了什么。
虽然咖啡厅的背景音乐,是89年大陆歌手的千百惠的《走过咖啡屋》,欢快而甜美,可梁一飞还是下意识加紧了双腿,握着手里的咖啡杯。
这家伙要是敢乱来,老子非把整个杯子塞他菊花里!
还好,顾文明倒是没表现出什么诡异的举动,微微翘起一点儿兰花指,捏着小勺子,在咖啡杯里搅动,说:“这期学校开了七个函授大专专业,就咱们经济系报名人最多,经济系当中,就我这个英语课,到课率最高,英语水平也普遍很高,你知道是为什么?”
梁一飞一开始也觉得奇怪。
经济系报名的人最多、英语水平最高、英语课的函授夜大,到课率居然超过80%。
后来和班上人聊天才知道,像他这样想拿文聘的最多也就一半,剩下的人,都是专门来学英语的。
1984,发布了《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允许个人和公职人员自费出国留学,从而引发了一阵出国潮,一大批抱着各种各样目的的年轻人,甚至是中年人,不惜辞掉稳定的工作,抛弃家庭,变卖房产,也要削尖了脑袋朝外跑。
自从美国1981年在中国举办托福考试,参考的人数每年都是打着滚朝上涨,光是首都一地,85年的考生就有8000,86年直接翻一倍不止,接近两万,90年,已经快接近10万人。
到了90年初期,出国热、下海潮,是两大热门词汇,经常能听到谁谁谁‘下海’了,哪家的又‘出去’了。
后来有两部以此为题材的影视剧,非常有名。一部电视剧,BJ人在纽约,一部电影,大撒把。
再后期的不见不散,其实也是一步披着出国皮的爱情片。
“顾老师,您有话直说。”梁一飞说。
“也没什么大事……”顾文明语气有些扭扭起来,朝前凑了凑,压低声音说明了情况。
有需求,就有业务,现在想出国的人多,第一关要过的就是语言关,顾文明偷偷在外面代课赚外快,他教学水平高,又是大学老师,接活很容易。
最近同时带了七八个学生,实在忙不过来,想让梁一飞帮着解决一两个。
“一个学生,一个礼拜三次课,都是口语练习,一堂课八块钱,你拿六块,我拿两块,怎么样?”
说到钱的时候,顾文明扶了扶眼睛,神情躲躲闪闪的。
毕竟是高级知识分子,下海还是挺丢面子的,尤其是和学生赤裸裸的谈交易。
梁一飞默算了一下,七八个学生,一个月下来,光是外快,恐怕就六七百,加上本职收入,要接近一千了。
难怪他鬼鬼祟祟的,当前大学还是禁止老师在外面接私活代课的。
想到这里,梁一飞脑子一亮!
之前还在想,给人出点子,虽然是‘事少钱多离家近’,但毕竟有很大的偶然性,典型的守株待兔。
接下来92年到94年之间,有好几个赚钱的机会,但在这之前,不能让手头的资金闲置下来,要找个好项目,能赚钱、赚钱快,还得稳定、安全、有发展前途。
英语补习学校,恰恰符合这些条件。
市场绝对没问题,自从允许公费出国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和外国接触增多,整个社会对英语的需求越来越大。
上了夜校之后,梁一飞能亲身感受到,当代年轻人,对‘英语’出现了一种近乎疯狂的崇拜。
骨子里,这是对金钱的崇拜,对现代化生活的向往。
随着四六级普及、92年南巡后外资大量涌入内地,市场只会越来越大。
有市场,但是没服务:大多都是像顾文明这样单打独斗的草台班子游击队,几乎没有正规军。
而且自己还有很大的便利:上辈子在商学院专门学过新东方的成功案例,它是怎么起来的,曾经遇到过哪些挫折和危机,该如何规避,都还记得。
要是没记错的话,于闵红也就是在91年、92年左右,在首都开始他的补习班业务,到处贴小广告了。
新东方之所以能获得后来的成功,除了个人能力和机遇,不得不说,必须要感谢90年代初,整个市场的大环境和风向!
和于闵红相比,自己不光有先知、他成功的所有经验、失败的教训,还有一笔不菲的启动资金!
能不能做到新东方那种规模,不敢说,但短时间内赚一笔,梁一飞有信心!
而且做教育,有个任何行业都不能媲美的优势:国家这几年鼓励民间办学,有很大的税收优惠!
如果从事其他行业,光是交税,就能让梁一飞心疼到吐血。
至于什么偷税漏税,虽然大家都在干,但梁一飞从来没想过,两次牢他做的够够的,绝对不会给任何将来的竞争对手,留下这么明显的一个漏洞和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