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语文词语教学的思考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最根本的基础,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借助文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词语,与文本对话,与生活对话,在词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本文针对目前词语教学存在教师本位的偏颇,从语境创设、词语学习,从孤立走向整体;咀嚼品味,词语学习从解词走向悟“意”;激活表达,词语学习从积累走向运用”三种新思维进行思考和实践探索,力图让学生亲历词语学习的过程,充分感受词语的意义、意趣和意蕴,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
词语教学存在偏颇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可综观现下的语文课,却发现词语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
(1)词语学习减弱 常听有的教师在开课前问学生:“同学们都预习过了吗?生字词都会了吗?老师来检查大家的生字词语学习的情况,”接着教师就开始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随后进入文章整体学习中,而把词语教学搁置一边。这样的词语的学习只是为学生的顺利阅读扫除障碍,缺少对新词汇的吸收和内化,学生的语言学习也就无从谈起。
(2)词语学习机械化 对于词语教学,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出示词语,请学生朗读;老师请学生简单说说注意什么读音,字形该怎么写,再读词语或用它来说句话。
至此,教师的词语教学已经结束。这种单一化、机械化的词语教学模式,忽视了这个词语的个性特点,也忽视了学生对这个词语的已有认识水平,甚至忽略了这个词语与文本内容的联系。
(3)词语学习抽象化 我们常常在课堂上听到老师这样问学生:“谁来说说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于是,学生照本宣科,按照《词语手册》上的解释读了一遍。这样,一个词语读一遍,解释一遍就算学完了。殊不知,词语的背后有着丰富的意蕴、感情色彩,这种单纯为解词而解词的做法,只能让学生的词语学习变得僵化、单薄,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是抽象的、模糊的,而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等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更别说对词语的积累、运用。
以上几种现象溯本究源,无一不是以教师为本位的语文学习和词语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只关注自己教什么,怎么教,而没有站在学生的视角考虑语文学习学什么,该怎么学,导致词语学习目标不明确,过程没展开,理解不到位,运用被忽视。
词语教学的重要性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最根本的基础,不容忽视,也不能忽视。词语教学,不应只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走向生本的必然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说过:“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气愤勃勃的细胞。”词语学习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过程,是教师无法替代的。
郭思乐教授也反复强调:“要让学生广泛、自主阅读,大量进行语言文字活动。形成学生的个性语文。语文能力就附着在他们的语言表意上。这不过是与生俱来的像吃饭睡觉那样自然的能力。”
由此可见,词语学习只有以学生为本位,激发学生的兴趣,以理解为基础,感悟为内核,积累表达为目的,才能与学生的精神世界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才能在学生的心中拥有鲜活的生命,从而达到学生在词语学习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的目的。
注重词语教学的实践
学生学习词语,不应只单纯干涩地解释词语意思,应该在老师的引领下细细品味,借助文本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词语,架设起一座座桥梁,从词语中获得“画面、深度和张力”,领悟欣赏词语的意思、意蕴、意味,亲历词语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的词语学习从孤立走向整体,从解词走向“悟意”,从积累走向运用。
(1)词语学习从孤立走向整体 词语与词语之间,词语与句子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如果割裂了词语与句子、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联系,孤立地教学词语,就是忽视了“整体效应”,学生学习词语,必须要在一定的语境中反复涵咏,进而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词语的温度,缩短文本与自身之间的距离,形成一种“场效应”。
一是整合词语,巧设生活语境。课堂中我们会发现,许多词语之间存在着丰富的联系,利用词语组合的方式,将零散的“词语”串连成线,构建新的语境,不仅可以丰富词语形象,而且能放大词语教学的功能。
如二年级下册《我为你骄傲》一课,笔者在教学新词语“道歉、信封、攒钱、信箱、继续、骄傲”这组词时,发现这些词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根据课文的内容串连到一块儿:“小男孩在打碎了老奶奶家的玻璃后,决定卖报纸攒钱,向老奶奶道歉。当他把信封投到老奶奶的信箱后,心里不再害怕、担心、不自在,而是顿时一阵轻松。小男孩终于可以继续他平静的生活了。我们为小男孩的诚实感到骄傲。”
于是,在学习词语的时候,笔者就采用了“整合词语”的方式,把这些单个的词组合成一个“整体”,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机出示词语,阅读中学词,学词中推进阅读。因为有主线的串联,所以词语的理解便有依托、有方向,在具体的语境中这些原本孤立的词语因为相互间的联系而变得鲜活、形象,而连词成句成段的方式,在帮助回顾文本内容的同时,更把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蕴含其中,这样的词语积累和运用必然是更加有效的。
二是词文勾兑,再现文本语境。“勾兑”原是白酒酿造的一项非常重要而且必不可少的工艺,是平衡酒体,使之保持独有风格的专门技术。而衍生在语文的词语教学中,简单说就是有些课文中有部分语句提示或解释了词语的意思,这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对词语进行理解,引导学生感悟。
笔者某次参加省级听课活动时,有一教师执教《九色鹿》一课,文中有“恩将仇报”、“见利忘义”、“背信弃义”等词,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结合文中调达的言行来理解:九色鹿救了落水快要淹死的调达,调达却带国王来抓九色鹿,这就叫“恩将仇报”;因为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调达想发财就进宫告密,泄露九色鹿的住处,这就叫“见利忘义”;调达被九色鹿救起后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可为了发财就全抛在一边,违背了誓言和道义,这就叫“背信弃义”。
教学中,教师没有直接就词论词地进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先找到相关语句,接着自然引出词语,使学生感受到词语和文章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是将词语融入句子,接着要求学生结合文中句子谈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是将句子融入词语,将情感引入心中,词文勾兑,勾兑出的不仅是对词语的理解,更是对文本语境的一种再现、深入,同时酿出了字里行间的情感。
(2)词语学习从解词走向悟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言语,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
叶圣陶先生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就是告诉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不要忽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要充分利用想象、联想等方法,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丰富视像,让词语学习从单纯地解释意思走向对词语,对语言的意趣、意蕴的体会上来。
①想象品读,激活表象,感受词语的意趣。古人说:“看的人身在江海之上,心却想着宫门之下。”这就是想象。教学中,教师通过想象品读来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生活表象,创造新的形象,让词语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紧密,从而更好地感受词语的意味和情趣。
一是联想触发,还原表象,再现意趣。传统的观念认为,词语教学跟当前提倡的感悟互不相干,因为词语教学相对比较理性。但如果我们运用感性的手法,启动想象,激活每个词语在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就使得词语教学大有文章可做。
比如,笔者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发现学生对“郁郁葱葱”一词的了解仅仅是按照《词语手册》上的解释来说的,这种机械、单一的理解是无法触及学生精神世界的。于是,课堂上,我就让学生进一步想象:“读着‘郁郁葱葱’这个词语,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个画面?”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森林里有许多小鸟在树上做窝。”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一个茂密的大森林,这里的树木苍翠欲滴,真像人间仙境呀。”
此时“郁郁葱葱”这个词,不仅仅是表意符号,它还是鲜活的生活画面,跃动着思想与情感、生命与灵魂。教师只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调动生活经验,还原生活中“郁郁葱葱”一词的表象,用语言对词语进行情景描述,词语的形象性被发挥得淋漓尽致,随着次第展开的一幅又一幅画面,词语的丰富内涵生动地投射在了学生的心湖上。
学生舒展地联想,入境地朗读,读出了词语的内涵,读出了自己的情感。学生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词,而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婉转的诗。此时简单的文字符号一下子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幻化成了醉人的美景、迷人的境界和不尽的快乐。在如诗似画的品读中,学生对词语的意趣的感受也从模糊慢慢走向清晰。
二是移情体验,激活表象,感受意趣。如案例《搭石》教学片断:
师:在你印象中,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就是很有顺序。
师:不错,这是从字面上来理解的,现在,我们就是这一群走搭石的人,让我们一起去走一走搭石。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速度渐快,依次接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因此,学习语文应该是“形象观照长于抽象演绎,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把握,直觉顿悟优于逻辑分析,想象再现强于实践推理。”
课堂上,教师利用移情体验,让学生不自觉地融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有效激活了学生走搭石的视象,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抬起脚来,紧跟上去”的和谐和“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的默契。
此时,由于有感性体验为支撑,学生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词,而是一幅优美的画,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词语意趣和语言魅力一点一点弥散着。
②反复咀嚼,丰富视像,体会词语的意蕴。词语教学应让学生体验到文字背后的秘密,感受文字背后的出色。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找准切入点,抓住词语进行咬文嚼字式地品析,丰富学生的视像,从而盘活全文。
一是比较推敲,词语的意蕴从模糊走向清晰。叶圣陶曾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阅读教学如此,词语学习亦如是。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词语入手,运用推敲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推敲、掂量比较,细细揣摩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严谨,从而让学生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如笔者在教学《颐和园》一文时,文中叙述“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课堂上,针对体会“滑”字的用处笔者就曾展开比较推敲的词语教学法:“滑”字可以换成哪些字?为什么不用“划”、“驶”等词语,偏偏用“滑”?联系上下文,把所换的词语代入句子,与“滑”字想比,你感受到什么?
学生一开始读到句子的时候,对于为什么用“滑”字是比较模糊的,只是初步感觉到船慢,更别说对于“滑”字包含的感情的领悟了,此时用换词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在了这个独特的动词上,通过三次的比较、推敲,学生逐渐明白“划”与“驶”让人感觉物体过后总会留下一些痕迹,而用“滑”字其实是与下文形成一个呼应,代表即使船只路过,依然激不起昆明湖的波浪,衬托湖面的平静。
而且“滑”字看着、读着更有意韵,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更有韵味。此时,昆明湖的平静不仅仅是一些方块字的跳动,更是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呈现在学生脑海里,画面上弥漫着的优美的意境也感染着学生,学生对“滑”这个词的意蕴体会也从模糊走向清晰。
二是细节扩张,词语的意蕴从肤浅走向深刻。如案例《一夜的工作》教学片段:
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仅此而已。
师:句子中哪个词语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极其简单、宫殿)
师:对“极其简单”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很简单。
师:同学们,这里,作为清朝最后一个摄政王载沣的官邸,你猜想一下这里曾经有过什么?
生:红木桌椅;水晶吊灯;大红地毯;古董家具……
师:然而,这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成了周总理的办公室,室内陈设极其简单,我们只见——
生:(读)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仅此而已。
师:周总理,堂堂一国的大总理,他的手中,握有多大的权利,你们觉得,总理住的地方,应该有些什么?
生:红色的地毯;高大的文件柜;几台留声机和几张古典的碟片……
师:然而,这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成了周总理的办公室,室内陈设极其简单,我们只见——
生: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仅此而已。
这个经典的课例中,王老师紧扣句子中“极其简单”这个词语,从理解到想象再到拓展,带领学生透过词语,反复品读词语背后所揭示的细节场景,让学生在细节的不断叠加扩张中,在语言和人文的互逆中,对话交流、感悟体验、积累运用,通过丰富的视象,提升语言的意象。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学生自行发现,自行创造,自行建构文本的意义,建构自己的文化。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对“极其简单”这个词语的理解由肤浅到深入,由简单到具体生动,由模糊到准确。这些词语也在学生心中变得厚实起来,在学生心中有了生命。
三是延伸拓展,词语的意蕴从狭窄走向深广。有些词语背后是有文化的,我们可以把这种文化讲给学生,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渠道去获取词语背后的文化,通过感受词语背后的文化,加深理解和记忆。
笔者在执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的第三自然段时,引导孩子们通过抓重点字词,想像画面,感受德国大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后,其中有学生质疑“山阴道”是什么?我没有急着解答,而是先让学生猜,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通过阅读链接,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段出典:“山阴道”一词出自《世说新语》:“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通过对词语的延伸拓展,让学生理解王献之是说在山阴的路上走,山水相映,美不胜收,让人有应接不暇的感觉。而季羡林此处是形容德国的街道上家家户户都种着花,美不胜收。通过这段出典的延伸拓展,学生不仅了解了“山阴道”的意思,还潜移默化地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领略了德国特有的异域风情,并且感受了词语背后的丰厚文化,对词语意蕴的感受从狭窄走向深广,同时也会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
(3)词语学习从积累走向运用 词语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表现”,简而言之,学生词语学习的最终指向是“学以致用”。从学生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所学所积累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
如案例《花钟》教学片断: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这段话中用得好的词语。(学生回顾读: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欣然怒放、含笑一现、绽开、苏醒、左右、大致)
师:老师也做了一个花钟,可是花钟上还有几个时刻,没有花来表示,老师特地找来了两种花:蒲公英花(早上六点左右和茉莉花(傍晚五点)。
师:请你选一种花,也来写一写,什么时间,什么花是怎么开的?要是你能用上词语盘点里的词语就更了不起。如果你想用自己的话来说,那也很好。赶快下笔吧!(写好后交流)
生1:上午六点左右,蒲公英花欣然怒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
师:我特别喜欢她,他还用上了自己的话,后面加了一句“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这蒲公英花,就像你一样漂亮。
生2:洁白无暇的茉莉花在傍晚五点绽开了笑脸。
师:她也用上了自己的词语,是哪一个?
生3:洁白淡雅。
师:瞧,同学们在不知不觉就会用了这么多的词语,把他变成自己的语言,我们平时学习词语就可以这样通过用一用的方法记得更牢。
课堂上,在笔者巧妙设计和积极鼓励之下,首先先通过盘点词语的方法让学生积累类词语,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用其中的几个词语来说一句话,这时,学生学习词语,不是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而是指向于“言语表现”,他有特定的话语情境的进行言语实践活动。
文章中的词语经过了学生的大脑,进行重新的组合,最后将词语作为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新的思想情感。这样,学生大脑中的“消极词汇”能很快地转化为“积极词汇”,最终实现了词语教学从积累走向运用的过程。
反思:一词一句总关情
一“词”一世界,一“课”一天地。语言大师叶圣陶先生曾说:“无论是听、说、读、写,只要学好了语言,就可以学好语文,因为语言是学习其它一切的基础。”
如何把词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重点,从而成就阅读教学的必经之路?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词语的世界,丰富视像,做到理解与表达相互圆融,让词语教学绽放自己的精彩?将是笔者与众多语文教师今后继续努力践行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