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世盗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4章 战事不顺布闲棋

事涉部、寺贪腐,这个案子已经不是小小的开封县能查下去的了。

开封县令将卷宗递交到开封府,开封知府荆王拿到卷宗之后,立刻移文刑部,督促刑部追查此案线索。

只不过荆王毕竟只是知开封府,同刑部之间没有从属关系,刑部硬生生将此事压了两天。同时也将此事上奏政事堂,等待监国秦王和昭文相的指示。

赵元昌和刘明还是同样的意思:以稳为主。

于是一面让刑部慢慢查、仔细查,不要惊动涉案官吏,一面将此事原委和处理意见报知圣驾。

只是很快又出现新的情况:有嫌疑的将作监一主簿自缢身亡!

刚一得到这个消息,首相刘明当即命令刑部将涉及此案的人员全部控制住,要求刑部立刻“查出”主犯,迅速结案。

刘明这道符文是通过政事堂传达到刑部的,只要是关注这方面消息的人都能得知。于是第二天就有御史上奏,弹劾首相刘明徇私枉法、包庇罪犯。

对于这等奏章,赵元昌一概打包送至赵鸿运驻跸之所,同时抚慰刘明视事如故。

而此时,北疆战事也进入到最紧张的时刻。

赵鸿运并没有前往泰州,而是着吴峦死守泰州,自己带着大军进攻忻州。同时命令驻守汾州的刘承泽自石州攻宪州,准备切断太原府同北燕的联系。

而且占据忻州也可以从侧翼威胁坐拥雁门关的代州,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赵鸿运这边可以说是十分顺遂,忻州城几乎是一鼓而下。

然而刘承泽那边却出问题了: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带兵自绥州出,进攻石州。

同时北燕的太原留守刘知远也没有坐以待毙,瞅准时机袭击刘承泽军侧翼。

腹背受敌的刘承泽不得不仓皇撤退,先是带着残兵退至石州,之后又不得不放弃石州退守汾州。

幸好此时朔方节度使冯晖趁定难军空虚,试图夺取宥州,迫使李彝殷回撤。

而刘承泽亦调用隰州兵马来援,总算在丢了北部两县之后稳住了石州城。

再说到赵鸿运这边,失去了宪州的策应,身处忻州的赵鸿运可以说是孤军深入了。北有朔、代,西有岚、宪,南有太原,三面皆是敌军。

若是一大将也就罢了,此地正可作为一个楔子钉入北燕腹部。然而赵鸿运身为皇帝,却不能将自己置入如此险境,故而果断撤离忻州移师定州,只是留下些许兵马占着忻州东部几县。

到现在,西线战事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非但没有达成战役目标,反而损兵折将,丢失国土。

中线还好,至少歼灭了忻州兵马,临走之时又裹挟了不少财物粮草。真要算起来,勉强算是个收支平衡罢了。

至于点起战火的泰州城,此时还被北燕大军围着,是战是和,数天内就能见分晓。

就在这种情况下,赵鸿运收到了汴京送来的文书。

先是武德司的情报,详细介绍了赵鸿运离京这段时间汴京的种种事项,其中就包括由一起普通命案引发的将作监盗售贪腐案。

紧接着他就看到了赵元昌、刘明对这件事的解释。

其中,赵元昌特别提到为了保证此事不影响北伐之战,刘明直接命令刑部结案。但仍有人盯着不放,甚至把火烧到刘明身上。

看到这里,赵鸿运直接就将奏章甩了出去,直吓得两个身边服侍的宦官跪倒在地,瑟瑟发抖。

“护军!”

“小的在。”一旁立侍的林盛保立刻答应一声。

赵鸿运却是余怒未消:“你给我查,这事是秦王办事不力,还是有人在后面推波助澜!”

毫无疑问,办事不力的是秦王,那么推波助澜的十有八九便是荆王了。

至于为何叫林盛保去查,因为林盛保乃是武德使。

自后唐出现武德司之后,武德司一直是皇家的特务机构,负责执掌宫禁、周庐宿卫、刺探情报等事务,以武德使为主官。

顺便提一句,这武德司历史上在太平兴国六年改名成了皇城司,职责类似于明朝的锦衣卫。

林盛保应下此事,犹豫了一下,状似无意地轻声道:“官家,听说这事若非开封府力主彻查,盗售工件的内情还爆不出来呢。是不是再查一查少府、兵器等监?”

听了这话,赵鸿运顿了一下,然后皱眉道:“没必要再查了,等此战结束再议。”

林盛保不再多言,只是点头答应着。

赵鸿运重又拿起笔,想了想,又对林盛保道:“你去把杨卿等人叫来。”

“喏。”林盛保将甩出的奏章拾起放到桌上,便恭敬地退了出去。

目光转回汴京城,午后,陈佑提着两样小吃朝小甜水巷走去。

他这自然是要到张二家去。

这半个月来,陈佑几乎是隔两天便来一次,每次来都给张二带一些吃食,有时也帮忙抓一副药。

不过他做的也就这些,斗米恩升米仇,凡事过犹不及,再多就不好了。

你要问陈佑为什么会这么做,那当然是见到张二一家生活不易、母子感情甚好而心生感动,想要日行一善罢了。

当然,以上都是借口。虽有一些上述因素在内,但陈佑看重的还是张二哥哥那个开封府小吏的身份。

荆王赵元盛经营开封府也有两年多了,不说水泼不进,但陈佑想要接触开封府的人还是有些难度。

他本来还想慢慢等机会,谁承想正好就碰到了这么个机会!

虽则他目前还没见到张二的那个哥哥,但从张二及张大娘的口中也可以知道,张大郎对陈佑也是十分感激的。这就是情感基础了。

至于张大郎最后能不能起到作用,能起多大作用,陈佑不知道,但他知道一件事:小人物虽成事不足,但败事有余。

再说了,即便张大郎是个有原则的人,不肯帮忙。陈佑也只不过损失了一些时间,加上不足挂齿的一些钱财罢了。

来到张家门外,陈佑高声喊道:“二郎,还不出来?”

“是陈家大哥!”张二在屋内喊了一声,随即跑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