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论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唐茶道的文化特征

《之一:经验性》

茶叶作为饮料是多次“尝”的结果,而不实验室研究的结果。不要小觑这个“尝”。字,堪称世界奇迹的中国药物学也是尝出来的。谁尝茶呢?托名上古圣人,古书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陆羽承认这一说法,也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但中国人把茶初当药用,后又当食物,经多次尝试,才认定茶乃南方嘉木,茶叶是优质饮品。直到近代,我们鉴定茶叶仍以尝为主,辅之以目看、鼻嗅,五官是与生具有的“科学仪器”。靠日积月累世代总结也会由量变到质变,发生认识的飞跃,产生奇迹。由神农氏到唐代历时至少三千年,方产生了划时代茶学经典《茶经》,使之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说起来代价不小,与牛顿研究力学、爱迪生发明电器、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不可同日而语。茶学虽为陆羽所创,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实践中获得的真知。

若说中国的医学是经验医学,中国的茶学便是经验茶学。经验能发现真理,但经验并不等于真理。靠经验积累创立的茶学必带很大随意性。如《茶经?八之出》陆羽给天下茶排座次,何者上何者次何者等而下之。全凭他的舌头,准确与否无法判定。当然,品茶也的确主要是凭人味觉去鉴定,最先进的仪器也代替不了,所以西方社会纵科技多发达,评酒还离不开品酒师,生产香料离不开闻香师。但陆羽是啥仪器也不要,全凭一条舌头,这和今之西方科技也不相同。如关于他评水,唐人张又新在其《煎茶水记》中披露他曾评定天下之水。“庐山康王谷水帘水”居榜首,别人称许的“扬子江心水”即“扬子江南零水”却屈居第六,各人舌头味觉有别,看法有差异。还为名泉争了上千年,引出一段“品水公案”。

这种随意性还表现在陆羽鉴定南零水的传奇故事上。这则故事见于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言说代宗朝时陆羽和刺湖州的李季卿欲一块品茶,李令军士去扬子江心汲水,陆羽一尝,断定此非江心水,乃岸边所汲,后倒去一半再尝,断定此乃江心水。从古到今鲜有人对陆羽味觉的神奇表示一点怀疑。还有那个宰相李德裕竟言之凿凿际说他烹一瓯天柱峰茶竟将一银盒肉食化成水了,功同化学上的“王水”(三酸混合液体),谁也不驳斥此说的荒谬。为啥不驳?并非怕权威,而是各人道其所见所闻所感,并无客观判断知标准,信不信由你。

要使茶学成为一门真正的自然科学,就应借助当代最先进仪器和最新科学理论研究茶学,只有这样,中国领先世界上千年的茶叶科学才能保持昔日的地位,也才能使世界茶学界认同。

《之二:非逻辑性》

这是就思维方式而言。瓯几里德证明一个几何命题,先找已知条件,再拟未知条件,然后假设求证,丝丝如扣,无懈可击。中国人做学问没这个习惯,偏又大气魄,面对宇宙,思想早慧,科技滞后,于是“悟”最便当。题目太大,又十分抽象,便不计较实证不实证,多数命题也无法实证。中国古智者的思维是整体思维,不太善作细致的分析工作。所以,古代经典多具“板块性”,智慧的浓缩,一个太极图,一个八卦,还有河图,洛书,5000字的《道德经》,还包括这7000字的《茶经》,如一个个完整的大锅盔馍,让你不知从何“啃”起,啃了一千年两千年还“啃”不完,“啃”了也说不清、道不明。这就叫“神秘文化”。《茶经》是“尝”的结果,也是“悟”的结果。唐代其它人的茶叶著作,如陆羽挚友皎然的《茶诀》3卷,张又新的《煎茶水记》1卷,温庭筠《采茶录》1卷,苏廙《十六汤品》1卷,佚名《茶苑杂录》1卷等十余种,著者多是文人雅士,无一是正宗科学家。如苏在《十六汤品》中说:用金银茶具的叫“富贵汤”,用石料茶具的叫“碧玉汤”,用瓷茶具的叫“压一汤”,用铜锡茶具的叫“缠口汤”,用陶茶具的叫“减价汤”,汤品高下并无客观标准,而是本着他的茶具贵贱与汤品高下成正比的思路“悟”出几种汤品,排了座次,并不知他所言“减价汤”才真正是第一汤品。苏廙不如陆羽客观,他不是“尝”而后“悟”,所以远离了真理。陆羽重视直觉经验,如《茶经?四之器》中讲滤水囊的格须“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秽腥涩之意。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生铜为何优于熟铜?陆羽并不懂生铜、熟铜的化学成份及与茶接触后会发生啥化学反应、生成何种物质,就是美国科学家彭乃地1956年发表的《水中矿物质对茶叶品质的影响》试验及报告也未说清所以然。陆羽是靠“悟”而获得超前的认识。如他煮茶用水是“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值茶土质条件是“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证明是科学的论断,问陆羽要“实验报告”,他只好将双手一摊,再皱皱眉,表示遗憾。茶便是茶,讲什么“精行俭德”,讲什么饮茶环境,体现天人合一,这都是唐代茶学家“悟”出来的。不要小看这个“悟”字,中国若干项科技领先于世界多是初民一“悟”所得。就是具体品茶,要喝出好茶味来,不仅靠味觉还靠“悟性”。

中国唐代茶道讲“悟性”与僧人坐禅有极大关系。唐玄宗天宝末进士封演所撰《封氏闻见记?饮茶》云:“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唐代寺观林立,僧人数以十万计,他们有闲心品茶,有肥沃土地植茶,坐禅又离不开茶驱睡魔。茶益神思,印度佛在饮茶中脱胎为中国禅,发生了一场佛学革命,使佛教彻底中国化,这便是“茶的禅意”,禅宗茶道的雏形,这场佛学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唐茶道”。

禅学主张言下顿悟,直指本心,见性成佛。于是出了许多“禅宗公案”,典型的非逻辑思维方式,但反映的思路深邃缜密。这对茶事颇有影响,倒过个儿,又要求茶人借饮茶去“悟”一“悟”,也悟出点什么。这方面在唐代茶诗中反映得很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是卢仝的七言古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饮茶竟能“破孤闷”、“搜枯肠”、“通仙灵”,连“平生不平事”也“尽向毛也散”。不少茶诗反映诗人在饮茶中,或回归自然,或讥讽王道,或哀叹民生,或抒发愁绪。茶也便升格为具物质和精神双重特性的饮品,如唐人斐汶《茶述》所言,茶叶“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高在何处,唐人从中“悟”出了“茶道”,使茶事升华为一门艺道,而非一般的口腹需求。

《之三:艺术性》

具体到陆羽其人,他创立茶学,必然会向茶道方向发展,而形成“唐茶道”。他是无名无姓的孤儿,无父母之爱,人生坎坷;他是不习佛典的半个僧人;他是地道的江湖艺人;他是智积法师带出的烹茶能手;他是与颜真卿、皎然、张志和等名流儒士、文坛中坚有密切交往的诗文大家。这一个本色文化人和茶人能写出怎样的茶学呢?固然,7000字的《茶经》“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概括茶学方方面面,真乃“吐词为法,举足为经”,古今茶书谁敢与《茶经》抗衡?毫无疑问它是一部“茶叶百科全书”。它还涉及形态学、生物学、选种学、栽培学、制茶学、审评学、分类学、生态学、地理学、药理学等等门类。但陆羽并无强烈的科技意识,他在科技大门前止步,然后插上他形象思维的翅膀飞向艺术的蓝天。他若如牛顿、爱迪生一般力攀科技高峰,那也许会成若干学科的奠基人和若干“专利技术”(如用茶与葱、姜、桔子做成多功能饮料)的获得者。但陆羽无志于此,他写了部陆羽式的《茶经》,这部《茶经》科技内容偏于技艺,理论含量不高,实验性不强,这也很符合唐代科技发展状况,有资料表明:该时期科技理论含量为8 %,而西方科技早在公元4世纪(我国汉代)理论和实验两项含量已达64 %,技术仅占36 %,19世纪后三因素大约各占1/3。相反,《茶经》倒颇具文化性,有艺术特色,充满天才文化人的灵气。文字质朴,言简意赅,有唐宋古文大家之风。善用比喻,如形容“茶有千万状”,陆羽若非文学家,决无那些绝妙好词来形容饼茶表面光洁程度和文理状况。《茶经?七之事》记古代茶事47则,涉及神话、寓言、诗赋、史记、传记等文体和30多位文学、经学大家。历朝把《茶经》载入“艺文志”,因其强烈的文学性和技艺性,使人很难将其视为格致(清人对西方科学的通称)之书。

究其底蕴,是茶之“灵气”开发了陆羽的“灵气”,是陆羽的“灵气”发现了茶之“灵气”。称其为“嘉木”,这是不低的评价,人与茶的“灵气”相沟通出现了一部有“灵气”的《茶经》。陆羽的茶事活动和《茶经》开创了唐茶道,并给唐茶道注入了“灵气”。茶道大行,成比屋之饮,“灵气”弥漫,影响唐人之精神风貌,并与有“灵气”的唐代文学艺术结合,与唐之诗道、画道、书道、乐道、舞道、花道相沟通。仅以文学而言,毫不夸张地说,唐茶道以“醇和灵秀”的茶风滋养唐代文学,形成唐诗平和、敦厚、洒脱、空灵等多样茶香风格,并孕育了别树一帜的雅士茶道流派。

唐代茶道大行,成比屋之饮。茶之基因改变了人之基因。有营养学家认为:中国人其所以很聪明,有灵气,得益于数千年的饮茶历史。此说不无道理。茶理入寻常百姓家,成了“开门七件事”,天天喝,日日饮,有效物质进入人体,茶之精神注入灵魂,久而久之,熏陶得如茶一般体态轻盈。茶有减肥之功,所以中国人相对于西方人就显得瘦小而精干,艺术禀赋特好,所以我们的文化艺术历史悠久,有魅力,连枯躁的科学技术也多有几分艺术色彩,就如僧一行的浑天仪,便设计得复杂精巧,美仑美奂。

当然,唐之发达兴旺不能全归功于茶道兴,我们只是说:唐茶道深刻影响了唐代文学艺术和唐人之艺术气质,使唐代成为我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也最富艺术氛围的社会。

《之四:伦理性》

陆羽是儒生,儒者讲“仁”,仁即是“德”。由孔夫子到陆羽,对德的重视一以贯之。陆羽创立茶道,既认为茶乃“嘉木”,这茶岂能让无德之人饮用?他们不配饮此神品。鉴于唐代社会饮酒成风,耗费粮食太多,国力不支,朝廷不得不下限制酒大量生产的禁令。酒价不海,酒徒承受不起,连杜甫也为买不起酒叫苦,李白为一醉方休竟割舍了五花马、千金裘。陆羽知佛规,颇晓“酒能乱性”的道理。正基于以上考虑,陆羽为唐代茶道制定了道德准则,既然“茶性俭”,也便要求饮茶人必须“精行俭德”。《茶经?七之事》中借古今茶事进一步说明这主张:如引《吴书?韦曜传》,说韦曜不胜酒力,孙皓“密赐茶荈以代酒”。他对以茶代酒”的做法是称赞的。引《晋中兴书》,说吴兴太守陆纳设茶果待客成定例,其侄陆俶自行其是,撤茶果而陈盛馔,结果挨了叔叔四十大板,并责备他“秽吾素业”。引《晋书》称赞桓温性俭,“每宴饮,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还有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他死后,勿以牲为祭,代之以茶果。某人以茶报恩,某妻以茶祭古冢,死者感激,报以十万钱,等等。他从各个角度说明唐茶道必须以“精行俭德”为道德规范,以确保茶道有良好风尚,以免沉沦于世俗社会,而成了“秽业”。唐末刘贞亮提出“茶十德”弘扬陆羽茶道精神,要求茶人“利礼仁”、“表敬意”、“雅心”、“行道”,使茶道发展成为自身修养并教化民众的手段。

湖北天门乃陆羽故乡,该地陆羽研究会的学者研究了唐茶道,总结陆羽茶道五字精蕴是清、和、俭、怡、健,其意是清心养神、和气安性、俭德精行、怡情励志、健身长寿,即茶人要注意修诗,做到平和、尚俭、求善、通达等等,外延较陆羽初衷稍有扩大,但基本符合陆羽对茶事的伦理要求。

唐代社会十分开放,经济繁荣又刺激了唐人享乐欲望,陆羽的主张对全社会有多大影响力便不得而知了,披读史料,至少可认定唐朝皇室就不买帐。《元和郡县志》载:“贞元(德宗785~804)以后,每岁以敬奉顾渚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余人,累月方毕”。为送“急程茶”,让皇室先尝为快,驿马兼程,十日四千里,苛民之苦,已失之茶“俭德”精神。出土的法门寺唐代茶具,如鎏金壶门座茶碾子,鎏金飞鸿纹银匙,储茶用的鎏金银龟、银茶炉、琉璃茶盏、琉璃茶托等,崇金贵钱,夸富斗豪,实已成贵族茶道之典型。

《之五:哲理性》

老子写《道德经》,主旨是“道”,天下大不过“道”,“德”归“道”管。中国古典哲学论“道”,就是阴阳学说,形之以太极八卦。陆羽深悟此道,连他个人的字“鸿渐”也是以《周易》卜卦所得,卜得蹇卦,又演为渐卦,卦曰“鸿渐于陆”,即鸿雁渐渐降落于陆地上,于是这个无姓无名的孤儿便姓陆,取名为羽,字为鸿渐。他设计的风炉暗寓五行,炉上三只脚,上写21个古文字,一脚上铸“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脚上铸“体均五行去百疾”,另一脚上铸“圣唐灭胡明年铸”。炉内腹架,一个上面有“翟”,就是火禽,刻一个离卦;一个有“彪”,就是风兽,刻一个巽卦;一个有“鱼”,就是水虫,刻一个坎卦。巽卦象征火,离卦象征风,坎卦象征水,比类取象是:风能助火、火能煎水。

《茶经》全文的思路贯穿着阴阳两分法,如植茶之地以“向阳山坡”和“阴山坡谷”分之,茶叶色分紫绿,状分笋芽,形分背卷和平展。鉴茶分出膏与含膏,夜制与日制,蒸压或纵之。陆羽总是以一正一反两个视角去研究问题。

唐茶道的哲理性还表现在“道法自然”上。茶性俭所以他要求茶人德俭;茶是自然界灵物,所以他要求品饮时讲求环境,如峰峦、竹林、流水、清风、明月、精舍、雅人、书画等等,构成品茗佳境,让茶艺之美融入自然之美。这一方面在陆羽本人诗文中涉及不多,但大量唐人茶诗都涉及这一命题,而且文人学士特别讲求。如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诗云:“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钱起《与赵莒茶宴》诗云:“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这信手拈来的两首诗都表现了“茶境”,茶境包括茶人心境、自然环境。古人认为人是自然一部分,在大自然中饮自然之茶,自然是人向大自然的回归,这正是古人所孜孜以求的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