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以才智闻——魏讽
魏讽,字子京,沛人,一说为济阴人,有口才,整个邺城为之倾动,锺繇因为这个原因举荐他。曹操与刘备相持于汉中的时候,魏讽潜暗自结党营私,又与长乐卫尉陈祎谋袭取邺城,还没有到举事日期,陈祎心中恐惧,向曹丕告密,曹丕诛杀魏讽,受牵连者数十人。
关于魏讽一案,《三国志》中着墨不多,但要是联系起来看,就会发现这场政治大清洗,是一个有预谋、有组织和有余地的,是曹操、曹丕父子多年以来精心炮制出来的。魏讽案是曹丕坐镇大后方一手搞起来的,《通鉴》上说:“太子丕诛讽,连坐死者数千人。”值得注意的是时人对魏讽的评价:“讽奸雄,终必为乱”,前面这个定位“奸雄”,能获得这样“美誉”的除开魏讽,大概只剩下曹操了吧。还有一点就是为什么这次大清洗要由曹丕来主办,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位,在魏讽一案中,王粲的儿子也被连坐杀掉,曹操闻讯叹曰:“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这段感慨来自于《文章志》,要知道一点,王粲死的以后,曹丕带头学驴叫祭奠王粲,按说他与王粲的关系自然不俗,何来用曹操发感慨?
一个丞相身边的工作人员的魏讽,既没有豪门大族可以关照,又没有孙权刘备可以奥援,不知道为啥就会在曹氏父子的老营,邺城发动政变?还有一个人,因为魏讽案被杀也颇为值得琢磨,这就是张绣的儿子张泉。实际上张绣本人也是死的不明不白,陈寿写的张绣本传中就一个字:“薨”,怎么“薨”的,没写。但魏略曰:五官将数因请会,发怒曰:“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绣心不自安,乃自杀,这里的“五官将”指的就是曹丕,五官中郎将。曹操当初是把张绣的女儿娶给了自己的儿子,两家是儿女亲家,结果还不能让张绣安死于枕上,特别是这样一个人物,曹丕何敢做主逼死他?若干年后,还不放过张绣的儿子张泉。
魏讽案的关键不在于魏讽,而在于这是一个极好的借口,用谋反的罪名一下子杀了数千人,数千人是什么概念,明洪武年间的蓝玉案也才杀了15000多人,而且蓝玉是什么人,能和魏讽的地位相提并论吗?再者说了,三国时期,中国一共才有多少人口,魏国地面上也才有多少人口,刘备夺取汉中,曹操也才移民几万人,就把汉中附近给搞光了。所以,一个谋反案株连高达数千人,这绝不是心血来潮的,而是蓄谋已久的,只不过魏讽做了这场阴谋的开场白而已。
曹丕为何要炮制一个这样的案子,其一,显示曹丕的政治手腕,我和父亲曹操一样,也很铁腕,敢于镇压一切不合主流的声音,任何想和我们曹氏父子为敌的人,统统会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其二,我曹丕虽然也是文人,尽管文章写得也很好,但是天下的文人一定要以我马首是瞻,否则,你的言行有可能成为自己掉脑袋的罪证,你一定要认清大局,否则,将会对你的一生产生不利的影响。其三,涉案的年轻人千万要看清方向,不要犯路线性的错误,不要以为你老子曾做过大的贡献,就盲目自高自大起来,比如王粲和张绣,都曾是曹操手下的文臣和武将。
魏讽肯定是有眼无珠,或者根本上就是一个智商很二的人,他唯一相信的武将却在造反前偷偷的告密,因此这么大的造反行动,一下子摆在了继任者曹丕手里,曹操当时正在征汉中的路上,连知道这回事就不知道,曹丕就顺藤摸瓜把魏讽案子给结了,结果王粲的两个儿子被处死,还有刘廙的弟弟、张绣的儿子张泉等人。
魏讽案了解了,荆州当年的投降实力得到了瓦解,这让曹丕内心很释然,毕竟自己对于荆州投降势力有着切肤之痛,自己的兄长曹昂,就死于征张绣的战役,曹丕一直耿耿于怀,不过曹操显然要比曹丕大气,他说处理魏讽的案子,假如自己在京师,一定不让仲宣无后,也就是对有些人一定要法外施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