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一个线索
在冬季仙境舞会上,站在我旁边的那几个哥们已经预先猜到了接下来将和凯莉以及其他女生们大概会发生些什么。当他们在心里盘算着该如何接招时,我心里盘算着的却是舞会时间已经过去多久,还剩下多久。看起来,我的思绪已经偏离了这类社交情境的常识。
当凯莉抓起我的胳膊把我带进舞池,我的脑子仓促迎战,赶紧分配资源去应对这猝不及防的社交机遇。
实际上,那天晚上,当音乐主持人开始播放第一首慢歌的时候,其他男生们就已经瞬间抓住了一些非言语线索。凯莉果断地转身、女生们在舞池中整齐划一的步伐、她们火辣辣的眼神……无一不传达出接下来她们会有所行动。而对我来说,就像在其他场合发生的一样,我也看到了其他人看到的这些信号,只是它们并没有在我的大脑里自发整合并形成有价值的结论。近年来,有不少心理学研究已经帮助我们查明了哪些线索对于进行社交互动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以及为什么尴尬者会忽略掉这些信号。
来自东北大学的朱迪思·霍尔(Judith Hall)和来自纳沙泰尔大学的玛丽安·施密德·麦斯特(Marianne Schmid Mast)研究了非言语行为如何影响人们对他人所思所想进行精确判断的能力,心理学家称之为“设身处地”或“准确共情”(empathic accuracy)。他们让研究参与者观看一段两人互动的录像,然后就视频中的16个地方,请参与者回答他们觉得视频中的两人分别有怎样的想法和感受。然后研究者将参与者的回答和视频中两人在这16个地方真实的所思所想进行对照。
通过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4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从而使得各参与者获得的信息量相互区别。这4个条件分别是:听音频、阅读音频的文字稿、看视频(无声音)、听音频同时看视频(无声音)。与期望一致,在听音频同时看视频的条件下,观察者准确共情的概率最高(56%),其次是听音频条件(50%)和阅读文字稿条件(40%)。让人感到吃惊的是看无声视频条件,在只依靠非言语线索猜测谈话人情绪状态的条件下,准确共情也达到了远高于预测的成绩(34%)。
来自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布鲁克·英格索尔(Brooke Ingersol)考察社交尴尬者是否比不尴尬者在理解非言语线索方面会遇到更大困难。比如,尴尬者常常意识不到别人快速点头是希望说话者尽快结束的意思,他们也不觉得跟陌生人离得太近或者盯着对方看有什么问题。虽然他们并不是有意要和别人多说一会儿话,或是故意在拥挤的电梯里让别人感觉不舒服,但他们对非言语信号的误解不仅不利于他们精确掌控社交情境,反而会传递错误信息。
无论是一个目光的移动、一个眨眼还是一个点头,我们都非常倚重于他人的非言语信号来有效理解对方的意图,并传递我们自己相应的意图与情感。接下来我们会看到,尴尬者非常容易忽略掉对其他人来说非常明显的非言语信号,因为他们总是把注意力从处于舞台中央的非言语信号中转移开去。
会话中的非言语行为
在会话过程中,人们用以评估他人是否值得喜欢的主要依据不是他们说了什么,而是他们认为你对他们必须表达的内容发自内心地感兴趣的程度。下面列出的是来自一份元分析研究的结果,它告诉我们在一场会话中,哪些非言语信号会有助于我们留给对方一个积极的印象:
1.身体朝向对方并略向前倾斜
2.微笑
3.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