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实用歌诀(第四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部分 运动系统

1 人体的轴

矢前后 冠左右,顶天立地垂直轴。

释义:

按解剖学姿势,人体可分为互相垂直的三条轴,即矢状轴冠状轴垂直轴。此歌诀简要描述了三条轴的方位。

【矢前后 冠左右】

“矢前后”即矢状轴为前后方向的水平轴。“冠左右”即冠状轴(又称额状轴),为左右方向的水平轴。

【顶天立地垂直轴】

“顶天立地”寓意垂直轴为自上而下、垂直于地平面(水平面)的轴。

2 骨的分类

长短扁不规,籽骨在腱内。

释义:

骨的基本形态通常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四类。此歌诀简要概括了骨的基本形态(图Ⅰ-1)。

图Ⅰ-1

图Ⅰ-1 全身骨骼

【长短扁不规】

按照骨的形态,骨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类。

【籽骨在腱内】

除以上四类外,在手、足和膝部的肌腱内有一种形如豆状的小骨块称籽骨,如髌骨和第一跖骨头下的籽骨等。

3 骨的构造

骨质骨膜和骨髓,骨髓红黄分两类,

红髓造血伴终生,黄髓出现约六岁。

红髓变黄主为脂,仅见骨干髓腔内,

成人红髓何处寻?骨骺短扁和不规。

释义:

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等构成。此歌诀描述了这些结构及骨髓的主要特征(图Ⅰ-2)。

图Ⅰ-2 长骨的构造

【骨质骨膜和骨髓】

骨的构造主要包括骨质骨膜骨髓

【骨髓红黄分两类】

骨髓可分为红骨髓黄骨髓两种。

【红髓造血伴终生】

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终生存在。

【红髓变黄主为脂,仅见骨干髓腔内】

6岁左右“红髓变黄”,即长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不具造血功能,这时称黄骨髓。

【成人红髓何处寻?骨骺短扁和不规】

长骨的骨骺、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内的骨髓终生都是红骨髓。

4 物理特性

有一无二巧结合,成人柔刚显特色,

幼儿各半骨柔软,老年有减骨易折。

释义:

骨的化学成分主要由有机质和无机质组成,二者的比例决定着骨的物理特性。此歌诀描述了骨的化学成分及二者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有一无二巧结合】

骨的化学成分主要由有机质和无机质组成,其中“有一”即有机质,约占1/3(35%);“无二”即无机质,约占2/3(65%)。

【成人柔刚显特色】

“成人”即成年人的骨,其有机质和无机质的比例最为合适,“柔刚显特色”即骨的弹性和硬度俱佳。

【幼儿各半骨柔软】

幼儿骨的有机质和无机质各占一半,故硬度较小、弹性较大,骨较柔软。

【老年有减骨易折】

老年人骨“有减”即有机质含量相对减少,故脆性较大易发生骨折。

5 椎骨序数

颈胸腰骶尾,七、十二、五、五、四,

三三成二六,骶尾融合日。

释义:

此歌诀描述了各部椎骨序数及青春期以后序数的变化。

【颈胸腰骶尾,七、十二、五、五、四】

幼年时有椎骨33块,即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和尾椎4块。

【三三成二六,骶尾融合日】

人到成年5块骶椎融合成1块骶骨,4块尾椎融合成1块尾骨,组成脊柱的骨“三三成二六”,即由33块合成为26块(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和尾骨1块)。

6 椎孔

椎体椎弓围椎孔,颈腰较大三角形,

颈七腰五孔最宽,窄小圆形位于胸。

孔串成管容脊髓,莫与椎间孔混同。

释义:

椎孔由椎体和椎弓共同围成。此歌诀描述了椎孔、椎管的概念及各部椎孔的形态差异(图Ⅰ-3、图Ⅰ-4)。

图Ⅰ-3 颈椎、胸椎、腰椎(上面)

图Ⅰ-4 胸椎(侧面)

【椎体椎弓围椎孔】

椎体椎弓围成的孔叫椎孔

【颈腰较大三角形,颈七腰五孔最宽,窄小圆形位于胸】

各部椎骨的椎孔大小和形态有一定的区别,颈椎、腰椎的椎孔较大,呈三角形,其中第7颈椎和第5腰椎的椎孔最宽。胸椎的椎孔呈圆形,相对较小。

【孔串成管容脊髓】

所有椎骨相连,椎孔串连形成了容纳脊髓的椎管

  

【莫与椎间孔混同】

在脊柱的侧面,由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围成的孔叫“椎间孔”,此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学习时应特别注意椎孔和椎间孔二者的区别。

7 颈椎形态

颈椎体小椎孔大,横突有孔棘分叉,

一寰二枢七隆椎,名副其形记忆佳,

颈六横突前结节,前邻动脉可触压,

颈七棘突特别长,低头触摸在皮下。

释义:

7块颈椎的形态除具有椎骨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歌诀所描述的特征(图Ⅰ-3、图Ⅰ-5)。

图Ⅰ-5 寰椎与枢椎

【横突有孔棘分叉】

颈椎的横突上均有一孔称横突孔(有椎动脉和椎静脉通过)。此外,除第1颈椎和第7颈椎外,棘突末端分叉。

【一寰二枢七隆椎】

第1颈椎又名寰椎,第2颈椎又名枢椎,第7颈椎又名隆椎,可谓“名副其形”。  

【颈六横突前结节,前邻动脉可触压】

第6颈椎横突末端前方的结节特别大,称颈动脉结节,颈总动脉行其前方。当头部出血时,可于颈前(环状软骨外侧)将颈总动脉压于此结节以暂时止血。

【颈七棘突特别长,低头触摸在皮下】

第7颈椎的棘突特别长,其末端不分叉,颈后容易摸到,常作为计数椎骨序数的标志。

8 颈椎椎体

颈椎体小椭圆形,上凹在横下凹纵,

上面侧缘椎体钩,卢氏关节它形成。

释义:

此歌诀描述了颈椎椎体的主要特点。

【颈椎体小椭圆形,上凹在横下凹纵】

颈椎椎体较小,横断面上呈椭圆形。椎体的上下两面均不十分平坦,特点为上面在横径上凹陷,下面在纵径上凹陷。

【上面侧缘椎体钩,卢氏关节它形成】

在第3~7颈椎体的上面两侧缘,多有向上的突起称椎体钩,此嵴状突起与上位相邻椎体下面的相应处形成钩椎关节,即卢氏关节(Luschka关节),如增生肥大时,可出现颈椎病症状。

9 寰椎

前弓短、后弓长,侧块横突在两旁,

椎体消失见齿凹,椎动脉沟后弓上。

释义:

寰椎为第1颈椎,呈环形,无椎体和棘突,由前弓后弓侧块组成。此歌诀描述了寰椎的主要形态特点,易于学生在观察离体单个寰椎骨标本时,把握标本的方位、形态(图Ⅰ-5)。

【前弓短、后弓长,侧块横突在两旁】

寰椎主要由前弓、后弓及“两旁”的侧块组成。前弓较短,后弓较长。侧块的外侧部有横突横突孔

【椎体消失见齿凹】

寰椎无椎体,在前弓后面正中,有一小关节面称“齿凹”,即齿突凹,与枢椎齿突相关节。

【椎动脉沟后弓上】

后弓上面与侧块相连处有一横行的浅沟称椎动脉沟,有同名动脉通过。

10 颈椎主要特征

一寰二枢形出众,棘突分叉横有孔,

颈六横突邻动脉,颈七棘突皮下隆。

释义:

此歌诀简要描述了7块颈椎的主要特征(图Ⅰ-3、图Ⅰ-5)。

【一寰二枢形出众】

在7块颈椎中第1颈椎、第2颈椎“形出众”即形状最为特殊,第1颈椎呈环形又名寰椎;第2颈椎有向上的齿突,构成寰枢关节的枢纽,故称枢椎

【棘突分叉横有孔】

除第1颈椎、第7颈椎外,颈椎的棘突分叉。“横有孔”即颈椎的横突有孔,称横突孔,其间有椎动脉和椎静脉通过。

【颈六横突邻动脉】

第6颈椎横突前方的结节特别大,称颈动脉结节,颈总动脉经其前方上行,此处为指压止血的部位。

【颈七棘突皮下隆】

第7颈椎棘突特别长,末端不分叉,皮下易于触及,常作为计数椎骨序数的标志。

11 腰椎突起

腰椎五种突,棘关乳横副,

棘突位水平,腰穿在四、五,

关突矢状位,上内下外固,

横突略扁平,腰三长突出。

释义:

腰椎除有棘突横突关节突等一般椎骨的特征外尚有乳状突和副突。此歌诀将以上5种突缩写为“棘关乳横副”,其中乳状突位于上关节突后缘,副突居横突根部后下侧,此两突学习时较难辨认,按歌诀“关乳”、“横副”的排列则易于寻找和记忆(图Ⅰ-3)。

【棘关乳横副】

腰椎的5种突起是棘突、上关节突下关节突、乳状突、横突和副突。

【棘突位水平,腰穿在四、五】

腰椎的棘突呈垂直板状,近水平地指向后方。腰椎棘突之间的间隙较宽,临床常在第4腰椎、第5腰椎之间进行腰椎穿刺术。

【关突矢状位,上内下外固】

腰椎的“关突”即关节突较为粗大,呈矢状位。“上内”即上关节突的关节面朝向后内方;“下外”即下关节突的关节面朝向前外方,如此特征更加适应腰椎关节的运动及加强稳固性。

【横突略扁平,腰三长突出】

横突较扁平,其中第3腰椎横突最长,临床常作为辨别腰椎的特征。

12 骶骨

骶骨五块骶椎融,上底下尖三角形,

前面平凹上缘岬,后面中嵴皮下隆,

骶管向上通椎管,骶前骶后四对孔,

骶管裂孔何处寻?两旁骶角定位明。

释义:

骶骨属于躯干骨。此歌诀描述了骶骨的形态和主要结构(图Ⅰ-6)。

图Ⅰ-6 骶骨(后面)

【骶骨五块骶椎融,上底下尖三角形】

骶骨由五块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

【前面平凹上缘岬,后面中嵴皮下隆】

骶骨前面平滑凹陷,其上缘向前隆突称。骶骨的后面沿中线的隆起称骶正中嵴,在体表可触及。

【骶管向上通椎管,骶前骶后四对孔】

骶管与上方椎管相通,4对骶前孔和4对骶后孔分别与骶管相通。

【骶管裂孔何处寻?两旁骶角定位明】

骶管向下的开口为骶管裂孔,此裂孔两侧的骨突称骶角,在体表可以摸到,临床上进行骶管穿刺时以骶角作为确定骶管裂孔的标志,则容易定位。

13 胸骨

胸骨三部柄体剑,侧吻锁骨七肋软,

柄体相聚胸骨角,平对二肋好判断。

释义:

胸骨是位于胸前壁正中的扁骨,由胸骨柄胸骨体剑突三部分组成。此歌诀描述了胸骨的形态和重要的骨性标志胸骨角(图Ⅰ-7)。

图Ⅰ-7 胸骨(前面)

【胸骨三部柄体剑】

从上向下胸骨由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组成。

【侧吻锁骨七肋软】

在胸骨的两侧有锁切迹和肋切迹,“侧吻”寓意借此切迹与锁骨和上7对肋软骨相连接。

【柄体相聚胸骨角,平对二肋好判断】

胸骨柄与胸骨体相连处略向前突,称胸骨角。胸骨角平对第2肋,为重要的骨性标志。

14 平胸骨角八结构

二肋二狭弓两端,四椎下缘奇拐弯,

导管左移气管杈,上下纵隔分界线。

释义:

胸骨角位于胸骨柄和胸骨体的连接处,是微向前的骨突,皮下易于触及,故是临床上重要的体表标志。此歌诀归纳了八个与胸骨角相平的结构,学习掌握它十分有益。

【二肋二狭弓两端】

“二肋”即第2肋;“二狭”即食管的第2狭窄处;“弓两端”即判断主动脉弓的起、止处。

【四椎下缘奇拐弯】

“四椎下缘”即第4胸椎体下缘;“奇拐弯”即奇静脉弓向前跨过右肺根上方注入上腔静脉处。

【导管左移气管杈】

“导管左移”即胸导管主动脉裂孔入胸腔,在食管后方沿脊柱右前方上升,至第4胸椎、第5胸椎之间水平转向左侧继续上行;气管杈即气管分为左、右主支气管的部位。

【上下纵隔分界线】

上纵隔下纵隔的区分通常取胸骨角平面为界。

15 颅的组成(1)

脑颅额筛蝶枕单,成对顶颞在中段,

面颅犁舌下颌单,成对鼻泪腭甲颧,

莫忘成对上颌骨,诸骨围着上颌转。

释义:

颅由23块(不包括3对听小骨)形状和大小不同的扁骨和不规则骨组成,可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此歌诀在介绍脑颅骨和面颅骨名称的同时,指出了成对与不成对的区别和位置的主要特征(图Ⅰ-8、图Ⅰ-9)。

图Ⅰ-8 颅的前面观

图Ⅰ-9 颅的侧面观

【脑颅额筛蝶枕单】

“单”表示不成对的,即不成对的脑颅骨是额骨筛骨蝶骨枕骨

【成对顶颞在中段】

成对的顶骨颞骨,其位置“在中段”,即在额骨、蝶骨与枕骨之间。

【面颅犁舌下颌单】

不成对的面颅骨是犁骨舌骨下颌骨

【成对鼻泪腭甲颧,莫忘成对上颌骨】

成对的面颅骨有鼻骨泪骨腭骨下鼻甲颧骨上颌骨

【诸骨围着上颌转】

上颌骨构成颜面的中央部,几乎与全部面颅骨有毗邻关系,“诸骨围着上颌转”,比喻上颌骨位于中央,周围毗邻诸多面颅骨的特征。

16 颅的组成(2)

额顶枕颞蝶筛犁,舌颌腭颧甲泪鼻。

释义:

此歌诀简洁地表述了诸颅骨的名称和脑颅与面颅的区分(图Ⅰ-8、图Ⅰ-9)。

【额顶枕颞蝶筛犁】

包括额骨1块、顶骨2块、枕骨1块、颞骨2块、蝶骨1块、筛骨1块和犁骨1块。

【舌颌腭颧甲泪鼻】

舌骨1块,“颌”包括上颌骨2块和下颌骨1块,腭骨2块,颧骨2块,下鼻甲2块,泪骨2块和鼻骨2块。此歌诀共两句,第一句前6字“额顶枕颞蝶筛”属于脑颅;从第一句最末一字“犁”到第二句诸骨属于面颅。此外,为便于朗读记忆,歌诀第二句中“颌”字同时表示上颌骨与下颌骨,学习时应特别予以留意。

17 筛骨

筛骨属颅含气骨,形态如“巾”分三部,

筛板作横垂板竖,两侧气房筛迷路。

上颅下鼻外侧眶,两对鼻甲下内突。

释义:

筛骨为一个含气骨,位于蝶骨体的前方,两眶之间,构成骨性鼻腔外侧壁的上部。在冠状切面上筛骨呈“巾”字形,分为筛板、垂直板和筛骨迷路三部分。此歌诀可以帮助你观察筛骨的形态和毗邻(图Ⅰ-10)。

图Ⅰ-10 筛骨(后面)

【筛骨属颅含气骨】

筛骨为脑颅中的一块菲薄的含气骨。

【形态如“巾”分三部】

在冠状切面上形似“巾”字,可分为三部分。

【筛板作横垂板竖,两侧气房筛迷路】

用“巾”字比喻筛板如一短横,“垂板”指垂直板,为中间一竖,两侧短竖相当于“筛迷路”即筛骨迷路

后两句描述筛骨的重要毗邻。

【上颅下鼻外侧眶】

“上颅”指筛板上方为颅底,“下鼻”指筛板下方为鼻腔,“外侧眶”指筛骨迷路外侧为眶。

【两对鼻甲下内突】

“两对鼻甲”指上鼻甲中鼻甲(筛骨迷路内侧壁上下两个卷曲的骨片),向下内方突出(下鼻甲是单独的另一对面颅骨)。

18 蝶骨

蝶体翼突大小翼,大有圆孔卵圆棘,

大小之间眶上裂,小体交界视管觑。

前接额筛后枕颞,体上浅窝纳垂体。

释义:

蝶骨位于颅底中央,形似展翅的蝴蝶,分为大翼小翼翼突四部分。此歌诀简要介绍了蝶骨的形态结构和毗邻(图Ⅰ-9、图Ⅰ-11)。

图Ⅰ-11 颅底内面观

【蝶体翼突大小翼】

“蝶体”指蝶骨体,即蝶骨分为体、翼突、大翼和小翼四部分。

【大有圆孔卵圆棘】

“大”指大翼,即蝶骨大翼(由前向后)有圆孔卵圆孔棘孔

【大小之间眶上裂】

“大小”指大翼和小翼,即大翼与小翼之间的裂隙称眶上裂

【小体交界视管觑】

“小”指小翼,“体”为蝶骨体,“视管”指视神经管,即小翼与体的交界处可看到视神经管(“觑”在此比喻窥探视神经管)。

【前接额筛后枕颞,体上浅窝纳垂体】

此句介绍了蝶骨的主要毗邻,即前接额骨和筛骨,后接枕骨和颞骨,体上的浅窝称垂体窝,容纳垂体。

19 颞骨

颞骨谁三分?中心外耳门,

前上鳞,前下鼓,岩部似锥内前伸。

三面毗邻蝶顶枕,迷路听骨岩藏身。

释义:

颞骨形态很不规则,参与构成颅底和颅腔的侧壁。以外耳门为中心,分为前上方的鳞部,前下部的鼓部和内侧的岩部。此歌诀介绍了颞骨的分部、毗邻和内部的重要结构(图Ⅰ-9)。

【颞骨谁三分?中心外耳门】

寓意颞骨外耳门为中心可分为三部分。

【前上鳞,前下鼓】

“鳞”指鳞部,“鼓”指鼓部,即外耳门前上方为鳞部,前下部为鼓部。

【岩部似锥内前伸】

岩部形似锥体状,其尖端朝向内前方。

【三面毗邻蝶顶枕】

“蝶顶枕”指蝶骨顶骨枕骨,即颞骨前、上、后三面分别与蝶骨、顶骨和枕骨相毗邻。

【迷路听骨岩藏身】

“迷路”指内耳,“听骨”指听小骨,即迷路、听小骨都“藏”于颞骨岩部内。

20 颅盖颅底分界

枕外隆凸上项线,门上下嵴眶上缘。

释义:

整颅的形态上下可分为颅盖和颅底两部分,依据一些骨性结构可寻其分界线。此歌诀从后向前表述了界定两部分的分界线的主要结构。

【枕外隆凸上项线】

从“枕外隆凸”前行,沿“上项线”到乳突根部。

【门上下嵴眶上缘】

再经“门上”(即外耳门上缘)向前,经蝶骨大翼的“下嵴”(即颞下嵴)向上至额骨“眶上缘”,再水平向内至中线,与对侧分界线相接。

21 颅的顶面观

两个顶孔三条缝,两对结节一对弓。

释义:

此歌诀简要概括了颅的顶面观的主要形态特征。

【两个顶孔三条缝】

在颅盖的外面常可见到有静脉导血管通过的“两个顶孔”(通常在矢状缝后份两侧各有一顶孔)。“三条缝”即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

【两对结节一对弓】

“两对结节”即前方一对额结节,后方一对顶结节。“一对弓”即眉弓

22 颅中窝孔裂

颅中窝内孔裂多,圆孔卵圆棘孔破,

视管上裂颈动管,岩浅大小盖前侧。

释义:

此歌诀归纳了颅中窝的主要孔裂(图Ⅰ-11)。

【圆孔卵圆棘孔破】

在颅中窝蝶鞍两侧,由前向后有圆孔卵圆孔棘孔和“破”(即破裂孔)。

【视管上裂颈动管】

在垂体窝的前方有“视管”,即视神经管;其外侧有“上裂”,即眶上裂。在破裂孔旁侧有“颈动管”,即颈动脉管内口

【岩浅大小盖前侧】

位于颞骨岩部“盖前侧”即鼓室盖的前面可见两个小孔:岩大神经管裂孔和岩小神经管裂孔。

23 颞线

额骨颧突寻其源,乳突根部达终点,

上下两弧额顶颞,构成颞窝上后缘。

释义:

颞线位于颅的侧面,是颞窝的上后界,呈上下两个弧形。此歌诀描述了构成颞线的骨性结构。

【额骨颧突寻其源,乳突根部达终点】

颞线前端起于额骨颧突,弯向上后,经额骨、顶骨,再转向下前方达颞骨乳突根部。

【上下两弧额顶颞,构成颞窝上后缘】

颞线分上下两弧,分别可称为上颞线和下颞线,其行径为“额顶颞”,即额骨、顶骨、颞骨。颞线构成了颞窝的上后缘。

24 翼腭窝交通

翼腭窝小达六方,一底两窝三个腔,

颅底外面为一底,颞下颅中二窝当,

三腔指向前内下,眶腔鼻腔和口腔。

释义:

翼腭窝是位于颞下窝内侧的狭小间隙,是许多血管、神经的重要通道。此歌诀简要概括了与翼腭窝相通的器官和结构。

【翼腭窝小达六方】

翼腭窝是位于上颌骨体、蝶骨翼突腭骨之间的极小间隙,但此窝可“达六方”,即与六个方向有所沟通,成为血管、神经的通道。

【一底两窝三个腔】

翼腭窝可通达的六个方向为:“一底”即颅底外面,“两窝”即颞下窝颅中窝,“三个腔”即眶腔鼻腔口腔

歌诀以下四句对“一底”“两窝”“三个腔”予以进一步描述。

【颅底外面为一底】

“一底”即颅底外面。

【颞下颅中两窝当】

“两窝”即“颞下”窝和“颅中”窝。

【三腔指向前内下,眶腔鼻腔和口腔】

从翼腭窝经不同的孔裂“向前内下”即向前方、向内侧、向下方可分别通向“三腔”,即眶腔、鼻腔和口腔。

25 眶的形态

四面锥体底和尖,尖有视管颅中探,

两裂两孔两泪窝,内邻筛迷如纸片。

释义:

为一对四面锥体形的腔,容纳眼球及其附属器。此歌诀简要描述了眶的形态和主要结构特点(图Ⅰ-12)。

图Ⅰ-12 眶的形态

【四面锥体底和尖】

眶为四面锥体形腔,可分上、下、内侧、外侧四壁,其底(眶口)朝前外方,其尖朝向后内方。

【尖有视管颅中探】

处有“视管”,即视神经管,“颅中探”比喻经此管可通向颅中窝

【两裂两孔两泪窝】

归纳眶壁的形态有“两裂”即眶上裂眶下裂,“两孔”即眶上孔眶下孔,“两泪窝”即泪腺窝泪囊窝

【内邻筛迷如纸片】

内侧壁菲薄如纸,与“筛迷”相邻,即与筛骨迷路毗邻。

26 骨性鼻腔

顶借筛孔通前窝,底切牙孔穿骨腭,

梨状鼻后两个孔,犁筛直板作中隔,

三对鼻甲列旁侧,下方同名鼻道过,

上中道见窦口开,伤心泪水下道澈。

释义:

骨性鼻腔为一不规则的腔隙,正中被骨鼻中隔将腔分为左、右两部分。按其形态大致可分为顶、底、内侧壁(骨鼻中隔)和外侧壁。此歌诀简要描述了各部的结构特点(图Ⅰ-13)。

图Ⅰ-13 颅的冠状切面

【顶借筛孔通前窝】

鼻腔顶部达颅底,“筛孔通前窝”即穿筛孔可通至颅前窝(有嗅神经通过)。

【底切牙孔穿骨腭】

“底”即鼻腔下壁,由骨腭构成,(在腭正中缝前端)有切牙孔与口腔相通。

【梨状鼻后两个孔】

骨性鼻腔前面的开口形似“梨状”,称梨状孔(通外界);后面的开口为“鼻后”即鼻后孔(与咽相通)。

【犁筛直板作中隔】

骨性鼻腔的中央为骨鼻中隔,“犁”指犁骨,“筛直板”指筛骨垂直板,“中隔”指骨鼻中隔,即骨鼻中隔由犁骨和筛骨垂直板共同构成。

【三对鼻甲列旁侧,下方同名鼻道过】

在鼻腔外侧壁排列有三对鼻甲,依次称上鼻甲中鼻甲下鼻甲。各鼻甲下方形成相应的鼻道,“同名鼻道”指三个鼻道的命名与鼻甲相应,即上鼻道中鼻道下鼻道

【上中道见窦口开,伤心泪水下道澈】

“上中道”指上鼻道、中鼻道,“窦口开”指鼻旁窦的开口,即上鼻道、中鼻道分别有鼻旁窦的开口。“下道”指下鼻道,“澈”寓意泪水澄澈,即伤心泪水可经(鼻泪管)进入下鼻道。

27 颅囟

前后蝶囟乳突囟,顶骨四角是毗邻,

前囟菱形额顶间,岁半婴儿当无存。

释义:

颅囟是新生儿颅的特征之一,由于颅骨尚未发育完全,骨缝间充满结缔组织膜,某些骨相邻接处的膜较大,称颅囟。此歌诀介绍了颅囟中的前囟后囟蝶囟乳突囟,以及它们与顶骨的毗邻关系,并描述了前囟(又称额囟)的位置、形状及闭合时间(图Ⅰ-14)。

图Ⅰ-14 新生儿颅

【前后蝶囟乳突囟,顶骨四角是毗邻】

前囟、后囟、蝶囟和乳突囟的位置分别与顶骨的四个角相毗邻。

【前囟菱形额顶间,岁半婴儿当无存】

前囟的形状为菱形,位于额骨与两侧顶骨前上角相接处,前囟在婴儿一岁半左右闭合(其他各囟在出生后不久闭合)。

28 锁骨

锁骨S形分颈胸,内侧粗大外扁平,

内侧凸前外凸后,上平下有两粗隆。

释义:

锁骨架于胸廓上方,略呈S形弯曲。此歌诀描述了锁骨的形态和主要结构,并有助于学习观察离体锁骨标本时辨别方位和形态结构。

【锁骨S形分颈胸】

锁骨略呈“~”形,位于颈部和胸部之间。

【内侧粗大外扁平】

内侧端粗大为胸骨端,外侧端扁平为肩峰端

【内侧凸前外凸后】

锁骨内侧2/3段呈三棱柱形,“凸前”即弓凸向前方;外侧1/3段上下略扁,“凸后”即凸向后方。

【上平下有两粗隆】

锁骨“上平”即上面平滑;下面较粗糙,有“两粗隆”即两个粗隆,其一为内侧卵圆形的粗糙面,称肋锁韧带压迹,是肋锁韧带附着的部位;其二为外侧一结节,称锥状结节,有喙锁韧带附着。

29 肩胛骨

上角平二下平七,外角梨形关节盂,

背侧肩峰肩胛冈,上缘喙突与切迹,

冈上冈下肩胛下,三窝五块肩周肌。

释义:

肩胛骨属上肢带骨,位于胸廓后外侧,为一三角形扁骨。此歌诀描述了肩胛骨形态结构的主要特征。

【上角平二下平七】

肩胛骨上角与第2肋相对应。下角与第7肋相对应,易于摸到,是判断肋骨序数的体表标志。

【外角梨形关节盂】

肩胛骨的外侧角较膨大,是呈梨形的关节面,称关节盂,与肱骨头组成肩关节。

【背侧肩峰肩胛冈】

肩胛骨背侧的横行骨嵴称肩胛冈,其外侧端向外侧伸展扩大称肩峰

【上缘喙突与切迹】

“上缘喙突”即上缘有一弯曲如手指状的突起,称喙突。“切迹”即喙突根部内侧有一凹陷,称肩胛切迹

【冈上冈下肩胛下,三窝五块肩周肌】

在肩胛骨背侧(后面),肩胛冈上、下方分别为“冈上”和“冈下”,即冈上窝冈下窝。“肩胛下”即肩胛骨的腹侧(前面),略凹陷,称肩胛下窝。以上三窝容纳有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和肩胛下肌5块肩周肌。

30 腕骨

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

桡侧两结节,尺侧见豆钩。

释义:

腕骨每侧由8块短骨组成,排成两列,即近侧列4块和远侧列4块。此歌诀简洁表述了8块腕骨的名称和主要形态特点(图Ⅰ-15)。

图Ⅰ-15 掌骨(右侧前面)

【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

近侧列4块,由桡侧向尺侧其名称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远侧列4块分别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

【桡侧两结节,尺侧见豆钩】

“两结节”即腕骨的桡侧手舟骨和大多角骨的腹侧各有一隆起,分别称舟骨结节大多角骨结节。尺侧“见豆钩”的“豆”即豌豆骨,该骨位于三角骨的掌侧面,“钩”即指钩骨钩,为钩骨掌侧面一扁突。由于8块腕骨并未排列在一个平面上,以及桡侧“两结节”与尺侧“豆钩”向掌侧隆起的结构特点,使8块腕骨连接后,前面中部形成凹陷的腕骨沟。“两结节”和“豆钩”成为腕横韧带附着的结构。

31 髋骨

下孔中厚上扁阔,髂耻坐在髋臼合,

臼朝外下上为髂,前下耻骨后下坐。

释义:

髋骨为下肢带骨,形态属于不规则骨。髋骨由髂骨耻骨坐骨组成,三骨会合于髋臼。此歌诀主要描述了髋骨的大体形态和髂骨、耻骨、坐骨的位置,便于学生在观察离体的髋骨标本时辨别方位,并为学习其他结构打下基础(图Ⅰ-16、图Ⅰ-1)。

图Ⅰ-16 髋骨

【下孔中厚上扁阔】

“下孔”即髋骨的前下份有一大孔,叫闭孔;“中厚上扁阔”即髋骨的中份狭窄肥厚,上份扁阔。

【髂耻坐在髋臼合】

髋骨是由髂骨、耻骨和坐骨在髋臼处融合形成(16岁左右完全融合)。

【臼朝外下上为髂,前下耻骨后下坐】

髋臼朝向“外下”方,髂骨位其上方,耻骨位于前下方,坐骨位于后下方。

32 髂骨体表标志

上缘弓形叫髂嵴,最高平四腰椎棘,

向外突起髂结节,髂前上棘易触及。

释义:

髂嵴是髂骨翼上方的游离缘,形态略弯呈弓形,全长皮下可及。此歌诀描述了髂嵴的形态和重要的骨性标志(图Ⅰ-16)。

【上缘弓形叫髂嵴,最高平四腰椎棘】

髂骨翼的上缘呈弓形,称髂嵴,其最高点一般平对第4腰椎棘突。

【向外突起髂结节,髂前上棘易触及】

髂结节”是位于髂前上棘上后方5~7cm处髂嵴向外侧的突起。“髂前上棘”是髂嵴的前端。髂结节与髂前上棘均是重要的骨性标志。

33 股骨大小转子

外大内小两个转,前线后嵴在其间,

大转髂嵴下一掌,瘦人隆起更明显。

释义:

此歌诀描述了股骨上端大转子和小转子等重要的骨性结构(图Ⅰ-17、图Ⅰ-18)。

图Ⅰ-17 髋关节(前面)

图Ⅰ-18 髋关节(后面)

【外大内小两个转,前线后嵴在其间】

“两个转”即指大转子小转子。在股骨上端,上外侧突起为大转子,内下方突起为小转子。“前线”即在股骨前方位于大转子和小转子之间的线状隆起,称转子间线;“后嵴”即在股骨后方从大转子至小转子之间的隆起,称转子间嵴

【大转髂嵴下一掌,瘦人隆起更明显】

大转子是下肢重要的骨性标志,在体表沿髂嵴下一掌处可取,瘦人更为明显。

34 髌骨

上底下尖三角形,前面粗隆后面平,

内窄外宽中央嵴,最大籽骨腱发生。

释义:

髌骨属于籽骨,位于股骨下端前面,股四头肌腱内。此歌诀描述了髌骨的形态,有助于学生观察离体的髌骨标本时,易于识别方位、辨认结构。

【上底下尖三角形】

髌骨上宽称髌底,下尖称髌尖,形态近似三角形。

【前面粗隆后面平】

髌骨前面隆起较粗糙,后面平坦。

【内窄外宽中央嵴】

髌骨后面中央有一纵嵴,将关节面分为内窄外宽两部分,与股骨髌面相关节。

【最大籽骨腱发生】

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发生于股四头肌腱。

35 跗骨(1)

距上跟下舟在前,内中外楔骰外边。

释义:

跗骨属于足骨的一部分,相当于上肢的腕骨,每侧7块,名为距骨、跟骨、足舟骨、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和骰骨。此歌诀描述了7块跗骨的名称和大体的位置(图Ⅰ-19)。

图Ⅰ-19 足骨(上面)

【距上跟下舟在前】

距骨靠上方,跟骨在其下,足舟骨在距骨之前。

【内中外楔骰外边】

“内中外楔”即3块楔骨,“骰”即骰骨。在足舟骨和跟骨之前,由内侧至外侧依次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以及“骰外边”(即最外侧的骰骨)。

36 跗骨(2)

距跟舟,三楔骰。

释义:

此歌诀6个字,介绍了7块跗骨的名称(图Ⅰ-19)。

【距跟舟】

“距”指距骨,“跟”指跟骨,“舟”指足舟骨

【三楔骰】

“三楔”指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骰”指骰骨

37 距骨

头前舟、颈略窄,体上滑车邻胫踝,

外突后突分两节,头颈体下跟骨抬。

释义:

距骨是7块跗骨之一,按其形态分为距骨头、距骨颈和距骨体三部分。此歌诀描述了距骨的形态结构与重要毗邻(图Ⅰ-19)。

【头前舟、颈略窄】

“头前舟”即距骨头,是位于距骨的前端具有球形关节面的部分,与前方的足舟骨相关节。“颈略窄”即距骨头后方略窄细处,称距骨颈

【体上滑车邻胫踝】

距骨颈后方为距骨体,其上面和两侧都有关节面,称距骨滑车。“邻胫踝”即距骨滑车与胫骨的下关节面和内踝、外踝相关节。

【外突后突分两节】

“外突”即距骨体外侧面有一突起,称距骨外侧突;“后突”即距骨体后端有一向后下方的突起,称距骨后突,此突又被长屈肌腱“分两节”,即划分为内侧结节和外侧结节。

【头颈体下跟骨抬】

“头颈体”即距骨头、距骨颈、距骨体三部分,其下面均有关节面与跟骨相应的关节面相关节,“跟骨抬”即犹如被跟骨抬起。

38 滑膜关节的基本构造

滑膜关节面囊腔,面戴软骨韧又光,

纤维滑膜两层囊,腔内负压求稳当。

释义:

滑膜关节属于骨的间接连结,是骨连结的最高级分化形式,通常亦称关节。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三个主要部分。此歌诀简要描述了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图Ⅰ-20)。

图Ⅰ-20 关节的构造

【滑膜关节面囊腔】

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面”“囊”“腔”,即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面戴软骨韧又光】

“面戴软骨”是比喻关节面上覆盖有关节软骨,表面光滑、具有弹性,能承受负荷和吸收震荡。

【纤维滑膜两层囊】

关节囊呈袋状,“两层囊”即分外、内两层。外层为纤维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内层为滑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腔内负压求稳当】

关节腔是关节软骨和关节囊滑膜层围成的密闭腔隙,含有少量滑液,呈负压状态,有助于关节的稳定性。

39 椎间盘(1)

椎间盘有二十三,上下椎体靠它连,

外纤维环内髓核,后外脱出最常见。

释义:

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第1颈椎和第2颈椎之间除外),成人有23块。此歌诀描述了椎间盘的数目、位置、主要结构和常见的损伤特征(图Ⅰ-21、图Ⅰ-22)。

图Ⅰ-21 椎间盘(水平切面)

图Ⅰ-22 椎骨间的连结

【椎间盘有二十三,上下椎体靠它连】

椎间盘有23块,分别连于相邻椎体之间。

【外纤维环内髓核】

椎间盘的结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外纤维环”即周围部分是呈同心圆状排列的纤维软骨,称纤维环;“内髓核”即中央部分是白色具有弹性的胶样物质,称髓核

【后外脱出最常见】

椎间盘的纤维环前部较厚,后部较薄,在腰椎间盘损伤、纤维环破裂时,临床常见髓核“后外脱出”,即髓核向后外侧脱出,突向椎管或椎间孔,出现压迫脊神经的症状。

40 椎间盘(2)

上下椎体夹间盘,内髓核外纤维环,

环损核出常后外,脊神经根受牵连。

释义:

此歌诀简要描述了椎间盘的位置、结构和常见损伤的主要特征(图Ⅰ-21、图Ⅰ-22)。

【上下椎体夹间盘】

椎间盘位于相邻的两个椎体之间。

【内髓核外纤维环】

椎间盘的结构包括位于盘中央的髓核和周围呈同心圆状排列的纤维环两部分。

【环损核出常后外,脊神经根受牵连】

腰椎间盘损伤时,常见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后外方脱出,突向椎管和椎间孔,“受牵连”寓意压迫脊神经根会出现症状。

41 脊柱的韧带

前纵后纵黄,棘间棘上项,

从前向后瞧,横突间莫忘。

释义:

椎骨的连结中除椎间盘外,韧带是重要的结构。此歌诀从前向后简要概括了这些韧带(图Ⅰ-22)。

【前纵后纵黄】

位于椎体前面的是前纵韧带,位于椎体后面的称后纵韧带,位于相邻椎弓板间的是黄韧带(又名弓间韧带)。

【棘间棘上项】

连于各棘突之间的是棘间韧带。纵行连接胸椎、腰椎、骶椎各棘突尖的韧带称棘上韧带项韧带是棘上韧带向上的延续,为连接颈椎棘突尖的板状韧带。

【从前向后瞧,横突间莫忘】

指以上韧带是从前向后描述的,此外尚有横突间韧带位于相邻横突之间。

42 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

抬头靠颈立求腰,颈腰前凸不可少,

胸骶后凸为先天,弹性减震形体妙。

释义:

从侧面观察脊柱,可见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骶曲。此歌诀结合生理现象描述了生理弯曲的出现和弯曲的方位(图Ⅰ-23)。

图Ⅰ-23 脊柱侧面观

【抬头靠颈立求腰,颈腰前凸不可少】

胚胎时期,脊柱只有一个凸向后的背曲,“抬头靠颈”即一般认为生后3~4个月的婴儿开始抬头,因承担头重,脊柱形成明显向前凸的颈曲;“立求腰”即1岁至1岁半时,婴儿开始坐立或直立行走,因髋关节伸直、骨盆前倾,腰部凸向前方作代偿性调整而形成腰曲。

【胸骶后凸为先天】

胸曲和骶曲保持胚胎时期向“后凸”的背曲方向。

【弹性减震形体妙】

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使脊柱富有弹性,可减轻震荡,并使人体保持良好体形。

43 肋弓

肋弓剑下两侧展,七、八、九、十依次攀,

四对肋软游离缘,胸骨下角在其间。

释义:

肋弓是位于剑突侧下方,由8~10对肋软骨前端依次与上位肋软骨连结形成的弓形游离缘。此歌诀简要描述了肋弓的构成(图Ⅰ-24)。

图Ⅰ-24 胸廓

【肋弓剑下两侧展】

肋弓犹如弓形“展”于剑突下外方两侧。

【七、八、九、十依次攀,四对肋软游离缘】

由于第8~10对肋软骨的前端未直接连于胸骨,而是依次“攀”附连结于上位肋软骨,故形成了“七、八、九、十”4对“肋软”骨连结的游离缘,称肋弓。

【胸骨下角在其间】

两侧肋弓之间向下的夹角称胸骨下角

44 胸锁关节

胸锁关节属于鞍,邀请胸锁一肋软,

关节盘分腔为二,升降前后微旋转。

释义:

此歌诀描述了胸锁关节的组成、主要形态特点和功能。

【胸锁关节属于鞍,邀请胸锁一肋软】

胸锁关节属于鞍状关节。胸锁关节是由“胸”“锁”“一肋软”即胸骨的锁切迹、锁骨的胸骨端和第1肋软骨三部分组成,犹如“邀请”三方共同构成胸锁关节。

【关节盘分腔为二】

胸锁关节囊内有由纤维软骨构成的关节盘,该盘将关节腔分为外上和内下两部分,使关节面之间更为适应并防止锁骨向内上方脱位。

【升降前后微旋转】

胸锁关节的运动主要沿三个运动轴进行,包括锁骨外侧端升、降、向前、向后及微小的旋转运动。

45 肩关节囊

肩关节囊松而薄,肌腱纤维前后合,

喙肱韧带附上方,二头长腱囊内过,

三轴运动最灵活,下方薄弱头易脱。

释义:

肩关节是由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属于典型的球窝关节。此歌诀描述了肩关节的主要结构特点和运动(图Ⅰ-25)。

图Ⅰ-25 肩关节(冠状切面)

【肩关节囊松而薄,肌腱纤维前后合】

肩关节囊的主要特点是松弛而薄,囊的前后壁有周围的肌腱纤维汇合加入。

【喙肱韧带附上方】

关节囊的上方有喙肱韧带

【二头长腱囊内过】

“二头长腱”即肱二头肌的长头腱,该腱附着于肩胛骨的盂上结节(由滑膜囊包绕),行于关节囊内,经肱骨结节间沟向下穿出关节囊。

【三轴运动最灵活】

肩关节是典型的球窝关节,有三个运动轴,故运动非常灵活:即在冠状轴上做屈、伸运动,在矢状轴上做收、展运动,在垂直轴上做旋内、旋外以及环转运动。

【下方薄弱头易脱】

肩关节的稳固性除靠韧带、肌腱等结构加强外,周围短肌的主动收缩也起着重要作用。而关节囊下方缺少韧带、肌肉,成为关节囊薄弱处,“头易脱”即肩关节脱位时,肱骨头常从关节囊下方脱出。

46 肘后三角

内外上髁鹰嘴三,屈肘三角伸直线,

后脱位时嘴上移,三点变位助诊断。

释义:

肘后三角是指肘后肱骨内上髁、外上髁和尺骨鹰嘴三个骨性标志,在肘关节屈曲90°时,肘后呈现出的三角形。这三个骨性标志在体表均易于摸到。当肘关节脱位或骨折时,以上三者的位置可发生改变(图Ⅰ-26)。

图Ⅰ-26 肘后表面标志

【内外上髁鹰嘴三,屈肘三角伸直线】

正常人屈肘时(90°),从肘后观察,肱骨内上髁外上髁尺骨鹰嘴三点构成一尖朝下的等腰三角形。肘关节处于伸时,此三点则位于一条横线上。

【后脱位时嘴上移,三点变位助诊断】

当肘关节脱位时,“嘴上移”即鹰嘴向上移位,使三点位置发生变化,此特征有助于诊断。

47 前臂骨的运动

内尺外桡前臂骨,手背旋前桡骨舞,

手掌朝前为旋后,骨间膜张在中途。

释义:

前臂骨的桡尺近侧关节桡尺远侧关节联合动作使前臂做旋转运动。运动时,桡骨头在原位旋转,桡骨下端与手围绕尺骨头旋转。此歌诀重申了处于解剖学姿势时,桡骨、尺骨相互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正确理解前臂骨的旋转运动。

【内尺外桡前臂骨,手背旋前桡骨舞】

按解剖学姿势,尺骨位于前臂的内侧,桡骨位于外侧,在此基础上描述前臂骨的运动。手背朝前,是桡骨旋转到尺骨前方的运动。学习时记住“桡骨舞”至“手背”朝前的运动为前臂旋前。

【手掌朝前为旋后】

与旋前相反,手掌朝前时,桡骨转回到尺骨的外侧(此时桡骨与尺骨并列),称旋后。

【骨间膜张在中途】

当前臂处于旋前与旋后之间的位置时,前臂骨间膜处于最紧张的状态(骨间膜呈现最大宽度)。故前臂骨骨折时,应将前臂骨固定于半旋前或半旋后位,以防止日后骨间膜挛缩,影响前臂的正常旋转功能。

48 桡腕关节

桡骨尺下关节盘,腕骨近列舟月三,

椭圆关节囊松弛,屈伸收展加环转。

释义:

桡腕关节又称腕关节。此关节由桡骨下端的腕关节面和尺骨头下方关节盘构成的关节窝,以及由手舟骨、月骨、三角骨组成的关节头构成。学习时常有两点易于忽略:①尺骨不参与此关节组成,而尺骨头下的关节盘参与构成关节窝;②豌豆骨不参与此关节的组成。此歌诀描述了桡腕关节的组成、主要形态特点和运动。

【桡骨尺下关节盘,腕骨近列舟月三】

桡腕关节的组成包括:“桡骨”即桡骨下端的关节面,“尺下关节盘”即尺骨头下方关节盘构成的关节窝,与腕骨近侧列的“舟月三”即手舟骨月骨三角骨的近侧面合成的关节头。

【椭圆关节囊松弛】

按关节面的形态,桡腕关节是典型的椭圆关节。关节囊较为松弛。

【屈伸收展加环转】

腕关节可做屈、伸、收、展和环转运动。

49 拇指腕掌关节运动

马鞍屈伸收展环,对掌展屈加内旋,

拇甲外闪属于伸,方位与常不一般。

君想拇指作外展?背靠桌面拇指天。

释义:

拇指腕掌关节由大多角骨与第1掌骨底构成,是典型的鞍状关节,可做屈、伸、收、展和环转运动。由于第1掌骨脱离了其他4个掌骨的行列,向掌侧旋转近90°,所以拇指的运动轴不同于其他掌骨,故对拇指的运动方向易产生错觉。此歌诀主要诠释了拇指腕掌关节的运动,并刻意描述了拇指作伸和外展的动作,以此为范则便于领悟拇指腕掌关节的运动方位(图Ⅰ-27)。

图Ⅰ-27 拇指的伸与外展

【马鞍屈伸收展环,对掌展屈加内旋】

“马鞍”表示拇指腕掌关节属于鞍状关节,由两个马鞍形关节面呈十字交叉状结合。此关节可作屈、伸、收、展、环转和对掌运动。对掌运动是拇指“展屈加内旋”(即外展、屈和旋内动作)的连续。

【拇甲外闪属于伸,方位与常不一般】

当拇指指甲作“外闪”(即朝向外侧的运动)时为伸。判断以上运动方位恰与通常方位不同(如拇指的屈、伸运动和其他指的收、展运动在同一平面)。

【君想拇指作外展?背靠桌面拇指天】

如果要演示拇指外展的动作,可将手背贴靠桌面上,拇指抬起朝向天花板。歌诀以“拇指天”寓意拇指朝向天花板的动作。

50 大小骨盆分界(界线)

骶岬侧展弓状线,耻骨梳节联上缘。

释义:

骨盆可以分为大骨盆和小骨盆两部分,其分界线称界线,大骨盆位于界线的前上方,小骨盆位于界线的后下方。此歌诀由后向前叙述了组成界线的骨性结构(图Ⅰ-28、图Ⅰ-16)。

图Ⅰ-28 女性骨盆

【骶岬侧展弓状线,耻骨梳节联上缘】

组成界线的结构包括骶岬、两侧髂骨弓状线耻骨梳、“节”(即耻骨结节)和“联上缘”(即耻骨联合上缘)。

51 骨盆下口

尾尖韧带骶结节,坐骨结节支上斜,

耻骨下支联合下,骨盆下口性有别。

释义:

骨盆下口高低不平,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下支和耻骨联合下缘等结构参与围成。此歌诀由后向前叙述了组成骨盆下口的结构。

【尾尖韧带骶结节】

“尾尖”即尾骨尖,“韧带骶结节”即骶结节韧带

【坐骨结节支上斜】

坐骨结节及向“上斜”的坐骨支

【耻骨下支联合下】

耻骨下支及“联合下”(即耻骨联合下缘)。

【骨盆下口性有别】

骨盆下口的大小、形态,男、女性有明显的区别。

52 女性骨盆

女盆宽短翼水平,上圆下宽腔圆桶,

骶骨短直岬突小,九十、一百耻骨弓。

释义:

从青春期开始,骨盆出现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性骨盆的大小、形状都有所区别。女性骨盆又是产道的骨性结构,其特点与妊娠和分娩机能有关。此歌诀描述了女性骨盆与男性骨盆相比的几个特点(图Ⅰ-28)。

【女盆宽短翼水平】

女性骨盆外形宽短,“翼水平”即髂骨翼的方位较水平。

【上圆下宽腔圆桶】

骨盆上口近似圆形,下口较为宽大,“腔圆桶”即骨盆腔呈圆桶状。

【骶骨短直岬突小】

骶骨宽短而直,“岬突小”即骶岬向前内突出不明显。

【九十、一百耻骨弓】

耻骨弓为两侧坐骨支与耻骨下支之间形成开口向下、呈弓形的切迹,它们的夹角称耻骨下角,在女性约为90°~100°。

53 男性骨盆

男盆狭长翼直陡,上心下小腔如漏,

骶骨长弯岬突出,七十、七五V形手。

释义:

此歌诀描述了男性骨盆的几个特点(图Ⅰ-29)。

图Ⅰ-29 男性骨盆

【男盆狭长翼直陡】

“男盆狭长”即男性骨盆外形狭长,“翼直陡”即髂骨翼陡直。

【上心下小腔如漏】

“上心下小”即骨盆上口呈心形,下口较小,“腔如漏”即骨盆腔较小呈漏斗状。

【骶骨长弯岬突出】

“骶骨长弯”即骶骨窄长且曲度较大,“岬突出”即骶岬明显而突出。

【七十、七五V形手】

耻骨下角为70°~75°,约相当于中指与示指分开时的夹角,在此借用英语“victory”时的手势(倒置)帮助记忆。

54 髋关节

臼深臼唇把头吞,臼头韧带血源亲,

颈后外1/3在囊外,髂股韧带形似人。

释义:

髋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此歌诀简要描述了髋关节的组成和主要结构特点(图Ⅰ-17、图Ⅰ-18)。

【臼深臼唇把头吞】

髋关节由髋臼股骨头组成,“臼深”“臼唇”即髋臼较深并在其周缘有软骨构成的髋臼唇更增加了髋臼的深度;“把头吞”寓意股骨头几乎全部纳入髋臼内。

【臼头韧带血源亲】

在关节囊内有“臼头韧带”即连于髋臼和股骨头间的股骨头韧带;此韧带的另一特点为“血源亲”,即此韧带内含有营养股骨头的血管。

【颈后外1/3在囊外】

髋关节囊坚韧,覆盖股骨颈的范围前后有所不同,在前面下缘达转子间线;在后面仅包围股骨颈内侧的2/3,而股骨颈后面外侧1/3位于关节囊之外(故股骨颈骨折有囊内骨折、囊外骨折的不同分型)。

【髂股韧带形似人】

髂股韧带是髋关节极其强韧的韧带,形似人字形,位于关节囊的前方。

55 膝关节

股下胫上髌居前,屈伸半屈可旋转,

胫腓韧带髌韧带,内有交叉半月板。

释义: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此歌诀简略提出了膝关节的组成和重要的解剖结构,便于学习时把握知识点重点记忆(图Ⅰ-30)。

图Ⅰ-30 膝关节内部结构

【股下胫上髌居前】

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

【屈伸半屈可旋转】

“屈伸”即膝关节的运动主要为屈和伸。“半屈可旋转”即当膝关节在半屈位时,小腿可作轻度旋内和旋外运动。

【胫腓韧带髌韧带】

膝关节的韧带较多,其中有位于关节囊外居于两侧的胫侧副韧带腓侧副韧带和位于前面的髌韧带

【内有交叉半月板】

“内有交叉”即关节囊内有膝交叉韧带(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关节囊内尚有两块纤维软骨板,称半月板(内侧半月板外侧半月板)。

56 膝交叉韧带

间窝外内侧,隆起前后缘,

外前内后股胫间。

伸膝前紧胫不前,屈膝后紧胫后限,

牵拉胫骨不离散。

释义:

膝交叉韧带位于膝关节囊内,包括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是稳定膝关节的重要结构。此歌诀描述了膝交叉韧带的具体位置和功能(图Ⅰ-30、图Ⅰ-31)。

图Ⅰ-31 膝关节半月板(上面)

【间窝外内侧,隆起前后缘】

膝交叉韧带起于股骨“间窝外内侧”,即髁间窝的外侧面(股骨外侧髁的内面)和内侧面(股骨内侧髁的外侧面),分别止于胫骨“隆起前后缘”(即髁间隆起的前、后缘)。

【外前内后股胫间】

前交叉韧带的位置是“外前”,即髁间窝外侧面至髁间隆起前方;后交叉韧带的位置是“内后”,即髁间窝内侧面至髁间隆起的后方。学习时铭记“外前”和“内后”是记忆两韧带的关键。“股胫间”表示两韧带均连于股骨和胫骨之间。

【伸膝前紧胫不前,屈膝后紧胫后限】

伸膝时“前紧”即前交叉韧带紧张,可防止胫骨前移;屈膝时“后紧”即后交叉韧带紧张,可限制胫骨后移。

【牵拉胫骨不离散】

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的牵拉保持了膝关节的活动和胫骨的稳定。

57 膝关节半月板

内C大吻胫,外O小腓仃,

周厚内缘薄,股胫更稳定。

板可略移动,伸膝前滑行,

小腿骤伸旋,半月难适应。

释义:

膝关节半月板位于膝关节囊内,是股骨与胫骨关节面之间的两块纤维软骨板。此歌诀描述了膝关节半月板的形态和一些功能特点(图Ⅰ-30、图Ⅰ-31)。

【内C大吻胫,外O小腓仃】

内侧半月板较大,呈C形,“吻胫”指其边缘中份与胫侧副韧带紧密相贴;外侧半月板近似O形,较小,“腓”即腓骨,“仃”意为孤独,“腓仃”在此寓意腓侧副韧带与外侧半月板不相连。

【周厚内缘薄,股胫更稳定】

每块半月板的周缘较肥厚,内缘锐薄,从而使似成球状面的股骨内侧髁、外侧髁与上面略显平坦的胫骨内侧髁、外侧髁的关节面更为适应。

【板可略移动,伸膝前滑行】

随膝关节活动,半月板可在一定的范围内略有滑动。伸膝时半月板滑向前方,屈膝时,滑向后方。

【小腿骤伸旋,半月难适应】

在急骤地伸小腿并旋转时,半月板退让不及,难以适应股骨关节面曲度的变化,致使半月板常被压挤损伤,甚至破裂。

58 距小腿关节

胫腓下端距滑车,背屈跖屈微微侧,

内侧坚韧名三角,外侧下坡扭伤多。

释义:

距小腿关节又称踝关节。此歌诀简要概括了踝关节的组成和运动。

【胫腓下端距滑车】

距小腿关节由胫骨、腓骨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

【背屈跖屈微微侧】

踝关节属于屈戍关节,主要作背屈(伸)和跖屈(屈)运动。在足跖屈时(较窄的距骨滑车后部进入较宽的关节窝前部),踝关节可“微微侧”,即有轻微的侧方运动。

【内侧坚韧名三角,外侧下坡扭伤多】

踝关节两侧有副韧带加强,“内侧坚韧”即内侧韧带较为坚韧,“名三角”又称三角韧带。“外侧”即外侧韧带(为三个独立的韧带),较薄弱。“下坡扭伤多”即下坡(或下楼)如有不慎时,外侧结构常易损伤。

59 三足架

三足架立不愁,足跟一、五跖骨头。

释义:

人们把足部负重的三点比喻为三足架,以使人体稳固地站立于地面,此歌诀简要表述了三足架的解剖结构。

【足跟一、五跖骨头】

三足架的构成:后部为跟骨结节,前内方为第1跖骨头,前外方为第5跖骨头。

60 足弓最高点

内纵弓顶距骨头,外纵略低骰骨求,

横弓最高在中楔,维持弹性好行走。

释义:

足弓是由跗骨和跖骨组成凸向上方的弓形结构,可分为内侧纵弓外侧纵弓横弓,并由韧带和肌肉来维持。此歌诀描述了上述三弓的最高点(图Ⅰ-32)。

图Ⅰ-32 足弓示意图

【内纵弓顶距骨头】

内侧纵弓顶为距骨头

【外纵略低骰骨求】

外侧纵弓较内侧纵弓略低,弓的最高点在骰骨

【横弓最高在中楔】

横弓的最高点在“中楔”,即中间楔骨

61 关节

有盘稳灵抗冲击,下颌胸锁桡腕膝。

释义:

关节盘是位于两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板,可使关节面更为适应,从而增加了关节的稳固性和灵活性,并减少冲击和震荡,属于关节的辅助结构。此歌诀概括了具有关节盘结构的四组关节。

【有盘稳灵抗冲击】

有关节盘的关节可增强“稳”“灵”“抗冲击”,即增强稳固性、灵活性并能减少运动对骨的冲击。

【下颌胸锁桡腕膝】

“下颌”即颞下颌关节(下颌关节),“胸锁”即胸锁关节,“桡腕”即桡腕关节,“膝”即膝关节。以上四组关节均含有关节盘。

62 斜方肌(1)

斜方颈后背上部,枕凸项韧胸棘突,

止于锁外冈肩峰,向内提降肩胛骨,

两侧收缩可仰头,动肩锁肩力量足。

释义:

斜方肌是项部和背上部浅层扁肌,一侧呈三角形,两侧合起来为斜方形。此歌诀描述了斜方肌的位置,起止点和功能(图Ⅰ-33)。

图Ⅰ-33 全身肌(后面)

【枕凸项韧胸棘突】

斜方肌的起点为“枕凸”“项韧”“胸棘突”等部,即枕外隆凸项韧带和全部胸椎棘突等部。

【止于锁外冈肩峰】

该肌的止点为“锁外”“冈”和“肩峰”,即锁骨外侧、肩胛冈肩峰

【向内提降肩胛骨】

斜方肌收缩时可使肩胛骨“向内”,即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收缩可向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收缩可向下“降”肩胛骨。

【两侧收缩可仰头,动肩锁肩力量足】

斜方肌两侧收缩可使头后仰。该肌是“动肩”和“锁肩”的主要肌,即牵拉肩关节活动和保持其固定的主要肌。

63 斜方肌(2)

斜方颈后背上趴,向内提降拉肩胛。

释义:

此歌诀简要介绍了斜方肌的位置和运动(图Ⅰ-33)。

【斜方颈后背上趴】

斜方肌位于项部和背上部浅层,犹如“趴”在背部一样。

【向内提降拉肩胛】

斜方肌的主要作用为牵拉肩胛骨,“向内”即拉肩胛骨向脊柱靠拢,“提降”即向上提或向下降肩胛骨。

64 背阔肌(1)

六胸腰棘髂嵴起,止于肱小结节嵴,

内收旋内臂后伸,上肢固定作引体。

释义:

背阔肌位于背下部和胸的后外侧浅层,是人体最大的扁肌。此歌诀描述了背阔肌的起止点和功能(图Ⅰ-33)。

【六胸腰棘髂嵴起,止于肱小结节嵴】

背阔肌起于“六胸”“腰棘”和“髂嵴”(即下6个胸椎棘突、全部腰椎棘突髂嵴)的后部,止于“肱小结节嵴”(即肱骨小结节嵴)。

【内收旋内臂后伸,上肢固定作引体】

背阔肌的功能可使臂部内收、旋内和后伸。当上肢固定时可参与引体向上。

65 背阔肌(2)

背阔背下胸侧面,臂伸内收和内旋。

释义:

此歌诀简要描述了背阔肌的位置和功能(图Ⅰ-33)。  

【背阔背下胸侧面】

背阔肌位于“背下”和“胸侧面”,即背的下半部和胸的后外侧壁。

【臂伸内收和内旋】

背阔肌的作用可使臂后伸、内收和旋内。

66 胸锁乳突肌

胸锁乳突颈两旁,起止询名下上方,

单侧收缩:头向同侧面对侧,

双侧收缩:头后仰。

释义:

胸锁乳突肌斜位于颈两侧浅部。此歌诀描述了胸锁乳突肌的起止点、位置和功能(图Ⅰ-34)。

图Ⅰ-34 全身肌(前面)

【胸锁乳突颈两旁,起止询名下上方】

胸锁乳突肌斜位于颈部两侧。探“询”胸锁乳突肌起止点可依该肌名称,“下上方”指下端起于“胸”和“锁”(即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内侧端),上端止点为“乳突”(即颞骨乳突)。

【单侧收缩:头向同侧面对侧】

一侧胸锁乳突肌收缩,可使头偏向同侧,面朝向对侧。

【双侧收缩:头后仰】

两侧胸锁乳突肌同时收缩时,可使头后仰。

67 舌骨上肌群

舌骨滑车系二腹,茎突下颌颏舌骨,

上提舌骨助吞咽,舌骨固定张口如。

释义:

舌骨上肌群位于舌骨与下颌骨和颞骨之间,参与构成口腔的底壁,每侧有4块,即二腹肌茎突舌骨肌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此歌诀描述了诸肌的位置和主要功能。

【舌骨滑车系二腹】

“二腹”即二腹肌,该肌有前、后两个肌腹,分别起自下颌骨和颞骨,二肌腹之间的中间腱借筋膜形成的“滑车”系于舌骨。

【茎突下颌颏舌骨】

“茎突”“下颌”“颏”即指茎突舌骨肌、下颌舌骨肌和颏舌骨肌。以上三肌的起止点可依各肌的名称对应记忆,即分别起自颞骨茎突、下颌骨和下颌骨颏棘,均止于舌骨。

【上提舌骨助吞咽】

舌骨上肌群的功能为上提舌骨,使舌升高协助吞咽。

【舌骨固定张口如】

当舌骨固定时,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的作用可拉下颌骨向下“张口如”(即张口)。

68 舌骨下肌群

胸骨舌骨位置浅,肩胛舌骨中间腱,

胸骨甲状深在下,甲状舌骨向上延。

释义:

舌骨下肌群位于颈前部,正中线两侧,舌骨与胸骨之间,每侧有4块,分为浅深两层,即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此歌诀描述了诸肌的名称和大体位置。

【胸骨舌骨位置浅,肩胛舌骨中间腱】

浅层为胸骨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即胸骨舌骨肌位于胸骨和舌骨之间,紧邻正中线两侧。“肩胛舌骨”即肩胛舌骨肌有下、上两个肌腹,其下腹起于肩胛骨上缘,斜向前上方,在胸锁乳突肌后缘止于中间腱;上腹自中间腱至舌骨体,位于胸骨舌骨肌的外侧。

【胸骨甲状深在下,甲状舌骨向上延】

深层两块为“胸骨甲状”和“甲状舌骨”,即胸骨甲状肌和甲状舌骨肌。“深在下”即深层下方是胸骨甲状肌,由胸骨柄向上至甲状软骨;上方是甲状舌骨肌,“向上延”即由甲状软骨向上延伸到舌骨。

69 斜角肌间隙

前中角肌一肋间,围成间隙谁有缘?

锁下动脉弓形走,后上可见臂丛穿。

释义:

斜角肌间隙是颈部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三角形空隙,此处有锁骨下动脉与臂丛通过。此歌诀描述了斜角肌间隙的围成和通过的结构(图Ⅰ-35)。

图Ⅰ-35 斜角肌间隙

【前中角肌一肋间,围成间隙谁有缘】

斜角肌间隙是由“前中角肌”“一肋”围成,即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第1肋三者围成的空隙。“谁有缘”寓意哪些结构通过斜角肌间隙。

【锁下动脉弓形走,后上可见臂丛穿】

在斜角肌间隙内有“锁下动脉”“弓形走”,即锁骨下动脉呈弓形跨过第1肋上方;在锁骨下动脉“后上”方有臂丛穿过。

70 胸大肌(1)

胸大如扇起点三,锁骨胸骨六肋软,

止于肱大结节嵴,臂屈内收和内旋,

用力提肋助吸气,上肢固定提躯干。

释义:

胸大肌是重要的胸上肢肌,呈扇形,覆盖胸廓前壁的大部。此歌诀描述了胸大肌的形状、起止点和功能(图Ⅰ-34)。

【胸大如扇起点三,锁骨胸骨六肋软】

胸大肌形如扇形,其起点分三部分,即锁骨的内侧半、胸骨和第1~6肋软骨。

【止于肱大结节嵴】

胸大肌止点为“肱大结节嵴”,即肱骨大结节嵴

【臂屈内收和内旋】

胸大肌的主要作用为臂屈、内收和旋内。

【用力提肋助吸气,上肢固定提躯干】

用力吸气时该肌可上提肋助吸气;在上肢固定时,该肌可引体向上。

71 胸大肌(2)

胸大胸前形如扇,内收旋内臂向前,

双手抓杠作引体,用力吸气它助战。

释义:

此歌诀简要描述了胸大肌的位置和功能(图Ⅰ-34)。

【胸大胸前形如扇】

胸大肌位于胸廓前壁,呈扇形。

【内收旋内臂向前】

胸大肌的作用可使臂内收、旋内和前屈。

【双手抓杠作引体】

“双手抓杠”即上肢固定可以“作引体”,即作引体向上(上提躯干动作)。

【用力吸气它助战】

胸大肌可以提肋助吸气,故用力深吸气时将参与活动。

72 膈

膈位胸腹间,形似倒置碗,

外周肌性部,央部中心腱。

膈为呼吸肌,收缩穹降吸,

松弛穹隆升,腔缩助呼气。

膈上三裂孔,胸八见腔静,

胸十食管通,十二邻主动。

释义:

位于胸腹腔之间,是向上膨隆呈穹隆状的扁平阔肌。膈的收缩与松弛可以改变胸腔的容积,故此作为主要的呼吸肌。此歌诀分三段,分别描述了膈的位置形态、作用和膈上的三个裂孔(图Ⅰ-36)。

图Ⅰ-36 膈

【膈位胸腹间,形似倒置碗】

膈位于胸腔、腹腔之间,其肌束起自胸廓下口的周缘和腰椎前面。膈形似一倒置的大碗,向上膨隆。

【外周肌性部,央部中心腱】

膈为穹隆状扁平阔肌,外周部分为肌性部,中央部分为腱膜,称中心腱

【膈为呼吸肌,收缩穹降吸】

膈作为胸腔的底(也是腹腔的顶),是主要的呼吸肌(同时具有增加腹压协助排便等作用)。膈“收缩”时,“穹降吸”即膈穹隆下降(此时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

【松弛穹隆升,腔缩助呼气】

膈“松弛”时,膈穹隆上升恢复原位;“腔缩”即胸腔容积缩小,以助呼气。

【膈上三裂孔,胸八见腔静】

膈上有3个裂孔,借以通过下腔静脉、食管和主动脉等,使胸腔、腹腔得以沟通。约平对第8胸椎水平有腔静脉孔

【胸十食管通,十二邻主动】

约平对第10胸椎水平处“食管通”,即有食管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膈脚与脊柱之间)“邻主动”即有主动脉裂孔

73 腹肌前外侧群

外肌插兜内如扇,最内腹横似带缠,

三扁腱膜汇成鞘,内藏直肌位腹前。

释义:

腹肌的腹前外侧群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此歌诀描述了诸肌的大体位置、肌束方向(图Ⅰ-37)。

图Ⅰ-37 腹前外侧肌分布示意图

【外肌插兜内如扇,最内腹横似带缠】

“外肌插兜”指腹外斜肌肌束的方向由外上方斜向前内下方,如同手指在腹部斜插兜的方向。“内如扇”指腹内斜肌的肌束如手持折扇,呈扇形放散状,朝前内上方。“最内腹横”指位于腹内斜肌深方的腹横肌肌束横行,似腰带缠系的水平方向。

【三扁腱膜汇成鞘,内藏直肌位腹前】

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均为宽阔扁肌,“三扁”指三肌腱膜在腹前部汇成腹直肌鞘,包裹腹直肌。

74 腹直肌鞘

腹直肌鞘前后层,腹壁三肌腱形成,

前层腹外和腹内,后层腹内和腹横,

下部后层鞘缺如,可见游离缘似弓,

此处定名弓状线,脐下四五作投影。

释义:

腹直肌鞘是包裹腹直肌的结缔组织鞘状结构,由腹外侧壁三层阔肌的腱膜形成。此歌诀描述了腹直肌鞘的形成和结构特点。

【腹直肌鞘前后层,腹壁三肌腱形成】

腹直肌鞘分为前后两层,分别由腹外侧壁三层阔肌的腱膜向内延续形成。

【前层腹外和腹内,后层腹内和腹横】

腹直肌鞘前层由“腹外”(即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即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形成;腹直肌鞘后层由“腹内”(即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形成。

【下部后层鞘缺如】

腹直肌“下部”的腹直肌鞘前层完整,而“后层鞘缺如”。

【可见游离缘似弓,此处定名弓状线,脐下四五作投影】

在脐下4~5cm处腹直肌鞘后层呈现一弓形的游离缘,称弓状线(或半环线)。在弓状线以下腹直肌鞘缺少后层。

75 腹股沟韧带

股沟韧带何处接,髂前上棘耻结节,

腱膜增厚略卷曲,属于腹肌腹外斜。

释义:

腹股沟韧带是腹前外侧壁下方重要的腱性标志。此歌诀描述了腹股沟韧带的位置和构成(图Ⅰ-34)。

【股沟韧带何处接,髂前上棘耻结节】

“股沟韧带”即腹股沟韧带位于何处?它连接于“髂前上棘”至“耻结节”(即耻骨结节)之间。

【腱膜增厚略卷曲,属于腹肌腹外斜】

腹股沟韧带是由“腹外斜”(即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耻骨结节之间形成。

76 腹股沟管

股沟韧带内侧半,其上1.5有条管,

长约四至五厘米,外内两口浅深环,

浅环耻节外上方,深环韧带寻中点,

男性管内有精索,女性韧带子宫圆。

释义:

腹股沟管位于腹前外侧下部,是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的一条肌和腱之间的裂隙。此歌诀简要描述了腹股沟管的位置,内口、外口和管内通过的结构。

【股沟韧带内侧半,其上1.5有条管】

腹股沟管位于“股沟韧带”(即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约1.5cm处。

【长约四至五厘米,外内两口浅深环】

腹股沟管长约4~5cm,有外、内两个口,外口称浅环皮下环),内口称深环腹环)。

【浅环耻节外上方,深环韧带寻中点】

浅环位于“耻节”(即耻骨结节)外上方,深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稍上方。

【男性管内有精索,女性韧带子宫圆】

腹股沟管内的结构男女有别:在男性为精索,在女性为子宫圆韧带

77 海氏三角

直肌外缘沟韧带,壁下动脉三角海,

此区薄弱疝易来。

释义:

海氏三角(Hesselbach)又名腹股沟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是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此处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腹股沟直疝易在此发生。此歌诀简要概括了海氏三角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直肌外缘沟韧带】

“直肌外缘”即腹直肌外侧缘,“沟韧带”即腹股沟韧带。

【壁下动脉三角海】

“壁下动脉”即腹壁下动脉;“三角海”即指海氏三角。

【此区薄弱疝易来】

海氏三角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临床上是腹股沟直疝易发生的部位。

78 咀嚼肌

颞咬翼内提下颌,翼外张口头出窝。

一侧内外肌收缩,下颌对移作研磨。

释义:

咀嚼肌位于颞下颌关节的周围,包括颞肌咬肌翼内肌翼外肌。此歌诀结合功能简捷表述了四对咀嚼肌。

【颞咬翼内提下颌】

“颞”“咬”和“翼内”即颞肌、咬肌和翼内肌,其作用可上提下颌骨,使牙咬合。

【翼外张口头出窝】

“翼外”即翼外肌,该肌两侧同时收缩可拉下颌关节盘连同下颌头向前至关节结节下方,在此喻为“头出窝”,其作用为协助“张口”。

【一侧内外肌收缩,下颌对移作研磨】

一侧翼内肌和翼外肌同时收缩可使“下颌对移”,即下颌骨向对侧移动(若两侧交替收缩,则形成下颌骨两侧运动的咀嚼研磨)。

79 肩带肌

三角冈上展,冈下小外旋,

大圆肩胛下,旋内又收肩。

释义:

肩带肌又称上肢带肌,位于肩关节周围,包括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和肩胛下肌。这些肌均起于上肢带骨,止于肱骨,其作用为运动肩关节及增强肩关节的稳固性。此歌诀概括了以上诸肌的名称和主要功能。

【三角冈上展】

“三角”和“冈上”即三角肌冈上肌,其功能主要使肩关节外展。

【冈下小外旋】

“冈下”和“小”即冈下肌小圆肌,其功能使肩关节旋外。

【大圆肩胛下,旋内又收肩】

“大圆”和“肩胛下”即大圆肌肩胛下肌,其功能使肩关节旋内及内收。

80 三角肌(1)

锁骨外段冈肩峰,肱骨体外V粗隆,

外展屈伸旋内外,肌注圆隆三角形。

释义:

三角肌位于肩部,呈三角形,从前、外、后三面包围肩关节。此歌诀描述了三角肌的起止点和主要功能(图Ⅰ-33、图Ⅰ-34)。

【锁骨外段冈肩峰,肱骨体外V粗隆】

三角肌起于“锁骨外段”(即锁骨外侧段)、“冈肩峰”(即肩胛冈肩峰),止于肱骨体外侧面“V粗隆”(即呈V字形的三角肌粗隆)。

【外展屈伸旋内外】

三角肌的功能主要使肩关节外展,由于不同肌束的收缩还可使肩关节屈、旋内和伸、旋外。

【肌注圆隆三角形】

顾名思义,三角肌呈三角形笼罩肩部使肩部圆隆丰满,该肌也是临床肌内注射的部位之一。

81 三角肌(2)

三角三面包绕肩,旋内旋外屈伸展,

偶有一针皮肉苦,换来主人乐康健。

释义:

此歌诀简要描述了三角肌的位置和运动(图Ⅰ-33、图Ⅰ-34)。

【三角三面包绕肩】

三角肌位于肩部,其肌束从前、外、后三面包裹肩关节。

【旋内旋外屈伸展】

三角肌的作用可使肩关节旋内、旋外、前屈、后伸和外展。

三角肌是临床肌内注射常选择的部位之一。

82 肱二头肌

二头肌姓肱,臂前形圆隆,

长头起盂上,穿囊间沟中,

短头起喙突,同止桡粗隆,

屈肘和屈肩,前臂旋后功。

释义:

肱二头肌位于臂前部浅层,其肌腱跨过肩关节及肘关节,因起点有长、短两个头而得名。此歌诀描述了肱二头肌的位置,起止点和功能(图Ⅰ-34)。

【二头肌姓肱,臂前形圆隆】

在此借喻肱二头肌“姓肱”,位于臂前部,外形丰满圆隆。

【长头起盂上,穿囊间沟中】

“长头”(即长头腱)起于“盂上”(即肩胛骨盂上结节)。“穿囊”即穿行于关节囊内(经肱骨头上外方),再沿“间沟中”(即肱骨结节间沟)下行穿出关节囊。

【短头起喙突】

“短头”即短头腱,起于肩胛骨喙突

【同止桡粗隆】

肱二头肌的止点为“桡粗隆”,即桡骨粗隆

【屈肘和屈肩,前臂旋后功】

肱二头肌的作用主要为屈肘关节,协助屈肩关节。当前臂处于旋前位时,具有使其旋后的功能。

83 前臂肌前群

前臂前群九肌连,肱桡掌长两屈腕,

指浅指深拇长屈,旋前方圆分深浅。

释义:

前臂肌前群每侧有9块肌,配布于前臂的前面和内侧面。各肌的位置、作用与肌的名称密切相关,了解各肌的命名便不难掌握其位置和作用。此歌诀概括了前臂9块肌的名称。

【肱桡掌长两屈腕】

肱桡肌掌长肌、“两屈腕”(即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

【指浅指深拇长屈】

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拇长屈肌

【旋前方圆分深浅】

位于浅层的旋前圆肌和位于深层的旋前方肌

84 前臂肌后群

桡侧腕伸有长短,尺侧腕伸压后旋,

二五指伸小示伸,拇长短伸拇长展。

释义:

前臂肌后群每侧有10块肌,可分为浅、深两层。此歌诀概括了各肌的名称。

【桡侧腕伸有长短】

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

【尺侧腕伸压后旋】

尺侧腕伸肌和“压后旋”即位于其深方的旋后肌

【二五指伸小示伸】

“指伸”即指伸肌,“小示伸”即小指伸肌示指伸肌。“二五”表示指伸肌向下有4肌腱分别止于第2~5指。

【拇长短伸拇长展】

拇长伸肌拇短伸肌拇长展肌

85 前臂屈肌腱体表标志

握拳臂前观三腱,中间掌长两屈腕。

释义:

在前臂诸多屈肌中,掌长肌、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的肌腱有明显的体表标志,学会观察有一定临床意义。

【握拳臂前观三腱】

握拳并作屈腕状,可在前臂前面的远侧段“观三腱”,即看到三根肌腱(瘦者较为明显)。

【中间掌长两屈腕】

“掌长”即掌长肌的肌腱,位于中间;“两屈腕”即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此两肌的肌腱分别位于桡侧和尺侧。

86 手肌中间群

掌三收、背四展,蚓屈掌指伸指间。

释义:

手肌的中间群位于掌心,包括4块蚓状肌和7块骨间肌,其后者又分为3块骨间掌侧肌和4块骨间背侧肌。此歌诀主要描述了各肌的功能。

【掌三收、背四展】

骨间掌侧肌有3块,主要功能为指内收(即第2指、第4指、第5指向中指靠拢)。骨间背侧肌有4块,主要功能为指外展(即第2指、第4指、第5指向远离中指的方向动作)。

【蚓屈掌指伸指间】

“蚓”即蚓状肌,其作用为“屈掌指”和“伸指间”,即第2~5掌指关节屈和指间关节伸。

87 腋窝

顶底四壁话腋窝,顶见一肋肩胛锁,

底为皮肤和筋膜,四壁肌肉何其多,

前有胸大和胸小,后肩胛下大圆阔,

内邻上胸和前锯,外邻喙肱二头矬,

肱骨上端摩。

释义:

腋窝为臂上部内侧与胸外壁之间的锥体形腔隙,分为顶、底、前、后、内侧及外侧4个壁(腋窝有通往上肢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淋巴结、脂肪等)。此歌诀介绍了构成腋窝锥体形腔隙的结构和肌肉。

【顶底四壁话腋窝】

腋窝分为顶、底及前、后、内侧、外侧4个壁。

【顶见一肋肩胛锁】

“顶”指腋窝上口,“一肋”指第1肋(外缘),“肩胛”指肩胛骨(上缘),“锁”指锁骨(上缘),即腋窝的顶由第1肋外缘与肩胛骨和锁骨的上缘围成。

【底为皮肤和筋膜】

底由皮肤和筋膜构成。

【四壁肌肉何其多】

4个壁由较多的肌肉围成。

【前有胸大和胸小】

前壁主要为胸大肌胸小肌

【后肩胛下大圆阔】

“肩胛下”指肩胛下肌,“大圆”指大圆肌,“阔”指背阔肌,即腋窝后壁为肩胛下肌、大圆肌和背阔肌。

【内邻上胸和前锯】

“上胸”指上胸部,“前锯”指前锯肌,即腋窝内侧壁为上胸部和前锯肌。

【外邻喙肱二头矬,肱骨上端摩】

“喙肱”指喙肱肌,“二头矬”指肱二头肌短头,即腋窝外侧壁主要为喙肱肌、肱二头肌短头和肱骨上端(“矬”在此借喻为短小;“摩”在此借喻为摩肩接踵,接触的意思)。

88 三边隙和四边隙

肱三长头两圆肌,臂内纵横留两隙,

内三边隙旋肩胛,外四旋肱后腋神去。

君若苦于记,不妨画一笔。

释义:

三边隙(三边孔)是由上方的小圆肌(或肩胛下肌)、下方的大圆肌和外侧的肱三头肌长头围成;四边隙(四边孔)由上方的小圆肌(或肩胛下肌)、下方的大圆肌和外侧的肱骨上端、内侧的肱三头肌长头围成。此歌诀介绍了三边隙和四边隙的构成及通过的主要结构(图Ⅰ-38)。

图Ⅰ-38 三边隙与四边隙

【肱三长头两圆肌,臂内纵横留两隙】

“肱三长头”指肱三头肌长头,“两圆肌”指小圆肌大圆肌,“臂内”指肱骨内侧,“两隙”指三边隙四边隙,即以上三块肌肉与肱骨内侧纵横交错形成了两个间隙。

【内三边隙旋肩胛,外四旋肱后腋神去】

“旋肩胛”指旋肩胛动脉,“外四”指外侧的四边隙,“旋肱后”指旋肱后动脉,“腋神”指腋神经,即内侧的三边隙有旋肩胛动脉通过,外侧的四边隙有旋肱后动脉和腋神经通过。

【君若苦于记,不妨画一笔】

当您对“两隙”记忆感到困难时,建议您顺手按附图画上一笔,便可一目了然。

89 肘窝

三角浅窝在肘前,内外上髁连上边,

外侧界为肱桡肌,内侧界找旋前圆。

释义:

肘窝为肘关节前面呈倒三角形的浅窝,内有血管、神经通过。此歌诀介绍了肘窝的位置和围成肘窝的结构(图Ⅰ-39)。

图Ⅰ-39 肘窝

【三角浅窝在肘前】

肘窝为肘关节前面呈三角形的浅窝。

【内外上髁连上边】

“内外上髁”指肱骨内上髁外上髁,“上边”指上界,即肘窝的上界为肱骨内上髁与外上髁之间连线。

【外侧界为肱桡肌,内侧界找旋前圆】

肘窝的外侧界为肱桡肌,内侧界为旋前圆肌

90 髋肌后群

髋后臀大中小梨,闭孔内外股方肌,

大伸旋外中小展,其他旋外动作一。

释义:

髋肌后群位于臀部,又称臀肌,主要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闭孔内肌、闭孔外肌和股方肌等。这些肌位于髋关节的后方及上方。此歌诀由浅至深,从上向下介绍了诸肌的名称和主要功能。

【髋后臀大中小梨,闭孔内外股方肌】

臀肌位于髋关节后方,主要包括“臀大中小梨”,即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闭孔内外”和“股方肌”即闭孔内肌闭孔外肌股方肌

【大伸旋外中小展,其他旋外动作一】

“大伸旋外”即臀大肌的功能可使髋关节后伸和旋外;“中小展”即臀中肌和臀小肌可使髋关节外展(部分肌束收缩也具旋内、旋外作用);其他肌均有使髋关节旋外的作用。

91 股四头肌(1)

股四头肌在股前,四个起点一止点,

股直起于髂前下,另三起于股骨干,

三肌各自有学名,股内股外股中间,

一个止点胫粗隆,功能伸膝和屈髋。

释义:

股四头肌位于大腿前方,因起点有4个头故名股四头肌。按股四头肌4个起点的不同,分别称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中间肌。此歌诀描述了股四头肌的起点、止点和功能(图Ⅰ-34)。

【股直起于髂前下】

“股直”即股直肌,其起点为髂前下棘

【另三起于股骨干】

另三个头均起于股骨干(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起于股骨体后面的股骨粗线,股中间肌起于股骨体前面)。

【三肌各自有学名,股内股外股中间】

另三头形成三肌位于股骨体内侧、外侧和前方,分别命名为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

【一个止点胫粗隆,功能伸膝和屈髋】

股四头肌的止点为“胫粗隆”即胫骨粗隆,该肌的功能为伸膝关节和屈髋关节。

92 股四头肌(2)

四头股前包髌腱,踢球伸膝又屈髋。

释义:

此歌诀简要描述了股四头肌的位置和运动(图Ⅰ-34)。

【四头股前包髌腱】

“四头”即股四头肌,位于“股前”,即大腿的前面;“包髌腱”即有一向下包绕髌骨的肌腱(延为髌韧带)。

【踢球伸膝又屈髋】

股四头肌的作用效果犹如运动员“踢球”,比喻能伸膝关节和屈髋关节。

93 缝匠肌

股前斜位扁带状,髂前上棘胫内上,

股三角之外下界,双屈坐姿像鞋匠。

释义:

缝匠肌形如扁带状,斜位于大腿前面。此歌诀描述了缝匠肌的位置、形态、起止点和功能(图Ⅰ-34)。

【髂前上棘胫内上】

缝匠肌起于髂前上棘,止于“胫内上”即胫骨上端内侧。

【股三角之外下界】

缝匠肌构成股三角的外下界。

【双屈坐姿像鞋匠】

缝匠肌的功能为“双屈”,即屈髋关节和屈膝关节(并可使已屈的膝关节旋内),姿势犹如修鞋匠作艺时的腿姿,故此得名缝匠肌。

94 大腿肌内侧群

内收肌有五,耻长短大股。

释义:

大腿肌内侧群每侧有5块肌,其功能主要为内收大腿,故又称股内收肌。此歌诀简洁表述了诸肌的名称。

【内收肌有五】

大腿内收肌,每侧有5块。

【耻长短大股】

5块肌的名称为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股薄肌

95 大腿肌后群

股后肌有三,二头和二半,

坐骨结节起,止点分两边,

二头分长短,短头起粗线,

二头止腓头,二半胫上端,

屈膝又伸髋,各带外内旋。

释义:

大腿肌后群又称股后肌,每侧有3块,即外侧的股二头肌和内侧的半腱肌、半膜肌。此歌诀描述了股后三肌的起点、止点和功能(图Ⅰ-33)。

【股后肌有三,二头和二半】

股后3块肌的名称为“二头”(即股二头肌)和“二半”(即半腱肌半膜肌)。

【坐骨结节起,止点分两边】

股二头肌长头、半腱肌、半膜肌均起于坐骨结节,而止点“分两边”,即分别位于小腿上端两侧。

【二头分长短,短头起粗线】

股二头肌的起点有两处,其长头在坐骨结节(如前所述),短头起于“粗线”,即股骨粗线(股骨体后面的纵行骨嵴)。  

【二头止腓头,二半胫上端】

“二头”即股二头肌下端的两个头合并止于“腓头”(即小腿外侧腓骨头);“二半”即半腱肌和半膜肌,二肌同止于“胫上端”,即半腱肌止于胫骨上端内侧,半膜肌止于胫骨内侧髁的后面。

【屈膝又伸髋,各带外内旋】

股后三肌的作用为屈膝关节和伸髋关节,此外股二头肌兼使小腿旋外;半腱肌、半膜肌有使小腿旋内的作用。

96 小腿肌前群

伸踝胫外三肌邻,胫前长趾长伸,

胫骨前肌足内翻,其他作用名中寻。

释义:

小腿肌前群位于小腿前面胫骨外侧,由内向外排列有3块肌,即胫骨前肌长伸肌趾长伸肌。这些肌均有伸踝关节(足背屈)的作用。此歌诀描述了以上三肌的位置和功能。

【伸踝胫外三肌邻,胫前长趾长伸】

“三肌邻”即胫骨前肌、长伸肌和趾长伸肌,位于“胫外”,即小腿胫骨外侧,均具有“伸踝”关节(足背屈)的作用。

【胫骨前肌足内翻】

胫骨前肌除可伸踝关节外,尚具有使足内翻的作用。

【其他作用名中寻】

长伸肌和趾长伸肌的其他作用可循其命名,即长伸肌可伸趾,趾长伸肌可伸第2~5趾。

97 小腿肌外侧群

腓骨长短腓外起,腱绕外踝后分离,

短止第五跖粗隆,长寻内楔一跖底,

拉足外翻和跖屈。

释义:

小腿肌外侧群每侧有两块,即腓骨长肌腓骨短肌。此歌诀描述了以上二肌的位置、起止点和功能。

【腓骨长短腓外起,腱绕外踝后分离】

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腓外起”,即均起于腓骨外侧面;二肌的长肌腱“绕外踝”,即向下经外踝后面转向前,“后分离”即在跟骨外侧分开。

【短止第五跖粗隆,长寻内楔一跖底】

腓骨短肌止于第5跖骨粗隆,“长寻”寓意腓骨长肌腱绕足底,止于“内楔”“一跖底”,即内侧楔骨第1跖骨底

【拉足外翻和跖屈】

功能是使足外翻和足跖屈。

98 小腿肌后群

腓肠比目起三头,跟腱粗大当为首,

深层四块上为腘,趾长屈夹胫后。

释义:

小腿肌后群分浅深两层,浅层是小腿三头肌,深层有腘肌趾长屈肌长屈肌和胫骨后肌四块。此歌诀描述了以上各肌的大体位置。

【腓肠比目起三头,跟腱粗大当为首】

小腿三头肌由腓肠肌比目鱼肌组成,其前者起点有两个头,后者起点有一个头,故称小腿三头肌。小腿三头肌的下部止点腱为人体最粗大的肌腱——跟腱

【深层四块上为腘,趾长屈夹胫后】

深层有四块肌,“上为腘”即上部有一块斜位于腘窝底,称腘肌;下部有“趾长屈”(即趾长屈肌、长屈肌)和“夹”“胫后”(即位于以上二肌之间的胫骨后肌)。

99 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

骶前到大转,作用旋外髋,

大孔一变二,只因梨肌贯,

梨肌上下孔,血管神经穿,

此景何处观?翻开臀大看。

释义:

梨状肌位于臀大肌深处,臀中肌下方,该肌把坐骨大孔分为上、下两部分,称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此歌诀介绍了梨状肌的起止、作用及梨状肌上孔、下孔的形成(图Ⅴ-10)。

【骶前到大转】

指梨状肌起于骶骨前面(和外侧部,肌束向外经坐骨大孔出骨盆),止于股骨大转子

【作用旋外髋】

梨状肌的作用是使髋关节旋外。

【大孔一变二,只因梨肌贯】

“大孔”指坐骨大孔,“梨肌”指梨状肌,即梨状肌穿经坐骨大孔,其上缘、下缘与坐骨大孔之间分别形成梨状肌上孔梨状肌下孔

【梨肌上下孔,血管神经穿】

指梨状肌上孔、下孔有血管、神经通过(梨状肌上孔有臀上血管、神经出入骨盆,梨状肌下孔有坐骨神经、臀下血管和神经、阴部血管和神经出入骨盆)。

【此景何处观,翻开臀大看】

以上结构可在标本解剖时,将臀大肌翻起清晰可见,比喻梨状肌在臀大肌深处。

100 股三角

股前倒置三角形,股沟韧带长收缝,

由内向外见四股,股管静动股神经。

释义:

股三角位于股前上部,是一底朝上,尖朝下的三角形区域。此歌诀描述了股三角的位置、构成和主要结构特点。

【股前倒置三角形】

股三角位于股前上部,呈倒置三角形。

【股沟韧带长收缝】

股三角的上界为“股沟韧带”,即腹股沟韧带;“长收”和“缝”即内侧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外侧界为缝匠肌内侧缘。

【由内向外见四股,股管静动股神经】

股三角的内容“见四股”,即由内向外为股管股静脉股动脉股神经等。

101 股管

股管上口叫股环,邻股静脉内侧缘,

长约1.5厘米,形似漏斗下盲端,

环口朝向腹膜腔,内脏脱出称股疝。

释义:

股管是股静脉内侧的一个漏斗状腔隙,为股三角内的重要结构。此歌诀描述了股管的大体位置和形态特点。

【股管上口叫股环,邻股静脉内侧缘】

股管位于股三角,位于股静脉内侧,其上口称股环

【长约1.5厘米,形似漏斗下盲端】

股管长约1.5cm,该管为一漏斗状腔隙,下端是盲端。

【环口朝向腹膜腔,内脏脱出称股疝】

股环与腹膜腔之间仅隔着很薄的腹横筋膜和腹膜,若腹内脏器顶着腹膜坠入股管即称股疝。

102 腘窝

膝后呈菱形,周边肌围拢,

上内二半来,上外二头迎,

下界两边谁?腓肠独自成。

释义:

腘窝为膝关节后面呈菱形的凹窝,内有血管、神经等通过。此歌诀介绍了腘窝的位置和参与围成腘窝的肌肉(图Ⅰ-40)。

图Ⅰ-40 腘窝

【膝后呈菱形,周边肌围拢】

腘窝位于膝关节的后面,呈菱形,四边由肌肉围成。

【上内二半来】

“上内”指上内界,“二半”指半腱肌半膜肌,即腘窝的上内界为半腱肌和半膜肌。

【上外二头迎】

“上外”指上外界,“二头”指股二头肌,即腘窝的上外界为股二头肌。

【下界两边谁?腓肠独自成】

“腓肠”指腓肠肌,即腘窝下界的两个边,均为腓肠肌(内侧头和外侧头)。